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凯瑟琳·毕格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Kathryn Bigelow
凯瑟琳·毕格罗
于第82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导演
出生 (1951-11-27) 1951年11月27日73岁)
职业导演编剧
教育程度美国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艺术学士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
配偶詹姆斯·卡梅隆
(1989-1991)
父母Ronald Elliot Bigelow
Gertude Larson
活跃年代1978年~
各地用词差异
中国大陆
  • 凯瑟琳·毕格罗
  • 凯瑟琳·比奇洛
台湾
  • 凯萨琳·毕格罗(2013年至今)
  • 凯萨琳·毕姬罗(2010)
香港
  • 嘉芙莲·碧格露(2013年至今)
  • 嘉芙莲·碧嘉露(2010)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奖
2009年 《拆弹部队
最佳导演奖
2009年 《拆弹部队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奖
2009年 《拆弹部队
最佳导演奖
2009年 《拆弹部队
其他奖项
土星奖最佳导演
1995年 《末世纪暴潮

凯瑟琳·安·毕格罗(Kathryn Ann Bigelow,1951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加州,美国电影导演,首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女性得主。

她主要执导科幻动作恐怖题材的影片。其最近的两部作品《拆弹部队》和《刺杀本·拉登》获得了广泛好评,凯瑟琳·安·毕格罗凭借前者在奥斯卡奖上击败其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卖座大片《阿凡达》,夺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她是史上第4位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导演(另外3位分别是1976年执导《七美人》(Seven Beauties)的丽娜·维尔特米勒(Lina Wertmüller)、1993年执导《钢琴课》的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与2003年执导《迷失东京》的索菲亚·科波拉),亦是首位夺得该项殊荣的女性导演。

早年

[编辑]

凯瑟琳·安·毕格罗在1951年11月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卡洛斯(San Carlos),父母为油漆工厂经理及图书馆管理员[1],也是独生女。她后来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担任画家的弟子[1],并因此首次接触到电影艺术。毕格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研究所电影制作课程,取得硕士学位,并借此学习电影理论及评论,她的学习对象包括维托·阿肯锡苏珊·桑塔格等人[2]。毕格罗也跟著名的概念艺术劳伦斯·威纳(Lawrence Weiner)及艺术暨语言团体(Art & Language)一起合作[3]。她也曾在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担任教职[4]

导演生涯

[编辑]
毕格罗出席2009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英语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台致词。

毕格罗首部作品《The Set-Up》(1978年)是一部探讨暴力的20分钟影片,剧情描述2个男人(其中一位由盖瑞·巴辛饰演)互相攻击[2]。她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则是《The Loveless》(1982年),当时蒙地·蒙哥马利则担任联合导演。她稍后执导了《血尸夜》(Near Dark,1987年),并与艾力克·瑞德(Eric Red)共同编写剧本。《蓝天使》(Blue Steel,1990年)则描述一位菜鸟警察(杰米·李·柯蒂斯饰演)被一位精神偏执狂杀手(朗·西佛(Ron Silver)所饰演)跟踪的故事。

毕格罗出席2010年时代百大人物盛会。

毕格罗下一部电影则是《惊爆点》(Point Break,1991年),剧情描述一位FBI探员(基努·里维斯饰演)企图追捕一组由柏迪(帕特里克·斯韦兹主演)这位冲浪爱好者率领的武装银行抢匪,他们会戴着历代美国总统面罩来抢劫。

《Strange Days》(1995年)这部电影是由毕格罗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来制作及编剧。虽然这部电影被广泛的宣传,并具有迎合潮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但是仍未吸引大部分的观众目光。她在2000年根据艾妮塔·雪佛瑞(Anita Shreve)小说水之重》创作《魔鬼游戏》(The Weight of Water)这部电影,剧情描述一名记者(凯瑟琳·麦高梅饰演)追查一宗谋杀案的故事。这部电影与毕格罗之前执导的电影不同,缺乏动作镜头及卖弄摄影技术的画面,显示她的电影风格有所改变。

她在2002年执导的《K-19》则是描述苏联K-19号潜艇在1961年发生的一次核泄漏事故,并由哈里森·福特等人所主演。虽然这部电影广为宣传,但是票房仍然相当的差,遭遇到商业上的失败。《K-19》在Metacritic上的分数也只有58分,获得影评人较为分歧的评论。

毕格罗在2008年导演的电影是《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剧情背景为美军占领伊拉克。《拆弹部队》得到广泛的赞誉(根据Metacritic的资料[5]),并在烂蕃茄上获得97%的正面评价[6]。这部电影由布莱恩·杰拉蒂(Brian Geraghty)、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安东尼·麦凯(Anthony Mackie)、盖·皮尔斯(Guy Pearce)及拉尔夫·费因斯所主演。毕格罗也因此入围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并获得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导演,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导演。其后,她于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再下一城,夺得最佳导演奖。

2012年作品《猎杀本·拉登》讲述一位叫Maya的CIA女探员花费12年的时间寻找本拉登的藏身之处,美军最终将本拉登成功击毙的真实故事。该片在主流网站上的评价大多数为正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为了政治避嫌特意推迟上映。而美国联邦政府也控告该影片涉嫌窃取国家机密。

电影作品

[编辑]
年份 影片 身份[7] 角色
导演 制片人 编剧 演员
1982年 无情》(The Loveless 不适用
1983年 火焰中诞生》(Born in Flames 报社编辑
1987年 血尸夜》(Near Dark 不适用
1990年 蓝天使》(Blue Steel 不适用
1991年 惊爆点》(Point Break 不适用
1995年 末世纪暴潮》(Strange Days 不适用
2000年 魔鬼游戏》(The Weight of Water 不适用
2002年 K-19》(K-19: The Widowmaker 不适用
2009年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不适用
2012年 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 不适用
2014年 Last Days 不适用
2017年 底特律》(Detroit 不适用

获奖与荣誉

[编辑]
  • 《拆弹部队》(2010)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10) -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西雅图国际电影节金空针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好莱坞电影节 - 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ShoWest Convention, U.S.A. "Triump Award" - Outstanding Direction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SIGNIS Grand Prize - 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Human Rights Film Network Award - 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Arca Young Cinema Award - Best Film Venezia 65
  • 《拆弹部队》(2009) - 威尼斯电影节 - Sergio Trasatti Award - 最佳影片
  • 《拆弹部队》(2009) - 华盛顿特区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金卫星奖最佳导演
  • 《拆弹部队》(2009) - 金卫星奖最佳影片
  • 《末世纪暴潮》 (1996) - 美国科幻和恐怖电影学院土星奖 - 最佳导演
  • 《血尸夜》 (1988) - 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 - 银鸦奖
  • 《血尸夜》 (1988) - 美国科幻和恐怖电影学院 - 最佳导演提名[8]

参考

[编辑]
  1. ^ 1.0 1.1 "Kathryn Bigelow: Road Warri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n interview published June 2009 in Newsweek magazine
  2. ^ 2.0 2.1 Manohla Dargis, "Ac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June 18, 2009. Access date: June 27, 2009.
  3. ^ Nicolas Rapold, "Interview: Kathryn Bigelow Goes Where the Action 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illage Voice, June 23, 2009. Access date: June 27, 2009.
  4. ^ Kathryn Bigelow – Filmmaking at the Dark Edge of Exhilar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rvard Film Archive, July 1, 2009. Access date: December 17, 2009.
  5. ^ Metacritic上《The Hurt Locker》的资料(英文)
  6. ^ The Hurt Locker (2009) "Top Critics". Rotten Tomatoes. 2009-12-15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7). 
  7. ^ Kathryn Bigelow > Filmography. Allmovie. [July 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5). 
  8. ^ Nominated, Saturn Award Best Director for Near Dark (1987). IMDB. [201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外部链接

[编辑]
奖项
上一届:
丹尼·鲍伊
美国导演工会最佳导演
2009年
下一届:
尚未颁发
上一届:
麦克·李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下一届:
尚未颁发
上一届:
麦克·李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下一届:
尚未颁发
上一届:
丹尼·鲍伊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下一届:
尚未颁发
上一届:
格斯·范·桑特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2009年
下一届:
尚未颁发
上一届:
丹尼·鲍伊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2009年
下一届:
汤姆·霍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