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央歌剧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歌剧院剧场(2022年4月摄)

中央歌剧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东中街115号,是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国家歌剧院。[1]

历史

[编辑]

1964年分院前的中央歌剧舞剧院的历史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和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1946年)、华北人民文工团(194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0年)。另一条线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1939年。1941年更名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1946年)、华北大学文艺工作团(1948年)、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1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行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在全中国开始专业文艺院团的调整与部署工作,规定了全国各类文工团的分工,决定在中央、各大行政区、大城市分别设立专业化的剧院和剧团。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出《关于整顿和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称:“今后国营歌剧团、话剧团应改变其以往文工团综合性宣传队的性质,成为专业化剧团。逐步建设剧场艺术。”[1]

1950年1月1日元旦,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这是一家综合性质的国家剧院,创作演出歌剧、舞剧、话剧、音乐舞蹈节目,李伯钊任院长。[2]1952年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歌剧团、民族歌舞团、管弦乐团与中央戏剧学院的歌剧团、舞蹈团、管弦乐团以及两个单位的演出部门、行政部门合并成立“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1953年,将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从中央戏剧学院建制中独立出来,成立中国首家专业化、正规化国家级歌剧团体“中央实验歌剧院”。1958年更名为“中央歌剧舞剧院”。1964年,为解决音乐界的“土洋之争”,按照周恩来提出的“先分后合”精神,从中央歌剧舞剧院分出一部分组建“中国歌剧舞剧院”,其余主体部分仍称“中央歌剧舞剧院”。[1][3]1979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改称中央歌剧院[4]

文革期间,该院和全国其他歌剧院团一样受到破坏。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歌剧院建制和创演活动全面恢复。[1]

2009年,中央歌剧院首次推出国际歌剧季。

位于东二环东侧、文旅部朝阳门办公区北侧的中央歌剧院新剧场2010年开工建设,2022年3月建成[5]

剧目

[编辑]

中央歌剧院建院以来,先后在中国首演、上演了大量世界歌剧经典剧目,包括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赛罗》,瓦格纳的《汤霍塞》,比才的《卡门》,柴科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詹尼·斯基奇》、《图兰朵》,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阿塞拜疆作曲家乌杰尔·加吉别科夫的《货郎与小姐》等等。[1]

历任院长

[编辑]
  • 李伯钊(1950年—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 李伯钊(1952年—1953年,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院长)
  • 周巍峙(1953年—1955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
  • 卢肃(1955年—1958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
  • 卢肃(1958年—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
  • 赵沨(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
  • 马可(?—?,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
  • 李凌(?—1978年,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
  • 刘莲池(1978年3月—1988年)
  • 王世光(1988年11月—2000年)
  • 陈燮阳(2000年—2002年)
  • 刘锡津(2002年—2009年2月)[6]
  • 俞峰(2009年2月—2016年2月)[1]
  • 刘云志(2018年10月至今)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居其宏,我国歌剧艺术的国家队——为庆贺中央歌剧院建院60年而作,人民音乐2012(9)
  2. ^ 2.0 2.1 钟愿,她从历史中走来──记中国歌剧舞剧院,新文化史料1994(4)
  3. ^ 程若,中央歌剧院40年,新文化史料1994(2)
  4. ^ 武慧,北京小提琴艺术发展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 ^ 一座比肩世界顶级的歌剧院落成.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英语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2022-03-16 [2022-04-12]. 
  6. ^ 中央歌剧院院长:“新疆有听歌剧的文化积淀”,新疆天山网,2007-02-27. [201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