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央俱乐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CC社

中央俱乐部组织(英语:Central Club,简称CC)是中国国民党在1930至1950年代之主要派系,也有人认为CC的领导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都姓陈(Chen),所以简称CC。[1]陈果夫及陈立夫,人称二陈,是蒋中正结义兄长陈其美之侄子;凭此关系,1928年2月,蒋中正任命陈立夫代理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由二陈着手组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在八年抗战爆发前夕它的顶峰期间,CC派已有上万成员,成为四大家族之一,民间有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之说,陈果夫被誉为“国民党之教父”。[2]

成因

[编辑]

CC名称的来历源于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的简称)之说流传甚广,但除了一些口耳相闻的忆述文字之外,从未得到有力的直接证实。 而据CC骨干成员萧铮回忆,1927年9月,他们曾在上海成立过一个名为“十七省党部联席会议办事处”的组织。其大略情形如下:

……乃不数日,南京中央特别委员会已成立,浙江亦将派省特别委员会。余乃与浙省原改组委员会诸同志诸同志同时离浙赴沪,首先树反对特别委员会之旗帜。时各省党部主要委员会来沪者日众,乃召开十七胜联席会议,由浙江省领衔通电反对特别委员会。南京市党部亦由谷正纲同志等领导游行反对。余在沪办一《正路周刊》,显著表明反对党中之偏左或偏右行动,主张恢复党统,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解决一切。《正路周刊》即由余介绍浙江之许蟠云为主编。十七省党部联席会议办事处,以推由张毅夫兄(原任浙江省改组委员)为縂执行秘书,常驻办事……我们在沪又过三个余月之秘密革命时期生活。迨11月10日,蒋公自日返沪,26日与宋夫人举行婚礼,12月决定复职。于17年1月4日返京,定2月1日正式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恢复党统。沪上十七省联合办事处乃宣告达成任务正式撤销。余等乃复入京。果夫先生复任中央组织部,重派各省党部委员。诸兄均纷纷复出。[3]

后来有研究学者[4]认为萧铮回忆之“十七省党部联席会议办事处”与“中央俱乐部”疑似为同一组织,但无相关佐证,目前尚无法确认。 而据1929年1月31日《上海小报》一篇题为《丁陈暗斗之又一幕》文内谈到:

丁惟汾长中央训练部时,各省市指委多尤其一手委派。丁氏乃秘密组织以小团体曰三民主义大同盟,又趁机操纵各省市党部。故当时社会有“某家天下丁家党”之谣。其后,陈果夫又组织中央俱乐部(即CC),初而与大同盟对抗。丁以CC背后有大力者,明争必不能取胜,遂改变策略,以退为进,向中央辞职,远走平津主持。[5]

这是目前最早提到有关“中央俱乐部(CC)”的具体报道。文中明确指出中央俱乐部乃陈果夫所组织。 但当时也有不同看法,如1932年12月15日上海出版的《社会新闻》有文否认CC与“二陈”之间的联系[6],该文提出时人对“CC团”这一名称耳熟能详;其次“CC团”是“二陈”的组织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再次作者承认“CC团”确有其组织但非“二陈”之组织,而是李寿雍汪宝瑄的组织,其活动仅限于江苏一省;最后作者承认李汪与“二陈”关系密切。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大陆出版的一些CC系分子回忆中,亦指认李汪与为CC系成员。[7] 除此之外,《社会新闻》有文对“CC团”提出了如下解释:

CC团在江苏党务方面,一向占着很优越的地位,该团由李寿雍汪宝瑄等人所发起,成立于民国17年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时期,繁荣于第一次省代表大会及18年的第一届省执监委员会时代。当时几乎可以操纵全省党务之势……该派起初[与]中央很是接近,现在据许多关心苏省党务的同志报告,CC团目下已经离开中央,而倾向陈某[8]等新组织所谓社会民主党方面了……该派竞选下届委员者,执行委员为朱坚白、祁锡勇、汪宝瑄、周绍成、周杰人、蓝伟斌等六位,监察委员为伍保岑、何续友、陈何康等三位。[9]

该文亦指认“CC团”为李寿雍汪宝瑄等人所组织,并指明其成立时间及其在江苏省党界的势力,至于“CC团”名称之由来及其与二陈兄弟是否有直接关联,则未有交代。另外关于《社会新闻》本身的派系属性,亦有不同说法,像美国学者易劳逸认为《社会新闻》属蓝衣社的刊物[10],而CC系分子譬如赵澍黄静斋等人观点认为是CC系属下的刊物。[11] 而陈氏兄弟自CC系建立起到去世之前就一直在相关回忆里否认CC系的存在,有位研究学者在自己的相关研究著作当中总结了二陈的如下几点:[12]

(一)本党将全党组织任务,先后交给我兄弟二人担任,既有其大,何必再搞小的?

(二)本党总章,明文规定不许有小组织,焉有党掌理组织者,自己反而违纪搅起小组织之理。
(三)党的英明领袖,绝不允许部属搅小组织,而不予惩处,否则他自己犯失察之罪。
(四)以戴笠调统工作之严密,其能放过CC而不深究吗?难道找不到一点证据吗?
(五)我兄弟二人,民族观念很深,即便有之,亦绝不会用英文来命名自己的小组织的。

(六)我兄弟从来不为自己打算,从来不向同志讲私话,要这个麻烦包袱干什么?假使瞒了领袖搞小组织,不在组织内的同志,能这样听话吗?[13][14][15][16]

但是二陈在否认CC系的存在的同时也提到一个由蒋介石命令其兄弟二人组建的称之为“青白团”的组织,但陈立夫在其回忆录[17]里面反复申明是“奉命成立”,且“CC”一名最初源自Central Club,但后来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在于“CC”其名恰恰与二陈兄弟英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相吻合,也含有贬义且具有浓厚的“私姓”色彩。

消亡

[编辑]

否定CC的人则认为,党同伐异,大陆失守,CC派难辞其咎。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时,李宗仁白崇禧桂系集团已彻底崩溃,CC派的利用价值已经降低,加上蒋中正决定培植蒋经国,于是决定削藩。蒋中正召见陈立夫,问他对“国民党改造”有何想法,陈立夫说:大陆失败,党、政、军三方面都应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党的方面由他和陈果夫承担,因此他们兄弟不宜参加党的改造。蒋中正默默不语。蒋中正下令免去陈果夫中国国民党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职务,裁撤中央合作金库、中国农民银行,削弱CC对经济的控制权力。[来源请求]

不久陈诚以坐拥军权攻陈立夫,陈诚曾说“把陈立夫送上火烧岛”。陈果夫久病在床,陈立夫以参加“道德重整会议”的名义自愿放逐流亡美国新泽西州湖林城外养鸡,直至陈诚死后才被蒋中正召回台湾。[2]

唐德刚称,20世纪初中共党员自呼CP(西披),国民党则叫KMT(老K),复兴社员有时自称CF,共青团员则自称CY;只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偶然,只余“中央俱乐部”自称CC(西西)长留史册[18]:24周恩来以共产党员身份“跨党”加入国民党时,入党介绍人是蒋介石,周恩来一直尊称陈洁如为“蒋师母”[18]:11

评价

[编辑]

雷震《制宪述要》:“因为国民党籍的国大代表,主要的是CC分子,他们是素来不讲信用的,对于蒋先生的决定,他们常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是服从领袖,实际上是图谋自己派系的利益,所以大家都不敢与CC分子为对手,君迈老师一直视CC如蛇蝎的。”[1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regor Benton. New Fourth Army: Communist Resistance Along the Yangtze and the Huai, 1938-194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11–113 [2013-10-30]. ISBN 978-0-520-219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英文)
  2. ^ 2.0 2.1 陈明通. 台湾現代政治と派閥主義. 东洋経済新报社. 1998-04-30 [2018-01-13]. ISBN 97844922108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日语). 
  3. ^ 萧铮. 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 台北: 中国地政研究所总经销传记文学出版社. : 第23–24页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4. ^ 王奇生. 党员, 党权与党争: 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第270页 [2022-07-21]. ISBN 97878067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5. ^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 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匯編(第2輯,第8冊) 1957年油印本.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 : 第5-6页. ISBN 9787501369263. 
  6. ^ 何甫. 三中全會前國民黨各派系之史的分析. 社会新闻 (第1卷第25期). 1932年12月15日. 
  7. ^ 柴夫 (编). CC内幕.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 第101–102页. ISBN 9787503400476. 
  8. ^ 王奇生认为结合当时背景该文的“陈某”指的是陈铭枢
  9. ^ 允公. 江蘇省黨部各派歷史及其活動. 社会新闻 (第1卷第17期). 1932年11月21日. 
  10. ^ Lloyd E. Eastman. 流产的革命: 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 第101-102页 [2022-07-21]. ISBN 97875006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11. ^ 柴夫 (编). CC内幕.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 第93、112–113页. ISBN 9787503400476. 
  12. ^ 王奇生. 党员, 党权与党争: 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第272-273页 [2022-07-21]. ISBN 97878067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13. ^ 淑文. 陳立夫談CC. 新闻天地 (第20期). 1947年2月1日. 
  14. ^ 陈果夫. 陳果夫先生全集. 台北: 正中书局. 1952: 第82-83页 [2022-07-21]. ISBN 95759103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15. ^ 陈立夫. 我所知道的先兄果夫. 传记文学 (第29卷第3期). 1976年9月. 
  16. ^ 陈立夫. 成敗之鋻:陳立夫回憶錄. 台北: 正中书局. 1994-6: 第435-437页 [2022-07-21]. ISBN 97895709090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17. ^ 陈立夫. 成敗之鋻:陳立夫回憶錄. 台北: 正中书局. 1994-6: 第223-224页 [2022-07-21]. ISBN 97895709090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18. ^ 18.0 18.1 陈洁如. 唐德剛〈私情的感念和職業的道義——《陳潔如回憶錄》全譯本代序〉. 《陳潔如回憶錄——蔣介石陳潔如的婚姻故事》 再版. 新北市: 传记文学出版社. 2011-06-20. 
  19. ^ 雷震. 《制憲述要》. 台北市: 桂冠图书. 1989: 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