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
外观
(重定向自西洋人)
西洋这个地理名词现指西方世界,但在中国历史上,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对比于东洋。
- 西洋一词最早作为地理名词出现于五代,历史笔记《西山杂记》记载,五代时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转运使[1]
- 宋朝时开封犹太人因“进贡西洋布于宋”,获宋帝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2]。
- 元朝时西洋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古里佛〉条:“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昆仑〉条提到“舶往西洋”,〈大八丹〉条有“国居西洋之后”,〈天堂〉条记载“西洋也有路通”[3]。又元代《异域志》记有〈西洋国〉条。
- 明朝继承了宋朝、元朝关于西洋的概念,《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年,刘叔勉出使西洋锁里国:“海涛间关凤涛万里,三年夏才至西洋”。《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西洋剌尼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剌泥等来朝,贡方物”。由此可见在明洪武年间,西洋只包含具体的国度。
- 永乐三年,开始了郑和下西洋年代,西洋一词发生巨大变化,“西洋”一词所包含的地域扩展到包括忽鲁姆斯在内的“西洋诸国”,多次见于皇帝敕书:“遣中官郑和等赍敕汪喻西洋诸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敕太监杨庆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今命太监郑和等往西洋忽鲁姆斯等国公干”[4]。西洋成为明朝热门的名词,从明朝刊行的一系列书籍:费信《大西洋记》、巩珍《西洋番国志》、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张燮《东西洋考》,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可见一斑。郑和研究专家向达指出“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罗以西,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小巽他群岛、以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为西洋”[5]
在郑和下西洋年代,西洋的概念已发展到囊括西域的地步。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已经把 哈列、撒马儿罕、土鲁番、哈密等西域诸国称为“旱西洋”,可见西洋 一词已经发展到包含海外各国的意义了。[6]
从汉朝的西域到明朝的西洋,反映中外交通观念的扩展,从陆路迈进大洋[7]。
参考文献
[编辑]- ^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东洋与西洋的由来 73页
- ^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73页
- ^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74页
- ^ 万明《从西域到西洋》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06页 ISBN 7-5027-6377-5
- ^ 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 《两种海道针经序言》 第7页 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23-9
- ^ 万明《从西域到西洋》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07页
- ^ 万明《从西域到西洋》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04页 ISBN 7-5027-6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