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民證
外觀
(重新導向自良民證)
良民證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和各日偽政權向居民發放的身份證明文件的統稱[1]:108和俗稱[2]。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區逐步擴大,日軍及日偽政權為打擊抗日活動,甄別平民與抗日分子,發放此類身份證明文件。依據傳統的保甲制度和戶籍進行管理[1]:109。實際辦理過程中,居民辦證費用可能超過官方規定[2],勒索現象普遍。製發良民證是日偽政權盤剝民眾、獲取收入的重要來源[1]:113—114。
證件名稱除良民證外,有縣民證、鄉民證、市民證、居住證、安居證、戶籍證、身份證明書、身份證、通行證、旅行證明書、返鄉證、特別通行證、漁民證、鑒札、物資出入證等。日後,多數地區將縣民證、鄉民證改稱為良民證。亦或以良民證更名為身份證、居住證。良民證材質一般分佈質和紙質。白色布質良民證因易於保存且顯眼,在日軍佔領區較為常見。日偽政權發放的良民證多是格式化紙製動證件。以中文、日本,或少數民族地區的當地文字書寫。制證日期既標註中華民國紀年,也標註日本昭和年號[1]:108—109。
註釋
[編輯]- ^ 1.0 1.1 1.2 1.3 楊東. 高瑩瑩 , 編. 身份之锢——战时沦陷区的良民证探赜. 《抗日戰爭研究》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2018, (2018年04期): 105—119. ISSN 1002-9575 (簡體中文).
- ^ 2.0 2.1 記者:鄭東紅,通訊員:顧永林. 文字編輯:王月焜 , 編. 天津首次发现抗战时期“良民证” 日军侵华添铁证. 中新網,來源:每日新報. 2015-07-29 [2025-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4)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