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
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 | |
---|---|
气旋季长度 | |
首个系统形成 | 1978年12月31日(台风爱丽斯) |
末个系统消散 | 1979年12月23日(热带风暴班恩) |
最强风暴 | |
名称 | 台风狄普 (西北太平洋最强烈的热带气旋) |
• 最高风速 | 260 km/h(160 mph) (10分钟平均风速) |
• 最低气压 | 870 hPa(mbar) |
气旋季统计 | |
热带低压数 | 54(创历史新高,与1964年持平) |
风暴数 | 24 |
台风数 | 12 |
超级台风数 | 4 (非官方), 1 (官方) |
死亡人数 | 共541人 |
财产损失 | $22.4亿(1979年美元) |
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1979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虽然有关方面并没有设下本台风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分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都会于五月至十二月期间形成。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1979年太平洋飓风季。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79xx。而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压,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 (PAGASA) 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因此同一个风暴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最强形态为准。
等级 | 风速 | |
---|---|---|
超级台风 | ≥130节 ≥240公里每小时 | |
台风 | 63–129节 118–239公里每小时 | |
热带风暴 | 34–62节 63–117公里每小时 | |
热带低压 | 22–33节 41–62公里每小时 |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编辑]自1979年太平洋台风季开始以来,本台风季总共产生了28个热带气旋,其中23个成为热带风暴,14个最终发展成为台风,包括3个超级台风,1个以世界之最的纪录下的超级台风。当中台风泰培创下了有纪录以来中心气压最低范围最大的热带气旋。
台风爱丽斯 (Alice)
[编辑]强烈台风(JMA) | |
3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8年12月31日-1979年1月15日 |
---|---|
强度 | 175 km/h(110 mph)(十分钟) 930 hPa(mbar) |
爱丽斯于12月31日晚间在赤道以北约280公里处形成,移至赤道以北约350公里处增强为热带低压,初时大致向西北移动。它于1月1日上午增强为热带风暴,并于1月3日凌晨进一步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及转向北移动。当日下午它减弱为热带风暴,但于1月4日上午重新增强强热带风暴及转向西偏北移动。爱丽斯于1月6日下午增强为台风,并于1月8日上午强度达到第一次颠峰,十分钟最高持续风力为每小时约180公里。其后爱莉丝缓慢减弱,1月9日晚上再一次爱丽斯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但它随即于1月10日凌晨重新增强为台风。1月12日凌晨它的强度达到第二次颠峰,十分钟最高持续风力为每小时约163公里,该强度维持至1月12日下午。其后爱丽斯逐渐减弱,它先于1月13日上午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及转向东偏北移动,再于当晚减弱为热带风暴及转向东移动。随后爱丽斯于1月15日上午在雅蒲岛之北偏西约760公里处减弱为低压区。
台风比丝 (Bess)
[编辑]PAGASA: Auring
台风(JMA) | |
2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3月20日-1979年3月25日 |
---|---|
强度 | 130 km/h(80 mph)(十分钟) 955 hPa(mbar) |
比丝于3月18日上午在卓克岛以西约180公里形成,随后它于3月20日上午在关岛之西南约470公里处增强为热带低压,它初时大致向西偏北移动。比丝先于3月21日中午增强为热带风暴,再于3月22日上午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及转向西北移动。比丝于3月22日晚间进一步增强为台风,并渐渐转向偏北路径移动,在菲律宾以东远处掠过。它于3月23日上午转向东北移动,3月24日凌晨其强度达到颠峰,其十分钟最高持续风力约为150公里,该强度维持至当日中午,随后它迅速减弱。比丝先于当晚减弱为一强热带风暴,再于午夜减弱为一热带风暴,随后数小时进一步减弱为热带低压。比丝于3月25日上午减弱为一低压区,随后它于海上渐渐消散。
台风赛西尔 (Cecil)
[编辑]PAGASA: Bebeng
台风(JMA) | |
1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4月11日-1979年4月20日 |
---|---|
强度 | 140 km/h(85 mph)(十分钟) 965 hPa(mbar) |
热带风暴黛蒂 (Dot)
[编辑]PAGASA: Katring
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5月10日-1979年5月16日 |
---|---|
强度 | 75 km/h(45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
台风爱莉斯 (Ellis)
[编辑]PAGASA: Etang
台风(JMA) | |
2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6月29日-1979年7月6日 |
---|---|
强度 | 140 km/h(85 mph)(十分钟) 955 hPa(mbar) |
爱莉斯于 7 月 1 日在马尼拉以东约 670 海里处升格为热带低压,并迅速增强为热带风暴,向西偏北移动。并 于 7 月 2 日增强为台风,并于当天稍后时间达到 100 英里/小时 的最高强度。当时预计会继续增强,但实际上观察到有缓慢减弱的趋势。风暴于 7 月 4 日接近吕宋岛北端,对菲律宾盛产烟草的地区造成破坏。爱莉斯 7 月 6 日在香港西南方约 164 海里的中国海岸登陆,之后在陆地迅速消散。
强热带风暴菲尔 (Faye)
[编辑]PAGASA: Gening
强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7月1日-1979年7月6日 |
---|---|
强度 | 100 km/h(65 mph)(十分钟) 990 hPa(mbar) |
强热带风暴戈登 (Gordon)
[编辑]PAGASA: Herming
强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7月26日-1979年7月29日 |
---|---|
强度 | 100 km/h(65 mph)(十分钟) 975 hPa(mbar) |
台风荷贝 (Hope)
[编辑]PAGASA: Ising
猛烈台风(JMA) | |
4级 超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7月24日-1979年8月8日 |
---|---|
强度 | 205 km/h(125 mph)(十分钟) 900 hPa(mbar) |
1979年7月25日,关岛西南出现一热带扰动。美军气象侦察机进行侦察后,在当天中午(世界时)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之后荷贝曾一度减弱,但在7月28日再次加强至热带低压强度。7月29日另一次侦察得出荷贝中心气压为972百帕斯卡,持续风力达每小时约130公里,中央密闭云区直径约220公里。当天中午(世界时)荷贝被升格为台风。之后荷贝移动速度逐渐加快,至7月30日,荷贝开始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移动,并且迅速增强。7月31日早上7时半(香港时间),荷贝的中心气压降至926百帕斯卡,持续风力每小时每小时约157公里。中央密闭云区直径约330公里,环流直径约1110公里。至当日21:00(世界时12:00),其中心风速达每小时250公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超级台风。10小时后的另一次气象侦察得出荷贝的中心持续风力为每小时约260公里,中心气压为902百帕斯卡。同时荷贝的中央密闭云区缩减至只有直径约280公里,环流约740公里。估计当时荷贝中心的阵风可能达每小时约295公里。
8月1日下午(当地时间),荷贝经过台湾以及吕宋之间的巴士海峡,其风力并稍为减弱。荷贝在台湾恒春半岛以南80公里掠过,当地测得持续风力每小时74公里,阵风每小时159公里。台湾东部及南部皆有出现烈风及洪涝;房屋、农作物受损,一人死亡。菲律宾的巴坦群岛距离荷贝中心只有28公里,测得每小时185公里的飓风及950.9毫巴的气压;最少2人死亡。
进入南海后荷贝转向西偏北移动,并且进一步加快至每小时33公里。8月2日早上,荷贝的中央密闭云区直径缩小至185公里,中央气压则升至920百帕斯卡。其中心持续风速估计仍为每小时约205公里左右。随后荷贝的移动速度再加快至每小时52公里,其后在深圳登录,并以时速31公里的速度由东向西横越香港新界南部,然后在珠江口西岸再登陆,以每小时约40公里的速度穿越广东南部,在广东的37个县造成灾情,100人死亡,50,000间房屋受损。
之后荷贝在广西减弱成一热带低压,其残余部分穿越越南、老挝、缅甸、孟加拉,进入孟加拉湾。
台风伊文 (Irving)
[编辑]PAGASA: Mameng
台风(JMA) | |
2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8月7日-1979年8月18日 |
---|---|
强度 | 150 km/h(90 mph)(十分钟) 955 hPa(mbar) |
台风茱迪 (Judy)
[编辑]PAGASA: Neneng
猛烈台风(JMA) | |
4级 超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8月16日-1979年8月26日 |
---|---|
强度 | 205 km/h(125 mph)(十分钟) 887 hPa(mbar) |
热带风暴肯恩 (Ken)
[编辑]PAGASA: Oniang
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8月30日-1979年9月4日 |
---|---|
强度 | 85 km/h(50 mph)(十分钟) 990 hPa(mbar) |
台风露娜 (Lola)
[编辑]台风(JMA) | |
2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9月1日-1979年9月8日 |
---|---|
强度 | 150 km/h(90 mph)(十分钟) 950 hPa(mbar) |
强热带风暴麦克 (Mac)
[编辑]PAGASA: Pepang
强热带风暴(JMA) | |
1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9月12日-1979年9月24日 |
---|---|
强度 | 100 km/h(65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
1979年9月13日,一热带低压于菲律宾以东形成,大致向西偏北移动。其后进一步增强,9月15日,增强为强热带风暴,穿越菲律宾中部。9月21日,进入南海并受到强热带风暴兰茜影响而进步减弱。9月21日,强热带风暴麦克和热带风暴兰茜发生藤原效应,麦克减弱为热带风暴。由于受到东北季风与麦克的共同影响下,维多利亚港的风力于22日早上开始增强,香港天文台因此在22日中午12时45分为强热带风暴麦克改挂三号强风信号(较早前为强热带风暴兰茜悬挂一号戒备信号)。
9月23日,香港大部分地区受到北偏东风的影响,因此于早上10时10分改挂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麦克于香港南偏东150公里,其后它采取西偏北方向移动,穿越香港以南海域。由于风向转为东南风,因此香港皇家天文台于下午3时15分悬挂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晚上时份其后于上川岛附近打圈并于澳门西部海域登陆及减弱。因此香港皇家天文台于24日早上0时45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并于当天早上6时30分除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同时,麦克减弱为低压区。
热带风暴兰茜 (Nancy)
[编辑]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9月17日-1979年9月22日 |
---|---|
强度 | 85 km/h(50 mph)(十分钟) 992 hPa(mbar) |
兰茜于1979年9月17日在南海中发展为热带低压,初时向西北移动,趋向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其后兰茜于9月19日下午增强为热带风暴,并采取缓慢向北偏东路径趋向广东西部。
受到邻近的台风麦克影响,兰茜于9月21日增强为一股强热带风暴,并转向偏西方向穿越海南岛,兰茜于翌日晚上减弱为热带风暴并直趋越南以东海岸,并进一步减弱为低压区。
台风欧文 (Owen)
[编辑]PAGASA: Rosing
强烈台风(JMA) | |
3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9月22日-1979年10月1日 |
---|---|
强度 | 165 km/h(105 mph)(十分钟) 920 hPa(mbar) |
热带风暴柏美娜 (Pamela)
[编辑]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9月23日-1979年9月26日 |
---|---|
强度 | 75 km/h(45 mph)(十分钟) 994 hPa(mbar) |
热带风暴罗杰 (Roger)
[编辑]PAGASA: Trining
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0月2日-1979年10月7日 |
---|---|
强度 | 85 km/h(50 mph)(十分钟) 985 hPa(mbar) |
罗杰于10月2日上午在关岛之东南约300公里形成,随后于翌日凌晨增强为热带低压,初时大致向西北移动。罗杰于10月4日上午增强为热带风暴,并在海上打圈。10月5日罗杰继续向西北移动,强度达颠峰,十分钟中心最高持续风力约为73公里。罗杰于10月6日下午开始减弱,并转向东北移动,进入西风带。随后罗杰于10月7日中午于东京之南偏东约130公里处转化为温带气旋。
台风莎菈 (Sarah)
[编辑]PAGASA: Sisang-Uring
强烈台风(JMA) | |
3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9月30日-1979年10月15日 |
---|---|
强度 | 165 km/h(105 mph)(十分钟) 930 hPa(mbar) |
台风泰培 (Tip)
[编辑]PAGASA: Warling
猛烈台风(JMA) | |
5级 超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0月4日-1979年10月23日 |
---|---|
强度 | 260 km/h(160 mph)(十分钟) 870 hPa(mbar) |
台风泰培是全球有确切纪录以来影响范围最大,中心海面气压最低的热带气旋。泰培的前身是一个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低压。根据纪录,它于1979年10月4日0时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丘克岛东南面海域上生成。10月12日晚上21时达到创历史最低气压870hPa,并维持12小时,之后持续减弱。泰培及后因受低压槽逼近的影响转向东北。10月19日,泰培在日本近畿和歌山县的白滨町附近登陆。登陆时最低气压为965hPa,并加速向东北移动,19日下午2时泰培减弱为温带低气压后再度增强,于10月20日15时测得气压950百帕。随后风暴沿阿留申群岛向东前进,于22日踏入西经范围并于当天下午两点消散。
台风维娜 (Vera)
[编辑]PAGASA: Yayang
猛烈台风(JMA) | |
5级 超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1月2日-1979年11月7日 |
---|---|
强度 | 205 km/h(125 mph)(十分钟) 915 hPa(mbar) |
热带风暴韦恩 (Wayne)
[编辑]PAGASA: Ading
强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1月7日-1979年11月13日 |
---|---|
强度 | 95 km/h(60 mph)(十分钟) 990 hPa(mbar) |
台风艾比 (Abby)
[编辑]PAGASA: Barang
强烈台风(JMA) | |
3级 台风(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2月1日-1979年12月14日 |
---|---|
强度 | 165 km/h(105 mph)(十分钟) 950 hPa(mbar) |
热带风暴班恩 (Ben)
[编辑]PAGASA: Krising
热带风暴(JMA) | |
热带风暴(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2月20日-1979年12月23日 |
---|---|
强度 | 85 km/h(50 mph)(十分钟) 994 hPa(mbar) |
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编辑]除了被命名的热带气旋外,还有一些没被命名的热带低压的热带气旋。以下列出那些热带气旋的资料。
热带低压05W
[编辑]PAGASA: Diding
热带风暴(JMA) | |
热带低压(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5月18日-1979年5月24日 |
---|---|
强度 | 75 km/h(45 mph)(十分钟) 992 hPa(mbar) |
5月16日一热带扰动在季风槽中形成,1初向西南移动,后采取东北方向快速移动并发展,18日日本气象厅升格为热带风暴,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认为是季风低压不予编号,5月24日05W快速向东北移动。日本气象厅认为05W已转化为一股温带气旋。
热带低压08W
[编辑]热带低压(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7月23日-1979年7月25日 |
---|---|
强度 | 35 km/h(25 mph) (一分钟) 1005 hPa(mbar) |
热带低压11W
[编辑]PAGASA: Luding
热带低压(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8月3日-1979年8月6日 |
---|---|
强度 | 45 km/h(30 mph) (一分钟) 998 hPa(mbar) |
热带低压14W
[编辑]热带低压(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8月18日-1979年8月20日 |
---|---|
强度 | 35 km/h(25 mph) (一分钟) 1005 hPa(mbar) |
热带低压26W
[编辑]热带低压(SSHWS) | |
持续日期 | 1979年12月1日-1979年12月2日 |
---|---|
强度 | 55 km/h(35 mph) (一分钟) 1000 hPa(mbar) |
热带气旋名单
[编辑]在西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命名,1979年首个热带气旋为艾瑞丝,最后一个则是班。艾瑞丝在1979年后被安迪取代。
|
|
|
|
参考资料
[编辑]内部链接
[编辑]- 1979年大西洋飓风季
- 1979年太平洋飓风季
- 1979年北印度洋气旋季
- 1978-1979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
- 1978-1979年澳大利亚地区热带气旋季
- 1978-1979年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
- 1979-1980年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季
- 1979-1980年澳大利亚地区热带气旋季
- 1979-1980年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