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曼荼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曼茶羅
胎藏界曼荼罗的中台八叶院内的佛像,由上方开始顺时针方向起,分别为宝幢如来普贤菩萨开敷华王如来文殊菩萨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天鼓雷音如来观音菩萨,中央为大日如来。日本国宝平安时代初期9世纪绘制的绢本着色《両界曼荼罗图》现藏于日本京都的东寺

曼荼罗巴利语梵语मण्डलmaṇḍala藏语དཀྱིལ་འཁོར།威利转写dkyil 'khor),原义为圆形,意译坛场坛城道场,又音译作曼陀罗[1]曼茶罗[2]曼荼逻[3]曼怛罗[4]满荼逻[5]满茶逻[6]满拏罗[2]曼拏攞[2]曼吒罗[2]曼达拉等,意思为“坛”、“圣圆”、“中心”、“轮圆具足”、“众圣集会”;藏语译为dkyil 'khor,音译“吉廓”,意思是“中围”。曼荼罗原本是应瑜伽修行需要所建造的一个小土台[1],后来也用绘图方式制作,属于佛教艺术中变相的一种。这个传统被密宗吸收,形成许多不同形式的曼荼罗。

它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中心。依照曼荼罗的各种含意,它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的真实,所做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曼荼罗梵文字的意思是“本质”加上“有”或“遏制”,也意为“圆圈周长”或“完成”。

根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教在诸尊集会场所的布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面,有大日经为胎藏界曼荼罗及金刚顶经为金刚界曼荼罗两部曼荼罗,分别呈显“原本是佛子的每个宗教人才都在上师祖佛保护栽培之中”和“金刚而不染的无上宗教成就需要教众学人自立自强以求”的涵义。在能够“即身成佛”的教义和教仪中,则有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等四种。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身密、口密、意密”等三密,就以象征的形式藏在这些曼荼罗之中。

佛教

[编辑]
17世纪时绘画的西藏五神曼荼罗,位于中央的是红阎魔敌(Rakta Yamari),拥抱着他的白达里空行母 (Vajra Vetali),而四个角落分别是红色,绿色,白色和黄色怒尊。这幅画现藏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曼荼罗
19世纪时绘画的西藏那洛空行母曼荼罗,金刚瑜伽母站立于两个红色三角法基内。这幅画现藏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不丹所绘画的药师佛与波若经的曼荼罗

曼荼罗是佛教密乘的重要名相。佛教曼荼罗在具体的密法、密乘的事相运用中,筑起一方或圆的土坛,将观修之诸天诸尊,按照一定的规则安置其中。这就是曼荼罗的基本构成。在传统的汉传密教和现在的藏传佛教西藏,都建筑有立体的供作事相仪规的曼荼罗。

佛教密宗修习有关“秘密法事”,各种事相仪规,进入有关时空时,特别是进入各种中阴时空时,为防止“诸天魔众”侵入,在修法时空划一圆圈或建以土坛,有时还在曼荼罗各个界面彩绘佛、菩萨等诸天诸尊、诸明王、明妃、空行像。一般把划为圆形或方形的修法坛场称为方便曼荼罗。认为此处充满诸天诸佛与诸菩萨,所以曼荼罗法界亦称“聚集”或“轮圆具足”。

曼荼罗也是佛教密宗进行灌顶的场所。

密乘外三密曼荼罗

[编辑]

依佛教十二乘教判,外三密乘曼荼罗有如下四种:

大曼荼罗

[编辑]

“大曼荼罗”(Maha Mandala)即总聚诸尊之坛场及诸尊之形体,并图画坛场之全体及每一诸尊;其色黄白赤黑青,相配于地水火风空五大,而遍于一切处。大曼荼罗欲呈显的要义在于“妙理遍于一切处”。所以大曼荼罗就是“为呈显‘妙理遍于一切处’,所做之‘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三昧耶曼荼罗

[编辑]

“三昧耶曼荼罗”(Samaya Mandala)描绘象征诸尊的“器杖”(如刀剑莲华等)和“印契”(手式);诸尊所持刀剑轮等,体为五大,五大普遍有情非情而平等。三昧耶曼荼罗欲呈显的要义在于“万法平等”。所以三昧耶曼荼罗就是“为呈显‘万法平等’,所做之‘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法曼荼罗

[编辑]

“法曼荼罗”(Dharma Mandala)也称种子曼荼罗,表示诸尊种子真言及一切经之文字义理(以梵、藏字为佛菩萨象征,如胎藏界大日如来的种子是阿字𑖀)的曼荼罗。诸尊种子有轨,则轨持义,故云法曼荼罗也。法曼荼罗欲呈显的的要义在于“追随明师,则轨持义”。所以法曼荼罗就是“为告诉学人‘追随明师,则轨持义’,所做之‘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羯磨曼荼罗

[编辑]

“羯磨曼荼罗”(Karma Mandala)描绘诸尊的威仪(仪表)事业的曼荼罗,以及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土捏像等。随如来事业差别而威仪各别,故名事业威仪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欲呈显的的要义在于“瞻仰如来事业威仪”。所以羯磨曼荼罗就是“为‘瞻仰如来事业威仪’,所做之‘万象森列,圆融有序的布置’”。

以上合称“四种曼荼罗”为佛教密乘的最基本、最初级的曼荼罗。

佛教以外

[编辑]

古印度

[编辑]
印度曼陀罗

曼荼罗是古印度的文化产物,广泛地运用于古印度的许多宗教

荣格心理学

[编辑]

荣格认为曼荼罗的圆形图画反映了创作时刻心灵的内在状态,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象征性原型[7]对印度哲学著作的熟悉促使荣格采用了“曼陀罗”这一词汇来描述他自己和他的病人创作的这些圆形图画。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解脱道论》:“问:云何作曼陀罗?答:若坐禅人,欲于地作曼陀罗,初从当观寂寂,或于寺舍,或在石室,或在树下,不住幽暗无日光处,非人行路。于如是处,皆远一寻,洒扫清洁,当令地燥扫。于处所如明相现时,土色使与地性得相发起,筹量调适,威仪恭敬,取于器物,以水和土,删去草杌,却除粪芥,取其衣帊,济漉泥滓。于净洁地,障蔽坐处,遮断光明,安置禅窟,不近不远,以规作圆,圆内平满,无有痕迹,然后以泥泥地,不杂余色,以别色不杂于地应安,乃至未燥当覆守护。若至燥时,以异色界其外,或如米筛大,或如搔牢大,或圆或方,或三角四角。应当分别,本师所说,最胜圆作曼陀罗,若于衣,若于板,若于壁处,皆作曼陀罗,于地最胜,如是先师所说。”
  2. ^ 2.0 2.1 2.2 2.3 《续一切经音义 》:“ 曼茶罗(或云曼吒罗,具足应云摩贺曼拏(上声)攞,此云大坛,即众圣集会所。案金刚顶经有十七大曼茶罗,一一皆具四曼茶罗,广如彼说)……曼茶罗(上母官反梵语也或云曼拏攞或云满拏罗亦云曼吒罗也此云众圣集会义翻也即今坛是也)。”
  3. ^ 《修行方便禅经》:“诸入门中常杂相流出,各各出已,复于一处,成曼荼逻”
  4.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坛者。生也。集也。谓出生无尽功德法故。亦是圣贤集会之处。即今所建曼怛是也。……遍洒曼怛啰上”
  5. ^ 《摩诃僧祇律》:“有登瞿国,是边地邪见人,恶比丘故不授食,尔时当满荼逻规地作相”
  6. ^ 《翻译名义集》:“满茶逻,此翻坛。新云正名曼茶罗。……《汉书音义》云:“筑土而高曰坛,除地平坦曰场。””
  7. ^ Jung and Mandala. Carl Jung Resources. 2009年 [201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两部曼荼罗对辨抄卷上》,真言宗清净慈门网页。
  • 《东方神话》(The Encyclopaedia of Eastern Mythology)雷切尔·斯多姆/著 p.115-p.159 ISBN 978-7-5405-46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