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福尔摩沙 (杂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藝術研究會

福尔摩沙》(日语:フォルモサ),是一种台湾日治时期的日文文艺杂志,其发行机关是一群台湾留日学生在1932年3月20日东京所成立的“台湾艺术研究会”,成立宗旨为“以图台湾文学及艺术的向上为目的”。

发行机关的前身

[编辑]

筹组经过与瓦解

[编辑]

台湾艺术研究会的前身是左翼文学团体“台湾人文化同好会”。1931年6月王白渊诗文集《荆棘之道》出版。当时一位激进的左翼青年林兑阅读这本诗文集以后,不知是被诗文集里蕴含的社会主义思想感动,还是出于政商人物惯有的理性算计--觉得作者政治意识形态与自己相近好拉拢,开始与王白渊通信。聊得来以后,两个人就交换彼此对无产阶级艺术运动的意见,最后提出组织台湾无产阶级文化联盟的计划。[1]

1932年3月25日林兑王白渊吴坤煌等人决定成立“台湾人文化同好会”,作为组织台湾无产阶级文化联盟的第一步,并且试图以这种合法掩护非法的方式,让一些台共、日共成员混在里面,悄悄与台湾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日本共产党日本赤色救援会,以及日本与朝鲜左翼团体互通声息,建立联合阵线,反帝反封建[2]。同年的7月31日,林兑王白渊吴坤煌等人会面,讨论该会刊物NEWS的发行与资金募集问题;但好景不常,同年9月1日同好会成员叶秋木参加反帝示威活动被人检举,台湾人文化同好会成立、运作等消息,被日本当局发觉。之后,林兑张文环王白渊张丽旭等人遭到日警逮捕,同好会因而瓦解、消失。[3]

当局的记录

[编辑]

“根据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的《警察沿革志》记述,‘台湾艺术研究会’是‘日本普罗文化连盟’下的文化组织,前身则是王白渊于1932年3月20日与林兑吴坤煌等人所组织的左翼文学团体‘台湾人文化同好会’,该组织于同年9月被解散,不过,即使受到严密的监视与警告,王白渊等人仍不放弃理想,克服了资金不足与行动路线争议等问题,于1933年3月正式组成‘台湾艺术研究会’,并出版了‘文艺性’大于‘革命性’的《福尔摩沙》”[4]

刊物的发行宗旨

[编辑]

台湾人文化同好会成员张文环吴坤煌等人获释以后,经过一番思考与激烈的辩论,决定与其他旅日青年成立一个合法、走温和路线的文艺团体“台湾艺术研究会”,发行机关杂志“福尔摩沙”。于是1932年3月29日苏维熊魏正春张文环吴鸿秋巫永福黄波堂王白渊刘捷 (台湾作家)吴坤煌等人,就在东京倡议成立台湾艺术研究会,以改进和创造台湾新文艺为宗旨。其机关杂志的主编为苏维熊,编辑为张文环,发行人为施学习,刊物在1933年7月15日创立。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了当讲出台湾艺术研究会”的宗旨,但是从刊物发刊词的几段话,我们可以发现:该文艺刊物是立基在台湾的民间艺术及文学传统(这些是从中国传承过来的文化资产),企图要去创造真正具有台湾人精神的文艺。杂志的发刊词写道:“虽有数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可是现在依然处在这特殊情形下的人们中,到了现在还没有生产过独自的文化”、“所以同仁等常以对这种文艺改进事业为自许,大胆的自立为先锋”、“在消极方面,想去整理研究向来微弱的文艺作品,来吻合大众脍炙的歌谣、传说等乡土艺术;在积极方面,由上述特殊气氛中所产生出的我们全副精神,从心里所涌出我们的思想及感情,决心来创造真正台湾人所需要的新文艺。我们极愿意重新创作‘台湾人的文艺’。”[5]

刊载的重要作品

[编辑]

该刊共发行3期,设立各种专栏。评论方面有:苏维熊的〈对于台湾歌谣一试论〉、杨行东的〈台湾文艺界的期望〉、刘捷 (台湾作家)的〈一九三三的台湾文学界〉、吴坤煌的〈论台湾乡土文学〉等文章。小说方面有:张文环的〈落蕾〉、〈贞操〉;巫永福的〈首与体〉、〈黑龙〉;吴天赏的〈龙〉;王白渊的〈唐璜与加蓬尼〉;赖庆的〈纳妾风波〉;吴希圣的〈豚〉;张碧华的〈上弦月〉等。诗歌方面有:施学习的〈自杀行〉;苏维熊的〈春夜恨〉、〈哑口诗人〉、〈不变之客〉;王白渊的〈行路难〉〈可爱的K子〉及其多首融合泰戈尔石川啄木社会主义理念的诗作[4]杨基振的〈诗〉;陈传缵的〈朦胧的矛盾〉;陈兆柏的〈运命〉;翁闹的〈淡水海边〉;王登山的〈盐田的风景〉;托微的〈紫金山下〉等诗作。

停办及发行机关解散原因

[编辑]

1934年6月15日发行至第3期之后,因为经费不足的关系,所以杂志被迫停刊。杂志的发起人、作家群也汇合到台湾文艺联盟,成为台湾文艺联盟东京支部的成员,台湾艺术研究会自行解散。“该会会址设在东京,刊物也在东京发行,对台湾影响不大。《福尔摩沙》杂志出了3期以后,于昭和9年6月15日停刊,改与《台湾文艺》合并发行”[6]

历史定位

[编辑]

研究者黄得时认为:“《福尔摩沙》杂志的创办人,均是在日本各大学专攻文学、哲学或美术的学生,所以他们能用西洋近代文学的方法来创作文学和推进文学运动。他们推进文学运动的意欲特别坚强而炽烈,大有非创出一种新文学绝对不愿罢手的气概。他们特别着重小说和诗的创作,同时对于整理过去的文化遗产,如搜集歌谣和对现阶段的文学批评等也相当重视。”[7]

原物收藏及复刻情况

[编辑]

使用“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查询,到2011年10月10日为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收藏东方文化书局在1981年出版的复刻本。至于原件收藏与微缩资料收藏,则没有找到。

相关研究

[编辑]

博硕士论文

[编辑]

使用“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与“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查询,到2011年10月10日为止,还没有一本博硕士论文专门以该杂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仅有以这种文学杂志作为检视对象的相关研究。

  • 柳书琴,〈荆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0年。
  • 邓慧恩,〈日据时期外来思潮的译介研究:以赖和杨逵张我军为中心〉,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硕士论文,2006年。该论文是在谈论台湾日治时期外来思潮的译介,论文是以那些主要发行在台湾本岛或是以台湾人为活动主体的11种文学杂志作为检视的对象,而《福尔摩沙》是其中一种。
  • 陈允元,〈岛都与帝都:二、三○年代台湾小说的都市图象(1922-1937)〉,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
  • 张文薰,〈植民地プロレタリア青年の文芸再生 : 张文环を中心とした"フオルモサ"世代の台湾文学〉,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中囯语中囯文学専攻。政治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均有该论文。

论文集论文

[编辑]

使用“台湾文史哲论文集篇目索引系统”查询,到2011年10月10日为止,还没有一篇论文以这杂志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期刊上的论文和评介文字

[编辑]

使用“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查询,到2011年10月10日为止,已知的有:

  • 张文薰,〈志在文艺创造--《フォルモサ(福尔摩沙)》简介〉,2011年2月《文讯》。
  • 刘思坊,〈站在流行线上的留日文艺青年:论《福尔摩沙》的流行感及巫永福的“新感觉”书写〉,2009年1月《台湾文学评论》。
  • 横路启子,〈混成する身体--‘フォルモサ’时代の巫永福をめぐって〉,2008年12月《台大日本语文研究》。
  • 张文薰,〈1930年代台湾文艺界发言权的争夺--《福尔摩沙》再定位〉,2006年2月《台湾文学研究集刊》。
  • 吴坤煌,〈台湾艺术研究会的成立及创刊“福尔摩沙”前后回忆一二〉,1982年5月《台湾文艺》。
  • 施学习,〈台湾艺术研究会成立与福尔摩沙(Formosa)创刊〉,1954年?月《台北文物》。

书籍

[编辑]

使用“全国图书书目资讯网”查询,到2011年10月10日为止,已知的有:

  • 柳书琴,《荆棘之道 : 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台北市:联经出版,2009年初版。
  • 河原功/著、莫素微/译,《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接点》,台北市:全华科技图书,2004年。[4]
  • 莫素微/著,《东京“台湾艺术研究会”及〈フォルモサ〉》,“千里山文学论集”43,日本关西大学,1990年[4]

相关词条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柳书琴/著,《荆棘之道 : 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台北市:联经出版,2009年初版),页173~174。
  2. ^ 代表日本当局立场的《特高月报》,对林兑的记录内容是这样的:“中心人物林兑吴坤煌,从去年(1931)10月左右起,加盟反宗教斗争同盟、赤旗读者班等团体。本年7月左右,与日本共产党资金局连络,吸收台湾留学生中比较富裕者为《赤旗》读者,奔走筹措资金属实。本件之文化同化会,也极可能是林兑及吴坤煌企图借此作为党活动舞台而组织的,因此必须继续严加调查。”文中充分展现日本当局对同好会与日本左翼组织(尤其是日共)关系的推测和忌惮之情。
  3. ^ 柳书琴/著,〈张文环生平及写作年表〉,收录在《荆棘之道 : 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台北市:联经出版,2009年初版),页592~594。
  4. ^ 4.0 4.1 4.2 4.3 莫素微/撰写,“福尔摩沙”词条,文建会《台湾大百科全书》。
  5. ^ 叶石涛/著,《台湾文学史纲》,高雄市:春晖出版社,2003年再版。
  6. ^ 吴密察/监修,《台湾史小事典》,远流出版社,2000年初版,页146。
  7. ^ 黄武忠/著,《亲近台湾文学》,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5年初版。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