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原国防部绿岛感训监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綠洲山莊

原国防部绿岛感训监狱,又名绿洲山庄,成立于1972年,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一,位于台东县绿岛乡公馆村流麻沟2号(今将军岩20号)。1987年裁撤后,在民主化之下获得保留,并改建为展览空间,隶属文化部国家人权博物馆白色恐怖绿岛纪念园区

历史

[编辑]

1970年“泰源事件”发生后,当局决定将政治犯集中绿岛监禁管训,各军事监狱监狱长一职一律以宪兵官科军官担任。1970年9月,总统蒋中正核定以泰源感训监狱第二、三期工程款,移充兴建绿岛新监之用,1972年新监完工,名为国防部绿岛感训监狱。[1]:209 4月23日晚上开始,国防部将泰源感训监狱内的170名政治犯移监,24日下午抵达绿洲山庄。4月29日凌晨,再将警备总部军法处看守所(俗称景美看守所)的131名政治犯运送至基隆码头,搭乘舰艇至5月2日才抵达达绿岛山庄。合计关押的政治犯共301人,从泰源感训监狱移来的住在一区,景美看守所移来的则住在四区,但也有人被关禁在六区,如林水泉施明德柯旗化柏杨、张启堂、郭振纯、陈三旺、陈三兴、陈永善、陈明发、黄英武、黄精义、蔡财源、蔡宽裕、锺谦顺等人。[2]:2-4

1975年,蒋中正过世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减刑条例,政治犯如非共产党者减其徒刑三分之一,由各监狱长官呈报假释,致使有许多政治犯提早出狱。1987年,台湾省解严,国防部所属监狱改组,不能再关押非军人身份的政治犯,当时绿洲感训监狱只剩不到40名政治犯,这些刑期未满者移监到法务部设在绿岛的绿岛监狱(崇德新村),并裁撤国防部绿岛感训监狱。[2]:13

组织编制

[编辑]

国防部虽派宪兵司令部管理各军事监狱,但仍授权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督导节制,首任监狱长为宪兵上校郑显亚,之后的黄守中、邱殿川、赵文光亦为宪兵上校。

  • 监狱长室:监狱长(上校)、副监狱长(上校)、侍卫士。
  • 政战室:主任(上校)、监察官、政治作战官、辅导员、保防官、文书士。
  • 第一科(行政财务科):科长(中校)、监狱官、人事官、行政官、文书官、经理补给官、资料管理官、预财官及其他士官。
  • 第二科(宪兵科):科长(中校)、监狱官、监狱士(一个中队)。
  • 通讯组:组长(上尉)、无线电修护官、无线电场务士、有线电话务士、通信兵。[1]:209-210、246-247

建筑

[编辑]

绿洲山庄建筑形式最特别之处为押房四周是高耸的围墙,围墙四周设置五座岗哨,哨兵全天24小时轮流监控所有政治犯。围墙外为行政中心,是监狱长及军士兵的办公场所。围墙内则为政治犯的活动空间,押房为二层楼十字形建筑,外型类似绿岛椰子蟹,绿岛居民故以椰子蟹俗名八卦称其之“八卦楼”。八卦楼每层划分四区关押政治犯,二层楼八区共有112间押房。此外,围墙内尚有礼堂、医务室及戒护中心等建筑。[1]:209

感训教育

[编辑]

关押在绿岛感训监狱的政治犯有红白之分,红派赞成中国统一,具有大中国意识,如林书扬陈明忠等人;白派主张台湾独立,具有台湾意识,如王幸男、黄坤能、杨金海等人。两派虽然政治立场分明,但彼此仍能表面和谐,互相尊重,惟碰到统独问题,仍时常针锋相对。[3]:622政治犯依规定星期一需上政治教育,狱方根据学历分为初级、高级班,统一在礼堂由国民党退休将领讲授国父遗教、三民主义等课程。星期一也要交一篇心得报告,但政治犯多敷衍了事,如写“今天心情不好,无从下笔”、“感冒”、“太热”就交卷。[3]:620

由于狱方政治课程内容贫乏,徒具形式,所以政治犯在押房的大部分时间,皆做自己的事情,如杨碧川回忆许多时间是跟政治犯前辈学习,当时有人教他日文及马克斯思想,以及借他英文版的柏拉图著作《共和国》,他趴在押房地板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把整本书抄了一遍。[4]柏杨则是利用早上吃剩的稀饭,将其涂在报纸上并合并黏成纸板,在狭小的押房空间,每天背靠墙壁坐在地下,在双膝的纸板上完成《中国人史纲》等书。[5]:299、312、313

虽然如此,狱方非常重视政治犯出狱前所写的感训心得,要求出狱前须依照狱方规定写感训心得,内容常依官方盼望,将自己写成痛心自责、拥护领袖的悔过之徒。若狱方认为政治犯思想仍未改造,或找不到保人,则在出狱当天出监狱大门时,重新逮捕,并关进隔壁的绿岛地区警备指挥部第六中队,管训期限是三年,但可多次延长,导致有人囚禁二十余年,狱方常常警告政治犯:“我没办法教你出狱,但我有办法教你坐牢做到死”。[5]:319-320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谢英从. 戰後臺灣東部地區政治犯監獄成立始末研究. 《台湾文献》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9-12, 70卷 (4期). 
  2. ^ 2.0 2.1 陈仪深主持.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八卦樓)文史資料調查研究成果報告」》. 台中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8: 13. 
  3. ^ 3.0 3.1 曹钦荣访问,陈淑玲记录. 高金財先生訪談紀錄. 陈仪深、曹钦荣 (编). 白色記憶: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訪談紀錄. 新北市:台北市: 国家人权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20. 
  4. ^ 陈仪深. 楊碧川先生訪談紀錄. 黄龙兴 (编). 《白色跫音:政治受難者及相關人物口述歷史第一輯》. 新北市: 国家人权博物馆筹备处. 2011: 168–169. 
  5. ^ 5.0 5.1 柏杨口述;周碧瑟执笔. 《柏楊回憶錄》. 台北市: 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