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信浓号航空母舰

典范条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信濃號
信浓号航空母舰
信濃
1944年11月11日,“信浓号”于东京湾试航时被株式会社播磨造船所技术员荒川浩所拍摄。
概观
舰种原为战列舰,后被改装为航空母舰
舰名出处信浓国
拥有国 大日本帝国海军
舰级大和级战列舰
制造厂横须贺海军工厂
单艘造价战列舰时编列预算:1亿3000万日元[1]
实际花费:1亿4770万日元[1]
动工1940年5月4日
下水1944年10月8日
服役1944年11月19日
结局于1944年11月29日被美国海军射水鱼号潜艇击沉
除籍1945年8月31日
技术数据
标准排水量62,000吨
满载排水量71,890吨
全长266.1米(水线)
全宽36.3米
吃水10.31米 |飛行甲板=256米
燃料重油9,000吨
锅炉12具RO舰本式重油锅炉
动力4座舰传动蒸汽涡轮发动机(4轴)
功率153,000匹
最高速度27节
续航距离10,000浬(18节)
乘员士官与兵员共2,400名
武器装备12.7厘米连装高射炮 8座16门
25毫米3连装机枪 37座
25毫米单装机枪 40座
120毫米28连装火箭发射器 12座
装甲水线带270毫米、飞行甲板95毫米
舰载机常用机42架,预备机5架
(一说总数50架)
其它模板性能数据来源:[2][3]

信浓号航空母舰(日语:信濃しなの Shinano)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为二次大战里舰体最大、排水量最重的航空母舰,在完成长达五年断断续续的建造工作后,首次出航不到24小时即被美国海军的“射水鱼号潜艇击沉。

“信浓号”原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三号舰进行建造,暂定名为“110号舰”。然而,随着珍珠港事件的成功,日本高层觉得自身已经不太需要大型战列舰,于是放缓其建造进度[4]。好景不长,随着日军太平洋的战事告急,帝国海军对航空母舰的需求大为提高,故因应战争需求,将尚未完成的“110号舰”改造成航空母舰,正式命名为“信浓号”,源自日本古代令制国之一的“信浓国”。由于日军在1944年6月马里亚纳海战的失败中损失了三艘主力航母,故加速了“信浓号”的建造进度。“信浓号”拥有“大和级”的战列舰级别坚固船体,超出一般航空母舰的标准,同时它也受到“大凤号”的影响,铺上了相当厚实的装甲保护飞行甲板

“信浓号”于1944年11月在未完成的情况下投入服役,随后自横须贺海军工厂移至吴海军工厂完成装修,但被回航中的美军潜艇“射水鱼号”攻击而击沉,包含舰长阿部俊雄日语阿部俊雄大佐在内共791名水兵和民间工作者阵亡,为目前下水的航空母舰服役时间最短、也是至今被潜艇击沉的排水量最大的军舰[5]。信浓号的排水量吨位,一直到1961年美国海军的传统动力航空母舰小鹰号”服役才被超越[6]

历程

[编辑]

大和级战列舰“110号舰”

[编辑]
为“110号舰”(信浓号)而特别建造的横须贺第六号船坞之遗址。

1930年代后半,美国与日本的关系急速恶化,美国国会于1938年5月17日通过《第二次文森法案》,表明建造新型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计划。因此1938年,日本执行其《第四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其中计划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110号舰”与“111号舰”,用作取代舰龄不久即将达30年的金刚级战列舰雾岛号”与“榛名号”的地位。这两艘新舰还要改善比较早开工、兴建中的“大和”与“武藏号”的缺点,要为性能更佳的战列舰。

110号舰决定于横须贺海军工厂新造的6号船坞内建造[7][8]。大和级战列舰的排水量超过7万吨,此级超大型战列舰预定要建造4艘,往后会出现当有舰只要进行维修与改装、由于能够负荷其排水量的船坞数量不足、剩下的船舰只能排队等候的情况,因此计划将横须贺扩建成一个和吴海军造船厂相同规模的维修据点,不同于其姊妹舰武藏号在陆上船台上建造的方式(该舰于三菱长崎造船厂日语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建造),决定将以重新建造一个大和级专用的第六号船坞[9]。当时横须贺最大的船坞为建造“长门级”的“陆奥号”(排水量33,000吨)的第五号干坞[10]。在费时2年又3个月、耗资1700万日元(当时币值)的建造工程后,完成了长336米、宽62米、深18米的第六号船坞[11][12],当时所掘出的砂土被运到了邻近的海军炮术学校来填补海岸,尔后建成了宽广的操场。1940年5月4日,船坞完工,并同时举行了110号舰的开工典礼[13][14]。110号舰本身建造预算为1亿4770万日元(当时币值),为日本国会议事堂建造费用(2570万日元)的6倍之多[14][9]。这时为出于保密,开工仪式不得找外头正职的神主,因此请非本业但具神主资格的脚手架组长—大须贺种次来主持[15]。“大和号”和“武藏号”在作预算编列时被称呼为“一号舰”与“二号舰”,因而信浓号也有着“三号舰”的非正式名称[16],造船工人之间则将110号舰简称为“110”[17]

信浓原预计将于1945年3月末完成,在日军以此时间为目标而缓慢完成进度期间,日本做出了与美国开战的决定。1941年11月,日军重新评估了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全数造舰工程,总结潜艇与飞机将被列为优先,大型军舰的建造作业将被搁置[18][19]。随后,从太平洋战争之初日本攻击珍珠港的行动以及马来亚海战的结果可看出,战列舰在面对大量飞机攻击时非常脆弱,故大和型四号舰—第111号舰马上停工并解体,其材料将用于伊势级战列舰伊势号”与“日向号”两艘改装成航空战列舰的工程中[20]。之后信浓号被命令尽速建造成能够浮起并拖离船坞的程度,将船坞用为修复中型航空母舰的修复和建造作业[18][21][22]。1942年10月,信浓号船壳工程完成,由于其建材被挪至修复战争受损的其他舰艇且工人干劲下降等因素,信浓号的建造工程呈现停滞的状态[20][23]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在其日志中记述道,杉浦军令部第三科长和神重德日语神重徳军令部一课成员于4月23日前来司令部拜访,除了提到“第三号舰战列舰建造工程要中止,剩余产能要全用来集中建造航空母舰”外,还表示将继续观望是否该建造超甲巡,而潜艇与飞机则必须增产[24]

转作为航空母舰

[编辑]

1942年春,由于得知了美国通过建造大量大型航空母舰的《两洋舰队法》,日本则以《第五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日语マル5計画》(即“改マル5計画”)因应,以新型的改大凤级日语改大鳳型航空母艦改飞龙级航空母舰来增加航空母舰的数量[18]。4月18日,美军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16架B-25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即杜立德空袭),横须贺也飞来了一架B-25,并有一枚炸弹命中了110号舰旁正被改造为航母的“大鲸号”潜艇母舰(后来的“龙凤号”)[25]。110号舰并未受损,也无被美国军机发现[25]。这场空袭推动了后来于同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军大败,失去了相当于2/3主力航母兵力的四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和“飞龙”)。因此日本海军必须重建航母兵力,开始赶紧建造和将其他船舰改装成航空母舰。作为此计划的一环,110号要从横须贺第6船坞中挪出,意图用于同时建造2艘飞龙号改良型的云龙级航空母舰(排水量17,500吨)的工程[26]。然而已完成70%的信浓号就连拆除也是件大工程,从横须贺的施工现场来看根本成了空谈[26],且大和级战列舰象征的460毫米主炮专用运输舰——“㭴野号日语樫野 (給兵艦)”也于9月4日被美军潜艇所击沉,因此110号舰也难以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继续建造下去了[20]

到了这个地步,日本海军决定将“110号大和级战列舰”改装为航空母舰,并预定于1944年12月底服役[27]。这时的110号舰已安装好蒸气涡轮机、9座锅炉和舰前弹药库基座,舰体中央则正组装中央甲板厚度等级的隔间,舰尾的弹药库基座业已完成,其内容构造设施则系于舰尾上,尚未装设[26][22]。在日本海军军令部舰政本部的航空母舰快速增产计划上记述110号舰的改装工程须“航空母舰的装备配置要在不影响工期时间的条件下完成,要以战斗训练为基准改善该舰,研究将舰体构造尽量简化。[28]”1942年7月16日,军令部次长给海军次官《第110号舰(改装)主要项目细则》文件,记事除了排水量、航速外,记述以下的资料:[18][29][30]

  • 主要武装为舰载战斗机36架、舰载攻击机18架、舰载侦察机9架,飞机机库置放18架舰载战斗机,另外18架的舰载攻击机则配置于后备机库,其余则置于甲板上。
  • 飞行甲板厚度达可抵挡俯冲轰炸机的500千克炸弹攻击,而后部飞机机库厚度则可抵挡800千克的炸弹。
  • 舷侧防御:同130号舰(即大凤级,该舰舷侧设计可抵挡巡洋舰的200毫米炮弹攻击)
  • 炸弹、鱼雷、航空燃料的搭载量比照130号舰,并可能有快速整备飞机的能力。

对于110号舰航母改造计划,舰政本部长的岩村清一日语岩村清一中将提出该舰需要有不同于以往航母的作用、要将其作为海上的移动基地的作法,他认为信浓号机库将不配置舰载攻击机与轰炸机,并要配置于前线,供后方航母起飞的飞机降落,快速补充燃料、弹药和鱼雷。此外还要以厚实的装甲板来保护飞行甲板,令其在敌人空袭下可以执行着海上基地的任务,但在自卫能力上,仅于分设的机库中搭载战斗机[20][31][32]。此外,因本身战列舰等级的船体和额外装甲板所构成了坚强防御力,该舰将被用作“不沉的航空母舰”,也因此出现了甚至连机库与舰载机都不打算配有的提案出现[33][32]。“大凤号”本身就以改善原本日本航母甲板防御力低落的弱点为理念而建造[34],信浓号初期设计方案更把它视作“海上的航空基地”来加以设计。另外从中途岛海战来看,日本航空母舰承受炸弹攻击的能力太差,因此也有不打算搭载将在舰内配装给前线降落之轰炸机与攻击机的炸弹和鱼雷的意见[35]

然而此方案却被军令部与航空部人士的反对,经过两个月的争论后,舰政本部的方案被放弃了。神重德参谋强烈反对这种“远程打击战术”的作法、主张将110号舰作为攻击用的航空母舰[36]。最后,110号舰变成万一受敌军攻击,可凭其战列舰的构造与装甲甲板而不失其继续战斗能力的航母,且假若其他的航母被击沉或无法供自它们起飞的飞机起降的话,110号舰可供这些飞机降落,让舰队的航空战斗能力可以继续保持下去。此外除了自卫用的战斗机外,还要配备攻击机、供其他航母飞机使用的燃料、鱼雷,类似大凤号的功用。航母改造工程进行全面修正成加入机库与飞行甲板的装甲板,并扩充燃料库与弹药库空间[32]。1942年7月末,110号舰决定要改装为航空母舰,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基本改造计划,9月急忙地向海军大臣报告[30]。舰政本部的基本设计于11月结束,更细微的设计内容到横须贺船厂继续进行。到了1943年初,工程重新开始[37]

特点

[编辑]

飞行甲板

[编辑]

大和级战列舰设计最大舰宽为39米,舰上设置的飞行甲板的最大宽度为40米[38][39],也些有原舰员称舰宽为50米[40]。飞行甲板为20毫米厚的DS钢板再铺设75毫米的NVNC甲板而成[41],装甲部分的长度约210米、宽度约30米,和下部的机库大小相同[39][42]。为了承受巨大的重量,“110号舰”的梁柱采箱型设计,有着14毫米厚的钢铁支撑著[43][38][39]。日军的航空母舰中,最早将飞行甲板装甲化的是“大凤号”,该舰有部分飞行甲板为木质,而与其相对地,“110号舰”使用的是带有锯末的水泥制甲板[42][2]。由于记取了中途岛之战的教训,日军在舰载机存放燃油的地方变更为飞行甲板,与日军之前的航空母舰不同,放置炸弹和鱼雷的地方也改为飞行甲板,成了炸弹与鱼雷升降梯不会通过机库而直接送到飞行甲板的构造[44]。设置于装甲板前后的舰载机升降机也和飞行甲板一样为75毫米的NVNC甲板,前部升降机(长15米,宽14米)的重量达180吨,位于第1主炮塔处、后部升降机(长13米,宽13米)则为110吨,位于第3主炮塔处[41][39][42]

机库

[编辑]

尽管“110号舰”全舰长达266米,却只有一层为机库[38][42]。当“110号舰”重新开工时,其舰身中央的施工进度已进展到中甲板附近[22]。倘若要建成多层机库,“110号舰”船体重心会被抬高,再加上飞行甲板上装有厚装甲板,船体会变得不安定,为了避免造成问题,必须减轻上部构造的重量,因此只好仅建一层机库[45]。大和级战列舰的上甲板在一号炮塔的附近有向下的斜坡,在二号炮塔的附近有向上的斜坡,这被称为“大和坡”,为了设置舰载机的机库,日军还要将表面修整为水平[38][46]

包括对110号舰设计影响极深的“大凤号”在内,日本几乎所有的航空母舰都是密闭式机库,“110号舰”则不同,于整备攻击机处的前方约125米处为开放式机库,以散发在受攻击发生火灾时发生的热风,以及可投弃炸弹和鱼雷[47][48]。为了让“110号舰”可在夜间灯火管制时也能在开放式前部机库进行飞机整备工作,该处设有帆布制的遮光幕,可以在内部开灯照明[48]。不过,开放式机库的开放部分只有长度超过10米的开口部片舷各一处,实际上无法将飞机扔入海中[48]。收容战斗机的库房为后部83米长之处,使用着特殊钢板保护着,侧壁也有25毫米之厚,为密闭式形态 [41]。“110号舰”在火灾对策上颇为用心,设有可在机库内每一处喷气的泡沫灭火装置,以及在防御区划内还有三处独立的消防泵,在机库侧壁的几个地方也设有指挥防御的管制指挥所[48]。有资料称飞机机库内装有旧式电灯和萤光灯,而船员居住区则只有萤光灯[49]

舰载机

[编辑]

当时预定搭载新型舰载战斗机“烈风”18架、舰载攻击机“流星”18架、高速侦察机“彩云”6架、另备用5架,共合计47架[3][50],而航空本部则是计划搭载“烈风”25架(备用1架)、“流星”25架(备用1架)、“彩云”7架(备用0架)[2],另外还可在甲板搭上1架“烈风”、7架“流星”、7架“彩云”[2]。后来依照1944年10月19日航空本部的《航空母舰与舰载机关系报告资料》(空母及搭载舰関系报告资料),改为24架“烈风”(备用1架)、17架“流星”(备用1架)、7架“彩云”(备用0架)[51]。不过后来烈风不被采用为舰载战斗机,改为搭载“紫电改”的舰载机型(见下述)。另外,“110号舰”的炸弹、鱼雷、航空燃料的搭载预定量比“翔鹤级”、“大凤级”、“云龙级”要来得少,约为800千克及500千克炸弹90枚、250千克炸弹468枚、60千克炸弹468枚、九一式450毫米航空鱼雷数枚,并考虑作为“中程基地航空母舰”来使用[50][51]。另外也有着机库配置72架、甲板放置13架舰载机的说法[40]

兵器

[编辑]

计划在舷侧配置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8座16门(左右各弦4座)、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141门(单装、联装、三联装合计)、120毫米28连装火箭炮12座作为对空火力[52][3]。出港时虽并未搭载火箭炮[53][54],但据志贺淑雄日语志賀淑雄少佐(“110号舰”飞行长)和神谷武久(工人)的证言表示“110号舰”当时有配置其他兵器[55][56]。逃脱时,也有人目击在高射炮甲板上的高射炮弹在转动[57]

舰体与防护作业

[编辑]

由于“110号舰”本为大和级的战列舰,因此在基础设计上就具有超过航空母舰标准的防御力,当该舰作为航母重新设计时设定防护性能,舷侧水线防御要可承受自10,000米处发射而来的200毫米炮弹,水平防御方面则是要能承受自4,000米高投下的800千克炸弹的轰炸[18][58]。最早的设计方案是飞行甲板必须承受敌机以俯冲轰炸方式投下的800千克炸弹,但由于增加甲板重量和制造能力等原因,变更标准为飞行甲板可承受500千克炸弹的俯冲轰炸[18]。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机库天井处铺设了20毫米DS钢板和14毫米DS钢板保护着。

在从大和型战列舰变更为航空母舰来设计时,“110号舰”的水线上侧舷装甲由410毫米减为200毫米,变成对付巡洋舰等级的装甲[59]。主炮弹药库则直接改放航母存放的高射炮弹、机炮炮弹、机枪子弹、炸弹和鱼雷[38][60]。在主结构区域前后的重油罐部分还另外增设了飞机用燃油储存库[45],由于这地方本来就没有装设装甲板保护,因此油罐除了原有的25毫米厚度外,还在上面装了被解体的姊妹舰“111号舰”弹药库底部的80毫米装甲板来补强[43][45]。原先计划在油罐附近设置一块中空区域来存放2,000吨的水,但因为吸取了“大凤号”的教训,改为填充混凝土[61]

舰底方面,为对应磁性水雷和舰底引爆的鱼雷威胁,从自“大和号”和“武藏号”两舰原设计的二重底部强化为三重底部[13]。“110号舰”并未装设炮塔,也无战列舰级别的装甲,舰体重量变轻,吃水上升了一米,和“大和号”相比,船腹的上端高度降低了一米[59]。而就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不久,对本舰设计有强烈影响的“大凤号”于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被美军潜水舰仅仅一枚鱼雷就击沉了,给日本海军的相关人士们极大的震撼[62]。“大凤号”的沉没原因在于被鱼雷命中后飞机燃油漏到了舰内,在6小时后引发大爆炸和火灾。因此作为应急对策,“110号舰”的工作人员赶紧在几天内将水线下的船腹与飞机燃油储存罐附近再灌上混凝土固定[63][53][64]。最后公试常态排水量由初期计划的62,000吨上升到68,000吨,使得变更船腹位置一举变得毫无意义,海军技术大佐牧野茂日语牧野茂 (軍人)即批评称其为“多此一举”[59]

由于从飞行甲板到弹药库都用了重装甲强化,“110号舰”的船壳重量和“大和号”相比增加了1,900吨、防御重量增加了2,800吨、索具重量增加了1,200吨,合计共增加5,900吨,工数(工人数与工作时数相乘)也从由35万增至40万,施工量大为增加[41]。由于舰体内部巨大和极为复杂,“大和级”战列舰的内部被戏称为“地下街”[65]。“110号舰”虽说是以航母的身份来建造,但它也和“大和级”战列舰有着同样的船体,曾有乘员在舰内迷路半天[66],甚至有工人要找到自己的负责区域就极其疲惫的传闻[67]

舰桥

[编辑]

“110号舰”的舰桥设置于右舷中央,为岛型舰桥。在此之前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无论大小,皆为舰桥与烟囱分离、后者弯曲朝海面排气的构造。就“110号舰”的情况来说,由于上部甲板和飞行甲板间的高度不足,故无法在舷侧处设置烟囱[68],改在舰桥的后部设置了向外倾斜26度的向上排烟烟囱[38]。至于欧美的航母广泛使用舰桥和烟囱一体化的设计,日本最早使用这种设计的是飞鹰级航空母舰,之后“大凤号”和“改大凤级”也皆为如此,“110号舰”最终同样采纳了舰桥与烟囱一体化的设计。在正式配置前,海军还曾在航空学校的楼顶制作了实物大小的模型、装设有36个12厘米对空望远镜,并进行实地测试[69]。据技术中将福田启二日语福田啓二回忆道,当时“110号舰”的外型实在“颇为难看”[70]

动力

[编辑]

“110号舰”与“大和级”战列舰相同,航速也设定为27节,为四座蒸汽涡轮发动机、153,000匹马力,最高航速为27节[71],载有燃油9,047吨,可以18节航速航行10,000海里[72]。和“大和级”战列舰相比,虽然少了主炮塔和各部装甲,但由于在飞行甲板和弹药库部分加强了防护,因此在满载排水量方面,“大和级”战列舰为72,000吨,“110号舰”也有71,000吨。与一般的正规航空母舰日语正規空母相比速度稍微慢了些。然而在横须贺进行的测试里,就算只启动8个锅炉,也能在20节左右的航速下进行重量接近4吨的“紫电改”(紫电41型)和“流星”舰载轰炸机、“天山”舰载鱼雷轰炸机的起飞着陆实验,未无发生问题。“紫电改”的试飞员山本重久大尉也作证称“110号舰”的飞行甲板比日本航母中的大型舰——“赤城号”和“翔鹤号”还要大,且起飞着陆状态良好[73]。此时着舰的“紫电改”是主要在陆上基地使用的拦截机,而非舰载战斗机。然而由于本来应成为“零式”舰载战斗机舰后继机的“烈风”开发进度落后,于是日军曾推出将搭载2,000匹马力引擎、可发挥高性能的“紫电改”挪作舰载机之用的计划,还以此进行试验过[73]

涂装

[编辑]

现存的“110号舰”的清晰照片只有在背光状态下拍摄的本条目起首处的那张图,然而仍可判断出该舰使用了反潜艇用的迷彩涂装[74]。基本色为“外舷一号色”(嫩草色,根据美国海军报告书的资料,此为“外舷二号色”和白色按一比一比例混合而成的颜色),并涂有“外舷二号色”(较暗的橄榄绿)的商船用迷彩色[75]。另外还有许多工人的目击证言称吃水线下使用了红色系的颜色[76],飞行甲板的涂装则不得而知。

完成

[编辑]

赶工

[编辑]

“110号舰”于1942年9月重启建造作业,预计在1945年2月底将会完工。然而日本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中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舰艇,另有多艘船舰受损。1943年3月25日,海军军令部长岛田繁太郎下令“各工厂以维修受损舰只优先,新舰的建造仅限于松级驱逐舰和潜艇”。同年8月,“110号舰”的建造工作再度中断。加上,横须贺工厂忙于水上机母舰“千代田”改为轻型航空母舰的工作以及修理在南太平洋海战严重受损的航母“翔鹤号”,即使把工人增加到4,000人也依旧难以负荷的状态[77]。但不可思议的是,竣工时期为1945年1月,还比之前要求的提早一个月[78]

在三个月后的“马里亚纳海峡海战”中,日本海军惨败。一次损失了三艘舰队航空母舰(“翔鹤号”、“大凤号”以及“飞鹰号”),特别是失去“110号舰”的原型舰——“大凤”,更是给前者建造人员很大的震撼[79][62]。然后有意见指出,为了对抗来袭中的美军,还是要造“110号舰”[80][78]。7月,在下达“1944年10月15日必须竣工完毕”之命令之同时,还要求本籍定为“横须贺镇守府[37][81]。7月1日,“信浓号”正式以航空母舰的舰种登录[82],还规定因为有必要参加一次战役,先搭载必要之装备,其他等回港再另外装设。根据《海军造船技术概要》,军令部对横须贺海军工厂长下达之命令如下:[83][84]

  1. 军官与士兵的居住设备必须尽可能简单。
  2. 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尽可能不要使用木质材料。
  3. 省略防毒气隔间的气密工程测试。
  4. 省略中甲板以上的隔间气密测试。
  5. 先将造机、造兵相关工程列为较后顺位。
  6. 工期目标是10月5日进水。10月8日命名式后系着停泊。10月15日竣工。

虽然建造计划已经晚了,但为了弥补“大凤号”的损失,初期的竣工日期提早了五个月。由于熟练工人都被充军了,为了弥补人手不足的窘境,故不但是纠集了民间造船厂的工人,连同海军工机学校日语海軍工機学校的学生,甚至动员了其他不同性质科目的学生、朝鲜与台湾工人、“女子挺身队日语女子挺身隊”投入建造工程[85]。然而,同为大和级战列舰的“武藏号”光搭载舣装就花了19个月的时间,“信浓号”只用3个月被认为是存在问题的[86]。海军省相关的性能审议委员会成员——牧野茂日语牧野茂 (軍人)(海军技术大佐、“大和级”战列舰的设计者之一)曾说:“‘信浓/110号舰’的居住区没有任何生活用品,非常煞风景,气密工程测试也都还在进行中,根本就是个‘铁棺材’[87]”有种说法是,由于工程都被简化,兵装与舰内装备都尽量省略,舰内的水密试验都只作了最低程度(另一种说法是直接省略了)[37][88];不过燃料罐周围灌水泥的的工作还是有完成[64]。“信浓号”也是横须贺海军工厂建造的最后一艘军舰,投入了该海军工厂的全部剩余料件。

下水式

[编辑]

“信浓号”虽然因为过劳与意外事故,导致有超过10人殉职,不过还是大致完成了外型。10月5日,上午8点到8点30分,开始往船坞进水[89][90]。计划是往船坞里注水注一半,让船身先浮起来,确认船身之平衡,本来预定注水10米,在灌到8米时,因为船坞闸门打开,外部海水灌了进来[91][92]。“信浓号”被灌进来的海水影响,前后摆荡,固定船的超过100根以上的钢缆和50根的麻绳断掉[93]。甲板上的技术军官们因此被冲进海里,球状船首也多次与船坞的墙面发生冲撞,导致球状船首内部的水中声纳、螺旋桨扇片受损[94][60]

调查结果表示,此事仅为单纯之事故。本来是要往船坞闸门内的压舱水舱内注进海水,结果疏漏导致出现如此事故[95][96][60],也有种说法是本来是往“信浓号”的压舱水舱灌海水,结果没完全灌满水[97]。虽然这仅是一项失误,但也是性急赶工的结果[98]。10月8日,日军举行了命名仪式,作为代理昭和天皇的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也出席了此仪式[99][100]。在这时“110号舰”被命名为“军舰 信浓”,正式配发到“横须贺镇守府”[101]。在这时引渡式还尚未结束,在审议委员会判定合格之前,“信浓号”都还尚未正式入籍海军[102]

之后“信浓号”又被送入船坞,使用部分“111号舰”的材料进行修理工作[103]。修理工作于10月23日结束,出了船坞后被停在近海位置[104]。一个月后,日本海军在最后一次大规模舰队海战“雷伊泰海战”(捷一号作战)之后,联合舰队已经几乎崩溃。即使“信浓号”能赶上参加该海战,当时也没有能送上“信浓号”的飞机。实际上,航母“云龙”已经完成,但并没有搭载飞机,只是作为特攻兵器樱花”的运输舰,然后被潜艇鱼雷攻击后沉没[105]。使用“111号舰”的材料,被改为航空战列舰的“伊势号”与“日向号”也没有能搭载的飞机,只能拿来当作普通战列舰使用。在“北号作战英语Operation Kita”时,两艘船的飞机库都被拿来搭做仓库使用,实际上被当作运输舰。

战斗经历

[编辑]

返回吴港前的状态

[编辑]
“信浓号”舰长——阿部俊雄大佐。

“信浓号”于东京湾举行的航空公试,并进行各种舰载机的起降实验。11月11日,日军在“信浓号”上试飞了零战和“天山”舰载攻击机等旧式飞机[106][107];11月12日,“横须贺航空队”在船上进行局地战斗机紫电改”的舰载型——“紫电改二”(N1K3-A)和“流星”舰载攻击机、“彩云”侦察机等起降实验,均取得成功[107]

11月24日,联合舰队司令丰田副武大将在联合舰队550号电令中指示:“‘信浓号’舰长应立刻指示‘信浓号’及“第十七驱逐舰队”自横须贺出发,迅速返回内海西部,出港日期和前往松山冲泊地的航路应由舰长决定”[108][109]。由于横须贺上空近日频繁有“B-29”轰炸机飞行,日军估计短期内会有空袭行动,故决定返回吴海军工厂,前往躲避空袭,并装上剩余尚未配置的武器装备[110][109]。美军进行航空侦查时有曾拍摄“信浓号”过[111],但当时仅有“大和号”的推测数据和“武藏号”已沉没的讯息,但不知道有关“信浓号”的相关资料[112][113]

促使“信浓号”返回至吴港的原因还有一个。由于横须贺工厂大量使用征用来的工人,因此日本海军对横须贺工厂的技术能力颇有怀疑,考虑在吴海军工厂进行“信浓号”的舣装工程。由于接到海军邀请的“大和级”战列舰的造船主任西岛亮二海军技术大佐表示“接受信浓的剩余工程(武装工程)”,海军决定将“信浓号”开回至吴港,之后西岛又表示后悔[114]。这时“信浓号”的内部建造工程仍在继续,高射炮、喷气炮、机枪几乎都尚未安装(见前述)。锅炉也只完成了12座中的8座,最大发挥速力也只有约20至21节[115][60]。返回吴海军工厂时,信浓还未装备飞机,而是载有50架“樱花”特攻机和货物[116],但也有资料称装有三架舰载轰炸机(机种不明)[117]、数艘水上特攻兵器“震洋”的说法[118][119],因此也有“信浓号的出击居然算不上特攻”的玩笑一说[120]

护航“信浓号”的驱逐舰队包括三艘“第十七驱逐舰队”的“阳炎级”驱逐舰——“滨风号”(旗舰)、“矶风号”和“雪风号”。当时,美军潜艇的静声能力已经高过日本海军舰艇的声纳搜索能力,且日本船员自“莱特湾海战”后长期出击而过于疲劳,因此少了巡逻活动[121][122],“矶风号”和“滨风号”舰艇本身也在莱特湾海战中受损,水中声纳无法使用,后者的航速也因此无法超过28节[123][109]。稍早“第十七驱逐舰队”在“捷一号”作战后的返航途中,所负责护卫的“金刚号”战列舰以及旗舰“浦风号”被美军潜艇“海狮号英语USS Sealion (SS-315)”击沉,第十七驱逐舰队司令战死,影响舰队的指挥。原先驱逐舰队认为应注意潜艇的活动,在日军可出动反潜巡逻机的白天航行,但阿部俊雄大佐却以夜间21节的航行速度可避开美国潜水艇为由,否决了这一提案[124][125][126]。这和军令部曾指示不出动反潜巡逻机以及“信浓号”本身未搭载一架飞机有关[127]。另外阿部认为比起潜艇,被在日本近海活动的美军机动部队攻击更可怕[128][122]。议论的结果是“信浓号”在天亮之前出航,假若出现美军潜艇,可利用趋近满月的月光发现其活动[129]

美军“射水鱼号”的追击

[编辑]
1945年6月,浮在海上的“射水鱼号”潜艇。

11月28日下午1点30分,舰队出航,旗舰“滨风号”、中央是“信浓号”、信浓右舷是“雪风号”、左舷是“矶风号”[117]。但也有先头“矶风号”、右“滨风号”、左“雪风号”的说法[130]。舰队在金田湾进行时间调整之后,于下午6点30分进入外海[117]。在船内,机械室和燃料库附近还在施工[131]。下午7点,“矶风号”发现美国潜艇的电波,日军加强了警戒[132]。同时“信浓号”也发现电波,阿部舰长命令全船员警戒[133]。晚上9点,“信浓号”通过雷达在右后方发现船舶,命令右侧的“雪风号”进行侦查,该舰随后报告“虽未有回应识别信号,但干舷很高,应是渔船”[134][135][136][注 1]

在这前不久,日本静冈县滨名湖以南约100英里处正有一艘美军潜艇——“射水鱼号”,舰长为约瑟夫·法兰西斯·恩莱特英语Joseph F. Enright少校。“射水鱼号”当时才刚结束救援迫降的B-29组员的任务,正前往东京湾准备袭击商船[141][142]。晚上8点48分,雷达军官报告“有座岛正在移动”,恩莱特因此发现了“信浓号”[143][138]。当下由于“射水鱼号”未能在“信浓号”的甲板上确认有飞机,还以为是艘油轮[144]。不过这艘船非常大,为了攻击,“射水鱼号”决定尾随该舰,并浮出水面以最大的19节航速速度追踪[145]。浮出水面后,“射水鱼号”发现该舰舰首为非“大凤级”的开放式机库[146],确信目标与先前的“飞鹰级”和“大凤级”不同,是艘巨大的新型航空母舰[147]。10点45分,“射水鱼号”发现有一艘驱逐舰逼近至其附近3000米处,一度被逼迫潜回水下退避[148]。不过驱逐舰在看到“信浓号”桅杆的红色信号之后返航,美国潜水艇逃过一劫[149]。恩莱特的手记记载这艘船是“矶风号”,但如前述,“滨风号”的可能性较高[150]。日军方面的情况是,早在10点时,位于舰队先头的“滨风号”就发现了位于前方6000米平行移动的两架桅杆[134]。“滨风号”加速行驶之后,距离缩短至3000米,并已瞄准预备射击,但“信浓号”这时却因事前命令护卫舰不要深入追击、导致舰队中出现空隙而命其回航[150]。晚上10点45分,“信浓号”在右舷前方发现了浮上水面的美军潜艇,并发出了确认信号。“射水鱼号”也确认到了“信浓号”桅杆上发出的10秒-20秒-10秒的红色发光信号,担心会遭到护卫驱逐舰的攻击[151]。“滨风号”和“雪风号”已做好射击准备,但阿部担心暴露行踪,不准射击[152]

晚上11点30分,恩莱特认为可能无法逮住“信浓号”,要求得到友军潜艇的支援,给司令部发出下述无线电讯息:“‘射水鱼号’向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太平洋方面潜艇司令部及日本领海的所有潜艇发出。我们正在追踪一艘大型航空母舰。这艘航母有三艘护卫驱逐舰,位置是北纬32度30分、东经137度45分、速度有20节。[153]”美国潜艇司令部收到了这一消息,并冒着被“信浓号”窃听的危险(实际上也确实被窃听着[154])作出如下回复:“继续追踪,乔(Joe,约瑟夫的昵称),希望你能成功”。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的司令部则发出“对方是块肥肉。大奖就在眼前,别让它逃了”的讯息[155]。只是,恩莱特期待中的友军潜艇并未出现,“射水鱼号”只得继续只身追踪目标。原先“信浓号”以全速的20节航行,以潜艇的航速很难攻击的到。不过经过数小时“射水鱼号”以水上速度全力追击拉近了距离,“信浓号”也在凌晨12点前不久因螺旋桨轴过热而减速至18节[156],又做了“之”字形航行的转向动作,“射水鱼号”得以在“信浓号”右舷前方取得射击位置[157]

击沉

[编辑]
鱼雷命中的位置及被海水淹没的舱室示意图,紫色位置为立刻进水的舰舱、蓝色位置为遂渐进水淹没的舰舱,绿色位置则是为了平衡舰体而特意注入水的舰舱。

关于“射水鱼号”发动攻击时日军护卫的阵形有多种说法,“滨风号”水雷长声称是“雪风号”打头、中央“信浓号”、右“滨风号”和左“矶风号”,“雪风号”炮术长的说法则是“矶风号”先头、右“滨风号”、左“雪风号”,“雪风号”水雷长的说法则为“滨风号”先头、右“雪风号”、左“矶风号”[158][159],上述纪录混乱原因是“信浓号”在作之字运动时,因时间不同,驱逐舰的位置也频繁地变化。在外海时,大致上都是旗舰“滨风号”航行在前[136]。11月29日凌晨3点13分,“射水鱼号”在滨名湖南方176公里处发射了六枚Mk 14型鱼雷[160],而日军方面也发现了“射水鱼号”。3点5分,“信浓号”对护卫舰发出的潜艇警报[161],驱逐舰群也探测到了疑似潜艇的电波,但未能确定其位置[162]

潜艇自调停深度水面下3米、距目标1280米外处射出了六枚鱼雷,分为两批各三发射出[163]。“射水鱼号”舰长曾在笔记中表示,这是为了让后面那三枚鱼雷能射进最初三枚造成的破洞内。另外为了使重量集中在水线之上而不稳定的航母翻船,设定了比通常较浅的命中深度[164]。3点16至17分,4枚鱼雷命中了“信浓号”右舷[165]。“射水鱼号”方面则称六枚鱼雷全命中[166]。命中深度设定较浅的鱼雷击中的是“信浓号”右舷后部由水泥填充、较船腹为浅的部分,这时其储存燃油的燃油舱、右舷外侧机械室、三号锅炉间马上就被水灌满,且损害造成舰体隔间龟裂、邻近的一号、七号锅炉间也跟着进水,空气压缩机房亦受害[167][168]。最初的报告显示,后部冷却机房、机关科官兵房、注排水指挥所附近、第一发电机室都进水、右舷也倾斜了6度[169]。由于命中后“信浓号”仍未减速,倾斜右舷9度并以20节的速度离开现场。“射水鱼号”未能追击前往西北的“信浓号”[170]。护卫的驱逐舰虽也投下深水炸弹,但在“射水鱼号”的纪录里也不过就整整15分钟里爆炸14次的规模,并未构成威胁[171]

虽然“信浓号”在文件上被列入军舰籍,被视为一艘完成建造的军舰,实际上仍是处于建造中的状态。举例来说,舰内通道中多放有大量缆线,造成防水闸门无法关闭[172],甚至因为军令部下令赶工,连关闭防水闸门的训练都没做[173]。即使勉强关上闸门,在缝隙里也有空气会漏过来的情形[174]。加上“大和级”战列舰内部有如迷宫,花上一年也无法熟悉内部[172],仅仅乘船几个月的舰员甚至不知自己身在何处[175]。即使如此,紧急处理员仍然按照注排水指挥所的指示,对相反的一侧进行了注水工作。注水量至少为3000吨,倾斜情况也有所缓解[176][177]。然而由于注水开关故障,进一步注水已不可能[176]。信浓号虽迅速前往潮岬方向[177],进水情况仍未停止,排水泵也发生故障[176]、倾斜日益严重。根据“战斗详报”的记载,“信浓号”在5点30分时航速已跌到仅剩11节[178]。按机关科士兵的回忆,清晨5点时,右舷涡轮机停止工作[179]。清晨5至6点,由于复水器无法使用,导致锅炉缺乏给水用的淡水。上午8点,信浓已完全停在海上[180]。“信浓号”发出讯息:“0800,本舰由于倾斜无法航行。请准备拖船”的讯息。当时虽也曾考虑使用海水开动锅炉,但由于使用海水之后将需要大规模修补,因而被搁置[181]。舰前部的预备淡水储罐的水管虽被切断,但未派上用场[182]。阿部曾命令工厂相关人士打开飞行甲板,但“工厂相关人员集中到飞行甲板”(工厂関系者飞行甲板)的命令却被误传为“全员集中到飞行甲板”(総员飞行甲板),舰内陷入混乱[183][184]。不过,也由于这个错误命令,位于舰底的紧急修理作业员和机关科官兵才得以逃出[185]

上午7点45分,“信浓号”发出命令“矶风号”和“滨风号”接近的手旗信号[186][178]。阿部亲自在“信浓号”船头监督作业,但两艘驱逐舰无法牵起信浓,缆线被切断。驱逐舰后部的高角炮塔曾试图卷起缆线再次牵船,但无法承担重量再次被切断,拖航宣告失败[187][188][189]。8点,上甲板已泡水,船员则忙于机库甲板的排水作业[190]。8点30分,注排水指挥所被淹,稻田文雄大尉等九人被淹死[191]。随着注排水指挥所灭顶以及拖航作业失败,“信浓号”这时已确定将会沉没[187]。9点32分,“信浓号”试图将昭和天皇的照片移至舰载小艇上,并再移至“滨风号”[192][178]。但由于天气不佳,小艇撞上“信浓号”右舷,翻船[193][194]。10点25分,倾斜达35度,“信浓号”降下了军舰旗[195]。10点28分,命令全员准备撤离[178]。10点37分,发布全员弃船命令[196]。有军官干部证言舰长在此时命令“各自自由行动”[197]。10点57分[196](也有55分的说法),“信浓号”在潮岬海南东48公里处翻覆 [196],自舰尾开始沉没[198][199][200],地点为北纬33度06分,东经136度46分[199]

沉没原因检讨与后续

[编辑]

“信浓号”由于建造工程并未完成,导致防水作业充满缺失,也没有一位船员熟悉内部构造[201][172]。即使是已搭船数月的船员,在该舰中弹后仍陷入混乱,未能紧急处置。另外也有着因船身倾斜,造成左舷注排水阀自海中上浮,无法增加注水的观点[202],但也存在反驳此观点的意见,认为即使出港前未进行倾斜复原测试,也不知道电源经过多大震动就会故障[203],实际上也是故障导致排水泵无法运行[177],加上赶工造成的负面影响,螺帽没有栓紧螺栓,防水舱口也有2厘米的缝隙[204]。受命中右舷舰尾的鱼雷冲击所影响,舰首部分的铆钉开始进水[205]。加上邻近的气密检查没实施,故“信浓号”竣工一说实际上是有名无实,根本是一艘未完成的船舰,可以说在被鱼雷命中时就注定要沉没[206]。牧野茂设计之初以“大和级”被一枚鱼雷命中时无须脱离战列、两枚时依旧有着战斗力、三枚时也不会沉没、还可返回基地的方针来计算其进水量,未充分考虑被四枚命中的状况[207][208],牧野后来曾言道:“不忍断定“信浓号”沉没的责任全是因为防水工作不足。”[207]

时任海上护卫总司令部参谋大井笃大佐曾称:“事后的检讨好比没注意防火、却在抱怨消防员不好的人,根本原因在于航海计划本身就有问题”[209]。军事评论家伊藤正德也指出,军令部在有敌人出没的海面却制定出只派三艘驱逐舰护卫的夜间航海计划有很大责任[210]。“雪风号”的士官丰田义雄也回忆表示驱逐舰方面也有问题,由于“第十七驱逐舰队”旗舰“浦风号”沉没、司令战死导致指挥系统混乱,各舰未能和“信浓号”紧密合作[211]。12月28日,在东京召开了三川军一中将主持的“信浓号”沉没原因调查委员会——“S事件调查委员会”[212]。由于“信浓号”是毁于敌军的攻击而非意外事故,故该会表面上是调查并非质询,但出席该会的“信浓号”幸存者并未克制其情绪,愤怒地骂造船厂“做出不堪一击的破船”、军令部“省略气密测试就命令出港”和上级“只派三艘驱逐舰护卫”[213][214]。由于被追究责任的当事人太多,会议结果是没有任何人受到严重处分[215]

当时任海军大臣的岛田繁太郎向天皇报告“信浓号”沉没的消息时,向来寡言少语的裕仁天皇也一反常态地说道:“此事可惜(惜しいことをした[216][217]。”

“信浓号”的舰历是世界海军史上最短的,从出外海到沉没只有17小时[218][219]。虽然鱼雷攻击本身几乎没有造成死伤,但由于无法使用舰内广播装置通知全员撤离,加上许多船员被飞行甲板的孔洞吸走或被强浪冲走、在低温的海面漂流与被猛烈的海浪卷走[199],使得很多船员失踪[220],也有人目击到许多军人抱住沉没的“信浓号”的景象[198][199]。阿部俊雄舰长在舰首下令全员弃舰之后[221][199],便和“信浓号”一起沉入海中[198]。在抢救过程中,“滨风号”船员目击到许多船员抓住未搭载炸药和燃料、漂浮于海面上的特攻兵器——“樱花”的景象[222]。战后,“滨风号”的水雷长武田曾和一位樱花的开发者见面,提到了“樱花”救了不少人,而后者则露出相当复杂的表情[222]。有55名准尉以上、993名士官与士兵和32名工人幸存[223]。据“信浓会”组织的调查,有791人阵亡(其中有28名工人,包括11名军属)[224][225]。“信浓号”的照片被奉安到“滨风号”上[226][223]。在吴港待命、准备给“信浓号”装备对空火箭炮的技术人员从“第十七驱逐舰队”得到“信浓号”沉没的消息之后,也感到日本帝国海军已宣告结束[227]

美军方面,“射水鱼号”的船员知道它们攻击一艘非常巨型的航母,但并没有自信能把它击沉[228]。从美军B-29的侦查照片来看,虽然有拍摄到“信浓号”,但却没有完全掌握这艘船存在的事实,对“射水鱼号”的报告也是半信半疑,科巴兹中校破译了日本的密码,从中发现了“信浓号”这艘船的名字,判断这艘以“信浓川”命名的巡洋舰改装航空母舰已被击沉,并劝说舰长恩来特最好就此满足[229]。后者便交出了“信浓号”的素描画,得到了击沉28,000吨航空母舰的认证[229],当船员们知道他们已击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时,战争早就已经结束了[230]。美国为奖赏击沉“信浓号”的功绩,授予“射水鱼号”总统部队嘉许奖。至今为止,“信浓号”依旧保持着被潜艇所击沉的最大船舰之纪录[230]

由于生涯异常短暂,信浓几乎未能留下影像资料,目前已知仅有的2张信浓号照片分别为停泊横须贺港内时美军高空侦查拍下的模糊俯视图与东京湾试航时由播磨造船所技术员所拍摄的右舷舰影(即本条目图片,该照片的存在直到战后30年才获得确认);再加上日军战败前夕大量销毁造舰资料,信浓的具体外型不明朗的地方仍相当多。

注解

[编辑]
  1. ^ 日本军事史作家丰田穣则在著作中表示,这艘被认为是渔船的船影很可能是浮出水面、正追踪“信浓号”的美军“射水鱼号”潜艇,其根据是战后对“射水鱼号”舰长——恩莱特的详细访问[137][131][136]。但恩莱特舰长的证词否定了丰田的推测。“射水鱼号”是在右舷舰首方向发现了正在接近的“信浓号”[138],“信浓号”的航路是在其前方而非后方,并按照这一航路持续前进并进行监视[139],“信浓号”派去调查的右后方船舶和“射水鱼号”的行动位置并不吻合。“射水鱼号”未确认到“信浓号”右舷的驱逐舰前往这里调查,也未侦测到识别信号发射[140]

注脚

[编辑]
  1. ^ 1.0 1.1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1969年),31,第564-565页
  2. ^ 2.0 2.1 2.2 2.3 川崎まなぶ(2009年),第88页
  3. ^ 3.0 3.1 3.2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14页
  4. ^ 约瑟夫.F.恩莱特; 詹姆斯.W.赖安. 追擊信濃號. 1993-12: 11. ISBN 957-677-121-8. 
  5. ^ 川崎まなぶ(2009年),第337-338页
  6.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55页
  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33页
  8. ^ 历史群像(1999年),第97页
  9. ^ 9.0 9.1 历史群像(1999年),第96页
  10. ^ 历史群像(1999年),第78页
  11.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9页
  12. ^ 历史群像(1999年),第78、96页
  13. ^ 13.0 13.1 牧野茂(1987年),第195页
  14. ^ 14.0 14.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6-17页
  15.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31页
  16. ^ 诹访繁治(2010年),第13-14页
  17. ^ 历史群像(1999年),第160页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川崎まなぶ(2009年),第87页
  19.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59页
  20. ^ 20.0 20.1 20.2 20.3 历史群像(1999年),第79页
  21.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60页
  22. ^ 22.0 22.1 22.2 牧野茂(1987年),第196页
  23. ^ 豊田穣(2000年),第77页
  24. ^ 宇垣缠(1968年),第108页
  25. ^ 25.0 25.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73-74页
  26. ^ 26.0 26.1 26.2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98页
  2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99页
  28.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00页
  29.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4页
  30. ^ 30.0 30.1 牧野茂(1987年),第199页
  31.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3页
  32. ^ 32.0 32.1 32.2 牧野茂(1987年),第198页
  33. ^ 豊田穣(2000年),第90页
  34. ^ 川崎まなぶ(2009年),第41页
  35. ^ 川崎まなぶ(2009年),第47页
  36. ^ 豊田穣(2000年),第91页
  37. ^ 37.0 37.1 37.2 牧野茂(1987年),第205页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相良俊辅(1975年),第98页
  39. ^ 39.0 39.1 39.2 39.3 牧野茂(1987年),第202页
  40. ^ 40.0 40.1 诹访繁治(2010年),第16页
  41. ^ 41.0 41.1 41.2 41.3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7-118页
  42. ^ 42.0 42.1 42.2 42.3 历史群像(1999年),第99页
  43. ^ 43.0 43.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7页
  44. ^ 牧野茂(1987年),第189页
  45. ^ 45.0 45.1 45.2 牧野茂(1987年),第201页
  46. ^ 牧野茂(1987年),第201-202页
  47. ^ 相良俊辅(1975年),第99页
  48. ^ 48.0 48.1 48.2 48.3 牧野茂(1987年),第190页
  49. ^ 历史群像(1999年),第167页
  50. ^ 50.0 50.1 历史群像(1999年),第82页
  51. ^ 51.0 51.1 历史群像(2003年),第109页
  52. ^ 牧野茂(1987年),第204页
  53. ^ 53.0 53.1 诹访繁治(2010年),第15页
  54. ^ 中川靖造(1990年),第251页
  55. ^ 碇义朗(1994年),第229页
  56. ^ 历史群像(1999年),第161页
  57. ^ 诹访繁治(2010年),第308页
  58. ^ 历史群像(1999年),第80页
  59. ^ 59.0 59.1 59.2 牧野茂(1987年),第203页
  60. ^ 60.0 60.1 60.2 60.3 历史群像(1999年),第100页
  61. ^ 相良俊辅(1975年),第110页
  62. ^ 62.0 62.1 相良俊辅(1975年),第102页
  63. ^ 豊田穣(2000年),第131页
  64. ^ 64.0 64.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31页
  65. ^ 辺见じゅん、原胜洋(2004年),第69页
  66. ^ 豊田穣(2000年),第129页
  6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48页
  68.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66页
  69.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5-116页
  70.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66、352页
  71. ^ Brown(1977年),第32-33页
  72. ^ Campbell(1985年),第185页
  73. ^ 73.0 73.1 丸(2010年),第136-137页
  74. ^ 历史群像(1999年),夹在该书中的宣传品,‘空母“信浓”のリサーチについて’,水野行雄著
  75. ^ 历史群像(1999年),第163-164页
  76. ^ 历史群像(1999年),第163页
  7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19页
  78. ^ 78.0 78.1 历史群像(1999年),第83页
  79.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21页
  80. ^ 豊田穣(2000年),第114页
  81. ^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08011233600,第1页
  82. ^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12070195500,第3页
  83. ^ 豊田穣(2000年),第115页
  84.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29页
  85.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47页
  86.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49页
  8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81页
  88. ^ 相良俊辅(1975年),第51页
  89. ^ 豊田穣(2000年),第122页
  90.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68页
  91.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69页
  92. ^ 豊田穣(2000年),第136页
  93. ^ 豊田穣(2000年),第137页
  94. ^ 豊田穣(2000年),第138页
  95. ^ 豊田穣(2000年),第141页
  96.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71页
  97. ^ 佐藤和正(1997年),第228页页
  98.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67-172页
  99. ^ 豊田穣(2000年),第144页
  100.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76页
  101. ^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12070497400,第23页
  102. ^ 豊田穣(2000年),第202页
  103. ^ 相良俊辅(1975年),第22页
  104. ^ 豊田穣(2000年),第190页
  105. ^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08030585900,第6页
  106. ^ 碇义朗(1994年),第227页
  107. ^ 107.0 107.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79-180页
  108. ^ 豊田穣(2000年),第108页
  109. ^ 109.0 109.1 109.2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89页
  110. ^ 豊田穣(2000年),第143、191页
  111. ^ 豊田穣(2000年),第33页
  112. ^ 豊田穣(2000年),第192页
  113.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52、97-98页
  114. ^ 前间孝则(1999年),第432-433页
  115. ^ 豊田穣(2000年),第198-199页
  116. ^ 文艺春秋(2005年),第337页
  117. ^ 117.0 117.1 117.2 手冢正己(2009年),下,第426页
  118. ^ 豊田穣(2000年),第211页
  119.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86页
  120. ^ 豊田穣(2000年),第212页
  121. ^ 豊田穣(2000年),第214页
  122. ^ 122.0 122.1 豊田穣(2004年),第388页
  123. ^ 豊田穣(2000年),第27页
  124. ^ 手冢正己(2009年),下,第423-425页
  125. ^ 豊田穣(2000年),第215-217页
  126.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75、116-117页
  127.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18页
  128. ^ 豊田穣(2000年),第37页
  129.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19页
  130.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73页
  131. ^ 131.0 131.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95页
  132. ^ 井上理二(1999年),第251页
  133.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75-77页
  134. ^ 134.0 134.1 手冢正己(2009年),下,第427页
  135.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24页
  136. ^ 136.0 136.1 136.2 豊田穣(2004年),第389页
  137. ^ 豊田穣(2000年),第225页
  138. ^ 138.0 138.1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89-90页
  139.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95页
  140.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96-98页
  141. ^ 豊田穣(2000年),第16、220页
  142.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80-81页
  143. ^ 豊田穣(2000年),第224页
  144. ^ 豊田穣(2000年),第17页
  145. ^ 豊田穣(2000年),第220页
  146.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44-145页
  147. ^ 豊田穣(2000年),第28页
  148.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55页
  149.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59页
  150. ^ 150.0 150.1 手冢正己(2009年),下,第429页
  151. ^ 豊田穣(2000年),第229页
  152. ^ 井上理二(1999年),第251-253页
  153. ^ 豊田穣(2000年),第233页
  154.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79-180页
  155. ^ 豊田穣(2000年),第234页
  156.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174-177页
  157. ^ 豊田穣(2000年),第237页
  158. ^ 豊田穣(2004年),第390页
  159. ^ 豊田穣(2000年),第217-218页
  160.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259-260页
  161.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239页
  162. ^ 豊田穣(2000年),第248页
  163.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295页
  164. ^ 豊田穣(2000年),第239页
  165. ^ 豊田穣(2000年),第244页
  166.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287页
  16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11页
  168.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263-264页
  169. ^ 豊田穣(2000年),第246页
  170.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03页
  171. ^ 豊田穣(2000年),第315页
  172. ^ 172.0 172.1 172.2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185页
  173. ^ 豊田穣(2000年),第195页
  174. ^ 豊田穣(2000年),第245页
  175. ^ 豊田穣(2000年),第193页
  176. ^ 176.0 176.1 176.2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04页
  177. ^ 177.0 177.1 177.2 豊田穣(2000年),第247页
  178. ^ 178.0 178.1 178.2 178.3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08030147000,第28页
  179. ^ 豊田穣(2000年),第266页
  180. ^ 豊田穣(2000年),第261、280页
  181. ^ 豊田穣(2000年),第273页
  182.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03页
  183.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12页
  184. ^ 豊田穣(2000年),第268、282页
  185.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277页
  186. ^ 井上理二(1999年),第258页
  187. ^ 187.0 187.1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15页
  188. ^ 豊田穣(2004年),第393页
  189. ^ 蚁坂四平、冈健一(2004年),第81页
  190. ^ 蚁坂四平、冈健一(2004年),第79页
  191. ^ 豊田穣(2000年),第270页
  192. ^ 手冢正己(2009年),下,第432页
  193.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16页
  194. ^ 豊田穣(2000年),第286页
  195.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18页
  196. ^ 196.0 196.1 196.2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08030147000,第29页
  197.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20页
  198. ^ 198.0 198.1 198.2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22-323页
  199. ^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23-225页
  200. ^ 駆逐舰雪风手记编集委员会(1999年),第374-375页
  201. ^ 豊田穣(2000年),第197页
  202. ^ 豊田穣(2000年),第332页
  203. ^ 豊田穣(2000年),第210页
  204. ^ 相良俊辅(1975年),第192页
  205. ^ 豊田穣(2000年),第264页
  206.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31页
  207. ^ 207.0 207.1 相良俊辅(1975年),第194-195页
  208. ^ 牧野茂(1987年),第207页
  209. ^ 大井笃(2001年),第357页
  210. ^ 相良俊辅(1975年),第195-196页
  211. ^ 駆逐舰雪风手记编集委员会(1999年),第371页
  212. ^ 相良俊辅(1975年),第200页
  213. ^ 豊田穣(2000年),第329-331页
  214. ^ 相良俊辅(1975年),第205-206页
  215.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40页
  216. ^ 猛き艨艟(2000年),第342页
  217. ^ 横井俊之(2016年),第233-236页
  218. ^ 诹访繁治(2010年),第25-26页
  219.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79页
  220. ^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09、313页
  221. ^ 诹访繁治(2010年),第129、143、171页
  222. ^ 222.0 222.1 手冢正己(2009年),下,第433页
  223. ^ 223.0 223.1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C08030147000,第30页
  224. ^ 安藤日出男(1987年),第226页
  225. ^ 豊田穣(2000年),第318页
  226. ^ 豊田穣(2000年),第303页
  227. ^ 中川靖造(1990年),第252页
  228. ^ 豊田穣(2000年),第317页
  229. ^ 229.0 229.1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29-332页
  230. ^ 230.0 230.1 エンライト & ライアン(1994年),第337-338页

参考文献

[编辑]

档案

[编辑]
  • (日语)防卫省防卫研究所.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n. [2015-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 Ref.C12070195500. 自昭和19年1月至昭和19年7月内令/昭和19年7月. 
    • Ref.C12070497400. 昭和19年9月~12月秘海軍公報号外/10月(2). 
    • Ref.C08011233600. 「艦艇特務艦艇籍一覧表」. 
    • Ref.C08030147000. 昭和19年11月1日~昭和20年5月31日 第17駆逐隊戦時日誌戦闘詳報(1). 
    • Ref.C08030585900. 「昭和19年12月19日 軍艦雲龍戦闘詳報」. 

图书 

[编辑]
  • 约瑟夫.F.恩莱特; 詹姆斯.W.赖安. 追擊信濃號. 1993. ISBN 957-677-121-8. 
  • (英文)Brown, David. WWII Fact Files: Aircraft Carriers. Arco Publishing. 1977. ISBN 0-668-04164-1. 
  • (英文)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459-4. 
  • (日语)碇义朗. 『最後の戦闘機紫電改』. 光人社. 1994. 
  • (日语)川崎まなぶ. 『日本海軍の航空母艦 その生い立ちと戦歴』. 大日本絵画. 2009. ISBN 978-4-499-23003-2. 
  • (日语)辺见じゅん、原胜洋. 『戦艦大和発見』. 角川春树事务所. 2004. ISBN 978-4758431231. 
  • (日语)相良俊辅. 『まぼろしの空母 信濃』. 讲谈社. 1975. 
  • (日语)牧野茂. 『艦船ノート』. 出版共同社. 1987. ISBN 4-87970-045-2. 
  • (日语)大井笃. 『海上護衛戦』. 学习研究社. 1987. ISBN 978-4059010401. 
  • (日语)佐藤和正. 『空母入門』. 光人社. 1997. ISBN 4-7698-2174-3. 
  • (日语)蚁坂四平、冈健一. 『空母信濃の少年兵 死の海からのダイブと生還の記録』. 元就出版社. 2004. ISBN 4-86106-005-2. 
  • (日语)駆逐舰雪风手记编集委员会. 『激動の昭和・世界奇跡の駆逐艦 雪風』. 駆逐舰雪风手记刊行会. 1999. 
  • (日语)井上理二. 『駆逐艦磯風と三人の特年兵』. 光人社. 1999. ISBN 4-7698-0935-2. 
  • (日语)历史群像. 『空母大鳳・信濃造艦技術の粋を結集した重防御大型空母の偉容』. 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22. 学习研究社. 1999. ISBN 4-05-602062-0. 
  • (日语)历史群像. 『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戦艦大和』. 学习研究社. 1998. ISBN 4-05-603432-X. 
  • (日语)历史群像. 『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日本の航空母艦パーフェクトガイド』. 学习研究社. 2003. ISBN 4-05-603055-3. 
  • (日语)安藤日出男. 『幻の空母信濃』. 朝日ソノラマ-文库航空戦史シリーズ. 1987. ISBN 4-257-17093-X. 
  • (日语)エンライト, J.F.; ライアン, J.W. 『信濃! 日本秘密空母の沈没』. 光人社. 1994. ISBN 4-7698-2039-9. 
  • (日语)诹访繁治. 『沈みゆく「信濃」知られざる撃沈の瞬間』. 光人社. 2010. ISBN 978-4-7698-2658-3. 
  • (日语)文艺春秋. 『人間爆弾と呼ばれて 証言・桜花特攻』. 文艺春秋. 2005. ISBN 978-4163668604. 
  • (日语)手冢正己. 『軍艦武藏 下巻』. 新潮文库. 2009. ISBN 978-4101277721. 
  • (日语)豊田穣. 『空母「信濃」の生涯 巨大空母悲劇の終焉』. 光人社NF文库. 2000. ISBN 4-7698-2275-8. 
  • (日语)豊田穣. 『雪風ハ沈マズ 強運駆逐艦栄光の生涯』. 光人社NF文库新装版. 2004. ISBN 978-4-7698-2027-7. 
  • (日语)豊田穣. 『雪風ハ沈マズ 強運駆逐艦 栄光の生涯』. 光人社. 1983. ISBN 4-7698-0208-0. 
  • (日语)宇垣缠. 『戦藻録』. 原书房. 1968. 
  • (日语)蚁坂四平、冈健一. 『空母信濃の少年兵 死の海からのダイブと生還の記録』. 元就出版社. 2004. ISBN 4-86106-005-2. 
  • (日语)“丸”编集部. 『写真 日本の軍艦 第4巻 空母Ⅱ』. 光人社. 1989. ISBN 4-7698-0454-7. 
  • (日语)“丸”编集部. 『最強戦闘機紫電改 蘇る海鷲』. 光人社. 2010. ISBN 978-4-7698-1456-6. 
  • (日语)中川靖造. 『海軍技術研究所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王国の先駆者たち』. 讲谈社. 1990. ISBN 4-06-184790-2. 
  • (日语)原胜洋. 『猛き艨艟 太平洋戦争日本軍艦戦史』. 文春文库. 2000. ISBN 4-16-745602-8. 
  • (日语)横井俊之. 『空母二十九隻 日本空母の興亡変遷と戦場の実相』. 潮书房光人社. 2016. ISBN 978-4-7698-1611-9. 
  • (日语)前间孝则. 『戦艦大和誕生 西島技術大佐の未公開記録』. 讲谈社. 1999. ISBN 4-06-256401-7. 
  • (日语)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 戦史叢書第31巻『海軍軍戦備<1> 昭和十六年十一月まで』. 朝云新闻社.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