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空城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空城计

空城计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是一种以虚敌实的心理战术。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来造成敌人错误判断,经常能够达到排难解危的目的。空城计中所含的这种谋略思想,古人不仅用于守城,也用于敌众我寡之遭遇战。作为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用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透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惊退敌兵。使用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胆量。包括虞诩赵云曹操祖珽等人皆使用过。三国演义虚构情节中诸葛亮也曾经使用过。

中国历史

[编辑]

叔詹

[编辑]

正史中最早出现之空城计为春秋时代楚国令尹子元以兵车六百乘进攻郑国,兵临郑都城下,郑国大夫叔詹便大胆使用空城计,楚国军队见郑都内城之闸门都没有放下,议论一阵后撤退。(《s:春秋左氏传/庄公#庄公二十八年》)。

赵云

[编辑]

三国时代汉水之战,曹操在北山下运粮,黄忠出兵夺取,但过了约定的期限还不返回。赵云便率领数十骑出营寻找,却正好遇上曹操大军,并被其包围。赵云领兵突围冲阵,一面战斗,一面退却。曹兵再次集合,追至赵云军营。赵云入营后便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有伏兵便退却,岂料在撤退时,赵云军忽然雷鼓震天,用劲弩从后射杀曹兵。曹兵慌张害怕,自相践踏,堕进汉水而死者甚多。

曹操

[编辑]

曹操自身也有用过空城计,公元195年,当时吕布派兵约万余人进攻曹操,武帝本纪写“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而裴松之注引之魏书更明确记载:“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当时曹操派大部分兵力收割麦草,剩下不到千人留守,于是曹操命妇人也加入防守,当时曹操屯营的西边有大堤防,南方树木幽远深长。吕布怀疑有埋伏,便对旁人说:“曹操多诡计,不要中了埋伏。”于是引军退至曹营南方。隔日再来,曹操军有备,埋伏一半兵力在堤防内侧,另一半在外侧。吕布进攻,派轻装士兵挑战,结果被曹军包围,曹军步骑兵同时进攻,大破吕布军,夺取鼓车,追到吕布军的营寨才退回。

文聘

[编辑]

三国时代初,曹魏将领文聘曾经在沔口防守,当时孙权五万大军围攻石阳,形势危急,文聘坚守不动。围城二十多日后,孙权惟有撤出,文聘乘机追上并大败吴军。《魏略》则记载文聘因城墙被雨淋坏,不及修补,便命城中人躲起来,自己在家中睡觉,孙权果然生疑,不敢攻城而去。

萧承之

[编辑]

南北朝刘宋元嘉初年,徙萧承之为武烈将军、济南太守。元嘉七年(430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北魏乘胜进攻南朝宋青州各郡县,其中魏将叔孙建领兵进攻济南,萧承之率数百人拒战,击退魏军。及后魏军聚集济南城下,萧承之使偃兵开城门,用空城计。部下谏道:“贼众我寡,为何如此轻敌!”萧承之道:“今日孤悬在外守着困逼的城池已是很危急的了,若果还继续示弱必然会被他们攻陷,只应该以强势应付。”魏军疑有伏兵,遂引兵而去[1]

王思政

[编辑]

南北朝西魏王思政初镇弘农东魏将军刘丰生率军推进至弘农城下,弘农守备松懈,敌人逼近。王思政“令开城门,解衣而卧”,并勉励将士敌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数千骑兵临城下,见此情形,“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北史·王思政传》)随即王思政修理城池,积累粮草,大大加强弘农的防御。

祖珽

[编辑]

北齐祖珽出任北徐州刺史,南朝军来攻,祖珽“不闭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人行,鸡犬不听鸣吠。”陈军见状,不明所以,怀疑是座空城,放松警戒。夜里祖珽下令大叫,杀声震天。“贼众大惊,登时走散。”后来陈军得知真相,卷土重来,祖珽已做好准备,大败陈军。(《北史·祖珽传》)

李元轨

[编辑]

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李元轨定州刺史时,突厥来犯,元轨开城门偃旗息鼓。突厥疑惑,没敢入城,于夜间遁走。(《旧唐书·李元轨传》)

日本历史

[编辑]

德川家康

[编辑]

德川家康三方原之战中战败后逃到滨松城,德川军使用空城计,武田信玄军见德川军完全没有防备,所有城门打开。武田信玄军前线部队还听到鼓声。信玄恐防有诈,下令停止攻击。结果,家康安然无事,避过此劫。

小说虚构之空城计

[编辑]

“空城计”以《s:三国演义/第0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最广为人知。蜀汉诸葛亮面对曹魏司马懿大军进袭,故意大开城门,坐在城上焚香操琴,让司马懿以为城内有伏兵,因而退兵。此纪录源自晋人郭冲所写《条亮五事》,但裴松之编写的《三国志注》驳斥了此事,直指当年司马懿应在宛城,不可能到街亭迎战,因此后人大多认为此为虚构故事。

郭冲《条亮五事》事三 空城计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翻译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遣魏延等军队合兵向东,只留有一万人守城。司马懿亲帅大军二十万抵挡诸葛亮,恰好与魏延军队错道,直接开到阳平,距离诸葛亮六十里路时,其侦查哨兵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当时诸葛亮也获知司马懿马上攻打阳平,大战在前,考虑与魏延军队合兵,但是军队已经走远,派人令军队回防,恐怕时间也来不及,将士失色,都不知道如何应对。诸葛亮神态自若,命令军中都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命令打开四方城门,出几个人与城门前扫地。司马懿经常说诸葛亮谨慎持重,但是很少见到其示弱,因此怀疑有伏兵,于是领军向北依山而走。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与身边的参谋说话时,拊手大笑,说“司马懿必然认为我示弱,应该有埋伏,循山而逃”。等司马懿的侦察兵回复情况禀报之,跟诸葛亮所言一致。后来司马懿知晓后,非常后悔。

译文

[编辑]

兵力空虚再故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揣摩;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法显得更加奇妙。

  • 虚而虚之:我方兵力虚弱却更显虚弱,使敌方产生疑惑而不向我方发动攻势。
  • 实而虚之:我方兵力充足下显出虚弱,使敌方认为我方虚弱,从而引诱敌方向我方主动攻击,其实我方早有埋伏。
  • 虚而实之:我方兵力虚弱下装作强势,使敌方产生疑惑,认为我方强劲,从而不向我方发动攻势。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南齐书·高帝纪上》:别帅安平公乙旃眷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