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唐破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軒唐破風
轩唐破风和向唐破风

唐破风(日语:唐破風からはふ Karahafu)是一种圆弧形博风板类型。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常见于寺社城郭等建筑的正门或者侧窗上方。虽有“唐”,但一般认为是日本特有的建筑技法[1]

概述

[编辑]

唐破风是建筑结构中的山面[2],是屋檐装饰,呈两侧凹陷[3],中间拱起半弧形,类似遮蓬[4]。有来源说这种建筑式样是来自于中国唐代,源自古典建筑样式中的博风[5],因此得名唐破风[5]。在中国一些唐宋古画中的建筑物有类似现在日本唐破风的结构,称为卷棚出檐唐代高元珪墓中绘有带着唐破风曲线的椅子,是为唐破风在中国早期出现的实例[6]。但也有观点认为该建筑形式是日本原创建筑手法[7],源自平安时代晚期[8],“唐”的意思仅表示“高贵”和“优雅”,用于体现所描述对象的宏伟和复杂[9]。因此对于该建筑形式的起源和定名依据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10]

唐破风常见于建筑的正门屋顶,或者侧窗上方[7]。在平安时代的画卷中,唐破风也出现在走廊、轿子等的顶部[11]。目前已知最早有关唐破风的描绘出现在日本奈良县法隆寺的小型庙堂[8]琉球王国王室宫殿首里城正殿也有唐破风。

历史

[编辑]

早期,唐破风仅用于寺庙或者贵族的门楼,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它逐渐成为大名宅邸和城堡的重要建筑元素。大名的住宅门前通常有装饰有唐破风的门厅,这个门厅用于大将军御成时,家臣接待使用,或者天皇驾临时接待天皇用[12]。这使得唐破风有着很特殊的阶级社会含义[13]。这种顶上装饰有唐破风的门,又称为“唐门”[14][15],作为宗教和世俗权威建筑的象征[16]。在江户幕府时期,唐门反映在建筑主人身上就是权威和强大的象征[17]。唐破风也有用在澡堂殡仪馆等场所,以表现“转世的入口”以及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感[18][19]

类型

[编辑]

唐破风有两种类型,轩唐破风和向唐破风。[20]

轩唐破风

[编辑]

轩唐破风(也称“盔形破风”[21])是屋顶屋檐拱起呈圆形的破风[20],与屋檐连为一体[22]姬路城天守阁西侧四层和由岐神社日语由岐神社割拜殿正门屋檐就是这种破风[20][22]

向唐破风

[编辑]

向唐破风,也称“大唐破风”[22],是与屋顶本身份开,独立突起于屋顶上的窗顶形状的破风[20]

兔毛通

[编辑]

唐破风使用了兔毛通,其为厚而平长的特殊悬鱼[4],可见于松本城等地。[2]

图集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来源

[编辑]
  1. ^ 日本建筑の屋根を特徴づける“唐破风”
  2. ^ 2.0 2.1 天守の意匠 破風と懸魚 (PDF). “国宝松本城を世界遗产に”推进実行委员会事务局. [2019-06-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9). 
  3. ^ 京都漫步,第86页
  4. ^ 4.0 4.1 日本名城解剖书,第11页
  5. ^ 5.0 5.1 中国纪行 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第158页
  6. ^ 中华古建筑,第156页
  7. ^ 7.0 7.1 东方的西方 华西大学老建筑,第104页
  8. ^ 8.0 8.1 karahafu 唐破風. JAANUS. [200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9. ^ karamon 唐門. JAANUS. [2009-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10. ^ 苑宏刚,第124页
  11. ^ ,第188页
  12. ^ Sarvimaki & Structures, Symbols and Meanings,第82–84, 178页
  13. ^ Fort Lauderdale Roofing Experts.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4. ^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第107页
  15. ^ 京都解剖书,第35页
  16. ^ Sarvimaki & Layouts and Layers,第80–108页
  17. ^ Coaldrake 1996,第197页
  18. ^ 日本名所解剖书,第140页
  19. ^ 灵魂的场所,第196页
  20. ^ 20.0 20.1 20.2 20.3 小和田泰経,第22页
  21. ^ 日本建筑史精要,第130页
  22. ^ 22.0 22.1 22.2 京都解剖书,第26页

参考书籍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苑宏刚. 刘丽娜. 浅析中国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on Japa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 & Culture. 2018, (11): 123–124. doi:10.3969/j.issn.1672-4909.2018.11.04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