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大学
仰光大学 | |||
---|---|---|---|
ရန်ကုန်တက္ကသိုလ် | |||
校训 | 真理和忠诚 | ||
创办时间 | 1878年 | ||
学校类型 | 公立大学 | ||
校长 | Dr. Phoe Kaung | ||
教师人数 | 1023 | ||
本科生人数 | 13,500 | ||
研究生人数 | 1,000 | ||
校址 | 缅甸仰光市甘马育镇区 | ||
校区 | 市区 | ||
网站 | www | ||
|
仰光大学(缅甸语:ရန်ကုန်တက္ကသိုလ်)是缅甸的一座公立综合性大学,位于缅甸仰光市甘马育镇区,亦为该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主要优势学科是人文学科、理工学科和法律学。
1958年,曼德勒大学独立建校之前,所有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在缅甸仰光大学。1964年,大学教育法案颁布,所有专业大专院校的大学,比如医学研究所、仰光理工学院和仰光经济学院都成了独立的大学,学科主要是人文科、理工科和法律。
从一开始,仰光大学在整个缅甸历史中弥漫着缅甸公民的不满,所有三个全国性罢工反对英国事件(1920年、1936年和1938年)均爆发于此。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领导人昂山、吴努、吴奈温和吴丹都是仰光大学的校友。在1962年、1974年、1988年和1996年,这里都爆发过反抗殖民和高压统治的运动。
历史
[编辑]仰光大学的前身为仰光学院(Rangoon College),在1878年成立,起初是加尔各答大学的一个附属学院,是英国殖民地政府为培育经营、管理类人才建立的[1]。1904年更名为仰光政府学院(Government College),1920年更名为仰光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1920年,学院和贾德森学院(Judson College)合并,成为“仰光大学”,主要是模仿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建立[1][2]。随后英国又在缅甸各地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皆隶属于仰光大学管理,包括1925年成立的曼德勒学院,1930年成立的教师培训学院、仰光医学院,及1938年成立的曼德勒农学院[3]。仰光大学在英国殖民时代是东南亚乃至亚洲的顶尖学府之一[2][4][5],亦是当时缅甸独立运动的中心、缅甸民族主义的温床,1920年、1936年和1938年反抗殖民当局的三次全缅罢工都是从仰光大学发起的,昂山、吴努、巴莫、吴丹、登佩敏等缅甸政局名人都在此毕业。
1962年缅甸军事政变后,奈温将军宣布建设缅甸式社会主义,仰光大学直属于高等教育局管理[2],授课语言从英语改为缅甸语。1962年7月7日,仰光大学学生发起和平抗议,反对“校规不公”,当局派士兵镇压,造成学生死亡,仰光大学学生会亦在次日沦为废墟[6]。1974年11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逝世,学生在葬礼上抢走棺材,将之置于学生会园地,为他搭建临时墓地,并抗议政府不举行国葬,再次引发流血镇压。8888民主运动亦是从仰光大学最初开始的[7]。政府采取措施遏制学生聚集,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仰光大学都是封闭的,政府将各学院分散迁移到仰光市区各处,2013年之前,只有研究生课程、某些专业课程和少数文凭课程在主校区进行[8],直到2013年12月,由昂山素季政府重开本科教育[6]。
院系
[编辑]- 心理学系
- 数学系
- 物理系
- 化学系
- 工业化学系
- 动物学系
- 植物学系
- 法律学系
- 英国语文学系
- 历史学系
- 国际关系系
- 地质系
- 东方研究系
- 信息技术学系
- 地理学系
校园建筑
[编辑]- 耶德逊浸礼会教堂(Judson Baptist Church)
著名校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James, Helen.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In Myanmar: Educ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Routledge. 2005. ISBN 0-415-35558-3.
- ^ 2.0 2.1 2.2 Khin Maung Kyi.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urma: a Vision and a Strategy. SUP. 2000: 150. ISBN 91-88836-16-9.
- ^ Ko Yin Aung. Prospects of education in Myanmar. The New Light of Myanmar. 1999-12-23 [2008-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Rothenberg, Daniel. Towards a New Modern Developed N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all 2002 [2006-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06).
- ^ Szep, Jason; Raju Gopalakrishnan; Ron Popeski. Yangon: From stately city to crumbling symbol of isolation. Reuters. 2011-11-27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2).
- ^ 6.0 6.1 Shoon Naing and Lun Min Mang. '8888 Uprising' remembered in Yangon|. Myanmar Times. 2016-08-09 [2017-05-02]. [失效链接]
- ^ Lone, Wa. Red Bridge burns bright for student activists. Myanmar Times. 2014-04-08 [2017-05-03].[失效链接]
- ^ James, Helen. Governance and Civil Society in Myanmar: Educ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Routledge. 2005: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