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南光
谢南光(1902年11月18日—1969年7月26日),原名谢春木,笔名追风,出生于彰化,是台湾日治时期著名的社会运动参与者,也是战后著名的中国政治人物。 谢春木于1921年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现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不久留学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并且于1925年毕业,转入高等科。谢春木在学期间曾参加台湾文化协会的第二、三回夏季文化讲演团,但是因为二林事件发生,乃退学回到台湾声援,不久便进入台北的台湾民报社工作。1927年台湾民众党成立,谢春木为创立人,并且担任政治部主任、劳农委员会主席。但是由于谢春木的激进路线主导台湾民众党,导致日本官方于1931年强制解散台湾民众党。[1]
台湾民众党解散之后,谢春木也于1931年举家移住中国大陆,并且创设“华联通信社”。谢春木在1933年12月改名为谢南光,并且出任南洋华侨联合会书记。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谢南光进入重庆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担任收集日军情报之工作,1940年9月担任秘书长。之后,谢南光担任台湾革命同盟会常务委员,1943年11月任主任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谢南光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委员,担任政治经济组副组长,滞留日本东京;1950年谢南光辞职,担任天德贸易会社理事长,并被选为中日友好协会理事,1952年他前往北京,以“特别招待人”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复出任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会委员等职。1969年7月26日病逝于北京。
生平
[编辑]谢春木于1921年毕业于台北师范学校(现国立台北教育大学),不久留学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并且于1925年毕业,转入高等科。谢春木在学期间曾参加台湾文化协会的第二、三回夏季文化讲演团,但是因为二林事件发生,乃退学回到台湾声援,不久便进入台北的台湾民报社工作。1927年台湾民众党成立,谢春木出任中央常务委员,并且担任政治部主任、劳农委员会主席。但是由于谢春木的激进路线主导台湾民众党,导致日本官方于1931年强制解散台湾民众党。
台湾民众党解散之后,谢春木也于1931年举家移住中国大陆,并且创设“华联通信社”。谢春木在1933年12月改名为谢南光,并且出任南洋华侨联合会书记。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谢南光进入重庆的国际问题研究所,担任收集日军情报之工作,1940年9月担任秘书长。之后,谢南光担任台湾革命同盟会常务委员,1943年11月任主任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谢南光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委员,担任政治经济组副组长,滞留日本东京;1950年谢南光辞职,担任天德贸易会社理事长,并被选为中日友好协会理事,1952年他前往北京,以“特别招待人”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复出任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会委员等职[1]。1969年7月26日病逝于北京[2]。
琐事或传闻
[编辑]赴华以前
[编辑]- 快要毕业的时候,王白渊与几位台北师范同学,拍了一张变装照片。王白渊扮成一个穿西装的女人,一位同学扮卓别林,另一位则扮作算命先生;至于谢春木及其他同学,则是“穿着一副台湾服,双手拿着一轮脚踏车,做出将要出发的姿势,车子的后方挂了一个招牌,写了‘提高台湾的文化’的字样,前面有一个同学装做日人,站在那边不肯给他走,车子的前面亦一样,挂了一个招牌,写着“不,再等一些罢!”的字样”。[3]
- 谢春木在就读台北师范学校时,时常阅读当时被台湾各校列为禁书的《台湾青年》(新民会机关志),他不但是杂志的共鸣者,也是在校内秘密流传这份刊物的活跃者。1921年,谢春木以第一名优异成绩从台北师范毕业,并且接受总督府文教局奖学金,前往东京高等师范求学;但他来到日本以后,却变成日本殖民统治的批判者。1922年,谢春木以“追风”为笔名,在《台湾》发表一篇短篇小说“她将往何处去?致苦恼的年轻姊妹们”,这篇作品日后被学者视为台湾文学史上,一篇相当重要的白话小说作品。之后,谢春木陆续在《台湾》、《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等刊物,发表他对台湾殖民当局的教育、法律、农工运动等议题的评论。[4]
- 谢春木留日期间,除了念书、写作,他积极参与台湾文化协会的各种海外活动,也参加文化协会的东京留学生夏季文化演讲团,1923~1925这三年皆回台宣传。谢春木前两次返乡演讲题目与内容,根据台湾文学与历史学者何义麟研究,有:“教育的一般化”、“科学态度与日常生活”、“现代教育的特色”、“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等。之后,谢春木担任东京青年会的干事,并且热衷于议会设置请愿运动。[5]
- 留日期间,谢春木曾与王白渊一同睡一同吃,两人常在公寓的楼上谈论台湾人的命运,聊到天亮。1931年王白渊出版日文诗集《棘之道》(中译为“荆棘之道”),谢春木特别为王白渊写了一篇序文,交代自己与王白渊的友谊、王白渊的思想转变,以及透露其对日本同化政策及教育方法的不满。谢春木这篇序文得到王白渊的肯定,多年后被王白渊翻成中文。[6]
- 1925年10月“二林事件”暴发,这场农运带给谢春木巨大的震撼,因为10月22日警民冲突地点,正巧在谢春木亲族的甘蔗田,而且不少被捕者是他的亲朋好友(例如:友人李应章)。为了声援农运,谢春木放弃学业赶回台湾,投入救援行列。回台以后,谢春木在台湾民报台北支局任职,而且积极参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农工运动,以及台湾文化协会的活动。1927年7月蒋渭水成立台湾民众党,谢春木担任第一任秘书长。1930年8月他与黄白成枝共同担任《洪水》[7]的编辑,政治立场逐渐左倾,关注台湾农工大众的生存权,与留学时期关心文化启蒙、教育改革及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有所不同。[8]
- 由于谢春木从回台到1931年12月移居上海这段期间,积极从事政治与农工运动,因此谢春木成为日本特务警察的监视对象,移居中国到中日战争结束这段期间,也是如此。[9]
赴华以后
[编辑]- 张秀哲著“勿忘台湾落花梦”,二十九,云:一二八中日事变发生以后,日本的军事势力扩大波及上海租界,谢君乃感觉身边的危险,因为华联通讯社的作风多为抗日,论调易受日本忌视,乃决心避难离沪以免日人乱捕牺牲,一时即谣传谢君被杀逝世,或传被害于福建……谢君东奔西走,后来却闻到厦门去又再跑到香港,做了某种的特别工作,后又转道重庆,却是一位勇敢的台胞志士。……也是一位台湾杰出的人材。
各种作品
[编辑]使用中、日文写作的文学作品:
- 日文小说〈她将往何处去—致苦恼的年轻姊妹〉:谢春木在1922年5月21~23日写成。作品在《台湾青年》上连载,1922年7月第5号首次刊出[12]。
- 日文新诗〈诗的模仿:赞美蕃王〉、〈诗的模仿:煤炭颂〉、〈诗的模仿:恋爱将茁壮〉、〈诗的模仿:花开之前〉:这些作于1923年5月,发表在1924年4月《台湾》第5年第1号,该杂志延误8个月才出刊[13]。上述的四首诗原来以日文书写,后来被台湾诗人陈千武翻译成中文。现在,人们透过陈明台主编的《陈千武译诗选集》,读到这四首诗的中译文本。[14]谢春木以笔名“追风”所写的“诗的模仿”四首,当中两首--〈赞美蕃王〉与〈烧炭颂〉的中译文本,收录在林瑞明主编《国民文选‧现代诗卷I》。[15]
- 中文小说〈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1923年)(为台湾早期新文学运动的重要著作)[来源请求]
使用中、日文撰写的其他著作:
- 《台湾人的要求》(1929年出版):日文书名是“台湾人の要求 : 民众党の发展过程を通じて”,该书在1931年(昭和6年)由台湾新民报社出版。
- 《台湾人如是观》(1931年出版):日文书名是“台湾人は斯く观る”,该书在1930年(昭和5年)由台湾民报社出版,也是记录台湾民族运动史上最珍贵的文献之一。
- 《日本主义的没落》(1933年出版):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 《败战后日本真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35年出版):由台湾(中华民国)的民报印书馆[16]。
后人编选的出版物:
- 1974年东京龙溪书舍复刻、出版谢春木《台湾人如是观》、《台湾人的要求》与《日本主义的没落》这三本书。
- 郭平坦/校订,《谢南光著作选》(上)(下),台北市:海峡出版社,1999年。
时人与后世的评价
[编辑]其人的定位及评论
[编辑]台湾总督府警调单位将谢春木归为“民族运动右派”;而日本内务省警保局保安课、上海领事馆等单位,则将谢春木列为“特甲”级监视对象。
研究台湾政治运动的日人学者若林正丈认为,赴华以前的谢春木,其政治意识形态是“稳健派中稍稍具有社会主义倾向者”,介于林献堂、蔡培火等人代表的“稳健派”以及蒋渭水、连温卿等人代表的“激进派”的中间。
政治与文化论述
[编辑]对于谢春木的政治与文化论述,台文学者柳书琴如是评道,谢春木离开台湾、前往中国之前所写的《台湾人如是观》与《台湾人的要求》,“两书可说是〈她将往何处去?〉的1930年代版本,也可以说是政论形式的另一本殖民青年摸索认同的《荆棘之道》[17]。只是进入1930年代,谢春木舍去譬喻,褪去文学外衣,直接以时论凝视台湾的未来。”[18]
文学作品
[编辑]后世对谢春木文学作品的评价:[4]
参见
[编辑]- 好友:王白渊[1]。
- 曾任职或参与的台湾团体:台湾民报、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机关。
- 曾任职或参与的中国团体:华联通信社、南洋华侨联合会、台湾革命同盟会、天德贸易会社、中日友好协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机关。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謝南光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201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谢南光先生逝世. 人民日报. 1969年7月29日: 第4版.
- ^ 王白渊/著,〈我的回忆录〉,《王白渊‧荆棘的道路》(下册)(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出版),页254~255。
- ^ 4.0 4.1 柳书琴/著,《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页29~30。
- ^ 柳书琴/著,《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页39~40。
- ^ 讯息来源:王白渊/著,〈我的回忆录〉,《王白渊‧荆棘的道路》(下册)(彰化县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出版),页256。
- ^ 该报的正确名称应是“洪水”,不是“洪水报”。
- ^ 柳书琴/著,《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页45~46。
- ^ 柳书琴/著,《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页46。
- ^ 王晓波/著,〈出版前言〉,《谢南光著作选》,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
- ^ 消息来源:中研院近史所口述历史编辑委员会/编,《日据时期台湾人赴大陆经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6月,页35。
- ^ 有一说是:刊载在《台湾》第3年第4号至第7号。
- ^ 向阳,〈三种语言交响的诗篇〉,《文学@台湾》,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页103。
- ^ 陈明台/主编,《陈千武译诗选集》,台中市文化局,2003年8月初版。
- ^ 林瑞明/主编,《国民文选‧现代诗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
- ^ 敗戰後日本真相-謝南光. BLACK WATER MUSEUM. 2022-04-04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中文).
- ^ 《荆棘之道》是谢春木好友王白渊的诗文集,部分诗文表达一个来自殖民地青年的苦闷,以及对台湾现况与未来的关怀。
- ^ 柳书琴/著,《台湾旅日青年的文学活动与文化抗争》,联经出版社,2009年,页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