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注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酒注
明代青花执壶檀香山艺术博物馆
北宋景德镇湖田窑影青釉注子注碗,1964年安徽省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注子通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国家一级文物,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1]

注子,一名酒注子,特指中国传统之执壶中用于盛酒和温酒用途者,亦传至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可置于多有配套的注碗中以温酒。朝鲜又称为瓶型酒煎子(韩语:甁形酒煎子병형 주전자)。 注子始于晚唐,盛行于五代至宋元时,多为瓷质或金属质(金、铜),形状与(古代盛灯油的长颈油壶)相似,大腹,上有盖,旁有嘴和柄,一侧按流,另一侧附柄,去柄安系者称为偏提[2]。唐代中期多为鼓腹、盘口短颈、短流,其身丰满圆浑,流呈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流与柄在五代时逐渐加长,宋代器身趋向瘦长,多呈瓜棱形,流口与柄等高[3]

中国烧制注子的著名窑址有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釉贴花、釉下彩绘及郏县窑黑釉蓝斑,宋代景德镇窑[4]。成套的注子、注碗在宋墓中多有出土,因配套使用,两器多在一窑内烧成,形体通常谐调一致[5],注碗的造型,如大小及装饰花纹均依注子的尺寸和形式而定。

《事始》曰: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䓨,而盖、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
——唐·李匡乂资暇集·注子偏提》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温碗 》. 安徽博物院.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2. ^ 林序达、段启明.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 ^ 林正秋、徐海荣. 《中国饮食大辞典》.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1. 
  4. ^ 方爱平、姚伟钧. 《中华酒文化辞典》.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5. ^ 徐海荣、张学舒、王文光、陈靖显等. 《中国酒事大典》.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6. ^ 虞云国、陈江、王松龄. 《宋代文化史大辞典 (下册)》. 北京: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