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
外观
(重定向自蟹足腫)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5月30日) |
瘢痕疙瘩 | |
---|---|
腹部手术后形成之肥大瘢痕疙瘩 | |
起病年龄 | 疤痕形成 |
类型 | hypertrophic scar[*]、reactive cutaneous fibrous lesion[*]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皮肤科、整形外科 |
ICD-11 | EE60.0 |
ICD-10 | L91.0 |
ICD-9-CM | 701.4 |
OMIM | 148100 |
MedlinePlus | 000849 |
eMedicine | 1298013 |
瘢痕疙瘩(keloid)也称蟹足肿,是一种皮肤对创伤、炎症、感染的过度反应,与体质及张力有关;主要表现为局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大量合成。瘢痕疙瘩的纤维组织通常超出创伤的范围,累及周围正常组织。瘢痕疙瘩和疤痕组织增生的区别在于:后者不累及未创伤区域且常自行缓解。[1]
由于患处会出现疼痛、瘙痒、多汗、功能受限,以及美观受损,一些患者需要对此进行治疗。注射糖皮质激素/5-氟尿嘧啶、咪喹莫特,硅胶覆盖,压迫疗法,冷冻切除、手术切除、激光切除、放射治疗,是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患处注射糖皮质激素在多数情况下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在大约70%的患者中有疗效。部分患者常需要多次注射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手术切除常被用于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且多合并低剂量放射治疗。[2]
参考资料
[编辑]- ^ 存档副本. [201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 ^ http://www.educus.com/Journals/19621835?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这是一篇与医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