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修·李奇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馬修·邦克·李奇威
马修·邦克·李奇微
Matthew Bunker Ridgway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任期
1952年—1955年
前任艾森豪威尔
继任马克斯维尔·D·泰勒
联合国 第2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任期
1951年4月11日—1952年4月28日
总统哈瑞·S·杜鲁门
前任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继任马克·格洛克
第2任驻日盟军总司令
任期
1951年4月11日—1952年4月28日
总统哈瑞·S·杜鲁门
前任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继任无(日本恢复主权国家地位)
个人资料
出生(1895-03-03)1895年3月3日
 美国弗吉尼亚州门罗堡
逝世1993年7月26日(1993岁—07—26)(98岁)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福克斯教堂英语Fox Chapel, Pennsylvania
获奖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2)
杰出服役勋章 (4)
银星勋章 (2)
军功勋章英语Legion of Merit (2)
铜星勋章
紫心勋章
总统自由勋章
军事背景
服役United States Army seal 美国陆军
军衔 上将
指挥 美军第15步兵团
82nd Airborne Division 美军第82空降师
美军第18空降军
美军第8集团军群
驻日盟军总司令
“联合国军”驻朝鲜总司令
美国陆军参谋长
参战墨西哥边境勤务英语Mexican Border Service

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勤务)
香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战争

学历

马修·邦克·李奇微[1](英语:Matthew Bunker Ridgway,1895年3月3日—1993年7月26日),是美国陆军上将,最标志性的是胸前挂着两个手榴弹的作战装束。他以在朝鲜战争中挽救了全面溃败的联合国军,并阻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而闻名。

生涯初期经历

[编辑]

李奇微1895年3月3日生于弗吉尼亚州门罗堡。1917年毕业于西点军校,被授予陆军少尉军衔。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回到西点军校,担任西班牙语教员。在佐治亚州班宁堡步兵学校完成军官课程后,李奇微曾在驻中国的第15步兵团任职。之后,他又被派往尼加拉瓜,负责监督1927年举行的自由选举。

1930年,李奇微出任菲律宾总督顾问。几年后,他进入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Fort Leavenworth)指挥和参谋学校学习,与此同时(30年代中期),他还担任第6军助理参谋长。此后,他先后担任第2军副参谋长和第4军助理参谋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左二为李奇微
突出部战役和加文指挥官

乔治·马歇尔对李奇微颇为欣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他便把李奇微调到了战争计划处(War Plans Division)。

1942年8月,李奇微晋升为准将,并在奥马尔·N·布拉德利调任第28步兵师后,受命指挥第82空降师。第82师被选中成为全军最早的两个空降师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奇微作为一名教官所具有的技巧,和他比同僚们更为灵活的思想。——空降师在当时还只是陆军的一项实验。

李奇微协助策划了1943年在西西里岛的空降作战。一年后,他又协助策划了“霸王行动”中的空降作战。诺曼底登陆时,他随部队一起伞降在法国,在向圣-索沃尔-勒-维孔特一线推进过程中,连续战斗了33天。1944年9月,李奇微被任命为第18空降军军长,率部进入德国。一年后,他晋升为中将。战争结束时,他正乘坐飞机前去接受新的使命,而他的新上级——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他还是西点美国军事学院的一名上尉时,就已经是他的领导。

1945年,李奇微在吕宋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受命指挥地中海战区的美国部队,同时还获得了一个新头衔:“地中海盟军副最高指挥官”。40年代末,他担任了加勒比地区美军司令,后来又出任副总参谋长,在总参谋长、陆军上将劳顿·科林斯手下工作。

朝鲜战争

[编辑]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左一是李奇微视察朝鲜战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指挥官沃尔顿·沃克中将却于1950年12月车祸丧生,李奇微此时接掌第8集团军,这是李奇微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命,他在1951年率军发动反攻。1951年4月杜鲁门总统解除麦克阿瑟的兵权后,李奇微又成为了联合国军总司令。

军事史学家大多认为,是李奇微把第8集团军从失败、濒临崩溃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并最终阻止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他在此期间表现出的身体力行的领导艺术、以及对军事作战基本原则的深刻领悟,在美国陆军历史上树立了令旁人难以企及的领导榜样。李奇微没有受麦克阿瑟那种桀骜不驯作风的影响,但是麦克阿瑟也给了李奇微前所未有的行动自由。

1952年5月,马克·格洛克接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而李奇微则接替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由于他周围安排的尽是美国参谋人员,欧洲的军事领导人对他颇有微辞。此后,李奇微接替柯林斯,担任美国陆军总参谋长。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他在陆军总参谋长任上,使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时间推后了大约十年:当时艾森豪威尔总统让他评估美国与法国联合进行军事干预的可行性,结果李奇微拿出了一份详尽的计划,表明美国需要为此投入巨量的资源,从而使艾森豪威尔打消了出兵干预的念头。但这一事件也使两人在二战期间建立的良好关系受到严峻考验。1955年,李奇微比他本人所计划的要提前从美国陆军退役,接替他的是马克斯维尔·D·泰勒——他在第82空降师时的参谋长。

晚年

[编辑]

退役后的第二年,李奇微出版了他的自传:《马修·B·李奇微回忆录》。

李奇微的个人生活远不如他的军事生涯来得成功。他曾三次结婚;据他的朋友和同事讲,在1971年儿子因车祸丧生后,李奇微性情大变,变得日益郁郁寡欢。1993年7月,李奇微在匹兹堡郊区狐堂英语Fox Chapel, Pennsylvania的家中因心脏骤停去世,享年98岁。

他被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尔在悼词中说:“没有一个军人比他更好地履职责,没有一个军人比他更好地维护荣誉,没有一个军人比他更爱国。每个美国军人都欠这个伟人的债。”[2]:205

军事才能

[编辑]

在李奇微的职业生涯中,他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赢得了下属,同事和上级的尊重。奥马尔·布拉德利上将赞誉李奇微扭转朝鲜战争局势是“在(美国)陆军史上最伟大的个人领导才能”。[2]:206

美国陆军指参学院研究班(School of Advanced Military Studies, SAMS),在一本专著中如此描述李奇微:

李奇微认为领导力有三个主要成分:品格、勇气和能力。 他将品格(包括自律、忠诚、无私、谦虚、承担责任和承认错误的意愿)描述为“整个领导大厦所倚赖的基石”。 他的勇气观包括生理上和道德上的勇气。能力包括身体素质,预测何时会出现危机并解决问题,并且接近下属:清楚地沟通并确保他们得到妥善和公正的对待。[2]:20-22

著作

[编辑]
  • 《李奇微回忆录 朝鲜战争》,中文版1983 军事科学出版社
  • 《李奇微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中文版2013新华出版社

译名

[编辑]

他的中文译名原为李奇伟或李奇威,带有褒义,他作为联合国军司令与志愿军作战后,中国的媒体和香港部分媒体便给他更改译名为李奇微甚至李奇危,[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2341页,“Ridgway, Matthew Bunker”条。
  2. ^ 2.0 2.1 2.2 Mitchell, George C. Matthew B. Ridgeway: Soldier, Statesman, Scholar, Citizen. Stackpole Books, 2002. ISBN 0-8117-2294-5
  3. ^ Kurz, Maj. Joseph R. General Matthew B. Ridgway: A Commander’s Maturation of Operational Art (PDF). US Army School of Advanced Military Studies. 5 December 2011 [May 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外国政要译名背后故事:最初还与"意识形态"挂钩. [2022-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军职
前任: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驻日盟军总司令
1951年–1952年
继任:
马克·格洛克
前任: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1952年–1953年
继任:
阿尔弗雷德·格伦瑟
前任:
劳顿·科林斯
美国陆军参谋长
1953年–1955年
继任:
马克斯维尔·泰勒
前任:
沃尔顿·沃克
美国第八集团军总指挥官
1950年–1951年
继任:
詹姆斯·范佛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