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县
后坪县 xəu˧˥ pʰin˨˩ ɕien˧˥ | |||||||||
---|---|---|---|---|---|---|---|---|---|
中华民国的县 | |||||||||
1913年—1941年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
首府 | 后坪乡(1913-1936)
茅天镇(1936-1939) 濯水镇(1939-1941) | ||||||||
面积 | |||||||||
• 1937 | 766.98平方千米(296.13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37 | 43712 | ||||||||
历史 | |||||||||
• 成立 | 1913年1月15日 | ||||||||
• 废除 | 1941年8月1日 | ||||||||
| |||||||||
今属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
后坪县,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曾存在过的一个贵州县份。民国二年(1913年)1月15日,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更改之前全国各省沿用的清朝建制名称,改府、州为县,同时也析置了一些新县,把原思南府婺川县东北部的后坪弹压析出,再合并了一些邻近正安县、德江县、印江县的插花地,新设后坪县。后坪县北邻四川彭水县,西接婺川县,南邻沿河县,县内有乌江及洪渡河流过,地理位置重要,但由于县境全境多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农业不发达,人口也较稀少。
历史
[编辑]后坪县在贵州属于开化最早的地方之一。春秋为巴国南鄙。战国属楚,后为秦取属黔中郡。秦时属巴郡。汉代属涪陵县。三国蜀汉属费州。晋朝属汉复县(治所在后坪县内洪渡)。唐朝属洪杜县。宋朝属彭水县。宋末本地豪强田氏割据此地,因设隘头巡检司。元朝及以后属于务川县。清朝光绪十年,于今后坪乡白云寺设后坪弹压委员。民国二年(1913年)升格为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撤,县西的新后坪(茅天)、亲团圆、后槽门、焦坝、天山坝、石江坪、鹿池坝、分水、濯水九个联保划归婺川县,县东的老后坪、塘坝、洪渡、隘门、甘溪、克天坝六个联保划归沿河县。
区划
[编辑]共有后坪、塘坝、洪渡、隘门、甘溪、克天坝、新后坪(茅天)、亲团圆、后槽门、焦坝、天山坝、石江坪、鹿池坝、分水、濯水15个联保。最初县城设在后坪,民国25年(1936年)以后迁往县西的茅天。
后坪县初属镇远道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管辖。
地理
[编辑]根据民国26年12月贵州省建设厅测量数据,后坪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0'至108°21';北纬28°42'至29°06'。南北最长约75公里,东西最宽约50公里,总面积约766.98平方公里,合105万市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不到15.4万亩,仅占土地面积的14.3%;而其中水田只有约4.6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3.5%,农业条件不好。
全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县境最高点:濯水的笋子盖(海拔1743米)。县境海拔最低点:洪渡的乌江流出贵州处(海拔231米)。
县内的主要河流有乌江、洪渡河、濯河、都濡水等。除了乌江外其他河流均无法通航。
县内的洪渡河流域是黑叶猴、金钱豹、中华穿山甲、大鲵、亚洲黑熊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现今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部即在旧后坪县内。
古迹
[编辑]濯水大道:位于县境西部,曾为运送食盐进入贵州的重要道路。
军门禁约碑:位于县境北部与四川交界的洪渡河口,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为了防止贵州四川两省汉人掳掠夷人引发争端所立。
青山寺:建于明代,清代于此设都司衙门。
白云寺:建于清代。清光绪十年于此设后坪弹压委员。
土司城遗址:建于明末和南明期间。在洪渡岩(今红竹村)。占地500多亩。
后坪县衙:建于民国,县城迁往茅天之后改建为小学。
轶事
[编辑]后坪民风彪悍,当地豪强曾戕杀民国15年到民国27年间后坪县的四任县长。
参考文献
[编辑]- 覃梦松,杨化育,《沿河县志》.贵州
- 《务川旧志汇编》.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