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蜈蚣
倒地蜈蚣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母草科 Linderniaceae |
属: | 蝴蝶草属 Torenia |
种: | 倒地蜈蚣 T. concolor
|
双名法 | |
Torenia concolor Lindl., 1846
| |
异名 | |
|
倒地蜈蚣(学名:Torenia concolor),为母草科蝴蝶草属的植物。其种加词“concolor”意为“同色的”。匍匐性多年生草本,原产于台湾,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山区,生长在较潮湿且有半日照的路边、荒地、草丛、林缘与林中步道。不定根极为发达,会紧密贴合地面,抵抗强风大雨,而难以去除。[1]
形态
[编辑]叶
[编辑]单叶对生,具短柄,叶形变化大,卵形至三角状卵形,端部钝、急尖、锐尖,基部截形,叶尖锐型至渐尖型,叶缘疏锯齿,叶长一至五公分,宽八至二十五毫米,叶面绿色,两面疏被毛茸或近无毛,叶脉中肋于表面凹下而于背面隆起,侧脉各三至五条,叶柄长二至十五毫米[2]。
茎
[编辑]茎纤细,匍匐性,长三十至一百公分,可达五米,具四棱,茎多分枝,分枝上升或直立,小枝长十至三十公分,节上生根。
果实
[编辑]蒴果长型,包夹在5棱的宿存花萼内,成熟后自行开裂,种子细小粉末状。
花
[编辑]花单一,腋生,花萼筒状,5棱,花冠先端呈二唇型,上唇浅裂,下唇3裂,花梗在结果时会增厚。花瓣4,花色蓝紫色,偶有白色,长2.5-4公分,喉部有淡紫色条纹,雄蕊四枚,二长二短,二强雄蕊,前方花丝底部具一枚附属物,附属物线形,长二至四毫米,花药两两相联,成对着生。雌蕊柱头2叉。花期为12月到次年8月。
名称由来
[编辑]植株茎节会长出不定芽,把茎牢牢固定在地面,因此被称作“钉地蜈蚣”。而因为一对对小叶着生在纤细的枝条上,平铺于地面,就像百足类的蜈蚣一般,所以被叫做“倒地蜈蚣”。此外,因为花冠看起来像四方型,而被称作“四角铜锣”[3]。
用途
[编辑]景观用途
[编辑]匐地性极佳且耐贫瘠地,抗病虫害,并能陆续开出鲜艳的小花,因此极适合于校园或庭园造园[4]。
药用
[编辑]药性
[编辑]性微寒,味甘酸微苦。全草(根、茎、花、叶)皆可使用且全年皆可口采收,以酒炙、醋炒或蜜炙后使用。全草具有消炎解毒、消肿退癀、利尿解热的功效。主治受热中暑、火烫伤、口腔炎、高血压、流鼻血、肺炎、肠胃炎、痢疾、皮肤病、飞蛇疮疽、甲边疔、筋骨痛、各种肿疮、伤风感冒、关节炎肌腱炎等。兼治肝炎。钉地蜈蚣属于台湾民间草药,嘉义地区长久以来就广泛使用,由于货源充足,药性温和,极少有副作用,在临床上只要确切掌握病情,配伍中药,对中医骨伤科是有极大的帮助[5]。
同名异物
[编辑]蕨类中七指蕨科的倒麒麟药材也叫倒地蜈蚣,但本种为双子叶植物,有花,可作为明显的区别特征[1]。
别名
[编辑]又名钉地蜈蚣、四角铜钟、蜈蚣草、单色蝴蝶草、过路蜈蚣、单色蝴蝶草、拉拉用[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心齋養生-常見藥草倒地蜈蚣. web.my8d.net. [2017-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6).
- ^ 2.0 2.1 欧吉桑工作室. 倒地蜈蚣. 随意窝 Xuite日志.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陈文彬. 細說台灣原生植物─北台灣. 台北市: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2011: 519. ISBN 978-957-445-437-2.
- ^ 陈季呈. 台灣原生植物-倒地蜈蚣 (PDF). 花莲区农业专讯. 2002, (40): 13-14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12).
- ^ 釘地蜈蚣. 随意窝 Xuite日志.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