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异位性皮炎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特应性皮炎
异位性皮肤炎
又称Atopic dermatitis
发生于肘窝英语Cubital fossa的异位性皮肤炎。
症状过敏反应‎[*]皮肤炎
类型皮肤炎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皮肤科
ICD-11EA80
ICD-10L20
ICD-9-CM691.8
OMIM603165
DiseasesDB4113
MedlinePlus000853
eMedicineemerg/130 derm/38 ped/2567 oph/479
MeSHD003876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湿疹atopic eczema), 是一种与过敏体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和表皮屏障功能障碍以及环境因素;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瘙痒是其原发症状,而皮损可表现为轻度的红斑、红肿、皮肤龟裂,乃至红皮病、严重的苔藓样变。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异位性皮肤炎,古称“四弯风”。

发炎区域常有清澈液体流出,液体会随着发炎时间越久而越浓[1]。异位性皮肤炎常初发于孩提时期,严重程度则随年纪变化[1][2]:未满足岁的孩童身上红疹常遍布全身;年纪稍大时影响范围则主要位于腘窝英语Popliteal fossa肘窝英语Cubital fossa处;成人则好发于手脚[2]。抓搔病灶会使症状恶化,并提升皮肤感染的风险。许多患者常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症状[1]

异位性皮肤炎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相信与遗传学免疫功能异常、环境因子,以及皮肤穿透性过低有关[1][2]。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人是异位性皮肤炎的患者,那么另一个有 85% 的几率也患有该病症[3]。另外居住于都市及干燥区的民众也较容易罹患异位性皮肤炎。太常洗手及暴露于某些化学因子会使症状恶化。情绪压力不会导致异位性皮肤炎,但也可能使症状恶化。异位性皮肤炎并非传染病[1]。诊断需依据症状及征象做判断,且必须排除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才能确诊[2]

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包含避免接触风险因子。尽量维持每日沐浴,并浴后涂敷润肤膏的习惯。病灶处可以涂抹类固醇软膏,并给予止痒药物[2]。可能造成症状恶化的因子包含穿着羊毛衣物、使用肥皂及香水、、灰尘,以及烟。光照治疗对于某些人可能有效。当治疗无效时可以尝试口服类固醇[1],如果有细菌感染视情况合并外用或口服抗生素[2]。如果怀疑皮肤炎是由食物过敏引起,则需尝试改变饮食[1]

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受到异位性皮肤炎影响[1][4],其中又以孩童居多[2]。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盛行率则无显著差异[1],有些人的症状会自动改善[2]。异位性皮肤炎有时称为湿疹,但这个词包含其他皮肤状态,较无特异性[1]。 其他同样描述这种疾病的词汇还有“婴儿湿疹”(Infantile eczema)、“屈部湿疹”(Flexural eczema)、“贝尼耶素质性痒疹”(prurigo Besnier)、“过敏性湿疹”(allergic eczema),以及“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5]。在某些研究中发现了过度活跃症(ADHD)和心脏病之类的疾病与异位性皮肤炎有关。[6]

诊断

[编辑]

异位性皮肤炎是指因遗传导致皮肤异常因而病变,会反复发作且搔痒难当即异常敏感,痒也是异位性皮肤炎最主要的特征,同时易伴随其它过敏性体质,目前发病机制仍然未解。

初次发作多于婴幼儿时期,总病患大约占总婴幼儿3%~5%,约30%的病患于1岁~5岁时发病,约有20%气喘病童会同时有此病症,更约有50%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合并带有气喘、过敏性鼻炎的问题,此类病患通称异位性体质,症状可持续数年到十数年不等。但通常在病情获得控制下,随着年纪的增长有半数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转而痊愈。

判断

[编辑]

临床学上诊断判定异位性皮肤炎的条件,须符合下列条件三项或以上:

  • 皮肤搔痒
  • 湿疹样皮肤炎或苔癣化皮肤炎,同时病灶符合位置[注 1]
  • 持续慢性或反复性皮肤炎长达六个月以上
  • 个人或家族有异位性体质[注 2]

机制、发生原因

[编辑]

虽然至今医疗科学尚无法得知发病机制,但经由多数的临床研究发现数项确定因素:

  • 皮肤角质层功能失常,导致皮肤内水分大量丧失,并使过敏原及化学物质穿透皮肤,造成皮肤产生过敏或发炎反应
  • 皮肤脂质变异,使脂质量不足且稀薄,进而使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及建构角质层细胞的粘合剂神经酰胺大幅减少,皮肤变的脆弱、干燥且并发某些发炎症状
  • 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原因此轻易穿透皮肤引发免疫反应
  • 目前已经找到异位性皮肤炎的致病基因是微丝蛋白或与角质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失所造成,导致皮肤障壁功能受损

分期

[编辑]

目前医学临床上将此症分为三期:

  1. 婴儿期:多数病患于2~3个月大时即开始发病,并持续约2~3年;多半在双颊、前额及头皮显现,常见的症状为干冷时两颊变得干燥、发红、脱皮,但嘴部和鼻部外侧周围正常,同时下巴亦显现病症[注 3],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口唇周围结痂、分泌物、脱皮;而此时婴儿易因病症的刺激而不安、躁动、不易入睡;但与尿布疹不同,包尿布部位通常不会发作。约50%病患可于两岁前痊愈,但其余则会延续至儿童期。
  2. 儿童期:此时期会“痒疹型”或“苔藓化”造成灰褐色皮屑、皮肤变厚、粗糙且深的皮肤纹路或黑色素沉淀,主要显现于手肘窝、膝窝颈部与手足关节处且对称分布[7],衣物紧密包覆患症部位导致摩擦更会加重病情,或是儿童因搔痒而抓患部也会使症状恶化,甚至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而冷、热、干燥的空气、情绪、压力的刺激……亦会加重病情等,若为增厚性干燥病灶,经过度抓痒后,会破皮、湿润、结痂。多数病患可于12岁前逐渐痊愈,极少部分病人会再延续至第三期。
  3. 成人期:若非前两期延续,则此时通常在青春期时发作,可能原因为荷尔蒙的改变或青春期的压力;多为慢性湿疹性状况,好发于手肘窝、膝窝、颈项、前胸部、手腕、足关节……,一般而言病患应在30岁前后可痊愈。另外,女性生产后异位性肤炎发作的案例也常发现。

异位性体质

[编辑]

临床上,诊断异位性皮肤炎,通常会借由视诊,判断患者是否亦为异位性体质:

  • 四肢屈侧的皮肤炎
  • 手部产生湿疹
  • 眼睛周围产生湿疹
  • 肛门及生殖器周围产生慢性皮肤炎
  • 任何面积最大的地方,例:肚子、乳头、手掌、脚背、内耳道、脖子、腋下、大腿、臀部

治疗

[编辑]

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因此治疗过程需要长时间耐心配合,配合医师的治疗;一般投以外用类固醇[注 4]药膏及止痒的抗组织胺药口服药,若有感染问题则并用抗生素,而极少数急性严重发作则可以口服的类固醇快速改善症状,但副作用大,因此须由医师判断后使用。

严重反复发作的孩子,则建议做进一步的‘特异性IgE抗体、过敏性皮肤测试(针刺检查)、贴布试验’等检验,可提早找出过敏原以作为预防。

提高肌肤保湿功能与屏护力是照护异位性皮肤炎的首要步骤,患者不可轻忽。

近几年来,开始有皮肤科医师用湿敷疗法,做为异位性皮肤炎的第一线治疗。针对比较严重、病灶面积大、年纪小的婴幼儿,考量到很多全身性治疗的可能风险,湿敷疗法就成了另一项治疗利器。[8]

新一代治疗药物主成分他克莫司杜匹鲁单抗[9],可选择性的抑制免疫细胞合成细胞激素的功能,而改变发炎细胞的表面抗原,但并不会影响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显降低副作用,效果较目前一线药物类固醇药膏缓慢[注 5],投药初期会有轻微灼热、刺痒感,短时间即会消失,且若投药量控制得宜即无全身性副作用[注 6],但此成分禁止使用于感染性皮肤病灶[注 7],同时使用期间需避免日晒或紫外线照射。

改善

[编辑]

目前就诊时多会针对病患提出建议以改善病情,而原则上皆是尽量避免刺激、远离病原体、降低雷刚受损:

  • 剪短指甲,避免无意识搔抓时造成皮肤严重损伤
  • 避免过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药性、皂碱、香精之清洁剂,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肤干燥,可选用天然植物成分(如超浓缩葵花子油)之清洁嫩肤产品,以维护肌肤脂质。[10][11]
  • 用温水盥洗,避免酸碱值高的清洁剂与洗衣剂,并应洗净无残留,以免刺激皮肤
  • 沐浴后及干冷时可涂抹适量无刺激(药性、香精、防腐剂)的润肤剂[7]
  • 远离用香水、芳香剂、蚊香、樟脑丸、杀虫剂等刺激物质或气味
  • 穿着棉质衣物,避免穿着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龙材质。
  • 被子的选择可选用蚕丝或化学材质,勿使用毛毯,易缠有尘螨。[12][13]
  • 避免衣物粗糙、过紧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
  • 高温时保持凉爽避免流汗与太阳直接照射,汗水及阳光皆会刺激皮肤
  • 避免接触与动物(宠物)皮屑、毛发、排泄物接触,此类物体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体
  • 不铺地毯、草席榻榻米,远离毛绒玩具,以免缝隙中孳生病原体
  • 将厚窗帘布替换为百叶窗,灰尘易堆积于厚窗帘布上
  • 周围相对湿度保持50~65%间,同时避免温差过大,患者极易因过度敏感而发作
  • 使用空气过滤器减少霉菌生长,并应定期更换滤网
  • 每周并以高温清洗寝具,减少含菌数
  • 时常清扫环境减少灰尘,降低刺激原
  • 禁烟并远离二手烟,烟中所含化学物质为体内免疫系统的大敌
  • 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蛋、鱼、小麦、花生、大豆,少数患者对其中食物过敏
  • 减少情绪波动与精神压力,经证实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 皮肤伤口须小心处理,避免引发感染

新闻事件

[编辑]

异位性皮肤炎非传染病,但有女童患者被游乐园拒于门外。[14]

注释

[编辑]
  1. ^ 婴幼儿多于脸部或身体侧边,成人大多位于关节曲侧。
  2. ^ 气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异位性皮肤炎。
  3. ^ 目前研究应与口水刺激有关
  4. ^ 作用为消炎、止痒及血管收缩,明显副作用有皮肤萎缩、皮肤色素脱落、青春痘。
  5. ^ 治疗效果需两周才能呈现
  6. ^ 目前的治疗法之副作用为肠胃不适、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肾功能或中枢神经受损
  7. ^ 因细菌、病毒感染或有溃烂、破损之皮肤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Handout on Health: Atopic Dermatitis (A type of eczema).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May 2013 [19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3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Tollefson, MM; Bruckner, AL; SECTION ON, DERMATOLOGY; SECTION ON, DERMATOLOGY. Atopic dermatitis: skin-directed management.. Pediatrics. December 2014, 134 (6): e1735–44. PMID 25422009. doi:10.1542/peds.2014-2812. 
  3. ^ Williams, Hywel. Evidence-Based Dermatology. John Wiley & Sons. 2009: 128 [2016-06-18]. ISBN 97814443001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4. ^ Thomsen, SF. Atopic dermatitis: natural hist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RN allergy. 2014, 2014: 354250. PMID 25006501. doi:10.1155/2014/354250. 
  5. ^ Williams, Hywel C. The epidemiology of atopic dermatit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 [2016-06-18]. ISBN 97805215707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6. ^ 濕疹 – 常見問題. allergy.ibighealth.com. [202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中文(繁体)). 
  7. ^ 7.0 7.1 异位性肤质照护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10-20.
  8. ^ 游懿圣 医师. 異位性皮膚炎,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 [2017-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9. ^ FDA approves new eczema drug Dupixent.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10 September 2019 [2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rch 2017). 
  10. ^ 如何选择宝宝的沐浴用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12-11.
  11. ^ 干燥敏感肌肤照护系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5-11.
  12. ^ 异位性皮肤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义大医院
  13. ^ 蚕丝特性[永久失效链接]
  14. ^ 只因孕婦稱「看了想吐」 皮膚炎女童被拒樂園外. 苹果日报 (台湾). 2016年10月20日 [2016年10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20日) (中文). 

来源

[编辑]
  1. 朱家瑜《异位性皮肤炎-增订版》[M]. 台北:健康世界,2006年,ISBN 9867577191.
  2. 花莲慈济医院合著《家庭健康百问1-慈济医疗丛书》[M]. 原水文化,2007年,ISBN 9867069412.
  3. 丹羽韧负.《正确认识异位性皮肤炎》[M],陈苍杰 译. 台北:益群,2001年,ISBN 9575526619.
  4. 奥平博一.《异位性皮肤炎最新疗法》[M]. 台北:林郁文化,2000年,ISBN 9577548474.
  5. 泽靖弘.《异位性皮肤炎治愈法》[M],吴秋娇 译. 台北:大展文化,1997年,ISBN 957557690X.
  6. Hywel C. Williams. Atopic Dermatiti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ISBN 9780511038396.
  7. 伊裕君.《成人皮肤疾病与护理》 华杏出版(1998)
  8. 冯容芬 等/编著, 刘雪娥/总校.《成人内外科护理》. 华杏出版(2013)
  9. 徐家杰、张魁恒 译.《皮肤疾病护理》. 台北市:五南图书(2001)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