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
鹰科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
科: | 鹰科 Accipitridae |
鹰在鸟类的分类上指鹰属的猛禽,也是小型鹰科猛禽的泛称。[1][2]而现代中文不准确地将鹰形目、隼形目与鸮形目的鸟类通称为鹰,实际上就是鹰形目便可分鸢、雕、鹫、鹞、𫛭、鹰、鹗。
鹰为肉食性,嘴弯曲锐利,方便撕开及进食肉块,脚爪具有钩爪,性情凶猛,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其他鸟类以及鱼类,白天活动。它们还有极为锐利的视力使它们非常善于狩猎。[3]鹰可以从很远的地方,看见可能的猎物,这样特殊的视力主要是因为它们有极大而且特殊的瞳孔,可以让进入眼睛的光线产生的衍射达到最小的程度。鹰的雌鸟体型通常比雄鸟大。
年幼的鹰会被亲鸟喂养至足以离开巢中,年轻的鹰会在约6周大的时候离巢,以本能来捕猎。[3]鹰以脚爪来杀死猎物,而隼则是用脚爪抓取猎物,用喙杀死猎物。虽然鹰被描述成是暴力的掠食者,但有些种类的习性是优雅而安静的。[4]鹰最喜好在夜晚将近,天色开始变暗时的白天狩猎。[5]鹰的移动方式主要是靠飞行,首先迅速地拍翅,接着开始滑翔。[6]鹰在求偶后会共同照顾蛋直到蛋孵化。[3]。
文化
[编辑]称呼
[编辑]在中文里,有多种猛禽的称呼,以“鹰”为最常见。各种称呼通常没有明确的定义,有时只有一种称呼,譬如“鹫”,可以指不同科的猛禽。其他语言(比如英文)也有类似的现象。古汉语虽然没有按生物分类去命名,却按照表征去区分不同猛禽,而现代中文中将所有猛禽统称为鹰。
猛禽统称一般用“鹰”,英语作“Hawk”。
大型猛禽一般用“雕”、“鹫”,英语作“Eagle”,其中金雕 “golden eagle”为广为人知分布广阔之大型猛禽,善于捕鱼为食之“鹗”(鱼鹰) 英语作“Osprey”,但不属于鹰科鸟类,而是鹗科鸟类,另外一种以善于捕鱼为食之雕类-海雕 “Sea Eagle”或 渔雕 “Fish Eagle”则属鹰科海雕亚科,与鹗亲缘关系较远。
中型猛禽一般用“𫛭”,英语作“Buzzard”。其他中型的鹰科猛禽的中文名称包括“鹞”英语作“Harrier”、“鸢”英语作“Kite”等,其中以黑鸢 “black kite”(麻鹰)最为常见。
小型猛禽一般用“鹰”,英语作“Hawk”。
学名:Accipiter virgatus。
中名:松雀鹰、鹰仔虎(闽)
英名:Besra
食腐猛禽一般用“鹫”,英语作“Vulture”、“Condor”。
另外“猫头鹰”英语作“Owl”不是鹰形目,而是鸮(枭),属于鸮形目,“猎鹰” 英语作“Falcon” 也不是鹰形目,而是隼,属于隼形目。
同时这些词也被用于正式的生物命名,如鹰形目、鹰科、鹰亚科、真雕亚科、𫛭亚科、鸢亚科、秃鹫亚科、蜂鹰亚科、齿鹰亚科、鹞亚科、蛇雕亚科、鹗科、蛇鹫科等。
其他
[编辑]鹰派(英语:War hawk)通常指主战派、强势而主动出击者。与其相反的为鸽派。[7]
古埃及人相信鹰(实际上是游隼,而不是鹰)是法老的隼头人身守护者荷鲁斯之象征,因此觉得它们很神圣。
罗马帝国、法兰西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皆曾以鹰(实际上是雕,而不是鹰)作为国家象征。
白头鹰(实际上是白头海雕)是美国的国家象征及国鸟,出现在众多徽章与国徽上方。
世界上不论古今以鹰作为文化或国家象征,但实际上她们无一是鹰,例如中东文化之象征是隼,直到现在中东多国还流行赛隼;拉丁美洲崇拜新大陆秃鹫;韩国警察以鹗作为徽号;菲律宾以食猿雕作为国鸟;西藏文化崇拜兀鹫;欧洲多国现在还以雕特别是双头雕(中文经常译作双头鹰,但“double headed eagle”实际上应是双头雕,而不是双头鹰)作为国徽;哈萨克族以金雕作为捕猎工具及尊崇金雕。
一些运动团体也会拿鹰来作为象征。如美国NBA的亚特兰大老鹰、中华职棒的时报鹰、台钢雄鹰、台湾职篮T1联盟的台钢猎鹰等。
艺术家笔下的鹰
[编辑]明代画家林良是中国古代画鹰方面的著名画家,中国现代著名的画鹰名家有:徐悲鸿、李苦禅、朱宣咸、王雪涛等,他们笔下的雄鹰虽雄姿英发,但又各不相同、风格各异,画家们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方法,刻画出“雄鹰”的神韵,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徐悲鸿笔下的雄鹰,造型精确生动,这是画家曾在欧洲接受写实主意的训练,并勤于写生、观察力强的结果。早在1908年,他留意到香烟盒上的野兽肖像,其后在上海观察马戏团动物,开始了他对描绘动物的兴趣。发展至后来,甚至可以用于寓意时代社会,以不同类型动物象征各种人类,于战争动荡不安时的反应,或可说是求生之道,有某程度的无奈、无力感。人类于此环境下所能做的极有限,只好寄意予某种动物生态的本性,将这种个别特性,以画家自主而有所冀望的笔触,放诸画纸世界内的主角,包括鹰、马、猫、猪,望能带到现实世界,发挥在该时代众生的百态。
参考文献
[编辑]- ^ 林文宏. 猛禽觀察圖鑑. 台湾: 远流出版事业. 2012年3月20日: 第69页. ISBN 957325901X.
- ^ Campbell, B., Lack.E (2013) A Dictionary of Birds. p.273
- ^ 3.0 3.1 3.2 Red-Tailed Hawk. National Geographic. [201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 ^ Hawks-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ur. Net Industries. [201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 ^ Heintzelman, Donald S. The Migration of Hawk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40.
- ^ Heitzelman, Donald S. Hawks & Owls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96–98.
- ^ 關於「鷹派」與「鴿派」.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