跳转到内容

吴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吴充(1021年—1080年),字冲卿建州浦城县人,北宋大臣。

生平

[编辑]

礼部侍郎吴待问之子,未到冠礼之年便举进士,与兄长吴育、吴京、吴方皆高第。

景祐五年(1038年)戊寅科进士,初调任谷熟县主簿。后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充作《六箴》以献,曰视,曰听,曰好,曰学,曰进德,曰崇俭。宋仁宗命缮写赐皇族,赵宗实(后为宋英宗)在藩邸,书之坐右。除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胡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吏部流内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欧阳修以为党宿,诏欧阳修出知同州。吴充言:“修以忠直擢侍从,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欧阳修复留,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同判太常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吴充移开封府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还为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历知陕州、京西转运使、淮南转运使、河东转运使。

宋英宗立,数问吴充在哪里,会入觐,语其为吴王宫教授时事,嘉劳之。寻权盐铁转运副使

熙宁元年(1068年),知制诰宋神宗谕以任用意,曰:“先帝知卿久矣。遂同知谏院。言:“士大夫亲没,或槁殡数十年,伤败风化,宜限期使葬”。诏著为律令。河北路水灾、地震,为河北路安抚使。使还,王安石参知政事,吴充之子吴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知审刑院,权三司使,为翰林学士

熙宁三年(1070年),拜枢密副使王韶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吴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王韶,吴充言不用。

熙宁八年(1075年),进检校太傅枢密使。吴充虽与王安石连姻,而心里不喜欢王安石变法,数次向神宗说政事新法不便于民。神宗察其中立无与,欲更换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罢相,吴充遂继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苏颂,并荐孙觉李常程颢等数十人。司马光亦以吴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迫于诛敛,愁怨流离,转死沟壑。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几年于兹矣。今日救天下之急,苟不罢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息征伐之谋,而欲求成效,犹恶汤之沸,而益薪鼓橐也。欲去此五者,必先别利害,以悟人主之心。欲悟人主之心,必先开言路。今病虽已深,犹未至膏肓,失今不治,遂为痼疾矣”,又不愿罢青苗、免役、保甲等法,受王珪忌恨。

吴充素来厌恶蔡确,吴安持卷入相州案,蔡确审理相州案,拘捕吴安持及亲戚、官属拷问,欲钩致吴充说项,神宗明白吴充没有徇私枉法。及蔡确预政,吴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谓吴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吴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素病瘤,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舆归第,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四月卒,年六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

吴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神宗益悲之。世谓吴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子吴安诗、吴安持。吴安诗在元祐年间为谏官、起居郎。吴安持为都水使者,迁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吴安诗子吴储、吴安持子吴侔,官皆员外郎,坐与妖人张怀素通谋,诛死。

兄长

[编辑]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312》,出自脱脱宋史

参考书目

[编辑]
  •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二,列传第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