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蔑
外观
名蔑,《册府元龟》《唐会要》作多蔑,唐代史书中记载的中国南方域外地名。
名蔑其东为真陀桓(陁洹国),西为但游(俱游国),南面是大海,北为波剌国。其地走一圈需要一个月,其下三十有州,以十二月为一年之首。户口很多,不役属他国。其物产有金、银、铜、铁、象牙、犀角、朝霞、朝云。动物有犀、象、马、牛,果有槟榔子。其桃、枣、瓜、李及蔬菜五谷,和中国类似。交易用金、银,百姓交税二十分之一。有城郭、宫殿、 楼橹,建筑材料瓦木并用。侍卫兵四千人。虽有弓箭刀楯甲,而无战阵。有刑法文书、婚聘之礼。宗教崇拜佛及神[1]。居民身材短小,兄弟共娶一妻,妇女总发为角,来辨别丈夫之多少[2]。国王穿朝霞、氎布衣服。王姓摩伽,名失利,王号“斯多题”。唐太宗贞观年间与中国相通。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八月多篾国王摩如失利、多福国王难修强宜说、耽罗国王儒李都罗等遣使,朝贡方物[3]。一些学者以《册府元龟》的记载,认为名蔑是林邑南边海上小国[4],但《册府元龟》同时把耽罗也误记为林邑南边海上小国。吕思勉认为名蔑是印度南部小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