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府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台灣府志

《台湾府志》台湾清治时期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记载台湾历史之官方地方志。总计7个版本,实际刊行6个版本。分别为:蒋志、高志、周志、刘志、范志、余志等六志。

历代府志

[编辑]

《台湾府志》至今计有7个版本。其中第3个版本宋志《增修台湾府志》并未刊行。

康熙28年蒋毓英《台湾府志》

[编辑]

简介

[编辑]

《台湾府志》是在清朝康熙24年(1685年),由首任台湾府知府蒋毓英诸罗知县季麒光凤山县知县杨芳声共同起稿编纂而成。又通称为《蒋志》。

《蒋志》为纲目体,全书分:沿革、叙山、叙川、物产、风俗、岁时、户口、官制、人物、古迹等10卷,每卷立有数项支目,为后人了解台湾社会、经济、文化及民俗风情等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如《蒋志》载: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郑和、马欢(绍兴籍通事)等下西洋途经台湾海峡时,遇强台风曾上台岛避风,才有今天台湾的“三宝姜”、郑和等饮水之用的“大井”等古迹留存。另外,郑和船队曾“三泊”台地,但未提到另外二次上台岛的时间与事迹。

编纂缘起

[编辑]
  • 按照季麒光在《蓉州文稿》中替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周昌撰写的〈台湾志书前序〉一文所提及,其修纂《府志》的主因是清政府在康熙24年(1685)年底下令修纂《一统志》、命各省将各郡县志送入北京以备编纂参考,因此才决定开始编纂“府志”。[1]

刊行年代

[编辑]
  • 按本书书名页只题:“台湾府志,本府藏版”,而无序跋、凡例、修纂姓氏表等类目,在目录次行署“襄平蒋毓英集公氏纂,男国详、国祚校字”则此书刊行可能是在蒋毓英升任江西按察使之后,在中国刊行的。

本书价值

[编辑]

编修者简历

[编辑]
  • 蒋毓英,字集公,号集翁;浙江省诸暨县人,盛京锦州府籍,官生。康熙17年(1678)起担任福建泉州府知府,23年(1684)由泉州府知府调任为台湾府知府,为首任台湾府知府;28年(1689),擢陞江西按察使。

康熙35年高拱乾《台湾府志》

[编辑]

简介与刊行年代

[编辑]

编纂缘起

[编辑]
  • 高志的来源,大约有三:[1]
  1. 高志凡例中,以“台湾自康熙二十年始入版图,其时诸公劳心草创,于郡志未遑修葺……但新辟殊方,事多荒昧。虽博采群言,较诸郡守蒋公毓英所存草稿,十已增其七、八”。[2]可知高志其中一的来源,是缘自于首任台湾府知府蒋毓英所留存的《台湾府志》草稿,并加以新辑而来。在厦门大学教授陈碧笙向上海图书馆取得蒋志的孤本并加以研究后,确定了高志的〈凡例〉所言不虚。
  2. 纂写《诸罗县志》的陈梦林则于〈卷三·秩官志·列传·季麒光〉条中提到:“(季麒光)在任逾年,首创“台湾郡志”,综其山川、风物、户口、土田、厄塞;未及终编,以忧去。(康熙)三十五年(1696),副使高拱乾因其稿纂而成之。”。[3]指出季麒光所编的《台湾郡志》稿也是高志另外一个参考来源。
  3. 编纂《重修福建台湾府志》的刘良璧则于〈卷十六·选举·贡生王喜〉条中提到:“府学。手辑“台志”;旧志创始,多采其原本。”[4]指出王喜所编的《台志》也是高志另一个参考来源。

编修者简历

[编辑]
  • 高拱乾,字洪喜,号九临,陕西省榆林卫人(今榆林市);荫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泉州府知府升补福建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三十四年(1695)任满,升任浙江按察使。

任内网罗台湾知府靳治扬、台湾府海防总捕同知齐体物,举人王璋、贡生王弼、生员陈文达等修成《台湾府志》,通称“高志”。其中〈艺文志〉收有〈台湾八景诗〉、〈台湾赋〉、〈东宁十咏〉等作品,开多种台湾汉语文言文学创作文类风气之先。台湾知县李中素为《台湾府志》作跋,引高氏言:“台湾自开辟之初,百事草创。从前诸公,一味苟且过去还得;到今日,再苟且不去了。汝等适当其难,不振起一番精神,认真为朝廷料理此一块地,更欲推与谁人?”应是清国治台湾初期,少见的积极任事的官僚之一。府志艺文志收录他多篇文移,是为证明。

康熙49年宋永清《增修台湾府志》,未刊行

[编辑]
  • 康熙49年(1710年)凤山县知县宋永清延揽凤山教谕施士岳与生员等诸人共同增补康熙35年(1696年)至康熙49年(1710年)之间台湾府之政军民情风俗诸事,以增补高志,故又称为《增修台湾府志》,但未及刊行,宋氏即离任。

康熙57年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

[编辑]

简介

[编辑]
  • 康熙51年(1712年),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陈瑸台湾府知府周元文以凤山县知县宋永清之增辑,仍有不详之处,乃与台湾府郡博士弟子员生广搜资料补辑重修“府志”称《重修台湾府志》(通称《周志》),10卷,首1卷。

内容

[编辑]

编修者简历

[编辑]
  • 周元文,号洛书,奉天海城县金州巡检司正黄旗人(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监生。康熙46年(1707)由延平府知府调补台湾府知府;52年(1713)秩满,升湖南辰沅靖道。

乾隆6年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编辑]

简介与刊印年代

[编辑]
  • 乾隆5年(1740年)时,由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所重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通称《刘志》),于同年(1740年)10月,开始重修“府志”,至翌年5月(1741年)完竣,历凡八阅月而成。乾隆6年(1741年)刊行,总共20卷,首1卷(圣谟),全书总计近二十五万字。

修纂缘起与体例

[编辑]
  • 自周元文就高志加以增补之后,到了刘良璧担任福建分巡台湾道时,又经过了近三十年,而此时期台湾府行政区域划分巳有所变更,自雍正元年(1723年)划定诸罗虎尾溪以北增设彰化县淡水厅。雍正5年(1727年),再增设澎湖厅。此时台湾府已辖有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彰化县四县及两厅(淡水厅、澎湖厅)。体例乃是模仿当时闽浙总督郝玉麟主编、谢道承主纂的《福建通志》而略加变通,大幅改变高志的体例,可说是全新编纂的《台湾府志》。

编修者简历

[编辑]

乾隆12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

[编辑]

简介与刊行年代

[编辑]

修纂缘起

[编辑]
  • 主要是范咸与六十七两人以高志草创,失之于略,而刘志虽加详内容,但体例繁琐,又有阙略,故而共同纂辑新志。修纂凡例称其新修府志的纲目,乃是根据《刘志》与《高志》二志增删而成,总计分为十二门、九十二目。各门中,尤以“封域”、“风俗”、“物产”、“杂记”等门,正文简洁而附考详细,为其特色。[6]

编修者简历

[编辑]
  1. 范咸,字贞吉,号九池,又号沅浦,浙江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著有《婆娑洋集》。
  2. 六十七,字居鲁,满洲镶红旗人。著有《番社采风图考》,并辑有《使署闲情》一书。

乾隆28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

[编辑]

简介与刊行年代

[编辑]
  • 乾隆27年(1762年)起台湾府知府余文仪主修“府志”称《续修台湾府志》(通称《余志》),而在乾隆39年(1774),余文仪在福建巡抚任上刊行,总计26卷。

修纂缘起

[编辑]
  • 按余文仪在〈续修台湾府志序〉中提到,他在乾隆25年(1760)任职台湾府知府时,看到不论高志或是刘志都有有所不备之处,于是兴起重修《府志》的念头,[7]而在乾隆27年(1762)开始大规模的重修台湾府的府县志,并于当年或28年(1763)年完成。[8]

编修者简历

[编辑]
  • 余文仪,字宝冈,浙江诸暨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25年(1760)由漳州府知府转任台湾府知府、29年(1764)陞福建分巡台湾道、同年升福建按察使、31年(1766)以福建按察使前往台湾镇压黄教事件、34年(1769)以身为大员未能临阵督捕议罪,降补刑部陕西司员外郎、35年(1770)署刑部右侍郎、36年(1771)陞福建巡抚、41年(1776)任刑部尚书、42年(1777)退休,死于乾隆47年(1782),《国史列传》有传记。[9]

争议

[编辑]

中研院院士方豪表示,方志虽是研究地方史不可缺少的资料,却并非研究地方史的上乘史料。必须探查各地方志纂修先后及续修的不同版本,所用史料亦必得穷源溯流。[10]:39

清治以前的史料

[编辑]

郑氏户官杨英亲撰《先王实录》在1929年出土,史学界才发现清政府在1683年施琅攻台占据台湾后,有计划的全力将郑氏在台湾的史迹文物销毁清空,与之前留下的官方典籍文书档案史料尽皆毁弃改编。[11]在没有清治以前官方档案记录的情形下,《台湾府志》与其他台湾各方志各版本的编修,并非整理明末、荷、西、郑氏档案而成,而是收集台湾当地居民口传回忆传说而成,《高志》即坦承“文献无征……蒋公召耆老集儒生……就所见闻详加搜辑”。[12]

郑和到台湾、投药于水、东番挂狗铃
17世纪初陈第东番记〉、何乔远闽书》、张燮东西洋考》、《明史》等记载郑和到台湾、投药于水、三保姜、东番挂狗铃等乡野传说,《蒋志》以下也收录此说,而陈文达《凤山县志》认为此说极为荒谬。学者研究认为明初郑和与其他称三保的人员皆极不可能前往台湾,因当时并无有关台湾的记录,小琉求又为朱元璋指定“不通往来、不曾朝贡”的不征之国,其奉朝廷诏令预先指定前往目的地为西洋航线上的诸国,并未前往东洋航线(台湾不在东西洋之数),以当时原始航海技术,风向海流也不利其前往,但不能绝对排除因避飓风而来台湾暂避的可能性。[13]
利玛窦台湾星野说
记载此说最早的方志是《诸罗县志》,也被传抄记载在《刘志》、《台湾县志》、《凤山县志》、《彰化县志》等。《诸罗县志》原有关于利玛窦的文字,因为这段文字而曾在日治时被列为禁书,而并未出现在战后传世版本。方豪研究认为利玛窦和台湾星野测量不可能有关系,也不见于利玛窦的其他著作:西洋星野说见于《时宪历》,清初将一切西洋学说皆附会于利玛窦之名,而利玛窦与《时宪历》毫无关系。[10]:46-48
林道干俞大猷追剿窜逃至打狗、杀土番取膏血造舟、埋金
明万历年间,生于1575年的曹学佺著〈倭患始末〉记载林道干的传闻,称他出生以前的1573年林道干勾倭突犯漳泉海洋,窜据澎湖,寻投东番,并未记载是谁追剿。这是明人最早有关林道干于1573年逃到澎湖和东番的记载。然而林道干当年出海前仍受明官方招抚,此记载明显是错误传闻。
1686年《蒋志》记载1563年流寇林道干横行海洋,专杀土番,取膏血造船,都督俞大猷征之,道干遁去占城,并无明确记载林道干到台湾或台湾何地;1694年《高志》改成遁入台至安平,从安平、二鲲身隙间遁去占城;1717年《诸罗县志》改为逃到大奎璧、劈破瓮(诸罗地);1720年《台湾县志》改成屯打鼓山恣杀土番,膏血造舟;1719年《凤山县志》改成逃居打鼓山,打鼓番逃徙为阿猴社,〈外志·杂记〉又改记余番走阿猴林,林道干妹埋金打鼓山;1764年《重修凤山县志》记载林道干遁附倭,舣舟打鼓山下,遁占城,地复归倭;《诸罗县志》、《凤山县志》、《台湾县志》的编纂的都有陈文达、李钦文,他们编纂到哪里,林道干就跑到哪里,历来十几种府志和诸罗、凤山、台湾县志记载林道干来台之说,前后变来变去,皆不相同,各说各话;黄叔璥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改编成林道干逃到崩山,把崩山土番抓来削下一半头发,然后用土番的头发来做海盗船的碇绳;1840年《噶玛兰厅志》改编成林道干窜泊苏澳。
后世许多研究者,把林道干来台、造成打狗原住民迁徙阿猴社、阿猴林的传说,当作史实在论述。李国铭认为这是把乡野传说当真,很不可思议、很难自圆其说。[14]:81-82吕自扬研究明史中相关记载,认为林道干从未到过台湾、打狗山,其骚扰都在广东,未有到福建的记载,俞大猷也从未追击到澎湖过,林道干在台湾、俞大猷在澎湖的各种传说,都是后人编造、穿凿附会,可能是将1574年林凤逃往东番魍港遭明海军与原住民联军合剿之事张冠李戴。[15]
荷兰人向日本人用牛皮诓地
《蒋志》、《高志》记载荷兰人用一片牛皮向倭彛骗地。耶稣会士向来与信奉新教的荷兰敌对,1735年出版《中国全志》收录了冯秉正法语Joseph-Anne-Marie de Moyriac de Mailla的书信记载此乡野传奇,有可能翻译自《高志》。[12]到了《范志》改编故事情节为向土番骗地。依荷兰文献是首任台湾长官宋克1625年1月以15匹花布向新港社购买普罗民遮市街的用地。

刊本与所收藏的公共图书馆

[编辑]

《台湾府志》至今计有7个版本,其中第3个版本《增修台湾府志》并未刊行,而现在全部已知的版本和部分所收藏的公共图书馆如下所示:

  1. 清·康熙24年(1685年)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主修的《台湾府志》清康熙刻本,共10卷。上海图书馆藏。(蒋志
  2. 清·康熙34年(1695年)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共10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原刻本、日本内阁文库藏补刻本。(高志
  3. 清·康熙49年(1710年)凤山知县宋永清主持补修称为《增修台湾府志》。(宋志未刊行)。
  4. 清·康熙51年(1712年)台湾府知府周元文主持补修的称为《重修台湾府志》,共10卷,首1卷。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南京图书馆藏。(周志
  5. 清·乾隆6年(1741年)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主持重新编纂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共20卷,首1卷。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福建省图书馆藏。(刘志
  6. 清·乾隆12年(1747年)巡视台湾监察御史范咸与满籍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六十七共同重新补修的《重修台湾府志》,共25卷、首1卷。国立台湾图书馆藏。(范志
  7. 清·乾隆29年(1764年)台湾府知府余文仪加以补修的《续修台湾府志》,共26卷。国立台湾图书馆藏。(余志

台湾府志目录导引

[编辑]
  • 以乾隆29年(1764年)台湾府知府余文仪主修之《续修台湾府志》(余志)26卷本为参考目录导引。
  1. 卷一、封域:星野,建置,山川,形胜。
  2. 卷二、规制:城池,公署,仓库,坊里,番社,街市,桥梁,水利,海防,邮传,恤政,义冢。
  3. 卷三、职官:官制,官秩,列传。
  4. 卷四、赋役(一):土田,租赋。
  5. 卷五、赋役(二):户口,盐课,水饷,陆饷。
  6. 卷六、赋役(三):存留经费,养廉,官庄。
  7. 卷七、典礼:庆贺,接诏,迎春,耕耤,祭社稷,救护,乡饮酒,乡约,祠祀。
  8. 卷八、学校:学宫,书院,社学,土番社学,学田。
  9. 卷九、武备(一):营制,营署,恤赏。
  10. 卷十、武备(二):官秩。
  11. 卷十一、武备(三):列传,义民,船政。
  12. 卷十二、人物:进士,举人,乡贡,例贡,武进士,武举,列传,列女,流寓。
  13. 卷十三、风俗(一):习尚,岁时,气候,潮信,风信,占验。
  14. 卷十四、风俗(二):番社风俗(一)。
  15. 卷十五、风俗(三):番社风俗(二)。
  16. 卷十六、风俗(四):番语,番曲,番俗通考。
  17. 卷十七、物产(一):五谷,蔬菜,货币,金石。
  18. 卷十八、物产(二):草木,鸟兽,虫鱼。
  19. 卷十九、杂记:楼堞,园亭,寺庙,坟墓,灾祥,杂着,丛谈,外岛。
  20. 卷二十、艺文(一):奏疏。
  21. 卷二十一、艺文(二):露布,文移,书。
  22. 卷二十二、艺文(三):序,记,祭文。
  23. 卷二十三、艺文(四):赋,骈体,诗(一)。
  24. 卷二十四、艺文(五):诗(二)。
  25. 卷二十五、艺文(六):诗(三)。
  26. 卷二十六、艺文(七):诗(四)。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参见黄美娥在《康熙福建通志台湾府、台湾府志》中的《台湾府志》点校前言的说明,收入《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一册。台北,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发行: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民国94年(2005)。
  2. ^ (清)高拱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台湾府志》卷首〈凡例〉,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台北,台湾银行。民国49年(1960),页15。
  3. ^ (清)周锺瑄;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诸罗志》卷三〈秩官志〉,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台北,台湾银行。民国51年(1962),页51-52。
  4. ^ (清)刘良璧;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十六〈选举〉,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台北,台湾银行。民国50年(1961),页435。
  5. ^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重修台湾府志十卷弁言》,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台北,台湾银行。民国49年(1960年)。
  6. ^ 参见陈伟智在《重修台湾府志》的点校前言的说明,收入《清代台湾方志汇刊》第八册。台北,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发行:远流出版公司出版。民国九十四年(2005年)。
  7. ^ (清)余文仪;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续修台湾府志》卷首〈自序〉,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台北,台湾银行。民国51年(1962),页5。
  8. ^ 可以参考(清)王瑛曾在《重修凤山县志》卷首〈自序〉所提到修纂的经过,此序收在(清)王瑛曾;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重修凤山县志》中,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台北,台湾银行。民国51年(1962),页5。
  9. ^ 按照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所编辑的“清代档案人名权威资料查询”内的资料编辑而成。【2010年4月12日查询】
  10. ^ 10.0 10.1 卢胡彬. 方豪對台灣方志研究的貢獻.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0-03-31, 61 (1): 29–62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11. ^ 蔡相煇. 六·銷毀明鄭文物史蹟. 施琅(1621~1696)與台灣善後 (PDF). 将军乡乡名溯源暨施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73–7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2) –通过国立空中大学. 
  12. ^ 12.0 12.1 郑维中. 第⑧章·真假代言人之爭·在《中國全誌》中遇見《台灣府志》. 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 初版. 台北市: 如果·大雁文化·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2006-10: 272-277. ISBN 978-986-82416-2-6. 
  13. ^ 黄秀政. 「鄭和到台灣」傳說考釋.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5-09, 56 (3): 157–179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14. ^ 李国铭. 鳳山八社舊址初探 (PDF). 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 (台北: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1993-03, (26): 79–87 [2022-04-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28). 
  15. ^ 吕自扬. 流寇林道乾與打狗──根據《明實錄》,析論流寇林道乾遁入台和到打鼓山之說的由來與無稽 (PDF). 高雄文献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4-08-01, 4 (2): 97–130 [投稿2013-09-24 接受2013-10-30]. [失效链接]

参考书目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