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尔纳·桑巴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維納·宋巴特
维尔纳·桑巴特
出生1863年1月19日 编辑维基数据
Ermsleben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941年5月18日 编辑维基数据 (78岁)
柏林 编辑维基数据
墓地达勒姆森林公墓 编辑维基数据
母校
职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大学教师、历史学家 编辑维基数据
雇主
配偶Corina Sombart 编辑维基数据

维尔纳·桑巴特(德语:Werner Sombart;1863年1月19日—1941年5月18日)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派最后的代表人物,20世纪早期欧洲大陆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他与马克斯·韦伯齐名,双方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亦相互影响着各自在学术研究上的发展。桑巴特的代表作是《现代资本主义》,他在该书中亦首次使用“晚期资本主义”一词。其它知名著作,有《奢侈与资本主义》《战争与资本主义》《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等。他是“讲坛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观点

[编辑]

桑巴特在1934年著作《德意志社会主义》(Deutscher Sozialismus)中将国家社会主义的谱系追溯至柏拉图之《理想国》中的“正义城邦”:在一个邦国中实现全体人民各以其专属之技艺与德性去从事“正义”的事业[1]。由于桑巴特,柏拉图之政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家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远源。[2]

评价

[编辑]

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维尔纳·桑巴特之何以在西方学术界中名声低落的缘由,学者晏小宝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桑氏曾经站在亲近于纳粹党的立场。不过,晏氏认为,这不是唯一的理由,否则即难以解释同样亲近于纳粹党的学者马丁·海德格在战后的学术地位。二是桑氏曾经站在反对犹太人的立场。不过,晏氏亦认为,这不是决定性的理由。因为知名如马克斯·韦伯等人,在当年讨论犹太人时,也并未给予好的评价。三是桑氏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晏氏认为,正是前述三项原因的叠加,再加上西方学术界中,对于社会学经济学,于战后在研究主题方向上的分叉,所以,最终导致了桑氏学术研究的成果属于乏人问津的命运。[3]

学者晏小宝指出,在西方学术界的评价中,维尔纳·桑巴特所撰写之以文化、消费、奢侈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经典。例如,桑氏于1913年所出版之《奢侈与资本主义》,以及于1927年所发表之〈未来的经济生活〉等著作。[4]

注释

[编辑]
  1. ^ 美国哲学学者Nickolas Pappas曾对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德性”概念作出如下解释:“‘德性’(virtue)是对arete的翻译。arete这个词同很多表示褒贬的词一样,具有一些意外的含义。它和战神阿瑞斯(Ares)显然具有关系,起先表示人在战争中的勇敢。它的意义被扩展为包含了所有的优秀:作为道德术语,arete的意思是‘德行’,但在道德范围之外,它可以表示对动物、属性或者任何别的事物的赞扬。因此它在论述中最强烈的说法是,眼睛和耳朵也具有德性......”N.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ISBN 978-7-5633-6468-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五一~五二。
  2. ^ 桑巴特,德意志社会主义,ISBN 978756175202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页一四四~一四五。
  3. ^ 维尔纳·桑巴特著,晏小宝译. 《戰爭與資本主義》.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译者前言,页16–22. ISBN 9787208180062 (中文). 
  4. ^ 维尔纳·桑巴特著,晏小宝译. 《戰爭與資本主義》.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译者前言,页22–24. ISBN 978720818006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