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利弗莫尔
杰西·利弗莫尔 | |
---|---|
出生 | 美国 马萨诸塞州什鲁斯伯里 | 1877年7月26日
逝世 | 1940年11月28日 美国 纽约州纽约曼哈顿 | (63岁)
死因 | 自杀 |
别名 | Boy Plunger The Great Bear of Wall Street |
职业 | Speculator |
知名作品 | 《独步股坛“投机之王”狙击价格方程式》 |
配偶 | 奈蒂·乔丹 (1900年结婚—1917年离婚) Dorothea "Dorothy" Wendt (1918年结婚—1932年离婚) 哈里特·梅茨 (1933年结婚—1940年结束) |
儿女 | 小杰西·利弗莫尔 保罗·利弗莫尔 |
父母 | Hiram Livermore Laura Prouty |
杰西·劳里斯顿·利弗莫尔(英语:Jesse Lauriston Livermore,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已故美国股票交易员[1]。他被认为是即日买卖的先驱者[2],也是Edwin Lefèvre的畅销书《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主角蓝本。利弗莫尔一度是世界上其中一位富豪。然而,当他自杀时,他的负债多于资产[3]。
在很少发布准确的财务报表、获取当前股票报价需要大量操作、市场操纵猖獗的时代,利弗莫尔使用现在所谓的技术分析作为他的交易的基础。后世仍在继续研究他的原理,包括情绪对交易的影响。
利弗莫尔的一些交易,例如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前和1929年华尔街股灾前的短仓交易,在投资界堪称传奇。一些观察家认为利弗莫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易员,但其他人则认为他的遗产是一个警示故事,提醒人们利用资金杠杆寻求巨大收益的风险,而不是专注于较小但更稳定回报的策略[4]。
早期生活
[编辑]利弗莫尔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什鲁斯伯里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搬到马萨诸塞州阿克顿[5]。三岁半时,利弗莫尔学懂读写,五岁开始阅读财经报章[6][7]。在学时,他的数学成绩尤其出色,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三年的课程内容。14岁时,他的父亲要他辍学去农场帮忙。然而,他极度失望。于是,母亲筹集5元美金,协助他离家出走[6][7]。
交易员生涯
[编辑]崭露头角
[编辑]1891年,14岁的利弗莫尔于波士顿的潘伟伯股票经纪公司当报价板男孩,在证券行情布告板上记下最新股价[8],周薪5美元。 1892年,15岁的他第一次交易,当时他在一家对赌行(一种不买卖股票的机构,而是押注特定股票价格会上涨还是下跌[1]──本质上是赌场──一场赌博)以5美元押注芝加哥、伯灵顿和昆西铁路的股票[9][10],利润为3.12美元[6]。
16岁时,他辞职,并开始全职交易。从1893年到1894年,利弗莫尔被同行交易者昵称为 Boy Plunger(Plunger 是鲁莽赌徒或投机者的通俗术语),每周在波士顿的对赌行赚取约200美元,远高于他在潘伟伯公司的薪金[10]。他带着1000美元回家,偿还母亲给他离家出走的5美元,但她不赞成儿子的“赌博”;利弗莫尔反驳称自己不是赌博,而是“投机”[11]。
从1895年到1897年,18岁到20岁之间,他累积10,000美元的交易利润,三年交易的净回报率为1000%。然而,由于他一贯获胜,波士顿地区大多数对赌行禁止他交易。使用伪装和假名进行交易只会延长不可避免的全市禁令[10]。
从1898年到1900年,21岁到22岁之间,他继续在 Haight & Freese 进行交易,这是波士顿地区最后一家没有禁止他的对赌行。然而,Haight & Freese 逐渐扩大买卖价差,并施加限制性的保证金要求,大大增加利弗莫尔的赚钱难度和风险[10]。
搬到纽约,大起大落
[编辑]1900年9月14日,23岁的利弗莫尔搬到纽约。恰逢股市强劲的牛市,他在 Harris, Hutton & Company 股票经纪公司进行了成功的买入交易,五天内将10,000美元变成了50,000美元。1901年5月,他预计会出现回调,并使用400%的保证金沽空。因为股票行情纸带的更新速度不够快,令他无法即时作出交易决策,最终失去全部资产。他向爱德华·法兰西斯·赫顿借了2,000美元,搬到不为人知的圣路易斯,然后又回到对赌行投注[6]。
1901年,24岁的他买入北太平洋铁路公司股票,获得第一次重大胜利。他把1万美元变成了50万美元[6]。1906年,他在爱德华·R·巴特利,位于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会所度假。度假期间,他在汤马士·W·罗臣的指引下,在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前一天持有大量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短仓,获得250,000美元利润[12]。一段时间后,利弗莫尔买入这只股票。然而,处理他大部分交易的经纪行老板赫顿错误说服利弗莫尔平仓,结果令他损失40,000美元[6]。
一日赚一百万,首次破产
[编辑]1907年恐慌中,利弗莫尔的巨额短仓使他一天之内赚了100万美元[6]。然而,在股市崩盘期间救助了整个纽约证券交易所的J·P·摩根要求他不要进一步沽空。利弗莫尔表示同意,并从反弹中获利,将他的净资产增加到300万美元[6]。
1908年,他打破自己的交易规则,听从棉花大王佩斯·汤马士[13][14](另一说法为泰迪·派斯[15][6])建议,买入棉花期货。结果,汤马士暗中放售所有期货,利弗莫尔不断买入,更放售获利的小麦期货,招致大量损失。紧接四年,他债务缠身,1914年首次宣布破产[15]。
1915年,利弗莫尔向丹尼尔·威廉臣寻求协助。威廉臣向他提供500股,他等待整整六星期,以98美元买入500股伯利恒钢铁公司股票,收市时再买入500股。翌日,他以145美元卖出,重新拥有资本[1]。两年内,他的交易利润足以还清200万美元债务,并购买100万美元自由债券[16]。
垄断、操纵市场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利弗莫尔秘密垄断棉花市场。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接到美国农业部长的电话后进行拦截,美国农业部长要求他到白宫进行讨论,阻止了他的举动。利弗莫尔同意以损益平衡的价格回售棉花,从而防止棉花价格出现麻烦的上涨。他被问及为什么垄断了棉花市场时,回答:“总统先生,看看我是否可以[17]。”
他在1924年至1925年操纵市场,与Arthur W. Cutten的一场小麦和玉米大战中赚到1000万美元[6],并策划轧空小猪商店股票[11]。
沽空赚一亿,第四次破产
[编辑]1929年初,他利用100多名股票经纪人,累积大量短仓来隐藏自己的行动。到了春天,他账面亏蚀600万美元。然而,他于1929年华尔街股灾净赚约1亿美元[6]。在一系列报纸文章称他为“华尔街最大淡友”后,他被公众指责为这次股灾的罪魁祸首,并收到死亡威胁,导致他雇用了一名武装保镖[11]。
1934年3月,利弗莫尔宣布第四次破产,所列负债为2,259,212.48美元,资产为184,900美元[16]。没有人知道他破产的详细原因[15],自此,他失去人生意义。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解除他的会员资格[17]。
自杀身亡
[编辑]1940年11月28日感恩节当天下午5点30分刚过,利弗莫尔在他通常喝鸡尾酒的曼哈顿雪利荷兰酒店的衣帽间,用柯尔特自动手枪开枪自杀。警方在利弗莫尔的个人皮革封面笔记簿中发现八页手写小页的遗书[12][18]。这张纸条是写给他的妻子哈丽特(利弗莫尔给她起了个绰号“尼娜”),上面写着:
“ | 忍受不了,所有事情对我来说都很差。我厌倦了抵抗,不能够再坚持下去,这是唯一的出路!我不值得你爱,我是个失败者,我真的很对不起,但这个方法是我唯一的出路。爱人罗利[17]。 | ” |
个人生活
[编辑]利弗莫尔最喜欢的书是1841年首次出版,查理斯·麦基所著的《大众错觉与群体狂热》。这也是股票交易员,利弗莫尔的密友伯纳德·巴鲁克最喜欢的书[5]。
1907年,他买了一艘价值20万美元的游艇、一辆火车车卡和一个上西城住宅。他加入了高级会所,并有情妇 [6]。
他享受钓鱼,1937年,他钓到一条486磅的剑旗鱼[19]。
婚姻生活
[编辑]利弗莫尔1900年第一次结婚,后来炒股破产,妻子Netit (Nettie) Jordan不愿变卖首饰支持他炒股,两人感情失和,终于在1917年离婚。他的第二任演员妻子温德特(Dorothy Wendt)嗜酒、花名在外,最后温德特跟他离婚,还把他的财产挥霍一空,又在一次酒醉后,对长子开枪,造成长子残废。家庭生活的失衡,使他因为私人生活问题而致心灰意冷。1933年,他第三次结婚,妻子为Harriett Metz。
股票交易心得及名言
[编辑]股票交易心得
[编辑]- “买上升中的股票,卖下跌中的股票。”
- “只在市场有明显趋势时交易。”
名言
[编辑]- “华尔街不曾变过。口袋变了,股票变了,华尔街却从来没变,因为人性没变。”
- “投资人必须提防很多东西,尤其是自己。”
- “市场永远不会错,只有人性会犯错。”
家庭
[编辑]父母
[编辑]- Hiram Livermore(1840年6月—1928年)
- Laura Prouty(1845年—1928年)
妻子
[编辑]- Nettie Jordan(1867年2月—1956年10月10日)1900年10月结婚,1917年10月离婚。
- Dorothy Fox-Wendt(1895年8月4日—不详)1918年12月2日结婚,育有两子。1932年9月16日离婚。
- Harriet Nina Metz(1894年11月26日—1967年1月13日)1933年3月28日结婚,1940年11月28日因利弗莫尔自杀身亡而结束。
子女
[编辑]- 长子:小杰西‧利弗莫尔(1919年9月13日—1976年2月20日)
- 次子:保罗‧利弗莫尔(1923年4月3日—2002年5月2日)
著作
[编辑]亲笔著作
[编辑]How to Trade in Stocks(中文译名:《独步股坛“投机之王”狙击价格方程式》)
以其为蓝本之著作
[编辑]Reminiscenes of a Stock Operator(中文译名:《股票作手回忆录》)(作者:Edwin Lefèvre)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Lefèvre, Edwin.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Harriman House Limited. 1923. ISBN 9780857190567.
- ^ Millman, Gregory J. The Original Day Trader. Forbes. [December 5, 2019] (英语).
- ^ Abbott, Robert. Big Mistakes: Jesse Livermore. GuruFocus. June 18, 2019.
- ^ Kenneth Fisher. 100 Minds That Made the Market. ISBN 978-0470139516. Wiley, 2007
- ^ 5.0 5.1 Smitten, Richard. Trade Like Jesse Livermore. Wiley. November 11, 2004. ISBN 0-471-65585-6.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Shen, Lucinda. Why Wall Street traders are obsessed with Jesse Livermore. Business Insider. July 17, 2015.
- ^ 7.0 7.1 The amazing story of Jesse Livermore. March 12, 2022 [November 17, 2024].
- ^ Who Was Jesse L. Livermore?. 2022-10-19 [202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英语).
- ^ Millman, Gregory. The Original Day Trader. Forbes. 1999-12-07 [2024-05-07].
- ^ 10.0 10.1 10.2 10.3 Rubython, Tom. Jesse Livermore – Boy Plunger. Bere Regis, United Kingdom: The Myrtle Press. 2015: 382. ISBN 978-0-9906199-1-8 (English).
- ^ 11.0 11.1 11.2 Millman, Gregory J. The Original Day Trader. Forbes. December 27, 1999.
- ^ 12.0 12.1 Henriques, Diana B. Off the Shelf; A Speculator's Life Is Still Elusive.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9, 2001.
- ^ Suckers and Lessons in Trading. n.d. [November 22, 2024].
- ^ Downfall of the Cotton King. February 20, 2010 [November 22, 2024].
- ^ 15.0 15.1 15.2 Lastiri, Lorea. Jesse Livermore – From Childhood to His Adult Trading Life. Earn2Trade. [November 22, 2024] (英语).
- ^ 16.0 16.1 Business: Fourth Down. Time. March 19, 1934.[永久失效链接]
- ^ 17.0 17.1 17.2 Smitten, Richard. Jesse Livermore: The World's Greatest Stock Trader. Wiley. September 14, 2001. ISBN 0-934380-75-9.
- ^ Business: Boy Plunger. Time. December 9, 1940.[永久失效链接]
- ^ 70 Yachts Moored Off Montauk Club; Jesse Livermore Brings Ashore There 486-Pound Swordfish, Almost a Club Record.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6,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