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语言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印度语
印度各地主要语言一览

印度语言非常复杂,根据2001年的统计,全印度共有1396种可识别的“母语”(Mother Tongue)。该1396种母语经过语言学的分析,又可以组合成另外的“语言”(Languages)。全印度共有29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百万,有121种语言的使用人口超过一万人,[1]这些语言主要分属于两大语系印欧语系印度-雅利安语支达罗毗荼语系,此外还有部分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南亚语系蒙达语族,以及其他一些孤立语言[2]

印度现时主要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3],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官方语言为使用天城体字母的印地语”[4],但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正式全国通用语言[5]

印度宪法附表八列出了22种语言法定受保护语言,同时亦有另外六种官方认定的古典语言。

语系

[编辑]
印度各语系分布
  达罗毗荼语系
  印度-雅利安语支
  藏缅语族
  南亚语系

印欧语系

[编辑]

印欧语系是印度最大的语系,当中由以印度-雅利安语族为最大。印度境内共有该语系三个语支:[1]

达罗毗荼语系

[编辑]

达罗毗荼语系是印度第二大语言组,拥有2.37亿使用人口,占印度人口19.64%。[1]该语系主要分布印度南部,以及中部和东部的部分。该语系的重要语言有卡纳达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以及马拉雅拉姆语,这四种语言同时亦是宪法附表八的表列语言。除了以上的主流语言,亦有一些部落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例如冈德人库鲁克人[6]。只有两种达罗毗荼语言完全分布在印度之外:布拉灰语(巴基斯坦)和库鲁克语(尼泊尔)[7]

南亚语系

[编辑]

南亚语系在印度只有1340万人左右使用,占人口1.11%。[1]南亚语系民族主要是通过移民活动迁入印度,有蒙达语族和卡西语支(属卡西—克木语族英语Khasi–Khmuic languages)。尼科巴语亦被认为与该语系十分接近。除了卡西语桑塔利语,(后者为唯一被列入宪法附表八的南亚语系语言)其他印度的南亚语系语言系皆处于濒危状态[8]

汉藏语系

[编辑]

汉藏语系主要分布在喜玛拉雅地区,包括拉达克阿鲁纳恰尔邦(中印争议领土,中方称藏南地区)、喜马偕尔邦锡金邦西孟加拉阿萨姆邦的山地自治部落[9][10][11] 以及印度的七姐妹邦。使用人口为1220万人,占总人口1.01%。[1]该语系只有曼尼普尔语博多语是印度宪法附表八的表列语言。

亚非语系

[编辑]

印度主要的亚非语系语言是属闪米特语族阿拉伯语,在印度全国有接近5.5万使用人口

壮侗语系

[编辑]

阿洪姆语曾是阿洪姆王国(今属印度阿萨姆邦)的主要语言,但后来却被阿萨姆语取代。至今认为少部分壮侗民族零星分布在阿萨姆邦及阿鲁纳恰尔邦。该支民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语、中国的壮族傣族为同一民族。

安达曼语系

[编辑]

该语系语言主要分布在安达曼群岛,但多数已经灭绝或者濒危。

历史

[编辑]

达罗毗荼语系诸语是南亚次大陆的本土语言[12],通行于印度南部原始达罗毗荼语最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在印度出现,直至公元前3000年开始分化成各种语言[13]

印度北部则流行印度-雅利安语言。印度-雅利安诸语来自原始印欧语的分支——原始印度-伊朗语

印度历史上有两种重要的通用语:波斯语[14]和英语[15]。前者为莫卧儿帝国的宫廷用语,影响印度的艺术、文学及历史长达五个世纪,并且在词汇上波斯化了大量印度半岛语言。后者则是1837年英国殖民印度开始取代了波斯语,并延续使用至今。19世纪时期印度兴起印地语运动,开始使用梵语词取代原先语言中大量存在的波斯语借词。

官方语言

[编辑]
インドのインド・アーリア语の分类表

联邦层面

[编辑]

英属印度时期,英语一直是印度的行政语言及高等教学用语。[16]

1946年独立前夕,印度国内开始讨论未来国家的官方语言。来自北方印地语地区的政客希望印度宪法使用印地语,同时发布非官方的英文译本。但来自非印地语地区的政客则表示反对,称印地语无法胜任作为法律语言。

最终两派达成妥协:天城体印地语成为联邦的官方语言,但同时,“在宪法生效后的15年间,英语继续作为联邦的官方语言”。[17][18]根据印度宪法第343 (1) 明文规定:“联邦的官方语言为天城体印地语[19]。除非议会另作决定,否则英语在本宪法生效15年后,亦即1965年1月26日,将不再作为官方语言。”[17][20]

随着该日逐渐临近,印度的非印地语地区,例如喀拉拉邦古吉拉特邦泰米尔纳德邦旁遮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孟加拉邦卡纳塔克邦本地治理安德拉邦开始担心之后印地语会独大。为解决语言冲突,时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通过了《1963官方语言法案英语Official Languages Act, 1963[21][22],规定英语仍可在1965年后继续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18]但该法案中的英文表述“may still be used with Hindi for official purposes” 却引起争议。尼赫鲁认为,英文表述中的“may”应理解为“可以”,但反对派却持不同意见。[18]

随后1964年新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上任,并且准备好待1965年到来后独尊印地语。夏斯特里的语言态度激发了泰米尔纳德邦的暴动,来自印度南方的政客及部长辞职抗议,最终夏斯特里在语言问题上向南方妥协。[18][23]

最后结果是,1967年通过了针对《1963官方语言法案》的修正案,规定,除非各非印地语邦通过另外的法令,并且该法令为印度议会所通过,否则英语将一直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24]

印度宪法并无赋予任何一种语言国语地位。[25][26]

印地语

[编辑]
印地语中心带,包含拉贾斯坦语博杰普尔语等语

天城体印地语是印度最重要的本土语言,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全国有超过 5.2 亿人以印地语为母语。该数据不仅仅是包含了印度斯坦语,更包含了其他在印地语中心带内,被视为是印度斯坦语(即印地语)方言的其他语言。印地语的母语人口主要分布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比哈尔邦恰蒂斯加尔邦德里国家首都辖区喜马偕尔邦贾坎德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北阿坎德邦[27]

印地语在印度内是重要的流行文化语言,并且是广泛作为学校的第一教学语言,及多数邦的第二语言。

英语

[编辑]

由于殖民原因,英语在印度独立之后依然作为该国政府、商业及教育领域的强势语言。印度宪法亦规定英语及印地语是国家议会的工作语言。虽然印度政府一直在扶持印地语,并且印地语亦是印度一大部分地方的通用语,但是印度南部与北部的民族与文化、历史相当不同,一直反抗印地语的推广,英语因此成为印度全国实际上的通用语,[18][28] 甚至是“国语”[29]

官方语言的熟练使用程度

[编辑]
2011年人口调查——印地语和英语的熟练程度[30]
邦或联邦属地 印地语 英语
印度全国 57.11% 10.62%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79.87% 21.94%
安德拉邦 (包括特伦甘纳邦) 12.59% 13.06%
阿鲁纳恰尔邦 62.76% 23.08%
阿萨姆邦 25.24% 8.05%
比哈尔邦 89.37% 2.72%
昌迪加尔 94.05% 41.62%
恰蒂斯加尔邦 93.64% 2.29%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57.50% 10.34%
达曼-第乌 76.19% 15.38%
德里 96.75% 31.72%
果阿邦 53.34% 41.80%
古加拉特邦 43.63% 12.44%
哈里亚纳邦 95.34% 15.59%
喜马偕尔邦 96.57% 10.64%
查谟和克什米尔邦 38.00% 15.98%
贾坎德邦 85.43% 5.15%
卡纳塔克邦 12.27% 11.83%
喀拉拉邦 9.12% 20.15%
拉克沙群岛 17.87% 19.30%
中央邦 95.74% 5.44%
马哈拉施特拉邦 52.09% 14.32%
曼尼普尔邦 18.44% 31.62%
梅加拉亚邦 13.95% 15.61%
米佐拉姆邦 7.01% 15.50%
那加兰邦 15.89% 32.57%
奥里萨邦 18.76% 17.23%
本地治里 3.87% 28.10%
旁遮普邦 51.04% 30.05%
拉贾斯坦邦 95.04% 4.55%
锡金邦 47.96% 27.69%
泰米尔纳德邦 2.11% 18.49%
特里普拉邦 9.95% 7.53%
北方邦 97.40% 6.42%
北阿坎德邦 97.19% 8.36%
西孟加拉邦 13.83% 6.70%

使用情况

[编辑]

行政

[编辑]

印度中央政府在行政事务上只使用英语和印地语。但印度宪法规定,公民有权使用任何一种印度境内的语言(不论其官方语言地位)上书冤情。对于各邦及联邦属地的官方语言,则由地方政府定夺,但若邦内的其他重要族群亦想自己族群的语言在邦内官方化,则有权上书印度总理,后者在考量后有权要求地方政府补充官方语言。

另外,不论官方地位如何,各邦政府皆有义务为所有少数族群提供母语基础教育。

议会

[编辑]

印度议会的发言语言需要为英语或印地语,但对于两种官方语言都无法使用的议员,若经议会长同意,亦有权使用其母语在议会中发言。

印度宪法规定,除非议会另作决定,否则议会通过的所有法律必须使用英语。目前印度议会亦尚未另作决定,只是规定所有法律需同时翻译为印地语,但依然以英文版本为准。

法院

[编辑]

印度最高法院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及各地方最高法院必须使用英语。[31] 但四个属邦[32]——比哈尔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有权在其最高法院中使用印地语。泰米尔纳德邦亦曾要求被赋予在其辖区法院使用泰米尔语的权力,但被印度最高法院拒绝[33]。2006年,印度政府称不会再反对泰米尔纳德邦的请求[34],2010年开始,泰米尔纳德邦允许使用泰米尔语作为法庭抗辩语言[35]

联邦及各邦属的通信

[编辑]

联邦政府与各邦属之间的通信用语分为三种情况:

  1. A区域的邦属政府及公民,即本身地方官方语言就为印地语(或之一),与联邦政府使用印地语通信[36]
  2. B区域的邦属政府,即本身地方官方语言并非印地语,但却依然使用印地语与联邦政府通信,该类邦属有马哈拉施特拉邦旁遮普邦[37];而联邦政府与B区域邦属公民的通信语言则为英语及印地语;
  3. C区域的邦属政府与公民,即本身地方官方语言并非印地语,与联邦政府的通信语言为英语[38]

推广

[编辑]

印度政府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设立了南印度印地语普及协会英语Dakshina Bharat Hindustani Prachar Sabha),负责印南各邦的印地语推广事宜。2016年,印度政府宣布将采取措施在印度南部及东北部推广印地语。[39]

印度宪法附表八的表列语言

[编辑]
印度各地语言,圆圈的大小对应该语言的使用人口[40]

印度宪法附表八最初列明了14种印度政府有责任发展的语言。1967年,印度议会通过宪法第二十一修正案信德语被列入附表八。1992年的宪法第七十二修正案纳入孔卡尼语曼尼普尔语尼泊尔语,表列语言的数量增至18种。2007年12月1日之后,宪法附表八已列有22种语言。[17] 该附表上的语言皆受印度联邦政府承认及扶助,并且可作为行政通信用语及教育用语。公务员考试中,所有参考人员皆有权使用该附表上之一的语言作答。除了信德语,附表八上的语言都在不同的地方政府享有官方语言地位。不过,各邦所设立的地方官方语言,并不一定必须为该附表上的语言,例如分别作为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官方语言的博罗克语英语Kokborok language米佐语就并非表列语言。

以下列表为该22门语言及其对应的邦属,当中“邦属”一列所展示的,是该语使用人口超过/接近10%,或以该语为官方语言的邦属(粗体表示),括号中的百分比为该邦属使用该语言的人口比例。

注意:该数据全部来自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但

语言 语系 英语及自身称呼 母语人数 ([41]) 占印度人口比例 邦属
阿萨姆语 印欧语系 Assamese

অসমীয়া

1531万 1.26% 阿萨姆邦 (48.38%)
孟加拉语 印欧语系 Bengali

বাংলা

9723万 8.03% 西孟加拉邦 (86.22%)特里普拉邦 (65.73%)、阿萨姆邦 (28.92%)、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28.49%)、米佐拉姆邦 (9.83%)、贾坎德邦 (9.74%)
博多语 汉藏语系 Bodo

बर'/बड़

148万 0.12% 阿萨姆邦 (4.54%)
多格拉语 印欧语系 Dogri

डोगरी

259万 0.21% 查谟-克什米尔邦 (20.04%)
古吉拉特语 印欧语系 Gujarati

ગુજરાતી

5542万 4.58% 古吉拉特邦 (84.40%)、达曼-第乌 (50.83%)、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21.48%)
印地语 印欧语系 Hindi

हिंदी

52834万

(5.28亿)

43.63% 北方邦 (94.08%)、拉贾斯坦邦 (89.38%)、北阿坎德邦 (89.15%)、喜马偕尔邦 (85.88%)、中央邦 (88.57%)、哈里亚纳邦 (88.05%)、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84.92%)、恰蒂斯加尔邦 (83.65%)、比哈尔邦 (77.52%)、昌迪加尔 (73.6%)、贾坎德邦 (61.95%)、达曼-第乌 (36.31%)、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26.12%)、查谟-克什米尔邦 (20.83%)、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19.29%)、马哈拉施特拉邦 (12.89%)、果阿邦 (10.29%)、旁遮普邦 (9.35%)、古加拉特邦 (7.06%)、西孟加拉邦 (6.96%)、米佐拉姆邦 (0.97%)
卡纳达语 达罗毗荼语系 Kannada

ಕನ್ನಡ

4370万 3.61% 卡纳塔克邦 (66.54%)
克什米尔语 印欧语系 Kashmiri

كٲشُر /कॉशुर

679万 0.56% 查谟-克什米尔邦 (53.27%)
孔卡尼语 印欧语系 Konkani

कोंकणी

225万 0.19% 果阿邦 (66.11%)
迈蒂利语 印欧语系 Maithili

मैथिली

মৈথিলী

1358万 1.12% 比哈尔邦 (12.55%)、贾坎德邦 (0.42%)
马拉雅拉姆语 达罗毗荼语系 Malayalam

മലയാളം

3483万 2.88% 喀拉拉邦 (97.03%)、拉克沙群岛 (84.17%)
曼尼普尔语 汉藏语系 Meitei 176万 0.19% 曼尼普尔邦 (53.03%)
马拉地语 印欧语系 Marathi

मराठी

8302万 6.86% 马哈拉施特拉邦 (68.93%)、果阿邦 (10.89%)
尼泊尔语 印欧语系 Nepali

नेपाली

292万 0.24% 锡金 (62.60%)、西孟加拉邦 (1.27%)
奥里亚语 印欧语系 Odia

ଓଡ଼ିଆ

3752万 3.1% 奥里萨邦 (82.07%)、贾坎德邦 (1.61%)
旁遮普语 印欧语系 Punjabi

ਪੰਜਾਬੀ

پن٘جابی

3312万 2.74% 旁遮普邦 (89.82%)、昌迪加尔 (22.03%)、哈里亚纳邦 (9.47%)、喜马偕尔邦 (8.96%)、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5.20%)、西孟加拉邦 (0.07%)
梵语 印欧语系 Sanskrit

संस्कृतम्

2.4万 N 北阿坎德邦 (小于0.01%)
桑塔利语 南亚语系 Santali

ᱥᱟᱱᱛᱟᱲᱤ

736万 0.61% 贾坎德邦 (9.91%)、西孟加拉邦 (2.66%)
信德语 印欧语系 Sindhi

سنڌي‎

सिन्धी

277万 0.23% 古吉拉特邦 (1.96%)
泰米尔语 达罗毗荼语系 Tamil

தமிழ்

6902万 5.7% 泰米尔纳德邦 (88.37%)、本地治里 (88.22%)、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15.2%)
泰卢固语 达罗毗荼语系 Telugu

తెలుగు

8112万 6.7% 安得拉邦 (83.55%,包括特伦甘纳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13.24%)、本地治里 (5.96%)
乌尔都语 印欧语系 Urdu

اُردُو

5077万 4.19% 卡纳塔克邦 (10.83%)、比哈尔邦 (8.42%)、贾坎德邦 (5.96%)、北方邦 (5.42%)、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5.17%)、西孟加拉邦 (1.85%)、查谟-克什米尔邦 (0.16%)

非附录语言的地方官方语言

[编辑]

在两种联邦官方语言及22种宪法附表八的表列语言之外,部分语言在一些邦属亦拥有地方官方语言地位:

语言 语系 使用人数 有官方地位邦属
夏尔巴语 汉藏语系 1.6万 锡金邦 (2.6%)
锡金语 汉藏语系 4.1万 锡金邦 (7.3%) [42]
达芒语 汉藏语系 2.0万 锡金邦 (1.9%)
古隆语 汉藏语系 小于1万 锡金邦
苏努瓦尔语英语Sunwar language 汉藏语系 小于1万 锡金邦
绒巴语 汉藏语系 4.7万 锡金邦 (6.3%)
林布语 汉藏语系 4.1万 锡金邦 (6.3%)
马嘉尔语 汉藏语系 小于1万 锡金邦
尼瓦尔语 汉藏语系 小于1万 锡金邦
拉伊语 汉藏语系 1.5万 锡金邦 (1.2%)
加罗语 汉藏语系 114.5万 梅加拉亚邦 (31%)
卡西语 南亚语系 143.1万 梅加拉亚邦 (46%)
特里普里语英语Kokborok 汉藏语系 101.1万 特里普拉邦 (26%)
米佐语 汉藏语系 83.1万 米佐拉姆邦 (73%)
朗普里语英语Rangpuri language/卡玛塔语英语KRNB lects 印欧语系 47.5万 西孟加拉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库玛里语英语Kurmali language 印欧语系 31万 贾坎德邦西孟加拉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昂加语 印欧语系 74.5万 贾坎德邦
博杰普尔语 印欧语系 5057万 贾坎德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霍语 南亚语系 142万 贾坎德邦 (3%)
卡里亚语英语Kharia language 南亚语系 30万 贾坎德邦 (0.42%)
呼罗陀语英语Khortha language 印欧语系 803万 贾坎德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库鲁克语 达罗毗荼语系 198万 贾坎德邦 (2.8%)
摩揭陀语 印欧语系 1270万 贾坎德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蒙达里语 南亚语系 112万 贾坎德邦 (2.7%)
萨德里语英语Sadri language 印欧语系 434万 贾坎德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恰蒂斯加尔语 印欧语系 1624万 恰蒂斯加尔邦 (全国人口统计时被归为印地语)

各邦属官方语言列表

[编辑]

印度各邦属皆有权指定自己辖地的官方语言,一般为当地多数人的母语,或在当地有重要政治作用的语言。印度各邦属甚至有权指定自己邦的语言为唯一官方语言,例如,卡纳塔克邦和和古吉拉特邦就分别指定卡纳塔克语古吉拉特语为自己邦的唯一官方语言。特伦甘纳邦考虑到己邦大量的穆斯林人口,就将泰卢固语乌尔都语同时列为官方语言。但亦有一些邦属的官方语言并非当地大部分人的母语,例如查谟-克什米尔就以乌尔都语为官方语言之一,尽管该语在当地的使用人口不超过1%,梅加拉亚邦亦类似地,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以下列表为印度各邦属的官方语言。

No. 官方语言 补充官方语言
1. 安德拉邦 泰卢固语 英语
2. 阿鲁纳恰尔邦 英语
3. 阿萨姆邦 阿萨姆语 孟加拉语博多语
4. 比哈尔邦 印地语 乌尔都语
5. 恰蒂斯加尔邦 印地语 恰蒂斯加尔语
6. 果阿邦 孔卡尼语、英语 马拉地语
7. 古加拉特邦 古吉拉特语 印地语
8. 哈里亚纳邦 印地语 英语旁遮普语
9. 喜马偕尔邦 印地语 梵语
10. 贾坎德邦 印地语 昂加语孟加拉语博杰普尔语霍语卡利亚语库马利语呼罗陀语库鲁克语摩揭陀语迈蒂利语蒙达里语萨德里语奥里亚语桑塔利语乌尔都语
11. 卡纳塔克邦 卡纳达语 英语
12. 喀拉拉邦 马拉雅拉姆语 英语
13. 中央邦 印地语
14. 马哈拉施特拉邦 马拉地语
15. 曼尼普尔邦 曼尼普尔语 英语
16. 梅加拉亚邦 英语 卡西语加罗语
17. 米佐拉姆邦 米佐语 英语印地语
18. 那加兰邦 英语
19. 奥里萨邦 奥里亚语
20. 旁遮普邦 旁遮普语
21. 拉贾斯坦邦 印地语
22. 锡金邦 英语尼泊尔语锡金语绒巴语 古隆语林布语马嘉尔语苏努瓦尔语尼瓦尔语夏尔巴语达芒语
23. 泰米尔纳德邦 泰米尔语 英语
24. 特伦甘纳邦 泰卢固语 乌尔都语
25. 特里普拉邦 孟加拉语英语特里普里语英语Kokborok language
26. 北方邦 印地语 乌尔都语
27. 北阿坎德邦 印地语 梵语
28. 西孟加拉邦 孟加拉语英语 尼泊尔语乌尔都语印地语桑塔利语旁遮普语卡玛塔语库马利语库鲁克语
No. 联邦属地 官方语言 补充官方语言
1.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印地语英语 孟加拉语
2. 昌迪加尔 英语
3.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 古吉拉特语马拉地语印地语英语
4. 德里 印地语英语 乌尔都语旁遮普语
5. 拉克沙群岛 马拉雅拉姆语 英语
6. 查谟和克什米尔 英语印地语多格拉语克什米尔语乌尔都语
7. 拉达克 印地语英语
8. 本地治里 泰米尔语英语法语 马拉雅拉姆语泰卢固语

官方认定的古典语言

[编辑]

2004年,印度政府宣布符合一定条件的语言,可以确定为“古典语言”[43],2004年确定泰米尔语为古典语言[44],2005年确定梵语为古典语言[45],2008年确定泰卢固语埃纳德语为古典语言[46],2013年确定马拉雅拉姆语为古典语言[47],2014年确定奥里亚语为古典语言[48] [49]

2005年,梵文宪法第351条确定为官方语言印地语的原始语言,[50]后来经由文化部的语言专家委员会推荐也被定为古典语言。[45]

2006年,文化和旅游部长,在媒体上说明确定古典语言的标准为: [51]

被定义为古典语言的印度语言可享有国家以下扶助:

  1. 每年颁发两个主要国际性奖项予该领域杰出的学者;
  2. 成立经典语言研究中心;
  3. 大学拨款委员会需为该领域杰出学者设立专家座席[52]

重要地区语言

[编辑]

在印度被英国统治时期,行政单位只能使用英语,1947年印度独立后选择一个本土官方语言非常困难,虽然印地语被定为中央政府官方语言,但印度实际以印地语作为母语的人不超过40%,使用其他语言的人,尤其是南方各邦,学习印地语非常困难,所以各邦都确定自己的官方语言。但由于高等教育需要使用统一的语言,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现在各邦正在实行一种渐进的语言教学法。

从2007年开始,印度最著名的15所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已经改变了方式,试卷虽然仍然只使用两种语言(印地语和英语)出题,但学生答题允许使用下列语言之一:英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拉地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乌尔都语[53][54]

孟加拉语

[编辑]
孟加拉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孟加拉语(বাংলা)是孟加拉地区的母语,包括独立国家孟加拉国、印度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阿萨姆邦巴拉克山谷英语Barak Valley地区[55][56]。孟加拉语还是全球第六位最多人使用的语言,[57][58]拥有使用人口2亿6520万人。1947年印巴分治以后,大批的孟加拉难民迁入印度的特里普拉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贾坎德邦。在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还有大量从事珠宝行业的孟加拉人定居。孟加拉语由摩揭陀语发展以来,并且从巴利语、摩揭陀语、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借入大量借词,其中前两者为最主要词源。

孟加拉语创造了辉煌且丰富的文化,拥有印度-雅利安语支最古老的文学之一, Chargapada(佛教赞美诗)。为了纪念1952年的孟加拉语言运动,联合国于1999年将2月21日设为国际母语日[59]

马拉地语

[编辑]
马拉地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马拉地语(मराठी )是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及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的官方语言。在果阿邦,虽然孔卡尼语为唯一官方语言,但法律同时亦规定马拉地语可以用于任何官方用途。该语是印度宪法附表八认定的法定保护语言之一。该语拥有全印度第三,全球第10的母语使用人口。该语同样拥有辉煌且古老的文学——为纪念马拉地重要诗人 Kusumagraj,马哈拉施特拉邦果阿邦将其生辰2月27日设为马拉地语日。马拉地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拥有该语支最古老的文学之一,由马哈拉施特拉俗语英语Maharashtri Prakrit发展而来,其最早的石刻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八世纪,而早期文学则可追溯至公元1100年。

泰卢固语

[编辑]
泰卢固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泰卢固语(తెలుగు)是全印度乃至全球最大的达罗毗荼语系语言,该语在安得拉邦特伦甘纳邦亚南拥有官方语言地位,同时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卡纳塔克邦恰蒂斯加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古吉拉特邦奥里萨邦有不少人使用。该语同时亦是印度六种古典语言、印度宪法附表八认定的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拥有8100万使用人口,居印度第四。

泰米尔语

[编辑]
泰米尔语在世界的使用范围

泰米尔语(தமிழ்)属于达罗毗荼语系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泰米尔纳德邦本地治理斯里兰卡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 ),同时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安德拉邦亦有不少人使用,是印度六种古典语言、印度宪法附表八认定的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亦是新加坡斯里兰卡东盟的官方语言之一,是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南非的法定少数族裔语言,拥有近7000万使用人口,为全印度第五,全球第20大。

泰米尔语是一门十分古老,且流传至今依然有人使用的古典语言[60][61],被誉为是“印度唯一拥有着可考证连贯历史的古典语言”[62],其文学历史延续超过2000年。印度考古研究所所发现的大概55000件出土铭文中,有55%来自泰米尔语[63]。泰米尔语文献甚至远传至斯里兰卡泰国埃及[64][65]

联合国世界记忆计划于1997年及2005年认定的两份“印度最古老文献”[66][67],都是用泰米尔语写成[68]

乌尔都语

[编辑]

印巴分治之后,乌尔都语(اُردُو)成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该语实质上是波斯化的印度斯坦语。乌尔都语是印度宪法附表八认定的法定保护语言之一,在印度拥有5000万使用人口,并且在一些拥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邦属享有官方语言地位,例如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德里比哈尔邦北方邦贾坎德邦西孟加拉邦特伦甘纳邦。乌尔都语在全球共拥有1亿1060万使用人口。

古吉拉特语

[编辑]
古吉拉特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古吉拉特语(ગુજરાતી)是印度宪法附表八认定的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拥有6070万使用人口,在古加拉特邦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是官方语言,在孟买及巴基斯坦(主要在卡拉奇)亦有不少人使用。

该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古吉拉特语是传播非常广泛的印度语言,是美国和加拿大是使用人数增长最快的印度语言之一[69][70];在英国,古吉拉特语是第二大印度语言[71];在非洲、香港、东南亚、中东、澳大利亚都有使用者分布。

卡纳达语

[编辑]
卡纳达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卡纳达语(ಕನ್ನಡ)是印度宪法附表八认定的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拥有4370万使用人口,在卡纳塔克邦是官方语言。该语拥有全印度第二古老的书写传统[72][73],最早的书面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500年[74]。据不同学者的研究,卡纳达语铭文高度发达,其数量多达25000至30000件[75],使卡纳塔克邦成为“全球有形铭文遗产最密集的地方之一”[76]

卡纳达语拥有超过1000年的文学历史,是印度官方认定的古典语言之一。卡纳达语文学曾8次荣获印度最佳成就奖——吉南皮斯奖英语Jnanpith Award,是达罗毗荼语系各语中最多,及全印度第二多[77][78][79]

马拉雅拉姆语

[编辑]
马拉雅拉姆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马拉雅拉姆语(മലയാളം)属达罗毗荼语系,是喀拉拉邦拉克沙群岛本地治里的官方语言,同时在邻邦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中亦有分布,总共拥有3400万使用人口。

马拉雅拉姆语是印度22种法定保护语言、六种古典语言之一。该语与泰米尔语关系密切,并认为于公元七世纪左右从中古泰米尔语中分离。

奥里亚语

[编辑]
亚里奥语在印度的使用范围

奥里亚语属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奥里萨邦的官方语言,同时在西孟加拉邦及贾坎德邦亦是法定少数族裔语言,共有使用人口3900万。

该语是印度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同时亦是印度-雅里安语支中唯一获古典语言殊荣的语言。最早的奥里亚语书面材料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

旁遮普语

[编辑]
旁遮普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使用范围

旁遮普语(印度:ਪੰਜਾਬੀ,巴基斯坦:پن٘جابی)属印度-雅利安语支,是印度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同时亦是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德里西孟加拉邦的官方语言(之一),拥有近8300万使用人口。该语同时亦是巴基斯坦最多人使用的语言(44%的人口)[80],及南亚次大陆母语人数第三多的语言。在英国,旁遮普语是英语及波兰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81],同时亦是加拿大第五大语言(在英语、法语、汉语官话、粤语之后)。

迈蒂利语

[编辑]

迈蒂利语(मैथिली )属印度-雅利安语支,是贾坎德邦的官方语言,亦是印度22法定保护语言之一,拥有近3400万使用人口。该语同时广泛流通于德赖平原东部,是尼泊尔第二大语言[82][83]

阿萨姆语

[编辑]

阿萨姆语(অসমীয়া)属印度-雅利安语支,是阿萨姆邦的官方语言,亦是印度22法定保护语言之一,拥有1500万使用人口。

语言问题

[编辑]

语言问题在印度造成多次争取语言权利的冲突,最早起源于泰米尔纳德邦,反对将印地语做为唯一官方语言,这次运动导致达罗毗荼进步联盟占领了几乎整个邦议会席位,[84] 也有其他几个邦开始效法,挑战中央政府权威,现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政府已经宣布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本邦官方语言。[85] 印度政府正在试图采取各种措施以缓和语言冲突问题。[86]

书写文字

[编辑]

多数印度语言使用婆罗米系文字[87],乌尔都语等则使用源自阿拉伯字母的乌尔都字母,而其他语言,例如桑塔利语则拥有独立的文字系统。

很多印度语言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印地语、马拉地语、迈蒂利语及昂加语使用天城体[88],其他文字系统包括孟加拉文古吉拉特文奥里亚文泰卢固文卡纳达文马拉雅拉姆文泰米尔文古木基文等。除了乌尔都语外,喀什米尔语和信德语有时亦会使用乌尔都字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Language Census 2011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5-21). 
  2. ^ 参见:Nihali布鲁夏斯基语阿萨姆语
  3. ^ Presidential Order, 1960.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印度政府. 1960年4月27日 [4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2月12日). 
  4. ^ 参见:存档副本 (PDF). [2014-05-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7).  PART XVII (OFFICIAL LANGUAGE)
  5. ^ There's no national language in India: Gujarat High Court.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6. ^ West, Barbara A. Encyclopedia of the Peoples of Asia and Oceania. Infobase Publishing. 1 January 2009: 713 [2020-09-03]. ISBN 978-1-4381-19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7. ^ Levinson, David; Christensen, Karen. Encyclopedia of Modern Asia: China-India relations to Hyogo.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2: 299 [2020-09-03]. ISBN 978-0-684-3124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3). 
  8. ^ Moseley, Christopher.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Endangered Languages. Routledge. 2008: 456–457. 
  9. ^ Memorandum of Settlement on Bodoland Territorial Council (BTC).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10. ^ Language in South Asia. Books.google.com. [28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11. ^ Robbins Burling. On "Kamarupan" (PDF). Sealang.net. [28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2). 
  12. ^ Avari, Burjor. India: The Ancient Past: A History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from C. 7000 BC to AD 1200. Routledge. 2007-06-11 [2020-09-03]. ISBN 9781134251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英语). 
  13. ^ Andronov, Mikhail Sergeevich. A Comparative Grammar of the Dravidian Languages.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3-01-01 [2020-09-03]. ISBN 97834470445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英语). 
  14. ^ Abidi, S.A.H.; Gargesh, Ravinder. 4. Persian in South Asia. Kachru, Braj B. (编). Language in South Asia. Kachru, Yamuna & Sridhar, S.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3–120 [2020-09-03]. ISBN 978-0-521-781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15. ^ Bhatia, Tej K and William C. Ritchie. (2006) Bilingualism in South Asia. In: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p. 780-807.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6. ^ Guha, Ramachandra. 6. Ideas of India (section IX). India After Gandh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Pan Macmillan. 10 February 2011: 117–120 [3 January 2015]. ISBN 978-0-330-5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7. ^ 17.0 17.1 17.2 Constitution of India as of 29 July 2008 (PDF). web.archive.org. 2014-06-21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Ramachandra, Guha. "6. Ideas of India (section IX)". India after Gandhi :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London. 2011: 117–120 [2020-09-03]. ISBN 978-0-330-54020-9. OCLC 9706027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19. ^ Thomas Benedikter. Language Policy and 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India: An Appraisal of the Linguistic Rights of Minorities in India. LIT Verlag Münster. 2009: 32–35 [19 December 2014]. ISBN 978-3-643-102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20. ^ Benedikter, Thomas. Language policy and 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India : an appraisal of the linguistic rights of minorities in India. Berlin: LIT Verlag Münster. 2009: 32–35 [2020-09-03]. ISBN 978-3-643-10231-7. OCLC 4276129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21. ^ Official Languages Act, 1963 (with amendments) (PDF). Indian Railways. 10 May 1963 [3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6). 
  22. ^ Chapter 7 – Compliance of Section 3(3) of the Official Languages Act, 1963 (PDF). Committee of Parliament on Official Language report.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20). 
  23. ^ Hardgrave, Robert L. The Riots in Tamilnad: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India's Language Crisis. Asian Surv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ugust 1965. 
  24. ^ Official Language Act, 1963 (with amendments) (pdf). Indian Railways. 10 May 196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6). 
  25. ^ Khan, Saeed. "There's no national language in India: Gujarat High Court". The Times of India. 25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26. ^ Press Trust of India. "Hindi, not a national language: Court". The Hindu. 25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2). 
  27. ^ Keith, Brown. Hindi.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 2nd ed. Elsevier. 2006. ISBN 0-08-044299-4. 
  28. ^ Hardgrave,, Robert L. The Riots in Tamilnad: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India's Language Crisis. Asian Survey. 1965-08-01, 5 (8): 399–407. ISSN 0004-4687. doi:10.2307/2642412. 
  29. ^ Joseph, Manu. India Faces a Linguistic Truth: English Spoken Her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2-17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website=) (帮助)
  30. ^ 存档副本.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3). 
  31. ^ Court language is English, says Supreme Court – The Economic Times. The Economic Times. [30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32. ^ Language in Courts – a bridge or a barrier?[失效链接]
  33. ^ Special Correspondent, Karunanidhi stands firm on Tamil in High Court, The Hindu, 12 March 2007: 1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34. ^ The Hindu: Tamil Nadu / Thanjavur News: No objection to Tamil as court language: A.P. Sha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12/03 www.hindu.com, accessed 4 August 2020
  35. ^ Advocate argues in Tamil in High Court. The New Indian Express. 23 June 2010 [27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36. ^ The Official Languages (Use for Official Purpose of the Union) – Rules 1976 (As Amended, 1987) – Paragraph 3(1). [10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5). 
  37. ^ The Official Languages (Use for Official Purpose of the Union) – Rules 1976 (As Amended, 1987) – Paragraph 2(g). [10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5). 
  38. ^ The Official Languages (Use for Official Purpose of the Union) – Rules 1976 (As Amended, 1987) – Paragraph 3(3). [10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5). 
  39. ^ Centre to promote the use of Hindi in South India, Northeast:
    In response to this several NGO and political parties have started agitation and some have even resorted to violent protests in the Darjeeling for separate statehood, which started in after the official statement in a press meet by Central parliamentary affairs minister. The monster himself hails from South India and many party leader of the government has felt like an insult to the mother language. The TANA has stated "It's high time the North should learn the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should try not to stir the broth"
    The ADMK leader has said in New Delhi "It's a shame to see my neighboring state leader hailing from Telugu state speaking against his own mother tongue.
    The Dravida Samrakshana Samiti Head has said " it's a direct assault on our culture and is an insult for saying the minister hailing from South India. (Jitendra Singh)
    . The Indian Express. 9 June 2016 [11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40. ^ Snoj, Jure. 20 maps of India that explain the country. Call Of Travel. [2016-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美国英语). 
  41. ^ 2011年人口普查 (PDF). [2020-05-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5-21). 
  42. ^ Linguistic Survey of India Sikkim Part I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1). 
  43. ^ India sets up classical languages. BBC. 2004-09-17 [2007-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4). 
  44. ^ 存档副本.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45. ^ 45.0 45.1 存档副本.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30). 
  46. ^ Declaration of Telugu and Kannada as classical languages.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 Ministry of Tourism and Culture,印度政府. [200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6). 
  47. ^ ‘Classical’ status for Malayalam. Thiruvananthapuram, India: The Hindu. 24 May 2013 [25 Ma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48. ^ Odia gets classical language status. The Hindu. 20 February 2014 [20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49. ^ Milestone for state as Odia gets classical language status. The Times of India. [2018-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1). 
  50. ^ Constitution of India, Part XVII.—Official Language.—Art. 351. Page 2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Quote: "It shall be the duty of the Union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he Hindi language, to develop it so that it may serve as a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composite culture of India and to secure its enrichment by assimilating without interfering with its genius, the forms, style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Hindustani and in the other languages of India specified in the Eighth Schedule, and by drawing, wherever necessary or desirable, for its vocabulary, primarily on Sanskrit and secondarily on other languages."
  51. ^ CLASSICAL LANGUAGE STATUS TO KANNADA. Press Information Bureau,印度政府. 2006-08-08 [2008-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6). 
  52. ^ Classical Status to Oriya Language. Pib.nic.in (新闻稿). 14 August 2013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53. ^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IT, IIT-JEE. arnewshindi.in.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通过ARNEWSHINDI. 
  54. ^ Maharashtra HSC Result 2015 MSBSHSE 12th Arts, Commerce, Science and Vocational Stream Results Date.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55. ^ The World Factbook. www.cia.g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英语). 
  56. ^ Summary by language size. Ethnologue.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英语). 
  57. ^ "The World Factbook". [21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58. ^ "Summary by language size". Ethnologue. [21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59. ^ Chu, Emily. UNESCO Dhaka Newsletter (PDF). UNESCO. [24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5). 
  60. ^ Stein, Burton, Circul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mil Count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ovember 1977, 37 (1): 7–26, JSTOR 2053325, doi:10.2307/2053325 
  61. ^ Steever, Sanford B. "The Dravidian languages", First Published (1998), pp. 6–9. ISBN 0-415-10023-2
  62. ^ Zvelebil, Kamil. The Smile of Murugan. Leiden. 1973: 11–12. 
  63. ^ "Students get glimpse of heritage". 印度报. 22 November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64. ^ "Tamil Brahmi script in Egypt". 印度报. 21 Nov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65. ^ Mahadevan, Iravatham, An epi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antiquity of Tamil,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4 June 2010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3) 
  66. ^ The I.A.S. Tamil Medical Manuscript Collection, UNESCO, [1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7) 
  67. ^ Saiva Manuscript in Pondicherry, UNESCO, [1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68. ^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 India, UNESCO, [13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2) 
  69. ^ Chitnis, Deepak. Hindi and Gujarati fastest growing Indian languages in the US. The American Bazaar. August 14, 2013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70. ^ Bhattacharyya, Anirudh. Punjabi among top three immigrant languages in Canada. Hindustan Times. August 3, 2017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71. ^ Edwards, Viv. Gujarati today. BBC.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Gujaratis form the second largest of the British South Asian speech communities, with important settlements in Leicester and Coventry in the Midlands, in the northern textile towns and in Greater London. 
  72. ^ Das, Sisir Kumar;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500–1399: From Courtly to the Popular, pp.140–141, Sahitya Akademi, 2005, New Delhi, ISBN 81-260-2171-3
  73. ^ R Zydenbos in Cushman S, Cavanagh C, Ramazani J, Rouzer P, 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Fourth Edition, p.76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691-15491-6
  74. ^ H. Kloss & G.D. McConnell, Constitutional languages, p.239, Presses Université Laval, 1 Jan 1989, ISBN 2-7637-7186-6
  75. ^ Datta, Amaresh;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literature – vol 2, p.1717, 1988, Sahitya Akademi, ISBN 81-260-1194-7
  76. ^ Sheldon Pollock in Dehejia, Vidya; The Body Adorned: Sacred and Profane in Indian Art, p.5, chapter:The body as Leitmotif, 2013,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31-14028-7
  77. ^ Jnanpeeth Awardees from Karnataka | Jnanapeeta Awardees | Jnanpith Award.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78. ^ Jnanpith Award: Eight Kannada authors who have won 'Jnanpith Award'. 5 September 2017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79. ^ Jnanpith Awards Winners Full List. 27 July 2016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80. ^ Pakistan Census. Census.gov.pk. [4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2). 
  81. ^ 存档副本.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82. ^ Nepal. Ethnologue. [17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英语). 
  83. ^ Sah, K. K. Some perspectives on Maithili. Nepalese Linguistics. 2013, (28): 179–188. 
  84. ^ 存档副本.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5). 
  85. ^ 存档副本. [2010-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3). 
  86. ^ PSEB 12th Result 2015 Punjab Senior Secondary Board 10+2.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6). 
  87. ^ Peter T. Daniels; William Bright. The World's Writing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84– [2020-09-03]. ISBN 978-0-19-50799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88. ^ 存档副本.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