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
政治系列 |
自由主义 |
---|
自由主义主题 政治主题 |
开放社会(法语:Société ouverte)与封闭社会相对,这一概念由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于1932年提出。[1]英国奥地利裔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概念。[2]
柏格森将封闭社会描述为一个封闭的法律体系或者宗教体系,它是静止的,就像一颗封闭的心灵。[3] 他认为,如果所有文明消失殆尽,封闭社会的本质将会存留下来。[4]与之相反,开放社会是动态的且倾向于道德普遍主义。[3] 在一个开放社会中,政府容许并接受民间的批评;政府行为透明;它与集权社会对立,个人自由和人权是开放社会的基石。
波普尔将开放社会视为历史连续体的一部分,从有机社会、部落社会或者封闭社会,经过以对传统的批判态度为标志的开放社会,到缺乏一切面对面互动交易的抽象或非人格化社会。[5]
在开放社会中,政府应当做出回应和宽容,其政治机制透明灵活,其对立面为威权主义(‘威权’也译为‘独裁’或‘专制’)。
概念起源
[编辑]波普尔认为,古希腊人开启了从部落制社会向开放社会过渡的漫长过程,并首次面临由此带来的个人与群体关系削弱所带来的压力。[6]
虽然部落主义社会和集体主义社会不区分自然法和社会习俗,以至于个人不太可能挑战他们认为具有神圣甚或巫术的根基的传统,但开放社会的肇始于以自然法与成文法之间的区别以及个人责任感的增强及道德选择的责任感的增强为特征(并非与宗教信仰不相容)。[7]
波普尔认为,一旦民众个性、批判以及人道主义意识在民众头脑中生成,几无可能被当政者压制,因此,几无可能再倒退至封闭社会。[8]但同时,认识到他所谓的“失落的部落主义群体精神”持续的情感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甚嚣尘上的极权主义。[9]
虽然自波普尔研究“开放社会”以来的这段时期,开放社会越来越为公众所知,但这可能并不归功于波普尔的倡导,更多的是因为因于晚期现代经济进步的作用。[10] 基于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要求其成员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匿名性以及加强的社会流动性[11]——这些因素与许多基于传统的行为不相容,但格奥尔格·齐美尔认为的大都市心态的特征的抽象社会关系却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12]
定义
[编辑]波普尔将开放社会定义为“每个人都面临个人决定的社会”,与“神秘的或部落的或集体主义的社会”针锋相对。[13] 开放社会的现代倡导者[谁?]认为,在公共意义层面,社会不会保守自己的秘密,因为所有人都信赖所有人的知识。政治自由和人权是开放社会的基础。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将开放社会定义为政治多元和文化多元的社会。波普尔认为,没有人知道完美的政府是什么样子,于是次优的选择是一个可以和平更替权力的政府。文化多元不仅是开放社会的特点,也是开放社会不断改善、进化的活力源泉。而“封闭社会”(封建社会)的特点是政治单极、文化单元,权力更替常常只能用暴力革命完成。他认为,只有民主才能为改革与政权更迭提供保障性体制机制,而不需要流血、革命或政变。[14]
认识论
[编辑]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概念是认识论的,而不是政治的。[15]波普尔在撰写《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时认为社会科学未能掌握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与性质,因为这些学科建立于他所认为的错误认识论基础上。[16]极权主义迫使知识政治化,使得批判性思维成为不可能,并导致极权国家的知识遭到破坏[16]。
波普尔关于知识是临时性的理论意味着,社会必须对其他观点持开放态度。开放社会与文化多元主义及宗教多元主义相关联;这一社会永远对改进持开放态度,因为知识永不完结而永远存在。[17]
封闭社会中,对某些知识和最终真理的要求导致强加一种形式的现实。这样的社会对思想自由是封闭的。与此相反,在一个开放社会中,需要批判性思维,这要求思想和言论自由以及能够促进这种思想自由的文化和法律机构。[15]
警告
[编辑]自称是卡尔·波普尔的理论追随者的投资者和慈善家乔治·索罗斯[18]主张,弗兰克·伦茨和卡尔·罗夫等保守派政治家对藉自现代广告与认知科学的精巧欺骗手段的精妙运用使波普尔的开放社会观念令人怀疑。[19]因为选民对现实的认识很容易被操纵,民主政治话语并不一定导向对现实更好的理解。[19]索罗斯主张,对权力分立、言论自由、以及选举自由的需要除外,迫切的是对真相的追求的明确保证。[19]
然而,波普尔并没有将开放社会与民主、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的经济相关联,而是以个人批判性的心态面对公共团体迷思,无论何种形式。[20]波普尔的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真相可能会失去,批判性的态度并不意味着找到真相。
参考文献
[编辑]- ^ • Henri Bergson ([1932] 1937). Les 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 et de la religion, ch. I, pp. 1-103, & ch. IV, pp. 287–343. Félix Alcan.
• Translated as ([1935] 1977), The Two Sources of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ternet Archive (left or right arrow buttons select succeeding pages), pp. 18-27, 45-65, 229-34., trs., R. A. Audra and C. Brereton, with assistance of W. H. Carter. Macmillan press, Notre Dame. - ^ K. R.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2 vols. ([1945] 1966), 5th ed.
- ^ 3.0 3.1 Thomas Mautner (2005), 2nd ed.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pen society" entry], p. 443.
- ^ Henri Bergson, The Two Sources of Morality and Religion, pp. 20-21. 1935, Macmillan.
- ^ K. R. Poppe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1945), v 1:1 and 174–75.
- ^ K. R. Popper, 1945:175–6
- ^ Popper, K.,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One (Routledge, 1945, reprint 2006), chapter 5, part III.
- ^ Popper, K.,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One (Routledge, 1945, reprint 2006), chapter 10, part VIII.
- ^ K. R. Popper, 1945:199–200
- ^ Wilson, p. 403
- ^ Ernest Gellner, Nationalism (1997), pp. 25–9
- ^ M. Hardt/K. Weeks, The Jameson Reader (2000), pp. 260–6
- ^ Popper, K.,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One (Routledge, 1945, reprint 2006), chapter 10, part I.
- ^ K. R. Popper, 1945:4
- ^ 15.0 15.1 Soros, George, "The Age of Fallibility," Public Affairs (2006).
- ^ 16.0 16.1 Popper, K.,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ume Two (Routledge, 1945, reprint 2006), chapters 23 and 24.
- ^ K. R. Popper, 1945:201
- ^ Soros, George, Soros on Soros (John Wiley and Sons, 1995), page 33.
- ^ 19.0 19.1 19.2 Soros, George, "From Karl Popper to Karl Rove - and Ba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ject Syndicate (November 8, 2007).
- ^ I. C. Jarvie et al. eds., Popper's Open Society after fifty years (1999), pp.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