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毕格罗
Kathryn Bigelow 凯瑟琳·毕格罗 | |||||||||||||||
---|---|---|---|---|---|---|---|---|---|---|---|---|---|---|---|
导演 | |||||||||||||||
出生 | |||||||||||||||
职业 | 导演、编剧 | ||||||||||||||
教育程度 |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艺术学士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 | ||||||||||||||
配偶 | 詹姆斯·卡梅隆 (1989-1991) | ||||||||||||||
父母 | Ronald Elliot Bigelow Gertude Larson | ||||||||||||||
活跃年代 | 1978年~ | ||||||||||||||
各地用词差异 | |||||||||||||||
中国大陆 |
| ||||||||||||||
台湾 |
| ||||||||||||||
香港 |
| ||||||||||||||
|
凯瑟琳·安·毕格罗(Kathryn Ann Bigelow,1951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加州,美国电影导演,首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女性得主。
她主要执导科幻、动作和恐怖题材的影片。其最近的两部作品《拆弹部队》和《刺杀本·拉登》获得了广泛好评,凯瑟琳·安·毕格罗凭借前者在奥斯卡奖上击败其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卖座大片《阿凡达》,夺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她是史上第4位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另外3位分别是1976年执导《七美人》(Seven Beauties)的丽娜·维尔特米勒(Lina Wertmüller)、1993年执导《钢琴课》的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与2003年执导《迷失东京》的索菲亚·科波拉),亦是首位夺得该项殊荣的女性导演。
早年
[编辑]凯瑟琳·安·毕格罗在1951年11月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卡洛斯(San Carlos),父母为油漆工厂经理及图书馆管理员[1],也是独生女。她后来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担任画家的弟子[1],并因此首次接触到电影艺术。毕格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研究所电影制作课程,取得硕士学位,并借此学习电影理论及评论,她的学习对象包括维托·阿肯锡与苏珊·桑塔格等人[2]。毕格罗也跟著名的概念艺术者劳伦斯·威纳(Lawrence Weiner)及艺术暨语言团体(Art & Language)一起合作[3]。她也曾在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担任教职[4]。
导演生涯
[编辑]毕格罗首部作品《The Set-Up》(1978年)是一部探讨暴力的20分钟影片,剧情描述2个男人(其中一位由盖瑞·巴辛饰演)互相攻击[2]。她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则是《The Loveless》(1982年),当时蒙地·蒙哥马利则担任联合导演。她稍后执导了《血尸夜》(Near Dark,1987年),并与艾力克·瑞德(Eric Red)共同编写剧本。《蓝天使》(Blue Steel,1990年)则描述一位菜鸟警察(杰米·李·柯蒂斯饰演)被一位精神偏执狂杀手(朗·西佛(Ron Silver)所饰演)跟踪的故事。
毕格罗下一部电影则是《惊爆点》(Point Break,1991年),剧情描述一位FBI探员(基努·里维斯饰演)企图追捕一组由柏迪(帕特里克·斯韦兹主演)这位冲浪爱好者率领的武装银行抢匪,他们会戴着历代美国总统面罩来抢劫。
《Strange Days》(1995年)这部电影是由毕格罗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来制作及编剧。虽然这部电影被广泛的宣传,并具有迎合潮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但是仍未吸引大部分的观众目光。她在2000年根据艾妮塔·雪佛瑞(Anita Shreve)小说《水之重》创作《魔鬼游戏》(The Weight of Water)这部电影,剧情描述一名记者(凯瑟琳·麦高梅饰演)追查一宗谋杀案的故事。这部电影与毕格罗之前执导的电影不同,缺乏动作镜头及卖弄摄影技术的画面,显示她的电影风格有所改变。
她在2002年执导的《K-19》则是描述苏联K-19号潜艇在1961年发生的一次核泄漏事故,并由哈里森·福特等人所主演。虽然这部电影广为宣传,但是票房仍然相当的差,遭遇到商业上的失败。《K-19》在Metacritic上的分数也只有58分,获得影评人较为分歧的评论。
毕格罗在2008年导演的电影是《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剧情背景为美军占领伊拉克。《拆弹部队》得到广泛的赞誉(根据Metacritic的资料[5]),并在烂蕃茄上获得97%的正面评价[6]。这部电影由布莱恩·杰拉蒂(Brian Geraghty)、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安东尼·麦凯(Anthony Mackie)、盖·皮尔斯(Guy Pearce)及拉尔夫·费因斯所主演。毕格罗也因此入围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并获得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导演,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导演。其后,她于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再下一城,夺得最佳导演奖。
2012年作品《猎杀本·拉登》讲述一位叫Maya的CIA女探员花费12年的时间寻找本拉登的藏身之处,美军最终将本拉登成功击毙的真实故事。该片在主流网站上的评价大多数为正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为了政治避嫌特意推迟上映。而美国联邦政府也控告该影片涉嫌窃取国家机密。
电影作品
[编辑]年份 | 影片 | 身份[7] | 角色 | |||
---|---|---|---|---|---|---|
导演 | 制片人 | 编剧 | 演员 | |||
1982年 | 《无情》(The Loveless) | 是 | 是 | 不适用 | ||
1983年 | 《火焰中诞生》(Born in Flames) | 是 | 报社编辑 | |||
1987年 | 《血尸夜》(Near Dark) | 是 | 是 | 不适用 | ||
1990年 | 《蓝天使》(Blue Steel) | 是 | 是 | 不适用 | ||
1991年 | 《惊爆点》(Point Break) | 是 | 不适用 | |||
1995年 | 《21世纪的前一天》(Strange Days) | 是 | 不适用 | |||
2000年 | 《魔鬼游戏》(The Weight of Water) | 是 | 不适用 | |||
2002年 | 《K-19》(K-19: The Widowmaker) | 是 | 是 | 不适用 | ||
2009年 |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 是 | 是 | 不适用 | ||
2012年 | 《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 | 是 | 是 | 不适用 | ||
2014年 | Last Days | 是 | 不适用 | |||
2017年 | 《底特律》(Detroit) | 是 | 是 | 不适用 |
获奖与荣誉
[编辑]- 《拆弹部队》(2010)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10)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金空针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好莱坞电影节 - 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ShoWest Convention, U.S.A. "Triump Award" - Outstanding Direction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SIGNIS Grand Prize - 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Human Rights Film Network Award - 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Arca Young Cinema Award - Best Film Venezia 65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Sergio Trasatti Award - 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华盛顿特区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金卫星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金卫星奖最佳影片
- 《末世纪暴潮》 (1996) - 美国科幻和恐怖电影学院土星奖 - 最佳导演
- 《血尸夜》 (1988) -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 银鸦奖
- 《血尸夜》 (1988) - 美国科幻和恐怖电影学院 - 最佳导演提名[8]
参考
[编辑]- ^ 1.0 1.1 "Kathryn Bigelow: Road Warri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n interview published June 2009 in Newsweek magazine
- ^ 2.0 2.1 Manohla Dargis, "A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June 18, 2009. Access date: June 27, 2009.
- ^ Nicolas Rapold, "Interview: Kathryn Bigelow Goes Where the Action 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llage Voice, June 23, 2009. Access date: June 27, 2009.
- ^ Kathryn Bigelow – Filmmaking at the Dark Edge of Exhila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rvard Film Archive, July 1, 2009. Access date: December 17, 2009.
- ^ Metacritic上《The Hurt Locker》的资料(英文)
- ^ The Hurt Locker (2009) "Top Critics". Rotten Tomatoes. 2009-12-15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7).
- ^ Kathryn Bigelow > Filmography. Allmovie. [July 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5).
- ^ Nominated, Saturn Award Best Director for Near Dark (1987). IMDB. [201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外部链接
[编辑]- 凯瑟琳·毕格罗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 凯瑟琳·毕格罗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June 2009 Inter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ith The A.V. Club
- Q&A with Kathryn Bigel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Men's Journal
- Kathryn Bigelo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Rotten Tomatoes
奖项 | ||
---|---|---|
上一届: 丹尼·鲍伊 |
美国导演工会最佳导演 2009年 |
下一届: 尚未颁发 |
上一届: 麦克·李 |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
下一届: 尚未颁发 |
上一届: 麦克·李 |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
下一届: 尚未颁发 |
上一届: 丹尼·鲍伊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
下一届: 尚未颁发 |
上一届: 格斯·范·桑特 |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
下一届: 尚未颁发 |
上一届: 丹尼·鲍伊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2009年 |
下一届: 汤姆·霍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