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浦项战役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坐标36°01′56″N 129°21′54″E / 36.03222°N 129.36500°E / 36.03222; 129.3650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浦項戰鬥
浦项战役
釜山环形防御圈战役的一部分
Lines of troops marching along a road
韩国国军正向釜山环形防御圈前线增援。
日期1950年8月5日-20日
地点
结果 联合国军胜利
参战方

 联合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美国 沃尔顿·沃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崔庸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金策
兵力
58,000人(估计) 21,500人(估计)
伤亡与损失
重大 重大

浦项战役朝鲜语:포항 전투浦項戰鬪 Pohang jeontu */?,英语:Battle of P'ohang-dong)是1950年8月5日一场在大韩民国庆尚北道浦项市爆发的战役,为朝鲜战争的早期战役之一;战役中,以美军大韩民国国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试图阻止朝鲜人民军三个师经由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山区入侵韩国。这场战役是釜山环形防御圈战役的一部分,也是当时少数的大规模交战。最终,战役在联合国军成功阻止人民军的企图后,以前者胜利告终。

作为釜山环形防御圈的一部分,大韩民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的火力支援下戍守该国东部海岸。1950年8月,朝鲜人民军的数个师取道山区南下,试图驱离守卫该地的联合国军队,攻守双方随后就在浦项展开激烈的战斗;而浦项则是驻扎在大邱的联合国军主力的重要补给据点。

在为期两周的战斗中,人民军与国军的地面部队在浦项周遭爆发了数场血腥的拉锯战,据点与领土数度易手,但却无任何一方占有优势。最终,人民军因补给线崩溃与急遽增加的伤亡人数,无力再战,因而被迫撤退。

对朝鲜人民军而言,该战役是战争中的重要转捩点。此役之前,其凭借着装备与数量上的优势,屡战屡胜;但却也因部队推进过于迅速,补给线越拉越长,并在浦项战役爆发时超出补给能力负荷,最终导致战线崩溃。

背景

[编辑]

战争爆发

[编辑]
Soldiers carrying their bags off of a train in a Korean train station
史密斯特遣队抵达大田

1950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别称朝鲜)毫无预警地向南侵略大韩民国(别称韩国),随即导致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随后决定介入战争,并支持韩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一员的美国稍后亦决定对朝鲜半岛用兵,期望击退南侵的朝鲜人民军,以避免大韩民国覆亡。然而,美国部署于远东地区的驻军自五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便一直稳定地减少,而当战争爆发时,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美军部队是驻扎于日本的第24步兵师[1][2]

美军第24步兵师的先遣部队(即史密斯特遣队)于7月5日在美军与人民军首次交手的乌山战役中惨败[3]。在史密斯特遣队战败后的一个月内,第24步兵师又在朝鲜人民军优势的数量与装备等因素下多次挫败[4][5]。第24步兵师所属的数个团稍后又在鸟致院英语Battle of Chochiwon天安英语Battle of Chonan平泽英语Battle of Pyongtaek等地被迫向南撤退[4]。第24师最终在大田战役中背水一战,并几乎遭到歼灭,却也成功地将朝鲜人民军的进攻时程拖延至7月20日[6]。到了7月20日时,美军第八集团军所能增援的战斗部队数量将大约等于朝鲜人民军的进攻矛头规模,而且联合国军的援兵亦不断抵韩[7]

当第24步兵师在韩国西部战线作战的同时,朝鲜人民军第5师第12师则在东部稳定地向南推进[8]。该地区的朝鲜人民军规模为89,000人,并已有六支纵队进入韩国领土,并以出其不意之姿大败韩国国军。当时的韩国国军不但组织混乱,且装备贫弱,更对战争毫无准备[9]。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人民军迅速歼灭了遭到孤立的韩国国军兵力38,000人,随后便继续向南推进[10]

朝鲜人民军的推进

[编辑]
A map of a perimeter on the southeastern tip of a land mass
1950年8月的釜山环形防御圈战术地图。战役发生地点浦项位于该防御圈的东北部。

占领大田后,朝鲜人民军便开始自各个方向向釜山环形防御圈集结,企图完全将之包围。朝鲜人民军第4步兵师第6步兵师则试图袭击防线侧翼。两师企图包围联合国防线的左翼,但却于过程中遭到分散[11]。与此同时,人民军第5师与第12师则在防线右翼攻击驻守该地的韩国国军[12]。两者以装甲与大量兵力猛攻联合国军阵地,并多次击败美军与韩国军,迫使联合国军再次南撤[11]。7月21日,人民军第12师奉第2军之命,须于7月26日前攻克浦项[13]

即便不断被迫后撤,防线右翼的韩国国军仍试图加强反抗力道以期尽可能地拖延朝鲜人民军的推进。两军在数个城市内爆发激烈战斗,试图争夺控制权,造成双方均伤亡惨重。两者在盈德的战斗尤其激烈,不过最终韩国国军仍被迫撤退。此外,韩国陆军在安东战役中的表现亦十分出色,成功地迫使人民军第12师将进攻浦项的时程推延至8月上旬[14][15]。韩国国军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整,并于7月26日征募到大量兵源后,其总规模达到85,871人[16]

东部走廊

[编辑]

釜山环形防御圈的东部走廊地形破碎,使得通过该区异常困难。一条主要干道自大邱东部约80公里处开始一路延伸至位于韩国东部海岸的浦项。唯一一条与这条干道交会的南北向道路则由安东延伸至永川,并于大邱-浦项干道的中心点与之交会[17]

除此之外,该干道上另有一条与之交会的天然道路,其起点为距离浦项西部19公里的安康,坐落于大型铁路节点庆州市附近,而庆州市则是为大邱战线提供补给的重要补给点[17]。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将军认为该东部地区破碎而崎岖的地形将使敌军无法发起任何重大进攻,故未多加设防。沃克将军选择以增援兵力与自浦项南方的延日飞行场起飞的空中支援来回应任何可能的人民军攻势[18]

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南北向山脉太白山脉使得大邱至浦项间的防线地形异常崎岖。浦项东北方,韩国国军防线前沿的地形更是恶劣,通过该地区极为困难。因是之故,联合国军遂以该地地形作为釜山环形防御圈北部防线的天然屏障[19]。然而恶劣的地形同样也造成通讯上的困难,对韩国国军而言尤为如此[20]

序幕

[编辑]
A large ship with a flight deck containing aircraft at sea
朝鲜战争期间的美国海军菲律宾海号航空母舰

规模达58,000人[21]大韩民国陆军编为两个与五个师,并分别部署在防线上。由东向西,韩国军的单位部署依序为韩国陆军第1军英语I Corps (South Korea),下辖第8步兵师英语8th Infantry Division (South Korea)首都机械化步兵师第2军下辖第1步兵师第6步兵师英语6th Infantry Division (South Korea)。此外,经过整编的第3步兵师则由韩国陆军本部直接指挥[19][22]。由于此时的联合国军已多次遭遇挫败,因此军中士气十分低落[20][23]。自战争爆发以来,韩国陆军已折损逾70,000名兵力[24][25]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派出了45架P-51野马战斗机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而美国海军亦派遣数艘舰艇自海上提供火力支援[26]。伤员与被围部队的撤离工作则由福吉谷号菲律宾海号航空母舰执行。此外,美国海军的赫勒拿号英语USS Helena (CA-75)托雷多号重巡洋舰英语USS Toledo (CA-133)亦从海上为在城镇内作战的联合国军提供火力支援[27]

朝鲜人民军则将进攻部队编组为10个联合兵种英语combined arms的机械化师,其总规模在1950年7月时约为90,000名训练扎实且装备精良的部队,并有数百辆T-34坦克提供支援[28]。然而,美军与韩国国军的抵抗已严重迟滞人民军向南侵略的脚步,并使其损失了约58,000名兵力与大量坦克[29]。为了填补折损兵力,人民军不得不自占领区征召经验不足的补充兵与动员兵上战场[30]

朝鲜人民军此时已遭遇了严重的人员与装备短缺[25][31]。部署在韩国军正面上的人民军地面部队由西向东依序为第8师英语8th Division (North Korea)、第12师、第5师与第766独立步兵团[20]。8月5日时,人民军第8师据估计共有约8,000人,第5师与第12师各拥有约6,000人,而第766步兵团则拥有约1,500人;部署于浦项周边的朝鲜人民军总规模至少在21,500人以上[31]

战役经过

[编辑]
A map showing three large divisions of troops advancing through a line of opposing troops to the south
1950年8月10日,朝鲜人民军进犯联合国军防线。

1950年8月上旬,正对韩国军防线的朝鲜人民军三个师兵分三路向防线进犯。人民军第8师向永川发动攻势,第12师主攻浦项,而第5师则与第766步兵团共同进攻安康与距该村以北9.7公里的杞溪面(기계면[17]。相较其对手,韩国国军训练不足,装备奇缺,因此成为釜山环形防御圈中最为脆弱的一段防线。朝鲜人民军明白自该处发动攻势将能取得最大成功[32]

战役起始

[编辑]

朝鲜人民军第8师的攻势几乎在开始后便立刻陷入泥淖。该师自义城向永川发动攻击。然而,韩国陆军第8师自侧翼对人民军发动突袭,导致后者未能抵达大邱-浦项防线。人民军第8师第3团在遭遇韩国国军突袭后几乎被歼灭,迫使第2团前往营救,并因此造成第2团至少700人伤亡。另外,美国空军P-51战斗机的空中攻击与地雷亦至少摧毁了6辆人民军坦克[33]

这场战斗过于猛烈,迫使人民军第8师在再次推进前在该地留守了一个星期。然而,在其终于突破敌军的突击并再次发动攻势时,却又遭遇韩国国军的强烈抵抗,攻势再度放缓。此时,人民军第8师再次被迫停下以等待增援部队抵达[33]。朝鲜人民军在另外两处的攻势则较为成功[17],迅速击退韩国国军[34]

在人民军与韩国军第8师的东方,人民军第12师在安东横渡洛东江,并以小股单位行进的方式穿越山区,往浦项挺进[27]。该师的战斗力不足,且至少一个炮兵连的火炮因为缺乏弹药而被迫撤往北方[33]。联合国军并未预期人民军第12师能有效通过山区,因此在该师发动攻击时该段防线几无设防[35]

8月9日,韩国陆军首都机械化步兵师第25团自杞溪面进入山区侦察,以试图与部署于盈德南方的第3师取得联系。该团前进了4公里后遭遇朝鲜人民军,后者的强大火力迫使该团向南方撤退了近8公里远。此时联合国军已清楚认识到韩国陆军第3师的侧翼正遭到袭击。该师在浦项北方32公里处防守通往浦项的道路,但其南方的山区并无部队驻守;朝鲜人民军即是经由该区域穿透韩军防线[33]

与此同时,韩国陆军第3师正与人民军第5师沿着通往浦项的沿海道路激烈交火。两军的冲突中心是盈德,两者在战斗中均数度占领该镇。8月5日时,人民军发动攻击,自韩国国军手中重夺该镇,并将之向南方驱赶。翌日下午7:30,韩国军发动反攻,重夺城镇[36]

美军航空母舰与水面舰艇在韩国陆军第3师第22团与第23团进攻前以火箭、凝固汽油弹以及舰炮等火力轰击该镇。不过,人民军第5师却成功地自盈德南方的兴海朝鲜语흥해읍渗透进入沿海公路。这项行动基本包围了韩国第3师,并成功地将之围困于浦项北方[36]。人民军第766步兵团则绕过被围的韩国国军第3师,成功占领浦项周遭区域[37]

由于严重的人力短缺,韩国国军指挥官遂下令征召学徒兵朝鲜语학도병戍守浦项女子高校以期拖延朝鲜人民军的攻势。8月11日,学徒兵队伍坚守阵地,对抗数量数倍于己的人民军部队。在最初总数71名学徒兵中,48人在该场长达11个小时的战斗中阵亡。2010年韩国电影《走进炮火中》描述的即是这场战斗[38]

联合国军反攻

[编辑]

8月10日,美军第八集团军将韩国陆军第17团、第25团、第26团、第1反游击营、陆战营与美军第18野战炮兵营的一个炮兵连共同编成浦项特遣队。该特遣队的任务是扫荡浦项周边山区中的人民军部队[39]。与此同时,第八集团军又将美军第8步兵团英语8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的部分单位与第2步兵师共同编成布拉德利特遣队,由第2师副师长约瑟夫·斯拉登·布拉德利(Joseph Sladen Bradley)准将指挥[40]。布拉德利特遣队的任务是守卫浦项,防止人民军第766步兵团的攻势[37]

8月11日,布拉德利特遣队自延日飞行场方向对浦项周遭的朝鲜人民军实施反击,同时浦项特遣队则自安康地区发动攻击。两支特遣队均立即遭遇人民军的抵抗。此时,朝鲜人民军已成功占领浦项[41]。接着,拥有美国空军支援的韩国国军在浦项与安康周遭地带大规模攻击朝鲜人民军,造成一连串激烈的战斗爆发[41]

此时的朝鲜人民军第12师正在浦项西部的山谷中活动,并成功地击退浦项特遣队与首都机械化步兵师。另外,人民军第766步兵团与第5师的部分部队则在浦项及浦项南方与布拉德利特遣队交战。美国的海军炮火英语Naval gunfire support成功驱离了浦项市内的人民军部队,但随着战斗逐渐转向城镇周边的山区时,浦项却成为一双方虽付出惨重伤亡仍欲占领的无人地带[41]

联合国军撤离

[编辑]
A map showing troops moving north and destroying opposing formations there
美军绘制的浦项周边战势图。1950年8月11日至12日间,韩国国军在经历激烈的战斗后成功迫使朝鲜人民军撤往北方。

8月13日时,部分朝鲜人民军在山区西部活动,另一部分则在延日飞行场西南方。小心翼翼的美国空军指挥官不顾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反对,下令第39英语United States 39th Fighter Squadron第40战机中队英语United States 40th Fighter Squadron所属的45架P-51战机撤离延日飞行场。不过,该飞行场的跑道仍处于联合国地面部队的保护下,且从未遭受人民军的直接攻击[42]。离开朝鲜半岛的战机中队则随后撤往日本九州筑城町日语築城町[43][44]

随着浦项的战事逐渐向南扩展,韩国陆军第3师面临人民军第5师越发猛烈的攻势[27]。该师的军官持续向韩军发动攻击,期望后者崩溃,届时朝鲜人民军便能慢慢地瓦解韩国第3师的防御力量,迫使其形成一个个小型口袋。稍后第3师再度向南撤至长沙洞,美国海军遂决定在此地以坦克登陆舰DUKW撤离该师[44]

撤退的第3师将向南航行32公里至延日湾,并加入该地的联合国军以将朝鲜人民军逐出浦项周遭[26][43]。该次撤离行动于8月16日夜间在美国海军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展开[27]。整体而言,该师所属的约9,000名兵力、1,200名警察与1,000名劳工成功撤至南方[26]。另一方面,朝鲜人民军在经历大规模推进后,如今战线距离大邱仅有19公里之遥[34]

朝鲜人民军战败

[编辑]

8月14日时,朝鲜人民军第5师、第12师与第766独立步兵团的主力均集中精力于夺取浦项。然而,由于美军拥有空中优势,且海军亦不断炮击该城,人民军始终无法守住浦项[26]。更重要的是,其补给线如今已彻底崩溃,因此在前线作战的部队将无法获得所需的粮食、弹药与补给品。人民军战俘供称该地区的部队在8月12日以后便未再获得任何粮食,且部队已精疲力尽,无力再战[43][45]。首都机械化步兵师、浦项特遣队与布拉德利特遣队则正准备实施一波最终反攻,目标是将朝鲜人民军彻底逐出该区域[46]

8月15日,联合国军向深陷泥淖的人民军发动反攻。激烈的战斗在浦项周遭持续了数日,双方皆蒙受了重大的伤亡[46]。8月17日,联合国军成功将朝鲜人民军逐出庆州走廊与安康,并使通往大邱的补给线解除遭到切断的危机。而今规模仅剩1,500人的人民军第766步兵团则被迫撤退以免被包围[47]

兵力同样仅存1,500人且精疲力竭、伤亡惨重的人民军第12师稍后亦撤出了该区域[27]。此役过后,第766步兵团并入第12师,并获得补充兵力。到了8月19日时,朝鲜人民军已完全撤离浦项周遭并退入山区[43][44]。大韩民国首都机械化步兵师的部分部队挺进至杞溪面以北3.2公里处,韩国陆军第3师则重夺浦项并于翌日推进至该市以北[47]。韩国国军的防线虽然向南紧缩了数英哩,但却也成功驱逐了朝鲜人民军[44]

战役过后

[编辑]

对因经历战斗而精疲力竭的朝鲜人民军而言,浦项战役是压倒其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民军补给线过度延伸,最终再也无力负荷,因而导致战线的崩溃[44][45]。除此之外,美军的空中优势也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连续的轰炸与炮击成功阻止朝鲜人民军到达并占领目标[35]

由于南北双方的组织均相当混乱,因此难以准确估计战役的伤亡人数。部分单位在战斗中遭到完全歼灭,同样加大了计算伤亡数字的难度[31]。一份韩国陆军的备忘录声称共有3,800名朝鲜人民军在战斗中阵亡,另外自8月17日以降共有181人被俘[45]。确切的伤亡数字很可能更高。单单人民军第12师便很可能蒙受了至少4,500人的伤亡。该师于8月5日回报的兵力规模则为6,000人[31],8月17日回报时仅剩1,500人[47]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Varhola 2000,第3页
  2. ^ Alexander 2003,第52页
  3. ^ Catchpole 2001,第15页
  4. ^ 4.0 4.1 Varhola 2000,第4页
  5. ^ Alexander 2003,第90页
  6. ^ Alexander 2003,第105页
  7. ^ Fehrenbach 2001,第103页
  8. ^ Appleman 1998,第104–105页
  9. ^ Alexander 2003,第1页
  10. ^ Alexander 2003,第2页
  11. ^ 11.0 11.1 Appleman 1998,第222页
  12. ^ Appleman 1998,第182–188页
  13. ^ Appleman 1998,第187页
  14. ^ Catchpole 2003,第22页
  15. ^ Appleman 1998,第188页
  16. ^ Appleman 1998,第188, 190页
  17. ^ 17.0 17.1 17.2 17.3 Appleman 1998,第319页
  18. ^ Appleman 1998,第320页
  19. ^ 19.0 19.1 Appleman 1998,第253页
  20. ^ 20.0 20.1 20.2 Appleman 1998,第255页
  21. ^ Catchpole 2001,第20页
  22. ^ Fehrenbach 2001,第109页
  23. ^ Fehrenbach 2001,第108页
  24. ^ Appleman 1998,第262页
  25. ^ 25.0 25.1 Fehrenbach 2001,第113页
  26. ^ 26.0 26.1 26.2 26.3 Appleman 1998,第330页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Catchpole 2001,第27页
  28. ^ Stewart 2005,第225页
  29. ^ Stewart 2005,第226页
  30. ^ Fehrenbach 2001,第116页
  31. ^ 31.0 31.1 31.2 31.3 Appleman 1998,第263页
  32. ^ Alexander 2003,第133页
  33. ^ 33.0 33.1 33.2 33.3 Appleman 1998,第321页
  34. ^ 34.0 34.1 Alexander 2003,第134页
  35. ^ 35.0 35.1 Fehrenbach 2001,第135页
  36. ^ 36.0 36.1 Appleman 1998,第324页
  37. ^ 37.0 37.1 Appleman 1998,第326页
  38. ^ 강은나래 2011
  39. ^ Appleman 1998,第322页
  40. ^ Appleman 1998,第325页
  41. ^ 41.0 41.1 41.2 Appleman 1998,第327页
  42. ^ Appleman 1998,第329页
  43. ^ 43.0 43.1 43.2 43.3 Fehrenbach 2001,第136页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Alexander 2003,第135页
  45. ^ 45.0 45.1 45.2 Appleman 1998,第333页
  46. ^ 46.0 46.1 Appleman 1998,第331页
  47. ^ 47.0 47.1 47.2 Appleman 1998,第332页

来源

[编辑]

36°01′56″N 129°21′54″E / 36.03222°N 129.36500°E / 36.03222; 129.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