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莫斯塔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莫斯塔尔
莫斯塔尔
Mostar
Мостар
城市
莫斯塔尔和老桥
莫斯塔尔和老桥
莫斯塔尔旗帜
旗帜
莫斯塔尔徽章
徽章
莫斯塔尔在波黑的位置
莫斯塔尔在波黑的位置
坐标:43°20′37″N 17°48′27″E / 43.3436°N 17.8075°E / 43.3436; 17.8075
国家 波黑
实体波黑联邦
黑塞哥维那-内雷特瓦州
面积
 • 总计1,175 平方公里(454 平方英里)
人口(2013年)
 • 总计105.797人
 • 密度0.09人/平方公里(0.233人/平方英里)
时区CETUTC+1
 • 夏时制CESTUTC+2
邮政编码88000
电话区号(+387) 36
网站www.mostar.ba

莫斯塔尔克罗地亚语Mostar波斯尼亚语Mostar塞尔维亚语Мостар),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实体之一波黑联邦黑塞哥维那-内雷特瓦州城市市镇,为该州的首府[1]黑塞哥维那地区最大的中心都市,波黑国内第五大都市[2]。市镇面积为1,175平方公里,2013年人口数量为105.797人,其中60,195人居住在同名中心城区里。

内雷特瓦河流经市内。在波黑战争期间,莫斯塔尔被实际上独立的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共和国定为首都(但由于政治形势,实际上的首都是莫斯塔尔近郊的古尔德)。

地理

[编辑]

莫斯塔尔位于波黑南部,黑塞哥维那中部地区。莫斯塔尔都市区位于黑塞哥维那地区的地理中心,因内雷特瓦河流经峡谷中心,因而又名“内雷特瓦河之城”(grad na rijeci Neretvi)。

签订代顿协议之前,莫斯塔尔都市区由三个盆地,北侧的比耶洛波列(Bijelo polje)是城市的北郊,中部的莫斯塔尔峡谷(mostarska kotlina)是莫斯塔尔市区及西郊。南侧的比什切波列(Bišće polje)则是南郊和莫斯塔尔的工业地区。比什切波列在许多地图上都被标记为莫斯塔尔斯卡波列(Mostarsko polje)。市区位于标高60〜80米处[2],附近是韦莱日山区和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贝鲁尼山区。莫斯塔尔除了内雷特瓦河之外,还有拉托波利河,近郊有布纳河、布尼采河、雅塞尼采等河流[1]

气候

[编辑]

莫斯塔尔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最高气温纪录曾达45℃,是南斯拉夫最炎热的城市,现在也是波黑最炎热的城市。秋季至冬季降水量多,夏季则少雨。莫斯塔尔降雪较少,一年中记录有15日以上降雪的年份有1955年、1956年、1963年(23日)、1984年、1985年(27日)、2004年、2005年。莫斯塔尔最寒冷的冬天之一是在1971年,当时有37cm的降雪记录。除此之外,1929年、1940年、1956年的冬天也极为寒冷。2012年2月4日,莫斯塔尔被完全封锁,大雪持续了60小时,交通混乱使得市民的生活陷入麻痹,波黑政府宣布进入自然灾害状态。翌日的2月5日,积雪记录达88cm,这是莫斯塔尔观测史上的首次[3]

2009年7月17日,联邦水文气象机构记录下当晚莫斯塔尔夜间的最低气温未低于过29.3℃的记录,这是1893年以来的首次[4]。 2011年9月,莫斯塔尔宣布其是欧洲最热的都市之一,而这个9月也是过去65年来最热的9月。1987年9月15日,曾记录过达40.6℃的高温[5]。最近10年来,莫斯塔尔的气候有着明显的变化,干燥的天气和难以忍受的炎热夏天频发,也引发了自然灾害。

莫斯塔尔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8.4
(47.1)
10.8
(51.4)
14.6
(58.3)
19.0
(66.2)
24.0
(75.2)
27.6
(81.7)
31.1
(88.0)
30.8
(87.4)
26.9
(80.4)
21.0
(69.8)
14.5
(58.1)
9.7
(49.5)
19.9
(67.8)
平均低温 °C(°F) 1.9
(35.4)
3.2
(37.8)
5.4
(41.7)
8.4
(47.1)
12.5
(54.5)
15.8
(60.4)
18.6
(65.5)
18.4
(65.1)
15.3
(59.5)
11.2
(52.2)
6.7
(44.1)
3.3
(37.9)
10.1
(50.1)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65
(6.5)
151
(5.9)
150
(5.9)
127
(5.0)
102
(4.0)
78
(3.1)
43
(1.7)
74
(2.9)
96
(3.8)
151
(5.9)
200
(7.9)
179
(7.0)
1,516
(59.6)
平均降水天数 13 12 12 13 12 12 7 8 8 11 13 13 134
数据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UN)[6]

历史

[编辑]

莫斯塔尔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史前时代之前的时期就已经被确认有人类在此生活。在铁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和附近地区展开了贸易。另外,也保留有罗马化之前的伊利里亚人生活的痕迹,其墓地和要塞的遗址仍能找到。罗马时代之前人类生活的洞窟及货币、武器等遗迹仍然存在。罗马时期,这片地区被划入达尔马提亚行政。莫斯塔尔附近还发现了三个早期基督教的巴西利卡。其中历史可追溯至5世纪至6世纪的希姆巴西利卡(Early Christian Basilica Cim)是波黑的文化遗产,也是基督教在这一地区普及的证明。罗马帝国崩溃后,斯拉夫人来到了这里[7]

中世纪

[编辑]

中世纪初期,莫斯塔尔附近属扎库卢米亚(Zachlumia)公国。扎库卢米亚的自治虽然受到法兰克帝国的很强影响,在米哈伊·莱斯维奇英语Michael of Zahumlje(Michael Višević,910 - 950)的时期其获得了较高的自治。在13世纪后扎库卢米亚一度被尼曼雅王朝并吞。进入14世纪后,在1320年代,扎库卢米亚属于匈牙利皇冠领地波斯尼亚省英语Banate of Bosnia。在14世纪至15世纪,君主的权力较强。其中斯特凡·武科奇奇英语Stjepan Vukčić Kosača居住在莫斯塔尔近郊的布拉加,1448年获得了黑塞哥的称号。黑塞哥这个称号和圣萨瓦公国英语Duchy of Saint Sava圣萨瓦有关,和今日的黑塞哥维纳新海尔采格等地名也有关系。莫斯塔尔的建城很可能是开始自斯特凡公时期,1440年代在这里修建了两个塔和要塞。建于右岸的要塞被称为塔拉(Tara),左岸的被称为赫勒比耶(Helebija)。赫勒通古萨塔建于塔拉塔的附近。这些塔都是出于防御目的而修建。斯特凡时期还修建了一座木质吊桥。阿方索五世的特许状中也间接提到过莫斯塔尔。莫斯塔尔作为居民点首次在文书中被提及是在1452年4月3日,一位杜布罗夫尼克出身人士在给他的一位同乡寄信时,提到弗拉迪斯拉夫·黑塞哥维奇(Vladislav Hercegović)反抗他的父亲斯特凡,占领了布拉加(Blagaj)和两个要塞、内雷特瓦桥(Duo Castelli al ponte de Neretua)等地[8]

奥斯曼统治时期

[编辑]

莫斯塔尔这个名称首次出现是在1468年至1469年奥斯曼土耳其进行的一次调查中提及内雷特瓦河畔的一个村庄建有两座塔,这个调查出现在1474年拉古萨共和国议会的文书中。莫斯塔尔这个名称是来自于“守桥人”(mostari)一词,当时有一条自市场通往左岸的木制桥梁。奥斯曼帝国自1468年开始统治莫斯塔尔,有35名奥斯曼军人留在这里,土地被分割而当地的居民沦为农奴。奥斯曼帝国开始统治莫斯塔尔后[8],当地开始了都市化的进程,莫斯塔尔首先作为一个法律、行政管区中心得到了开发。自此之后,莫斯塔尔作为矿物资源丰富的波斯尼亚中部至亚得里亚海的贸易路线的中继地得到发展,内雷特瓦河右岸的住宅区逐渐扩大[7]。莫斯塔尔分为以市场和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市场区(čaršija)和近邻社区及住宅地区两个不同的区域。1468年,莫斯塔尔改名为克普吕希萨尔(Köprühisar),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桥附近的要塞。当时市中心有15户住宅[9]。16世纪,莫斯塔尔因为是是渡过内雷特瓦河重要的交通要塞而被定为内雷特瓦桑扎克的首府,黑塞哥维纳地区的行政中心都市。直到今日都是莫斯塔尔象征的莫斯塔尔老桥修建于1566年[10]。桥梁为石质,以替代之前的木桥。老桥由建筑家科查·米马尔·希南的门生米马尔·海伊汝汀修建,是奥斯曼时代重要的建筑物之一。莫斯塔尔老桥全长28m,高20m,其规模在当时令人惊叹。著名的奥斯曼旅行家爱维亚·瑟勒比在17世纪这样形容老桥:“桥从一个悬崖延伸至另一个悬崖,就像伸至空中的彩虹一样…我不过是安拉的一个从属者,虽游历过16个国家却迄今从未看到过这样高的桥梁。桥就和天空一样高,从一处岩石驾往另一处岩石。”[11]

16世纪至17世纪,城市急速发展。这一时期莫斯塔尔的人口达到10,000人。城市是典型的奥斯曼帝国的都市,街道及其附近得到了开发。旧市区位于内雷特瓦河的两岸,是仅次于老桥的表现莫斯塔尔历史最重要的建筑物。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莫斯塔尔有24座清真寺。奥斯曼风格城市的发展在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达到顶峰。奥斯曼帝国的支配在19中期后开始衰退,而基督教则取而代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莫斯塔尔是一座在宗教上颇为寛容的城市,接纳了基督教的宗教设施和社区的建设。最古老的正教教会建于1834年,位于城市东侧山区的山坡。之后,天主教也确保了自己的空间。

近现代

[编辑]
重建中的老桥 2003年6月
重建后的老桥 2008年9月

1878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期间,莫斯塔尔属奥匈帝国统治。1881年,莫斯塔尔成为莫斯塔尔-杜夫诺主教区的中心。1939年,成为南斯拉夫王国克罗地亚自治省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塔尔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重要都市。第二次世界大戦,莫斯塔尔由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统治,作为工业都市得到了开发。有塑料香烟铝土葡萄酒飞机制品制造等产业,在内雷特瓦河上修建了格拉博维察(Grabovica)、萨拉科瓦茨(Salakovac)、莫斯塔尔等水库,进行水力发电。莫斯塔尔在这个时期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工业、观光中心都市。

波黑战争

[编辑]

波黑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后,在1992年至1993年的18个月期间,莫斯塔尔都处在围城之中。南斯拉夫人民军(JNA)首次攻击莫斯塔尔是在1992年4月3日,之后逐渐占领了城市。1992年6月12日,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英语Croatian Defence Council(HVO)拥有了足以将JNA逐出莫斯塔尔的力量。JNA进行炮击作为报复,弗朗西斯科会修道院和天主教的大教堂,设有具5万册藏书的图书馆的主教宫殿,卡拉多兹·贝伊清真寺(Karadžoz-bey)和其他13座清真寺都被破坏。1992年6月中旬,战线移动至东侧,HVO将塞尔维亚正教会的济托米希利奇修道院和建于1863年至1873年期间的正教圣三一教堂Саборна црква Св. Тројице、通称“正教的老教堂”)、圣母诞生教堂Црква Рођења Пресвете Богородице/Crkva Rođenja Presvete Bogorodice、通称“正教的新教堂”)等19世纪中期以来的建筑物破坏[12][13]。波黑阁僚理事会的议长尼古拉·什皮里奇Nikola Špirić)表示,大教堂于2008年春季开始重建,查尔斯皇储也有出资[14]。1991年11月18日,克罗地亚民主同盟(HDZ)在波黑的姊妹政党波黑克罗地亚民主同盟宣布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共和国独立,宣称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土等各方面都从波黑分离。莫斯塔尔随即被波斯尼亚族武装围城,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由克罗地亚势力控制,东侧由波黑共和国军队控制。1993年11月9日,由于两势力的对峙,克罗地亚势力一侧将莫斯塔尔老桥破坏。战争结束后,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ICYT)以反人道罪和破坏莫斯塔尔老桥等其他战争中的犯罪对克罗地亚赫塞哥波斯尼亚的领导者进行追诉。

战争结束后

[编辑]
旧市区
圣彼得教会
科斯基·麦哈麦德帕夏清真寺

1995年波黑战争结束后,莫斯塔尔以极快的速度复兴。因战争而化为废墟的场所建设了新的住宅和购物中心。莫斯塔尔处在欧盟的监管团的直接监管之下,举行了各种选举,并调解了民族关系、城市也得到了正常的管理。另外,复兴耗资了超过1,500万美金。1999年,被破坏的老桥和附近的历史建筑物开始重建,在2004年几乎都已经完成。复兴得到了西班牙美国土耳其荷兰克罗地亚的资金支持。2004年7月23日,在森严的警戒下,老桥正式重新开放。在老桥重建的同时,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会英语Aga Khan Trust for Culture(AKTC)和世界文物建筑基金会(WFMN)在5年间致力于历史古城莫斯塔尔的重建和复兴[15]。民众在很早就意识到若不恢复莫斯塔尔旧市区的风貌,只重建老桥是缺乏意义的。为了帮助重建莫斯塔尔古城,特别是老桥附近地区,因此制定了旧市区的保存计划和个别建筑的重建计划。人们还设立了斯塔里格勒机构(Stari Grad Agency),担当基于计划复兴的旧市区的建筑群的运营及维持和宣传莫斯塔尔文化及观光等重要工作。斯塔里格勒机构正式开始处理业务和老桥的开业典礼是同一天[16]。200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斯塔尔老桥和其附近的旧市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行政

[编辑]

市议会担任监督市长公务的指责,议员是市民的代表。市议会为一院制,由35名议员组成,有议长1名,代理议长2名,这些人也是议员。莫斯塔尔设有支援税务、城市规划、经济、文化、教育、议会的17个政府部门,提供行政服务。在市镇内设有6个支所[17]。2008年10月5日,波黑举行了地方选举,克罗地亚民主同盟(HDZ BiH)虽然获得最多选票,但莫斯塔尔的无市长状态仍未解决,无市长状态持续了440天。在这期间,曾在市议会选举过17次市长但均未能成功。莫斯塔尔并非经由市民直接投票产生,而是在市议会选举,获得三分至二以上得票的议员就任市长。未能选出市长的原因之一是市长得票数要求被提高[18]。在驻波黑国际高级代表的介入,加上莫斯塔尔市法律的修改,HDZ BiH的卢保·贝什利奇(Ljubo Bešlić)被选为市长。

2004年,波黑通过了一条关于莫斯塔尔市的法律,构成莫斯塔尔市中心的六个区被正式统合为一个市。现在制定的市徽和市旗也是因此而来。当时的驻波黑国际高级代表是英国人派迪·阿什道恩,他促进了这项法律的通过。在此之前,莫斯塔尔以内雷特瓦河为界,分为三个克罗地亚人地区和三个波什尼亚克人地区,共计由六个区组成。这一制度对人口少于克罗地亚人的波什尼亚克人有利。由于在其他城市发生了选举时选出议员数及选举区和选民数之间明显不平等的问题,克罗地亚人借此指出莫斯塔尔的行政区划并不公平。而这个问题也导致无市长状态的产生[19]。2011年,波黑宪法法定判决莫斯塔尔市的自治法律违反波黑宪法,要求进行部分改善。

文化

[编辑]

莫斯塔尔在艺术、餐饮、音乐、剧场、博物馆、文学等文化方面均有突出特色。黑塞哥维纳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阿莱克萨·山提克({Aleksa Šantić)及伊万·作弗哥、普雷德拉格·马特维耶为奇(Predrag Matvejevic)、希姆佐·波洛维纳(Himzo Polovina)等都出身自莫斯塔尔。莫斯塔尔举行的重要文化活动有Dani Matice Hrvatske,这项活动得到克罗地亚政府及波黑联邦政府的支持。夏季有Santic Poetry Evenings和莫斯塔尔夏日节(Mostar Summer Festival)、波黑合唱节(Festival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hoirs / ensembles)等诗歌和音乐的文化活动。主要的音乐活动除了自1955年开始举行的莫斯塔拉旋律节(Melodije Mostara)之外,还有克罗地亚国立剧场组织的Mostarska Liska和莫斯塔尔青年剧场组织的国际性诗歌节,举行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建筑

[编辑]

莫斯塔尔在15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由奥斯曼帝国统治,其奥斯曼时期的建筑群和之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修建的、受到外国影响的建筑群巧妙结合。奥匈帝国时期,莫斯塔尔的市议会和奥匈帝国合作,对内雷特瓦西岸的地区进行了规划整理,对基础设施、通信和住宅了建设进行了投资。兴建了基础设施,莫斯塔尔的东西连为一体。值得注意的建筑物有萨拉热窝的建筑家约瑟普·万察什(Josip Vancaš)设计的行政机构的建筑物及1902年由弗兰提斯克·布拉热克(František Blažek)设计的文科中学

1948年至1974年,建设了金属加工工厂和绵织物工厂、铝制品工厂。工厂的建设使得劳动人口增加,莫斯塔尔的人口从1945年的18,000人增加到1980年的100,000人。由于内雷特瓦河东岸当时基础设施不足,政府决定在西岸建设大规模集体住宅。在这段期间,随着现代化装配式建筑的出现和模组化,人们能够大量修建建筑物。功能性的商业大楼也开始在历史建筑较多的东岸出现,并替换了自奥斯曼时期就存在的建筑物。而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因经济稳定加上来自海外的投资增加,都市的文化财产的重建和保护得到进展。莫斯塔尔旧市区得到保存,城市实施可持续的经济计划,吸引了许多来自亚得里亚海沿岸的观光客,给都市的经济带来活力。而这十年来的计划使得莫斯塔尔在1986年获得阿加汗建筑奖[20]。克里瓦丘普里亚石桥(Kriva Ćuprija)建于莫斯塔尔老桥之前,是一座试验性的单拱石桥。建于1558年,由奥斯曼建筑家Ćejvan Kethoda建造,在1566年完工。Ćejvan Ćehajina 清真寺建于1552年,是莫斯塔尔历史最长的清真寺,之后又在清真寺内建设了伊斯兰学校Kujundžiluk巴扎因锻冶作坊而得名,目前有绘画和老桥的铜制及青铜质雕刻、十六和拐杖销售。科斯基麦哈麦德帕夏清真寺(Koski Mehmed-Pašina Džamija)建于1617年,开放参观。参观者可免费入场并拍照。叫拜楼也对一般人开放,可进入清真寺内。清真寺附近是特帕(Tepa)市场,是一座自奥斯曼时期就十分繁荣的巴扎。市场目前主要销售黑塞哥维那生产的生鲜食品,主要销售的有无花果石榴。当地的蜂蜜在黑塞哥维那地区颇有名气。

乡土料理

[编辑]

莫斯塔尔的乡土料理融合了西洋和东方要素。因长期受到土耳其统治,传统的莫斯塔尔料理受到土耳其及中近东、其他地中海区域料理的影响。由于后来又被奥地利统治,莫斯塔尔料理也受到中欧的影响[21]。巴尔干半岛的知名料理ćevapčići(软面包夹羊肉)、布列卡萨尔马(菜卷)、Yaprak木莎卡Dolma(包心卷)等在莫斯塔尔都能品尝到,也能尝到果仁蜜饼八宝饭等甜点。

观光

[编辑]

莫斯塔尔是波黑重要的观光地,有众多来自波黑国内外的游客通过铁路、长途巴士、包机等方式来到莫斯塔尔。以莫斯塔尔老桥为中心的旧市区是莫斯塔尔最有名的观光地。莫斯塔尔除了旧市区之外,还有残存的早期基督教库里姆巴西利卡、奥斯曼时期的公共浴池(公共浴场)、钟楼(sahat kula)、犹太会堂(1889年)和犹太教徒的公墓、众多教会、清真寺、方济各会修道院、16至19世纪的奥斯曼住宅、克里瓦丘普里亚古桥(Kriva Ćuprija,意为弯曲的桥)、塔拉和赫勒比耶两座古塔都值得一看[22]。纪念二战时的游击队的纪念碑也是莫斯塔尔的象征之一。纪念碑由塞尔维亚人建筑家博格丹·博格达诺维奇(Bogdan Bogdanović)设计。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古迹[23]。除了天主教的巡礼地默主哥耶之外,莫斯塔尔郊外的布拉加德尔维希的特基雅修道院(Tekija)也同样吸引信者和观光客来访。还有布拉加要塞等景点。另外莫斯塔尔附近自然景观多样,也有众多遗迹[24]

教育

[编辑]

莫斯塔尔有19座高中和24座初等学校[25]。在高中中有16所是职业学校,3所是文科中学[26]。莫斯塔尔有三座大学,是莫斯塔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star)、莫斯塔尔贾马尔·比耶迪奇大学(University "Džemal Bijedić" of Mostar)和莫斯塔尔联合世界学院(United World College in Mostar)。

人口

[编辑]

莫斯塔尔市内主要的两个民族是克罗地亚人波什尼亚克人。莫斯塔尔市的塞尔维亚人有很多在战争中都被迫离开城市,但仍有少数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莫斯塔尔。战争结束之后,市政也十分重视民族之间的平等。大多数克罗地亚人和波什尼亚克人都隔内雷特瓦河生活。

  • 1991年
    • 波什尼亚克人(穆斯林族) - 43,930人 (34.9%) [27]
    • 克罗地亚人 - 42,648人 (33.8%)
    • 塞尔维亚人 - 23,909人 (19.0%)
    • 南斯拉夫人 - 12,654人 (10.0%)
    • 其他 - 2,925人 (2.3%)
    • 合计 - 126,066人

经济

[编辑]

莫斯塔尔主要依靠铝制品和金属加工业、农业、石材加工、观光等产业。在民营经济方面,中小企业在近年来有明显发展。有数家知名的外资银行在莫斯塔尔设有支行。莫斯塔尔有3座水库,城市以水库为基础进行了生产开发。此外,还有利用风能和建设风车的计划[28]波黑战争中的1991年至1995年期间,莫斯塔尔的重要企业或者关闭,或者因战争影响而受损缩小。包括了制造军用机的SOKO的工场和制造香烟的工厂Fabrika duhana Mostar、食品工业的Hepok。1981年,莫斯塔尔的人均GDP是南斯拉夫平均水准的103% [29]。莫斯塔尔唯一的一家自南斯拉夫时代存续至今的企业是Aluminij,这家企业也是波黑的一家重要企业,和众多国际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Aluminij的利润每年都在稳定增长,和国际级企业戴姆勒菲亚特均有关系[30]。自1997年以来,莫斯塔尔是每年举办的国际经济论坛Međunarodni sajam gospodarstva的主办城市。自1997年以来,莫斯塔尔还每年都举办国际经济博览会(Međunarodni sajam gospodarstva)[31],博览会设有葡萄酒展区等展区。

交通

[编辑]

莫斯塔尔有一个铁路车站和两个巴士车站。其中的一个巴士站也是铁路车站。连接普洛切和首都萨拉热窝铁路线途经莫斯塔尔,有开往萨拉热窝及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普洛切的列车。由于列车列车的运行班数只有数班往返,大多数旅客都选择长途巴士。莫斯塔尔最重要的干线道路是M17号线(欧洲高速公路73号线,E73),这条道路也通往克罗地亚的布洛切港和梅特科维奇、萨拉热窝。有从莫斯塔尔长途汽车站及火车站出发,途径还有M17号线开往萨拉热窝的巴士,每天往返10班。此外还有开往克罗地亚各城市的巴士。长途巴士由萨拉热窝的Centrotrans公司(Eurolines下属企业)、古尔德的Autoherc公司、默主哥耶的Globtour公司等公司营运。南斯拉夫时代,莫斯塔尔地区的公共交通由Autoprijevoz公司运营,现在则是由莫斯塔尔市下属的莫斯塔尔巴士公司负责。莫斯塔尔巴士的特点是其黄色的车身,巴士车辆由日本捐赠。莫斯塔尔国际机场位于南郊的奥尔特耶,目前没有定期航班,主要供来自意大利等地前往默主哥耶的巡礼者和观光客的包机使用。

体育

[编辑]

莫斯塔尔最为流行的体育是足球。当地的足球俱乐部中,波什尼亚克人支持的是韦莱日队,克罗地亚人支持的是兹里尼斯基队。波黑战争之后,各民族支持的球队变得逐渐不同。两家球队都参加波黑的顶级足球联赛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超级足球联赛的赛事,而两队之间的比赛也场面十分火爆。兹里尼斯基队的主场球场是比耶利布里耶格体育场英语Stadion pod Bijelim Brijegom,韦莱日队的主场球场是罗杰尼体育场英语Stadion Rođeni。篮球俱乐部HKK莫斯塔尔兹里尼斯基是波黑国内联赛中的强队[32]

姊妹城市

[编辑]

画廊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Hercegovina.b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9-20. Mostar
  2. ^ 2.0 2.1 Mostar.ba. [2012-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3. ^ Bljesak.info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4-19. Mostarci izišli na ulice zatrpane nezapamćenim snijegom
  4. ^ Bljesak.inf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noćnja noć najtoplija u Mostaru otkad se mjere temperature!
  5. ^ Bljesak.info[永久失效链接] Mostar među najtoplijim gradovima svijeta
  6. ^ Worl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 – Mostar. United Nations. May 2011 [20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7. ^ 7.0 7.1 UNESCO: Old Bridge Area of the Old City of Mostar. [2012-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8. ^ 8.0 8.1 Mujezinović, 1998, p. 144
  9. ^ Institute for Regional Planning, Mostar, 1982, p. 21
  10. ^ Guardian Article: Mostar reclaims Ottoman heritage.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11. ^ 存档副本. [201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4). 
  12. ^ ICTY indictment against the Croat Herzeg-Bosnia leadership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02-12., Statement of the Case, Article 27, 2003.
  13. ^ Prof. Michael Sells' page documenting the destruct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1.
  14. ^ Шпирић: Tреба се окренути будућности да би сви заједно успјели. [201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15. ^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sation of Historic Mostar - AKTC (PDF). [2006-11-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2-06). 
  16. ^ Resurgence of Mostar’s Historic City Centre. [2006-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6). 
  17. ^ Mostar.b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dručni uredi i mjesne zajednice
  18. ^ Bljesak.inf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bemus praefectum: Ljubo Bešlić - Nakon 440 dana, 17 pokušaja
  19. ^ Večernji.h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0-16. Bitka na Neretvi - I Mostar bez gradonačelnika Hrvata?
  20. ^ Pasic, Amir. Con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Mostar. Geneva: The Aga Khan Trust for Culture, 2004.
  21. ^ Tim Clancy, Bosnia & Herzegovina, The Bradt Travel Guide, 2004, pp. 93–97, ISBN 978-1-84162-094-7 Darra Goldstein; Kathrin Merkle, Fabio Parasecoli, Stephen Mennell, Council of Europe. Directorate General IV-Education, Culture and Heritage, Youth and Sport. Culinary cultures of Europe: identity, diversity and dialogue. Council of Europe. pp. 87–94 . ISBN 978-92-871-5744-7.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Dz0srxxDFo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of Mostar: Tourism Portal.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23. ^ UNESCO: Old Bridge Area of the Old City of Mosta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2-14.
  24. ^ Visit Mosta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8-17.
  25. ^ 存档副本. [201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9). 
  26. ^ 存档副本. [2013-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8). 
  27. ^ 存档副本 (PDF). [2013-03-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05). 
  28. ^ Kamerić Sanela , Jakovac Josip. "Welcome to Mostar". Balkans on the Web. 24/08/2010 http://www.balkansontheweb.net/city.php?Most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9. ^ Radovinović, Radovan; Bertić, Ivan (编). Atlas svijeta: Novi pogled na Zemlju 3rd. Zagreb: Sveučilišna naklada Liber. 1984 (克罗地亚语). 
  30. ^ 存档副本.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30). 
  31. ^ 存档副本. [201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1). 
  32. ^ Burić, Ahmed (24 May 2002). "Vahid Halilhodžić: Moja životna priča (I)" (in Bosnian). BH Dani. Retrieved 10 August 201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年9月28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