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笏板
北宋范仲淹画像
昭和天皇手持笏板之像

,俗称奏板朝板手板手简玉板等,是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一块弧形板子,并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东亚地区,上面可以记录要参奏的内容或是君主的旨意,笏的用意亦有遮口秽,以表示对帝尊敬的说法。天子执,臣子执,这种礼仪开始于周朝

最初笏用制成,后来用所制作。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后来也成为道教法器之一。中国古代官员手持笏板乃是上窄下宽,笏板的长度规定是二尺有六寸,在君王面前指点事物时使用,接受君王命令时,则将命令写在笏上。[1],算是一种备忘录[2]唐朝规定,官员把笏板插在腰带上,骑马上朝。[3]明朝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4]。笏板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记载︰“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注释

[编辑]
  1. ^ 礼记·玉藻.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既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2. ^ 《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
  3. ^ 《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4. ^ 《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