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汤姆·克兰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Tom Clancy
汤姆·克兰西
1989年的汤姆·克兰西
出生(1947-04-12)1947年4月12日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逝世2013年10月1日(2013岁—10—01)(66岁)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职业军事科技惊悚小说作家
国籍 美国
体裁军事小说
报导文学
代表作猎杀红色十月号
配偶
  • Wanda Thomas King
    1969年结婚—1999年离婚)
  • Alexandra Marie Llewellyn1999年结婚)
子女5
官方网站
tomclancy.com

小托马斯·李欧·克兰西(英语:Thomas Leo Clancy Jr.,1947年4月12日—2013年10月1日)[1][2]美国一位畅销小说作家,擅长写作以冷战时期为背景的政治军事科技以及间谍故事等等,其名字已经成为了军事小说的代表。

克兰西由1984年出版第一本小说起,诸多作品在市场上大受推荐和热卖。善长写及错综复离的阴谋、对军事科技准确描述及逼真生动谍报活动。

克兰西是于1990年代中期热卖了200万本作品的两位作家的其中之一(约翰·葛里逊为另外一位)[3]。他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创下单一作品蝉联榜首数周、上榜数十周之久的佳绩。克兰西于1989年出版的《迫切的危机》卖出了1,625,544本精装本,使他成为1980年代畅销小说作家的第一名。[4]多部克兰西的作品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或者电子游戏

汤姆·克兰西于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日马里兰州住家附近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辞世,享寿66岁。[2]

早期生涯

[编辑]

汤姆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医疗之星富兰克林广场医疗中心,并在巴尔的摩诺斯伍德成长。[1][5][6]

汤姆是家中的次子,其父亲托马斯在美国邮政署工作,母亲凯瑟琳则于一间商店工作。[7][8]汤姆于陶森洛约拉布雷克菲尔德的私立天主教中学读书,于1965年毕业。[1][6][7]之后就读洛约拉书院,并于1969年获得英语文学学位毕业。[1][8]在大学期间亦是棋艺学会的主席。[7]

毕业后,他加入了陆军后备军官训练团,但因其深度近视问题而被拒绝。[4][7]之后他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一家保险公司任职。[9]1973年,他转往马里兰州奥因斯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4][7][8][9]

1980年,他收购了位于奥因斯的保险公司,并开始在空余时间创作小说。[8][10]在奥因斯的工作期间,他完成了第一作《猎杀红色十月号》。[4]

作家生涯

[编辑]
汤姆·克兰西(最左者)在波士顿学院的签书会,摄于1989年

克兰西的作家生涯始于1982年,即他开始写《猎杀红色十月号》之时。他本身并没有从军的经验,因此是透过精致的取材才能得到情报。于1985年,海军学会出版社以5000美金的稿费购买了该书的版权。[4][5]出版商非常欣赏该书,而出版社编辑德博拉·格罗夫纳更指出“我认为我们这里有一本潜在的畅销书,如果我们不抓紧这次机会,别人就会。”。[4]虽然如此,出版商仍然要求克兰西削减大量的技术细节,并将页数删减了至少100页。[4]克兰西原本认为该书能售出5,000本,但结果却售出了45,000本。[5][10]出版后,该书获得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赞赏。当里根赞赏此书后,其销量很快就上升,售出了逾300,000本精装书和200万本平装书[4][5][9]评论家大多称赞这本书极度精确的技术用语,并让克兰西能够和美军一些高级军官会晤。[4]

随着处女作成为畅销书,克兰西又写了好几本军事小说,其中包括1986年的《红色风暴》、1987年的《爱国者游戏》等。这些书都成为了畅销书,而部分更被改编成电影电子游戏。克兰西本人亦被评价为拥有“绵密的取材能力、精密的分析方式、大胆的军事预言及政治风向”。之后,他创作的以原证券交易员的军事历史学家,尔后担任中央情报局分析师、美国副总统美国总统杰克·莱恩为主角的系列作品成为其代表作。

到了1988年,《猎杀红色十月号》已为克兰西带来130万美元的收入,而之后的三部作品亦带来300万美元收入。[11]于1997,企鹅普特南出版社表示愿意以5000万美元购买他两部作品的版权,而育碧软件旗下的红色风暴娱乐亦表示愿意与克兰西签下为期四年的2500万美元合约。[12]后来,企鹅普特南出版社又表示若克兰西愿意与杰夫·罗宾合作,酬金就能增加2200万。结果,克兰西在该年获得了9700万美元的酬金。[12]

于2008年,育碧软件购买了克兰西的作品的冠名权,这些作品包括电影、书籍和电子游戏。[13]

政治观点

[编辑]

克兰西也是共和党的忠实支持者,并且曾大量捐款。他最欣赏的美国总统是罗纳德·里根。在911事件发生后,克兰西表示美国左翼政治家需要负上一定的责任,因为他们清空了中央情报局的内部。[14]

近年来,克兰西与将军安东尼·津尼合作。安东尼·津尼本身除了是总统乔治·W·布什的反对者,还是反对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人。[15]

于2001年9月11日,克兰西被CNN的朱迪·伍德拉夫访问。[16]在采访过程中,克兰西指出“伊斯兰教不允许自杀”,且911事件中恐怖份子缺乏规划,因此认为911事件可能不是恐怖袭击。他亦认为美国情报体系向传媒施压,令他们向公众发布911事件一定是恐怖袭击的消息。[17]

克兰西自1978年起便是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的一个终身会员。[18]

逝世

[编辑]

于2013年10月1日,克兰西于美国马里兰州住家附近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辞世,享年66岁。[2][19]他的死因没有公开。克兰西死时,其妻子亚历山德拉·克兰西、女儿亚历克西斯、以及前妻万达·金的四个孩子米歇尔·班迪、克莉丝汀·布诺斯、凯瑟琳·克兰西和托马斯·克兰西三世都在其身边。[20]曾获普利策奖斯蒂芬·亨特在《芝加哥论坛报》指出“当《猎杀红色十月号》出版后,克兰西重新定义,并扩大了军事小说派,使得很多作家能够创作军事小说。”[21]

育碧软件于汤姆·克兰西辞世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透过Facebook官方粉丝团页面,表达了对这位一代军事作家离去的悲痛之意,并向其家属致意。育碧软件在声明中赞扬汤姆‧克兰西是名非凡的作家,细腻文字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对那些被他所征服的全球读者而言是一份礼物;育碧软件旗下开发团队,尤其是红色风暴娱乐工作室相当感恩能有机会与他合作,向他学习。育碧软件未来仍会持续使用“汤姆·克兰西”的名字创作。[22]

主要作品

[编辑]
最新锐的苏联核潜艇“红色十月号”计划投诚美国;美国得知后准备秘密接收红色十月号。同名电影的原著。
  • 红色风暴》(陆译:“红色风暴”行动)(Red Storm Rising ,1986年)
因国内油田受到破坏而发生能源危机的苏联决定侵略中东;并为牵制北约而攻击了冰岛西德。本作并非杰克·莱恩系列的作品。
在英国旅行的杰克·莱恩偶然遇到遭受恐怖袭击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夫妇,并阻止了悲剧发生。因此恐怖份子计划在美国本土袭击莱恩一家。同名电影的原著。
潜伏在苏联高官身边、代号“枢机主教”的间谍陷入危机。为了救出枢机主教,莱恩前往苏联。
  • 迫切的危机》(陆译:燃眉追击)(Clear and Present Danger,1989年)
为消灭哥伦比亚毒品组织而秘密潜入的美国特种部队,由于政治因素而遭当局舍弃。决心救出他们的杰克·莱恩与约翰·克拉克四处奔走着。同名电影的原著。
  • 恐惧的总和》(陆译:惊天核网)(The Sum of All Fears,1991年)
历史上使中东和平动荡不安的恐怖份子在美国发动恐怖袭击,引爆了核弹。在恐怖与疑惑中面临与苏联全面宣战的危机。同名电影的原著。
  • 冷血悍将》(陆译相同)(Without Remorse,1993年)
约翰·凯利为了深爱的少女而只身挑战毒品组织;他因此事件而改名约翰·克拉克同名电影的原著。
美国以商品安全事故为由,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因二战而对美国怀恨在心的日本财阀借机展开了报复美国的战争阴谋。
  • 总统命令》(大陆未引进)(Executive Orders,1996年)
美国政治核心崩坏,由莱恩继任总统;此时伊朗发动了并吞伊拉克的战争。
  • 虹彩六号》(陆译:彩虹六号)(Rainbow Six,1996年)
冷战后针对国际恐怖活动,北约秘密成立了多国联合的精英反恐部队“Rainbow”。在一连串偶然且不相关的恐怖事件背后,似乎存在着什么阴谋。同名射击游戏的原著。
  • 熊与龙》(大陆未引进)(The Bear and the Dragon,2000年)
由于中国在前作中协助日本与伊朗对抗美国,美国总统杰克·莱恩承认台湾外交地位以示报复。同时梵蒂冈大使被中国警官杀害,世界各地发起抵制运动,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迫于资源危机,中国进攻西伯利亚以谋取资源。美俄联手击退中国,并支持中国政治局改革派官员及学生领袖颠覆当局。
  • 红兔子》(陆译:红兔)(Red Rabbit,2002年)
1982年,在苏联的压迫下,波兰的反政府活动日益活跃;波兰出身的罗马教宗感到同情,考虑辞掉教宗职位并回国支援运动。得知此消息的苏联计划暗杀教宗。
  • 老虎牙》(陆译:虎牙)(The Teeth of the Tiger,2005年)
这本书介绍了杰克·莱恩的儿子和两个侄子作为他遗产的继承人。
与格兰特·布莱克伍德合著。
  • 全面围攻》(陆译:抵抗全敌)(Against All Enemies,2011年)
与彼得·特莱茨合著。本作并非杰克·莱恩系列的作品。
  • 锁定》(陆译:锁定目标)(Locked On,2011年)
与马克·格里尼合著。
  • 入侵载体》(大陆未引进)(Threat Vector,2012年)
与马克·格里尼合著。
  • 最高指令》(陆译相同)(Command Authority,2013年)
与马克·格里尼合著。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Clancy, Tom. alt.books.tom-clancy. groups.google.com. October 31, 1997 [201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2). 
  2. ^ 2.0 2.1 2.2 Tom Clancy, Best-Selling Novelist of Military Thrillers, Dies at 6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New York Times,2013年10月2日
  3. ^ Author John Grisham has no shortage of book ideas. The 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2008-09-01 [200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1).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Bosman, Julie. Tom Clancy, Best-Selling Novelist of Military Thrillers, Dies at 66. New York Times. 2013-10-02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5. ^ 5.0 5.1 5.2 5.3 Kaltenbach, Chris. Clancy invented 'techno-thriller,' reflected Cold War fears. The Baltimore Sun. 2013-10-02 [3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6. ^ 6.0 6.1 Tom Clancy: Bibliography and list of works. Biblio.com. [3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7. ^ 7.0 7.1 7.2 7.3 7.4 Arnold, Laurence. Tom Clancy, Whose Novels Conjured Threats to U.S., Dies at 66. Bloomberg. [3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8. ^ 8.0 8.1 8.2 8.3 Woo, Elaine. Tom Clancy dies at 66; insurance agent found his calling in spy thrillers. Los Angeles Times. 2013-10-02 [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9. ^ 9.0 9.1 9.2 Rasmussen, Frederick N. Tom Clancy, 'king of the techno-thriller'. The Baltimore Sun. 2013-10-03 [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10. ^ 10.0 10.1 Lippman, Laura. THE CLANCY COLD WAR. The Baltimore Sun. 1998-06-13 [3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11. ^ Anderson, Patrick. King of the Techno-thriller.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 May 1988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12. ^ 12.0 12.1 Quinn, Judy. $100M Mega-Deals for Clancy. Publishers Weekly. 24 August 1997, 243 (34)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0). 
  13. ^ Mitchell, Richard. Clancy name bought by Ubisoft, worth big bucks. SOURCE: www.chatwave.in. Xbox360fanboy.com. 2008-03-25 [201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4). 
  14. ^ Tom Clancy. NNDB. 1999-06-26 [201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2). 
  15. ^ Paperback Writer, The New Republic, May 25, 2004.
  16. ^ 23 October 2007. Tom Clancy on Sept 11 2001 & WTC 7 Collapse. Youtube.com. [201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7). 
  17. ^ An hour about the 9/11 attacks. Charlierose.com. 2001-09-11 [201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25). 
  18. ^ LaPierre, Wayne. Guns, Crime, and Freedom. HarperPerennial. 1994: xiii. ISBN 978-0-06-097674-3. 
  19. ^ Author Clancy dies at 66. Headnine. Octo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4日). 
  20. ^ Tom Clancy, Best-Selling Novelist of Military Thrillers, Dies at 66. New York Times. 2013-10-02 [201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21. ^ Tom Clancy, author, dead at 6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ibune staff, 2:42 p.m. CDT, October 2, 2013, Chicago Tribune
  22. ^ Ubisoft saddened by Tom Clancy's death. [2013-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