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三弦琴
十九世纪的三弦和琵琶演奏者。
大三弦
三弦

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共张三根,故名“三弦”。在昆曲淮海戏大弦子戏等戏曲与单弦大鼓三弦书等曲艺中为主奏乐器,亦用于京剧的“三大件”、江南丝竹的“八大件”、广东音乐的“五架头”、南管上四管。由于其独特音色,在民族乐团中有重要的地位。有大量由戏曲伴奏音乐和古琴曲移植的合奏曲,却缺乏专为发挥三弦特色之独奏曲。

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三弦称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长122厘米,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三弦称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一般长95厘米,评弹用的则为书弦,与曲弦略有差异。1920年代出现加弦三弦,并未普及。2000年代末,王振先改良加弦三弦,并编写相关文章。

三弦自福建传至琉球演变成三线,至日本成为三味线

历史

[编辑]

在文献上,三弦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1],但无法确定是否唐代三弦与现代所称的三弦是否相同[2]

三弦兴盛于元代,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明代杨慎认为“今次三弦,始于元时”。

清朝毛奇龄认为三弦为秦朝乐器弦鼗演变而成[3]。其说法来自《旧唐书》,但《旧唐书》记载弦鼗为琵琶的前身,与毛奇龄说法不一。

三弦也是满族传统乐器,如《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中就记载以三弦作为奏神乐的乐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何昌林主张三弦为满族所发明,在唐朝时,渤海国进贡的渤海琴即为三弦。

构造

[编辑]

三弦包括琴身(包括琴头、琴颈、琴身、皮膜)、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码子和指甲)

琴身

[编辑]
  • 琴头
    上端为锄头状或是书卷状,或饰以象牙片或骨片,下开弦槽及弦轴孔,左边装2弦轴,右边装1弦轴
  • 琴颈
    上接琴头,下接琴身,琴颈上端为山口,琴颈几乎全为无品指板,指板与皮膜在同一水平面,琴颈下端一段向背弯曲与连接琴身。
  • 琴身
    又称琴鼓,略程方形,以原木凿空,或以木片胶合成木框,两面蒙以蛇皮。
  • 皮膜

琴弦系统

[编辑]

三弦内外弦定为八度。外弦与中弦定为五度或四度,音域约三个八度。外弦与中弦定为四度者称为‘硬中弦’;外弦与中弦定为五度者称为‘软中弦’。

拨片、指甲

[编辑]

演奏方法

[编辑]

琴身放在右大腿外侧,左手持琴颈,琴身呈45度。戴假指甲弹奏。有时,三弦也像胡琴一样演奏。

音色

[编辑]

其音色干涩,音量大。1950年代至1960年代经萧剑声的改革,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

流传

[编辑]
  • 三弦传入琉球后发展成三线;三线传入日本后,发展成三味线。在日本有把“三味线”称为“三弦”的习惯。另传入越南后发展成弹三越南语đàn tam
  • 重金属乐手何勇曾在创作演奏中使用三弦
  • 2011年李克勤演唱会中,三弦演奏家赵太生为李克勤伴奏,并与摇滚乐队合奏
  • 2024年黑神话:悟空游戏里的第二章节,开场的无头说书人(灵吉菩萨)弹奏的陕北说书就是三弦

三弦演奏家

[编辑]

主要乐曲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崔令钦《教坊记》卷1:“平民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搊弹家。”
  2. ^ 杨慎昇庵外集》:“今次三弦,始于元时”
  3. ^ 毛奇龄西河词话》:“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