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第一次围剿战争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第一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日期1930年11月-1931年1月
地点
结果 红军胜利
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

  • 第一纵队
    • 第十八师
    • 第二十四师
    • 新编第十三师
  • 第二纵队
    • 第五十师
    • 独立第十四旅
  • 第三纵队
    • 第七十七师
    • 新编第五师
    • 第八师
  • 第五十六师
  • 第四十九师
  • 暂编第二旅
  • 第六十师
  • 第六十一师

中国工农红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蒋中正
鲁涤平
张辉瓒
谭道源
毛泽东
朱德
兵力
100,000人 40,000人
伤亡与损失
9,000人阵亡
6,000人被俘
?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台湾作第一次江西剿共战争),指第一次国共内战前期,1930年底至1931年初,国民革命军与中国工农红军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名称

[编辑]

此次战事名称,中华民国方面称其为“第一次江西剿共”或“第一次江西剿匪”,民间一般简称“第一次围剿”[1];国际上一般称为“第一次围剿” (First Encirclement CampaignFirst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Campaign[2][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又称其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或“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民间一般简称“第一次反围剿”。

时代背景

[编辑]

国府方面

[编辑]

自1927年国民党分共开始,中共在各省迅速的发展武装势力和根据地,蒋中正虽然一直视中共武装为心腹大患,然而在这一期间的他将重点指向北伐以及对付国民党内的反蒋势力和与等新军阀势力,并不认为中共能成多大气候,把此事交由湘、赣地方当局负责,并以地方军进行“进剿”和“会剿”的小规模军事扫荡。

1930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一度袭占湖南岳州及省会长沙[注 1],其他各路红军则威胁著江西省会南昌及湖北省会武昌,一时造成国民政府朝野忷忷,阎锡山等人借此在北平发表“灭共驱蒋”的宣言,企图在舆论上攻倒蒋中正。因为此次的攻击,引起了蒋中正对于中共武装力量的重视。10月3日,中原大战战局已定,蒋中正立即决定以“肃清共匪”作为今后施政重要方针之一[6]。10月6日,中原大战结束,以蒋中正一方的胜利而告终,蒋中正得以将主要兵力集中,部署于江西,用以对逐渐坐大的中国共产党武装发动军事围剿。

中共方面

[编辑]

1927年8月1日南昌暴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举行“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托洛茨基主义,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中间经历秋收暴动海陆丰暴动广州暴动等多起武装暴动[注 2],终归失败,来到江西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根据地。自1927年秋到1930年期间,中共根据地四出扩张,势力蔓延至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福建等地,各省县份的工农政府先后成立,并准备着手成立一个中央政权机关来统一领导全国工农政权的机构。

中共在李立三时期策动城市扩张的冒进路线,计划利用蒋、阎交战的机会制造“新的革命高潮”,企图争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毛泽东等人鉴于8月下旬第二次强攻长沙均遭失利,武汉、南京等城市暴动均遭流产,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认为此时红军的实力,很难进行重大的进攻战斗。得知蒋中正准备在大战结束后调集大军围剿江西中央苏区,于是红一方面军撤回江西中央苏区,基本上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力求巩固根据地。在1930年10月罗坊会议中一致通过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因应当前敌强我弱的形势,动员根据地的群众及依据有利的地形,对国民政府部队实行反围剿战略。

参战部队

[编辑]

国民革命军方面

[编辑]

1930年10月,江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出任围剿军总司令,张辉瓒任总指挥,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参战部队如下:

  • 空军方面
    • 航空第一队(队长张有容)、第三队(队长刘芳秀,一作刘牧群)、第五队(队长田曦)计三个航空队(飞机27架),随时侦察红军行动及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

以上总计共有12个师、3个旅,总兵力约14万人[7][注 3]

作战方针制定为“长驱直入,外线作战,分进合击,猛进猛打”,俱体战略为:三路部队,由北向南,从吉安、建宁之线向赣南中央苏区发起进攻,在吉安、泰和和赣县以东,永丰、乐安、南丰以南,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网,以图将红军主力压制清江至分宜的袁水流域两岸地区,企图使红军背水而战,达到歼灭红军主力于吉安、安福一带。

中国工农红军方面

[编辑]

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简称红军)由红一方面军应战,总司令朱德兼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下辖两个军团和政卫团,各参战部队如下:

以上总计共有7个军,总兵力约4万余人[注 4],部署于靖江分宜袁水两岸。

作战方针制定为“诱敌深入”,俱体实行“求心退却”计划,向根据地内部退却,将国军引诱到根据地内,凭借复杂地形,严密组织地方民众,配合既有工事,等待有利时机将国军予以各个击灭。

战役过程

[编辑]

国军围剿阶段

[编辑]

第一期作战时期

[编辑]

国军围剿军总司令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计划先以原驻赣县的张辉瓒第18师,攻克崇仁南丰后,随即在永丰集中;公秉藩新编第5师及罗霖第77师先向吉安附近地区进展,攻克吉安后,集中在吉安及其对岸的张家渡各附近地区;谭道源第50师则集中于乐安路孝忱新编第13师位于临安崇仁之间;独立第32师位于南昌到樟树镇间,担任后方交通安全的维护。

第六路军总指挥朱绍良,按计划以毛炳文第8师从宜黄进入南丰、黄陵圩集中后,向广昌以西地区推进;许克祥第24师经抚州进入南丰,向广昌附近地区集中;张贞第49师及周志群新编第14旅由闽西,刘和鼎第56师由闽北,预定经由宁化向石城、瑞金间地区集中。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由广东调往江西,经萍乡向赣江东西岸推进。按计划由蔡廷锴第60师集中在万安,戴戟第61师集中在泰和,马昆第12师34旅集中在赣县。

11月2日,鲁涤平将先期到达江西归入指挥的7个师及1个旅编成三个纵队,限定在11月5日前在各地集中:第一纵队第18师驻樟树,第24师驻丰城西北的赣江北岸,新编第13师驻临川;第二纵队第50师驻西山万寿宫,独立第14旅驻靖安;第三纵队第77师驻上高,新编第5师驻高安,第8师为总预备队驻南昌,后进驻抚州。11月5日,鲁涤平下达第一次总攻令,采取“并进长追”的战略,三个纵队分别向袁水两岸推进,将红一方面军消灭于清江至分宜段的袁水流域。

红军方面,于11月1日开始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撤退计划,主动放弃大部分苏区,将主力移到赣江东岸。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的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和红三军团按照命令离开袁水流域,在11月5日、6日安全撤退到赣江东岸,驻扎于新淦吉水永丰安乐宜黄崇仁地区,做出向临川进逼姿态;黄公略率领红三军留在赣江西岸监视及扰军行动。由于红军先期撤退,使鲁涤平第一纵队在11月7日前进至袁水流域扑了一次空,打乱了第一期作战计划。鲁涤平得知红军主力已转移至赣江东岸,判断红军有占领抚州、樟树向南昌前进之势,于是调动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尾追红军东渡赣江,向吉水、永丰、乐安、崇仁、宜黄地区追击前进,第三纵队沿赣江西岸搠流而上,企图将攻击战略展于吉安到南丰之间,在吉安、吉水一带围歼红军。

11月18日到20日,国军右翼第三纵队第77师和新编第5师相继攻占吉安安福泰和;中央第一纵队第18师、第24师攻占永丰吉水;左翼第三纵队第50师占领乐安宜黄,第8师其中1旅则由抚州进驻崇仁。上述县城都是红军主动放弃,仅留下红二十军协同赤卫队保卫江西省委以及迟滞敌军的行动,而国军依然再次扑空。红军于11月18日主动撤出吉安城,19日毛泽东与红三军团会合,召集会议结果继续按照“诱敌深入”的战略退却方针,向根据地中心退却。于12月1日转移到黄陂小布一带,准备在此同国军展开决战,进行战略反攻。在实行战略撤退的同时,又派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红35师伪装成红军主力,赴兴国东北诱敌,把国军引向中央苏区中部地区,以便伺机予以各个击破。从11月7日至12月初,由于红军有计划地实行战略退却,国军虽步步紧逼,攻城夺地,然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决战。

第二期作战时期

[编辑]

12月上旬,蒋中正亲自到南昌举行“剿共军事会议”,策划新的围剿计划,力图将红军主力一举扫平。蒋除一面急电催促第十九路军及第六路军赶赴江西参战,一面于12月7日新自下达了第一号作战命令,计划将红军主力包围在赣西南的东固并一举歼灭。鲁涤平按照蒋中正的命令,制定了围歼红军主力于东固地区的作战计划。作战方针为国军主力由永丰乐安方面推进,并各以一部从广昌石城兴国方面协助,将红军包围在宁都以北及东韶、东固之间并加以消灭。兵力部署方面,如下:

  1. 第九路军先以主力会攻东固,之后由第六路军及第十九路协同,再进攻宁都、东韶方面的红军,扫荡宁都、兴国一带的红军。以一部担任临川、樟树至后方的交通安全维护。
  2. 第六路军先以第8师、第24师从广昌、洛口方面进攻红军,协助第九路军的作战。第49师、第56师及新编独立第14旅,从闽北及闽西出石城、瑞金之间后,向宁都前进。
  3. 第十九路军先将主力进中在泰和、万宁一带,之后协助第九路军扫荡兴国及兴国以东一带的红军,并把其中一部集中在赣县担任防守。
  4. 航空队随时侦察红军行动并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

该计划虽然比较严密,但国军各部来自不同派系,难以协调指挥,如第六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虽全部开进江西境内,除一部分军队归鲁涤平指挥,其余只是各守地界,以图保存实力。加之计划虽对中央苏区形成包围态势,同时也分散了自身兵力。

红军实行战略撤退之时,国军误以为红军乃不战逃跑,除一面夸报战功,扩大宣传,一面继续向红军紧逼,实行“第二期作战计划”。由于误把在东固一带负责诱敌的红35师当成红军主力,12月7日,鲁涤平向各部颁布了围歼红军于东固的作战计划,以第六路军为左翼,第九路军为右翼,命令第十九路军由兴国向太和前进,企图分进合击,会攻东固,将红军一举消灭。12月12日,红二十军发动富田事变,宣布不再服从红一方面军指挥,要求立即逮捕毛泽东等人,并把红二十军转移到赣江以西的永阳。12月17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前往平叛。由于此事影响,以致龙冈以西和西北地区仅剩少量武装部队活动,对于反围剿造成不利局面,方面军决定主动放弃东固。12月16日,鲁涤平下达第三次总攻令,下令各军向中央苏区实施向心攻击,右翼先头部队公秉藩新编第5师推进到陂头,张辉瓒第18师推进到古县、冠山、白水一线,谭道源第50师推进到牛田、增田一线。许克祥第24师到达蛟湖毛炳文第8师一旅向南丰前进,一旅向黄陂集结。第十九路军蔡廷锴第60师也已通过永丰泰和前进。各师以公秉藩新编第5师和张辉瓒第18师进展最快。12月19日,新编第5师攻至东固附近的九寸岭大山,发起东固战役,红十二军第35师抵抗一阵后便主动撤出战斗。此役国军虽胜,但被其打败的并非红军主力。蒋中正闻报后,嘉奖公秉藩之功,特颁奖金银元一万元,并提高该师番号为陆军第二十八师,以资鼓励。

12月20日清晨,张辉瓒第18师在不知公秉藩已攻下东固情形下,向东固猛烈进攻,公秉藩以为红军反攻,也集中火力抵抗。因大雾漫天,在激战四小时后才得知是误战。事后,张辉瓒虽然竭力解释,但公秉藩认为是张辉瓒负气有意争功,于是赌气带着第28师退到富田,张辉瓒第18师则留在东固。至12月25日为止,国军从北面及东面向南推进,前进到万安泰和东固源头广昌建宁一线,东西相距八百里,其中18师和50师形成了突出部,先后攻下苏区中心的一些重要地点。由于国军深入中央苏区后,在红军实行坚壁清野,动员民众刺探情报、封锁消息,及地方武装卫队扰敌、阻敌下,行动极为困难。第十九路军远在赣州泰和之间,福建刘和鼎第56师尚在福建的建宁,实际仅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到达前沿。鲁涤平认为此时不易实现合围的计划,但认为凭借手中的5、6万兵力仍足够打败红军,于是决定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将第六路军毛炳文第8师、许克祥第24师以及第九路军的谭道源第50师、公秉藩第28师、张辉瓒第18师三师先行集结,准备向红军发动进攻。

红军反围剿阶段

[编辑]

双方之行动

[编辑]

12月29日,鲁涤平下达进攻令,以歼灭红军及收复宁都为目的,命令毛炳文第8师以两个团向胡岭咀,两个团向东关寨夹击罗炳辉红12军;许克祥第24师除了以一部联络向东关寨的攻击部队外,其余由洛口前进攻击麻田的红军;谭道源第50师以主力协同张辉瓒师向小布黄陂的红军攻击;张辉瓒第18师由君埠五门岭以一师经上阳斋协同谭道源向黄陂前进,一部协同公秉藩师攻击小布的红军;公秉藩第28师以主力由南境向黄陂、麻田前进,一部协同张辉瓒师进攻小布的红军,并派飞机进行轰炸和侦察。红一方面军集中四万兵力,在国军部署尚未来得及完全实施之前,开始展开反围剿战略反攻。

在此之前,毛泽东、朱德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实行中间突破,先打距离其集结地最近的中路谭道源第50师及张辉瓒第18师。在小布东、西、南三面布下一个口袋阵,两度派遣部队引诱第50师,准备在第50师进入后立即包围歼灭。因为情报走漏,第50师并未中计,一面在源头城构筑工事,做坚守准备,一面张辉瓒率18师紧急呼救。毛泽东等在设伏失败后,说服干部耐心等待战机。将红军从黄陂隐蔽转移到东面的君埠上固下固一带,继续等待机会。

龙岗决战

[编辑]

鲁涤平下达进攻令后,张辉瓒为了邀功,不顾其他国军位置,与公秉藩约定公秉藩28师向约溪,张辉瓒18师向龙冈移动,以期与左翼部队会同,寻求歼灭红军主力。12月29日,公秉藩28师先头一旅向约溪前进,其余由富田继续前进;张辉瓒18师则以其下第54旅(旅长朱耀华)留守东固,第52旅(旅长戴岳)、第53旅(旅长王捷俊)和师部进占龙冈、表湖地区,准备对红军实三面包围行。当日张辉瓒收到谭道源求救电报后,否决了戴岳18师在龙冈停留一天,等待会合第28师和第54旅再驰援谭师的建议,判定红军尚在百里之外,不足为虑,决定次日清晨向君埠前进。此时红一方面军获悉张辉瓒率18师师部和两个旅离开了东固,向龙冈前进,立即决定转而攻击18师。

12月30日清晨4点,红三军第7军在小别村小拱桥遭遇张18师52旅先锋团黄团,在击退先锋团后,乘胜向龙冈方向前进。52旅的黄团和李团在小别村之西阻止红7师的前进,双方激战2个小时多。红三军团下令跟前的红八师、红九师向两翼迂回,52旅两个团兵力亦完全展开,向左右伸延,前红军猛攻,战斗呈现胶着状态。中午12点,红十二军突然从52旅左侧后方向旅展开攻击。52旅旅长戴岳急电向张辉瓒求援。由于张辉瓒所率的53旅及师部均在龙冈,与戴旅相隔约4公里,于是急电命53旅陈团驰援,但仅推进2公里,未加入第一线。张又电令东固的54旅经南龙驰援,第28师向龙冈迂回。但此二部在途中即被红军地方部队阻击,无法前进。此时,红四军和红三军团赶到,向龙冈斜插过去,越过红十二军阵地,切断了张18师师部和东固第54旅的联略,完成了对张18师的包围。张辉瓒一面下令抵抗,一面急电催援。下午3点,红军总部发出总攻令,将张18师压制在毛家坪万功山一带,张辉瓒企图分路突围,但均被红军截击无法成功。红三军从正面攻击直捣张18师部,张18师警卫营见大势已去,集合全营缴械投降。红军经过激烈战斗,在当晚全歼张辉瓒师部和2个旅计9000余人,师长张辉瓒、旅长王捷俊等人全被俘获。仅52旅旅长戴岳逃出龙冈,潜回南昌。

东韶追击

[编辑]

红军于12月30日在龙岗实施中间突破,歼灭国军近万人,取得龙岗战役的胜利。张辉瓒第18师被歼,国军全线震动,公秉藩增援中途听到败讯后,赶紧回头撤回东固。第18师的朱耀华第54旅也慌忙从途中转头北撤富田。国军因电讯中断,各军情况不明,更不明红军的动向。此时鲁涤平判断红军可能乘势转攻公秉藩第28师或谭道源第50师,为避免遭红军各个击破,于是迅速调整部署。12月31日发布命令,令公秉藩第28师由约溪撤回东固、因富一线,第18师的朱耀华第54旅移往富田,严密布防,阻止红军前进,令谭道源第50师临时归属第六路军,退向洛口,向许克祥第24师靠拢[注 5];第十九路军速向兴国集结。谭道源接到命令后,当夜即下令第50师从捷径撤往东韶,向广昌靠撤。第50师各部纷纷退却,人心惶惶,极为混乱,途中还遭遇红二军截击,缴获了许多枪械。

红军在龙岗战役之后,休整一天,在12月31日移驻小布。次年元旦举行军事会议。在侦探敌情中得知谭道源师撤退东移,毛泽东等人判断国军可能要全线退走,决定追击谭道源师,计划将谭道源师歼灭于东韶一带,然后遂一消灭许克祥24师和毛炳文第8师。令红十二军担任正面追击,经南团林池向东韶前进;红三军团任左路,经陂头向东韶前进;红三军任右路,限于2日正午12时到达田营,以主力钳制洛口许克祥师,阻其增援,以一部迂回到东韶东瑞、山下坪北瑞的高地,向东韶攻击,红四军为总预备队。谭道源50师在红军尾随、一路挨打下,于1月2日午后陆续到达东韶,便急忙构筑阵地,想凭借高山地形抵抗,但工事尚未完成,红军主力已经陆续到达,相继合围。在3日早晨从西、南、北三面向东韶展开攻击。50师居高临下,以密集火力阻止红军冲击。下午,红军攻占了黄泥这个制高点,50师已处于红军的火网之下。下午4时,红军全线发起猛攻,迅速突破50师各处阵地。50师陷于混乱,官兵四散逃窜。谭道源率领残部向东北方向逃到抚州。此役国军被歼数千人,缴枪6千多支。毛炳文、许克祥2师得知谭道源师已经被红军击溃,急忙向北撤离,其余各部随之撤退。红军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经东固、龙岗和东韶三次战役,歼灭国军一个师部三个旅,毙俘1.5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2万多件,取得了第一次中央苏区战役的胜利。

原因

[编辑]

国军失败的原因:

  1. 参加围剿的国军来自不同派系,难以形成高效的合击态势。
  2. 参战兵力虽然多达14万,但直接参战的部队却只有三分之一。[注 6]
  3. 国军从事纯军事的战争,而红军组织民众,刺探军情。
  4. 战区地形崎岖,有利于红军的游击战术,不利于正规战术。
  5. 情报能力不足,以致对红军行动,经常判断错误。

红军成功的原因:

  1. 实行了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的内线作战方针和运动战的作战形式,避免和国军过早决战。能抓住战机,择其要害,各个歼灭。
  2. 在中央苏区实行总动员,使红军在情报、运输、补给上,获得充分协助,而充分发挥奇袭效果。

后续

[编辑]

红一方面军在龙冈、东韶两战胜利后,即转入战略进攻,向广昌、宁都、永丰、乐安、南丰等县境展开攻势,扩大了中央苏区的范围。国民政府经此一战后认识到了红军已成气候,无法单凭一省之力消灭,遂在此后的4年多又组织了四次围剿战争,终于在1935年底将红军击败,迫使其长征,收复了红军占领的赣南、闽西等地。

而共产党方面经此一役士气大振,树立起了与国民政府武装对抗的信心。毛泽东也由于此一胜利,巩固了因富田事变而遭到动摇的声望,更加确立了对红一方面军的绝对领导。

相关作品

[编辑]

毛泽东为讴歌“龙岗大捷”,于1931年春季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8]

注释

[编辑]
  1. ^ 红军于1930年7月5日攻下岳州,7月27日攻下长沙。
  2. ^ 秋收暴动发生于1927年9月8日,由毛泽东、瞿秋白主持;海陆丰暴动发生于1927年11月17日,由澎湃主持;广州暴动发生于1927年12月11日,由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策动。
  3. ^ 一作11个师、3个旅,共约10万人。
  4. ^ 指的是红军主力。国府方面估计约10万人,包含中共地方民兵及武装部队。
  5. ^ 此时许克祥闻讯立即先向广昌的陂头撤走。
  6. ^ 主要由第九路军及归入鲁涤平指挥的几个师。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如李云汉《中国近代史》(三民书局出版)、陈正茂等合著《中国近代史》(文京图书出版)等皆如此。
  2. ^ Edmund Wright (编). A Dictionary of World History (2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2014-08-07]. ISBN 9780191726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chapter=被忽略 (帮助)(英文)
  3. ^ Christopher R. Lew; Edwin Pak-wah Leun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Scarecrow Press. 29 July 2013: 58页. ISBN 978-0-8108-7874-7. (英文)
  4. ^ Harold Miles Tanner. China: A History. Hackett Publishing. 13 March 2009: 471页. ISBN 0-87220-915-6. (英文)
  5. ^ Michael Dillon. China: A Modern History. I.B.Tauris. 15 September 2010: 219页 [2014-08-07]. ISBN 978-1-85043-5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英文)
  6. ^ 国防部史政局,《剿匪战史》,第二册,第94页。
  7. ^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民革命军战史》第四部《反共勘乱》第一卷,第175、197页。
  8. ^ 毛泽东.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人民网. [2015-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参考

[编辑]
  • 《国民革命战史》第四部《反共勘乱》,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近代史》,李云汉,三民书局。
  • 《中华民国史稿》,张法玉,联经。
  • 新铭. 《國軍軍史 : 軍級單位戰史》. 一. 台北市: 知兵堂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9868339897. 
  • 新铭. 《國軍軍史 : 軍級單位戰史》. 二. 台北市: 知兵堂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9866412011. 
  • 刘仲林. 《中國工農紅軍的反「圍剿」戰爭》.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 OCLC 15424256. 
  • 王健英. 《中國紅軍發展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 ISBN 978721803198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