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势角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和溝
南势角溪
中和沟福祥桥到胜利桥段
别名南山沟
流域
流向新店溪
源头 
 • 位置横路里山区
位置中和区
本貌
长度8千米(5.0英里)

南势角溪新店溪的支流支一,贯穿台湾新北市中和区,发源于横路里山区,全长约8公里,目前已被整治为混凝土排水沟。

主流河段与支流

[编辑]
中和乡地形图 中和乡志

南势角溪大致分成主流中和沟与东侧支流瓦磘沟和西侧支流二八张沟:

  • 瓦磘沟(瓦嗂沟、瓦窑沟、瓦瑶沟):旧名潭墘沟,是中和区与永和区界河,长达四公里。
  • 二八张沟:于胜利桥附近汇入南势角溪,上游水流为中和排水路所截断,改道由中和抽水站直接排入新店溪。
  • 中和沟:主流中和沟因为加盖工程,可以见到的河段变得支离破碎,一般将下游称为中和沟,上游称为南山沟,不过在诸多文献中,南势角溪亦被称为南山沟、中和沟。
    • 南山沟:南势角溪发源于中和区之横路里,称为石门沟,东北行约一公里余,至内南里界有番仔壁清(番仔壁沟)汇入,即称南山沟,再流一公里至寿南里界,渐折而向北,约一公里半,至外南里界,经和兴、新南等里,又流往漳和里。后略折而西北向(由中和国小往中和路与泰和街街角方向流),约半公里左右,有小水(圆通沟)自庙美里来会,改称中和沟[1]。南山沟长达3公里[2]。根据《中和庄志》南势角与漳和间曾有座桥“第一号桥”,而外南势角顶南势角间有座桥“第二号桥”,都是跨“南寮川”,故“南寮川”应是南山沟旧名之一。
    • 圆通沟:有一上源中坑沟,源于土城区延安街41巷,往东北方向流,流经中和区第五墓园北侧,转向往东行,然后转东北绕过锦和运动公园的垒球场到中正高架桥后,转东南穿过400米操场,有一小水自圆通寺北流而来汇合,改称圆通沟,再转东北,约在圆通路169号汇入已地下化的南山沟[3]。中和排水路兴建后,将中坑沟与来自圆通寺的溪水引流,经中和抽水站排入新店溪,以减少瓦磘抽水站的负担。
    • 中和沟[4](庙仔尾沟):由此再北,乃东向成一大弯曲(过中和路,续往庙美桥〔庙美路〕,直到枋寮街福德宫后方,转往广福桥,过庙美绿林小径、中山桥〔中山路二段〕后重见天日);再折而东北,共一公里(过添福桥、庄敬桥、福祥临时市场、三官大帝庙、福祥里活动中心、福美里活动中心、福祥桥、胜利桥),至中原里界;有小水(即二八张沟)自中原、庙美二里界上来会。由此东北向,再半公里,瓦磘沟自永和市来会;而注入新店溪。中和沟就是庙子尾沟[5][6][7]。根据《中和庄志》枋寮庙子尾间有座“枋寮桥”跨“枋寮川”,故“枋寮川”应就是中和沟的旧名之一。

历史文化

[编辑]
南山沟上游的石门沟
  • 中和庙仔(子)尾沟位于福和、广济两宫之尾而得名[8]。中和沟的水以往相当丰沛, 枋寮街的人出入和载货,都可以从中和沟搭船。“从土地公庙后面,下石梯到河水边, 就是行船码头”[5]。因为中和沟(庙仔尾沟)水运的便利,清朝乾隆年间,河岸边移民聚居,就已经形成了现今枋寮街的雏形。枋寮街福德宫后面,就是当年船运的码头,也是开发中和的先民们着陆的地点”[9]。当年福和宫前临溪畔舟楫来往时,庙内钟声一起,有深幽的意境之美,即是著名的中和八景之一“福和钟声[10]
  • 石门滩音:在南势角有两块巨石,恰似构成两片门一般,清澈的流水流过此间所产生的声音就像演奏的音乐一样[11]
南势角溪上游石门沟的上源,于紫竹寺步道旁的瀑布群

动植物生态

[编辑]
庙仔尾沟旁冬季转色的大叶榄仁
庙仔尾沟旁盛开的台湾鱼木及台湾粉蝶
庙仔尾沟畔的穗花棋盘脚
  • 鸟类:夜鹭、小白鹭...等[12]
  • 树木:中和沟添福桥旁有一株高大的老朴树,是保育类蝶种大紫蛱蝶(在中和市四周的万华、新店、三峡曾有采集记录)的幼虫食草[13]

游憩景点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