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于柏林海林森英语HeiligenseeKurzebracker Weg大街40号的纪念雕像

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Albrecht Georg Haushofer)(1903年1月7日—1945年4月23日)是德国地理学家、外交家、作家和德国纳粹主义抵抗运动成员。

生平

[编辑]

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出生于慕尼黑,他的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退役将军、并曾经在慕尼黑大学担任政治地理专业导师的卡尔·豪斯费尔(1869-1946年)母亲是玛莎·梅耶·多斯(1877年-1946年)。他有一个弟弟,名叫海因茨。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曾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历史和地理。1924年,他发表了题为《阿尔卑斯山上的露台》(Paß-Staaten in den Alpen)的毕业论文,他的导师是埃里希·冯·德里加尔斯基,在这之后,他曾经作为助手与阿尔布雷希特·彭克一起工作过 [1]

曾经作为纳粹政坛第二号人物的鲁道夫·赫斯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期间是他父亲的学生,1923年“啤酒馆政变”失败之后,鲁道夫·赫斯希特勒被关押在兰茨贝格监狱卡尔·豪斯费尔经常去探监,因此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与赫斯本人的关系也很密切。1935年《纽伦堡法案》通过之后,由于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的母亲具有一半的犹太人血统,而被归为“非纯正雅利安人”,后来赫斯为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特意颁发了“德国血统证书英语German Blood Certificate[2]

自1928年至1938年,他担任了柏林地理学会的秘书长以及期刊编辑,并以官方身份走访世界各国,从而积累了外交经验。

1933年他又开始在德国公共政策学院英语Deutsche Hochschule für Politik教授地缘政治学,1940年该学校并入柏林大学之后,他执教于外交学院(Deutsches Auslandswissenschaftliches Institut)[3]。1934年至1938年,他还担任了“里宾特洛甫办公室德语Dienststelle Ribbentrop”顾问。此外,直至1941年他还有时去德国外交部宣传処工作[4]

参与反纳粹组织

[编辑]

虽然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身为纳粹政府官员并与鲁道夫·赫斯这样的纳粹要人交往密切,但是他在1930年代中期就开始接触了反纳粹组织。

二战爆发之后,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加入到了曾在魏玛共和国时代担任财长的约翰内斯·波皮茨英语Johannes Popitz为代表的属于保守主义的纳粹反对派。此外,他还接触了彼得·约克·冯·瓦尔登堡英语Peter Yorck von Wartenburg赫尔穆特·詹姆斯·冯·毛奇的“克莱稍集团”的反纳粹组织以及左翼的“红色交响乐队”。

在战前,他与鲁道夫·赫斯一道参加了与英国、法国的和谈。1941年赫斯私自飞到英国,有人认为这与他不无关系,这也意味着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从此失去了纳粹高层的保护伞,为此他曾一度被关进监狱达两个月,并受到盖世太保的监视[5]

随着德国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局势,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也赞同采用刺杀手段除掉希特勒。1944年7月,刺杀希特勒计划失败之后,作为牵连者,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不得不躲藏起来,1944年12月7日,他在巴伐利亚的一个农庄被捕。并被关押在柏林莫阿比特监狱。

1945年4月23日凌晨在苏联军队已经攻入柏林的情况下,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其他的反纳粹人士一道被党卫队集体处决。战争结束之后的5月12日,他弟弟海因茨发现了他的遗体。

《莫阿比特十四行诗》(节选)

[编辑]

在被关押在柏林莫阿比特监狱期间,他写下了《莫阿比特十四行诗》,共八十首。这个遗作是阿尔布雷希特·豪斯费尔被处决之后,在他的口袋里发现的。被关押期间,监狱方允许他使用纸和笔,于是他写下了这部诗。在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在狱中的日日夜夜。他的思绪从莫阿比特监狱飞向了监狱之外的世界,飞向了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们,飞向了他所珍爱的文学和艺术。并为这些珍贵的艺术毁灭感到悲痛,也为导致了这场战争的人而感到愤怒 [6]。以下是其中的一首,题为《我有罪》。

注释

[编辑]
  1. ^ Haushofer, Albrecht,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vol. 8. [Michel, Ursula(1969)P.1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2). 
  2. ^ Herwig, Holger H. (1999) Geopolitik: Haushofer, Hitler and lebensraum,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2:2-3, 218-241
  3. ^ Deutsches Auslandswissenschaftliches Institut. [2024-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0). 
  4. ^ Haushofer, Albrecht,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vol. 8. [Michel, Ursula(1969)P.1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2). 
  5. ^ Kiesel, Helmuth (2019). Trost und Erbauung aus der "schweren Strenge" des Sonetts, in Sonett-Gemeinschaften Die soziale Referentialität des Sonetts. Verlag Ferdinand Schöningh. pp. 257–272
  6. ^ "Moabit Sonnets". [194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7. ^ Berlin at War by Roger Moorhouse“戦时下のベルリン” 高仪进訳 白水社 P.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