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进奏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進奏使

进奏院始于唐朝,是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藩镇驻京机构,内设有进奏官,掌报递章奏,承转诏令[1]。名义上是藩镇与中央的联络机构,而实际是藩镇搜集中央和其他各地情报的情报机构[2]

称谓

[编辑]

原机构是称为“上都邸务”、“留后使”,是藩镇派驻长安的代表,在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被更名为“上都进奏院官”[3]。不过更名之后,时人还是根据旧习惯将进奏院称为“邸”或者“留后院”,进奏官则称呼作“邸吏”[4]

沿革

[编辑]

大历十二年(777年)改为上都进奏院,是各州藩镇官员入京时的寓所[5],多建筑于东市周边的崇仁坊和平康坊[6]。进奏院还设有进奏官,任务是向朝廷报告本镇情况,故有邸报,费用由地方承担。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置都进奏院管理各州府进奏官,以京朝官监领。南宋属门下省给事中,元废[1]

运作

[编辑]

唐代进奏院是集中在长安城东市周边的几个坊内,其中尤以最为繁华的崇仁坊和平康坊为多。而据后来学者的研究,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以东市为中心,朱雀街东形成了贵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区。这就使这一带成为唐后期长安城各种情报的集中地,所以进奏院就多选址于此,便于进奏官的日常搜集情报和交通权贵[7]

活动

[编辑]

进奏院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为藩镇搜集情报,自有一套通信系统,但主要还是利用官驿的设备[8]。时人称进奏院“能传万里之音,不坠九霄之命”,使得节度使会在朝命正式下达前,早已获悉当中的内容。进奏院从事情报任务有以下几样内容[9]

  1. 从公开途径传抄朝廷发布的“报状”,制作成“进奏院状报”[10]报给节度使。此种报刊是节度使了解朝廷政治、经济、军事乃至皇室动向的主要渠道。
  2. 进奏官会以收买、拉拢等手段秘密刺探情报[11]
  3. 组织间谍从事行刺等地下活动,进奏院这时候会担当指挥的据点。

纪事

[编辑]

进奏院与藩镇互助互信,常为藩镇争取最大之福利。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卢龙节度使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抗议:“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12]遇地方政权抗命,朝廷也会拿进奏官开刀,例如大和元年(827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李同捷叛乱,朝廷下诏:“其上都进奏院,宜令御史台京兆府切加守捉,禁其出入,待敕后处分。”[13]

参考与注释

[编辑]
  1. ^ 1.0 1.1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贺旭志, 贺世庆.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2. ^ 隋唐间谍机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军事间谍(上)邢春如,李穆南,竭宝峰,刘心莲 辽海出版社 2007-09-01
  3. ^ 唐会要》,卷七八《诸使杂录上》,170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庄,2006
  4. ^ 唐、宋进奏院比较硏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李永 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3
  5. ^ 《文献通考·职官十四》:“唐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
  6. ^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长安志》卷8《崇仁坊》,《丛书集成初编》第3210册)
  7. ^ 中国古代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狐假虎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05-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8. ^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臧嵘, 商务印书馆,1997-09
  9.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间谍(特务)组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尔虞我诈:中国古代四千年谍海风云 赵英著.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6
  10. ^ 又称为《开元杂报》,新闻史家们认为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份报纸。
  11. ^ 淄青进奏院就曾向本镇密报判官高沐“潜通朝廷”。公元930年九月,四川进奏官苏愿打听到安重诲想发兵进攻西川,马上向孟知祥报告:“朝廷欲发大兵讨西川”。
  12. ^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
  13. ^ 册府元龟》卷123《帝王部》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