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梅庵琴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梅庵派
梅庵琴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65
编号项目II-34
登录2008年

梅庵琴派,或称梅庵派,为古琴艺术近代流派之一,形成于民国早期,因王宾鲁始传习琴艺于梅庵而得名。

其音乐风格为旋律流畅、节奏紧凑、下指刚劲、常用轮指,而吟、猱、绰、注的幅度大,有如山东民间歌曲戏曲的腔调。

代表琴谱为《梅庵琴谱》。

代表琴曲为《梅庵琴谱》收录的〈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秋风词〉、〈极乐吟〉、〈凤求凰〉、〈秋夜长〉、〈玉楼春晓〉、〈风雷引〉、〈释谈章〉、〈挟仙游〉、〈搔首问天〉等曲。

历史

[编辑]

梅庵琴派创始人为王宾鲁,其于1917年起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期间授有徐立孙邵森(字大苏)、孙宗彭、程午加等人。1929年,徐立孙等人在南通成立“梅庵琴社”,宗旨为“以古琴为主,琵琶副焉”,用以纪念王燕卿和沈肇州二师。[1][2]隔年,徐立孙、邵森二人将王宾鲁遗稿整理为《梅庵琴谱》出版。此后,琴人间便以“梅庵琴派”称呼王燕卿的学生们。[1]

徐立孙先后在南通、上海二地传授古琴,有吴宗汉刘景韶邵元复陈心园朱惜辰王吉儒刘赤城吴自英等学生。[3]南通梅庵琴社的活动在文革期间停止,直至1980年才恢复,由陈心园继任社长。[4]1980年代,刘景韶于镇江成立梦溪琴社[5]刘赤城则在合肥另立梅庵琴社。

梅庵琴派在海外有不少琴人,例如:邵森之子邵元复于1949年移居台湾,并于1984年成立台湾梅庵琴社。[6]而吴宗汉、王忆慈伉俪于1950年代移居香港,又于1967年移居台湾、1972年移居美国,在三地皆有授徒。现居美西的吕培原吴自英亦致力于传播梅庵古琴艺术。

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

主要特点

[编辑]
  • 右手刚劲,左手柔和。[9]
  • 琴谱点拍,重视节奏的紧凑。[10][11]
  • 一气呵成,要求旋律完整且连贯。[10][11]
  • 常用“轮指”。[11]
  • 民间音乐获取养份,因而有山东民间歌曲戏曲腔调一般的大幅度吟、猱、绰、注。[11][12]
  • 徐立孙总结为“燕卿先生一脉,虽说系出金陵,但得北方之气为多。加以燕卿先生独创之风格,所以音韵宽厚雄健之中富有绮丽缠绵之意,刚中有柔而刚柔相济。”[10]
  • 不同人之间会有差异,例如:

代表琴谱

[编辑]

梅庵琴派的主要琴谱毛式郇著《龙吟馆琴谱》和徐立孙、邵森二人根据王宾鲁遗稿编成的《梅庵琴谱》。

代表琴曲

[编辑]

代表人物

[编辑]
  • 王燕卿:梅庵琴派创始人。[13]
  • 徐立孙:第二代,师承王燕卿,与邵大苏创立南通梅庵琴社、合编《梅庵琴谱》。[14]
  • 邵大苏:第二代,师承王燕卿,与徐立孙创立南通梅庵琴社、合编《梅庵琴谱》。[15]
  • 程午加:第二代,师承王燕卿。[16]
  • 孙宗彭:第二代,师承王燕卿。[17]
  • 陈心园:第三代,师承徐立孙,[18]文革后独自经营梅庵琴社。[4]
  • 朱惜辰:第三代,师承陈心园、徐立孙,曾受邵元复指点。徐立孙曾表示朱惜辰青出于蓝,为理想传人。[19]
  • 刘景韶:第三代,师承徐立孙。[20]于镇江成立梦溪琴社。[5]
  • 王吉儒:第三代,师承徐立孙。[3]
  • 吴自英:第三代,师承王吉儒、孙宗彭、徐立孙。现居美国。[3]
  • 刘赤城:第三代,师承刘景韶、徐立孙。在合肥成立梅庵琴社。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吴宗汉王忆慈:第三代,师承徐立孙。移居香港、台湾、美国等地。[21]
  • 邵元复:第三代,邵大苏之子,成立台湾梅庵琴社。[6]
  • 邵磐世:第三代,邵大苏之堂侄女。[22]
  • 刘善教:第四代,刘景韶之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唐健垣:第四代,师承吴宗汉王忆慈。现居香港。
  • 王海燕:第四代,师承吴宗汉、王忆慈。现居台湾。曾在台湾的大学教授古琴。
  • 吕培原:第四代,师承吴宗汉。现居美国。[23][24]
  • 陶筑生:第四代,师承吴宗汉。现居美国。[25]

代表录音

[编辑]
  • 《梅庵琴韵》:收录了徐立孙、陈心园、朱惜辰三人录制的〈玉楼春晓〉、〈平沙落雁〉、〈长门怨〉、〈捣衣〉、〈秋江夜泊〉、〈风雷引〉、〈搔首问天〉、〈挟仙游〉等琴曲。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今虞》. 〈梅庵琴社原起〉 (今虞琴社). 1937: 23–24. 
  2.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9. ISBN 9787101078961. 
  3. ^ 3.0 3.1 3.2 3.3 3.4 张为群. 〈吴自英、姚公白——海上琴缘香江续〉 (PDF). 《南风》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2015-12-29, (023): 5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24). 
  4. ^ 4.0 4.1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徐立孙〉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3. ISBN 9787101078961. 
  5. ^ 5.0 5.1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44. ISBN 9787101078961. 
  6. ^ 6.0 6.1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219–226. ISBN 9787101078961. 
  7. ^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8. ^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9.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9. ISBN 9787101078961. 邵大苏的磊落与狷介,使他对徐立孙的琴学造诣极为推崇。他的长子邵更世(元复)学琴,他要求右手应保持梅庵的刚劲,左手宜力求柔和,并一再提醒邵更世注意学习徐立孙左手技法的的娴熟与流畅。 
  10. ^ 10.0 10.1 10.2 徐立孙; 邵森 (编). 《梅庵琴譜》. 〈梅庵琴谱风格〉. 
  11. ^ 11.0 11.1 11.2 11.3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3–14. ISBN 9787101078961. 
  12. ^ 成公亮. 《秋籟居琴話》. 〈从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 (北京市: 三联书店). 2009: 27. ISBN 9787108032553. 
  13.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 ISBN 9787101078961. 
  14.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53. ISBN 9787101078961. 
  15.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5. ISBN 9787101078961. 
  16.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30. ISBN 9787101078961. 
  17.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50. ISBN 9787101078961. 
  18.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70. ISBN 9787101078961. 
  19.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227. ISBN 9787101078961. 
  20.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39. ISBN 9787101078961. 
  21.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46. ISBN 9787101078961. 
  22.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240. ISBN 9787101078961. 
  23. ^ 张岳悦; 彭子文. 太平洋國樂三重奏 不炫技不做作 中西合璧再創新. 香港文汇报. 2016-12-23 [202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3). 
  24.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50. ISBN 9787101078961. 
  25. ^ 严晓星. 《梅庵琴人傳》.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61. ISBN 9787101078961. 
  • 《梅庵琴韵》,香港:雨果。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