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秀园

坐标23°38′09″N 120°24′13″E / 23.6357659°N 120.4037144°E / 23.6357659; 120.403714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User:Ifatson/三秀園
三秀园
Sam-Siu Garden
大埤张家花园
基本资料
类型私人庭园
位置 中华民国云林县大埤乡怡然村怡然路26号
坐标23°38′09″N 120°24′13″E / 23.6357659°N 120.4037144°E / 23.6357659; 120.4037144
面积37,826 平方米
建立清领时期光绪年间
扩建:日治时期昭和六年
创办人张建廷
管理者云林县三秀园雅集文化协会
开放时间每周五~日 10:00-17:00
每周三、四接受团体预约
水域12,500 平方米
网站https://samsiugarden.com/
地图
三秀园在云林县的位置
三秀园
云林县内的位置
地图

三秀园是一个位于台湾云林县大埤乡怡然村的私人庭园,创立于清光绪年间,由大埤后壁店贡生张建廷所辟建,为二战后大埤乡首任乡长张祯祥故居[1]。三秀园现存占地约四公顷,为台湾难得一见完整保留的日治时期前文人园林。

历史

[编辑]

清领时期以前

[编辑]

据载,后壁店张家原籍广东惠州府陆丰县旱田乡,家族迁台并定居云林大埤的确切年份尚待考证,但由族谱可知渡台至少已超过了二百年。张家以务农为业,传至十四世张明安时(清道光年间)已有充裕家境供子弟读书,十五世张建廷于清光绪年间获“例授贡生”功名,至此张家晋升为乡绅阶层。张建廷治产有道拥有上百甲的田产,于后壁店住宅西侧创建私家花园,称为“三秀园”[2]

1895年乙未战争爆发。10月8日近卫师团右前卫部队于攻击嘉义城的途中,遭遇大埤旧庄、后壁店居民反抗;日军随即展开扫荡。据说当时,张建廷背负着八旬老母曾娇娘逃命,最后却不幸遭流弹击中双双殒命。当日旧庄、后壁店居民死亡四十多人[3]。张建廷死后,张家三秀园由其子张添盛继承。

日治时期

[编辑]

张家十六世张添盛于1914年过世后,张家产业与三秀园由长子张祯祥继承。张祯祥毕业于打猫公学校(嘉义县民雄国小的前身)后,曾就读公立台中中学校(台中市台中一中的前身),但因父亲过世而放弃继续升学,回到大埤家乡管理产业。张祯祥历任保正、大埤庄协议会员、斗六郡米谷统制组合特别总代等职[4],并以庄协议会员身份争取于三秀园旁成立大埤公学校旧庄分离教室(云林县旧庄国小的前身),担负许多社会责任。张氏公余则耽于古典诗词,曾就教于鹿港施梅樵新港林维朝等秀才,平时喜爱参加诗会与文人交往,亦时常邀词友于自家三秀园唱酬吟咏,云嘉地区许多诗人,如东石黄传心、溪口张进国、嘉义赖雨若[5]林卧云苏孝德张李德和、斗六吴景箕张立卿等人都曾为三秀园座上宾。张祯祥的诗作集结有《三秀园诗草》一册[6]

战后

[编辑]
张祯祥家族合影于三秀园清河堂前

二次世界大战后,张祯祥受国民政府指派为大埤乡首任官派乡长。但张氏因不喜官场复杂生活,任职一个月后就辞职,仅担任云林县文献委员会之顾问[7]。后来爆发的二二八事件,张祯祥有许多好友受到牵连,因而更加深其隐居三秀园的想法;张祯祥更于1947年冬天,将张家祖坟尽数迁葬于三秀园中[8]。也因此使得三秀园中阳宅与阴宅墓园并存,格局相当特殊。

三七五减租等土地改革政策实行之后,张家产业大受打击,三秀园的日常渐渐难以维持往日光景[9]。张祯祥于1972年过世,由长子十八世张达聪继承大多数家产及三秀园。张达聪留学于日本新潟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与日籍妻子结婚后,便留在日本执业生活;张达聪委托住在家乡的姊、妹、家人代为管理家族园邸,四十年来仅能低度维护。[10]

重新整修

[编辑]

2014年,张达聪考虑年事已高于是决定将三秀园托付于后人,由外甥女林主瑶、外甥女婿苏元良出资买下祖产并开始进行整修。2019年10月,由三秀园的后人主导成立“云林县三秀园雅集文化协会”以管理园区对外开放事务,不定期于园中举办音乐会[11][12]及艺文活动。

格局

[编辑]

广义的三秀园现存占地约四公顷,其中分为“宅邸”和“庭园”两部分:宅邸部分,几经迁移与重建,现存者为张家第三代的住屋,建造于1931年,为坐北朝南的“二落单伸手”形式的院落。宅邸建筑群除三合院的正身、护龙以外,尚有老竹管厝、工寮、仓库、鸡舍等外挂式建筑,于日治大正至昭和年间陆续建造。花园的部分,由张氏十五世祖张建廷先生于清光绪年间开辟,园区后历经张添盛、张祯祥、张达聪数代园主的经营、增建,终达到目前的规模,园中现存格局多出自十七世张祯祥的擘画[13]

宅邸

[编辑]
三秀园豁然桥的历史影像
  • 清河堂:建造于1931年,为张家日治时期以来的主要居所。建筑坐北朝南,为“二落单伸手”形式的院落,院中植有百年茄冬树、老榕树。
  • 草厝:原为当年修筑宅邸时,临时搭建的监工宿舍。新居落成之后,张祯祥决定仍将它保留了下来,充作后辈起居之用。
  • 三余居:原本的建筑是做为仓库使用。因年久失修,墙垣残破、屋顶塌陷,2017年重新整修后改装成为私人住宅、客厅使用。
  • 枕流屿:与陆地原有一竹桥连结,岛上没有建物,仅植花草,传说还养有兔群。
  • 避机山:由园中水池疏濬挖掘的泥土堆造的假山,在二战时建造的防空洞现在仍有保存。

庭园(宅仔尾)

[编辑]
三秀园逸轩,远处则为张家私塾
  • 豁然桥:落成于1932年。由张家宅邸往西穿过了豁然桥,便正式进入三秀园。其建筑形制与装饰手法,流行于当时昭和初年间的豪宅园邸之中。
  • 丁字池:水池从空中俯瞰作“丁”字的形状,取名为“丁字池”,便是取其人丁兴旺的意思。[14]
  • 则名山:由当年挖掘丁字池时的泥土堆造而成的假山。“则名山”之命名,取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义。
  • 逸轩:原是祖厝“三间仔”结构中的一栋建筑。当年以拆解重组的方式,将整栋房子移至园中。张氏将此书斋取名“逸轩”表达其隐逸山林的志趣。[15]
  • 教室:(又称张家私塾)采取日式屋架梁结构建造的教室,为典型的日式建筑。约建立于大正年间,百年来建筑主体仍非常坚固。
  • 狎鹭亭:三秀园水塘的生态丰富,有许多鸟类栖息。张氏于丁字池的西端填出一座小土丘,筑凉亭于上以便观赏白鹭,是为狎鹭亭。
  • 问月池:张家花园西端的水池,隔着狎鹭亭与丁字池相对,是园区中水域最开阔的区域,临岸能够赏玩夕阳与月色之美景。
  • 张家园茔:最早坐落此处的是1928年张祯祥两位早夭幼女之坟,后来家族中长辈也归葬于此,张氏更于1947年将几代祖坟也都迁葬进入此墓园[16][17]

家族

[编辑]
  • 十四世

张明安[18]

  • 十五世

张建廷:清朝例授贡生,三秀园创建者。

  • 十六世

张添盛:讳际唐,张建廷之长养子。
张添发:讳步周,张建廷之次养子。

  • 十七世

张祯祥:号祉亭、别号三秀园主,张添盛之长子。
谢禄:张祯祥之妹婿,曾任云林县旧庄国小校长[19]

  • 十八世

林新村:张祯祥之二女婿,曾任北港中学光华女中等校校长[20]
唐玉恭:张祯祥之三女婿,曾任云林县大埤乡乡民代表会主席。
张达聪:张祯祥之长子,日本新潟大学医学博士,新潟中和内科医院院长。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发行人:苏治芬,总编辑:刘铨芝,副总编辑:杨仙妃,主编:李信政,《怡然村史—大埤乡的秘密花园》,云林县政府,2013年12月
  2. ^ 张祯祥,《三秀园诗草》,张达聪出版,2003年版,序
  3. ^ 张祯祥,《三秀园诗草》,张达聪出版,2003年版
  4. ^ 上述之学经历根据昭和十年张祯祥自书之履历书。
  5. ^ 賴雨若親題致張禎祥「贈蓮詩」掛軸. 云林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6. ^ 原诗集于2003年出版,并被编入:吕兴昌, 黄哲永,《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五辑第16卷: 三秀园诗草》,龙文出版社,2006年
  7. ^ 林文龙,〈省文献会与汉诗关系初探〉,《台湾文献季刊》59卷2期,2008年6月,页161。
  8. ^ 林燊禄, 林荣烨, 李建华等著《林卧云的诗书风情》,嘉义市政府,2021年
  9. ^ 《云林文献》第四十三辑,云林县政府,2001年12月,页191
  10. ^ 林友如,《张祯祥汉诗研究》,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汉学应用研究所硕论,2016年
  11. ^ 大埤百年三秀園 舉辦戶外音樂會. 大纪元台湾新闻网. 2019年10月20日 [2021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19日). 
  12. ^ 農村變「國家音樂廳」 數百人聆聽高水準音樂會. 自由时报. 2021年10月30日 [2021年11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19日). 
  13. ^ 三秀園官網「三秀園歷史」頁. 三秀园:官网.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14. ^ 沈文台著,《走进大埤头》,云林县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页68
  15. ^ 同上
  16. ^ 上述景点介绍来自三秀園官網「園區簡介」頁. 三秀园:官网.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17. ^ 大埤三秀園張禎祥墓. 云林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18. ^ 依据后壁店三秀园张家神主牌记载。
  19. ^ 大埤舊庄國民學校教職員於校園合影. 云林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20. ^ 林新村著,《走过一世纪:林新村回忆录》,人生书局出版,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