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斯瓦尔巴

坐标78°13′N 15°33′E / 78.217°N 15.550°E / 78.217; 15.55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斯瓦巴

78°13′N 15°33′E / 78.217°N 15.550°E / 78.217; 15.550

斯瓦尔巴
Svalbard
斯瓦尔巴国旗
挪威大陆与斯瓦尔巴
挪威大陆与斯瓦尔巴
斯瓦尔巴的位置(深绿色) –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 挪威(绿色)
斯瓦尔巴的位置(深绿色

–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 挪威绿色

地位特殊地位领土
行政中心
暨最大定居点
朗伊尔城
78°13′N 15°39′E / 78.22°N 15.65°E / 78.22; 15.65
官方语言挪威语
族群
(2021年)
主权国家挪威王国
领导人
• 君主
哈拉尔五世
• 总督
拉斯·法斯英语Lars Fause(2021年–)
面积
• 总计
61,022平方公里
人口
• 2022[1]估计
2,504
• 密度
0.041人/平方公里
货币挪威克朗NOK
时区UTC+1CET
UTC+2CEST
电话区号+47
互联网顶级域.no a
  1. .sj,但并未使用[2]

斯瓦尔巴挪威语Svalbard东部城市挪威语:[ˈsvɑ̂ːɫbɑr])是挪威位于北极地区群岛,亦是挪威最北界的国土范围。它坐落在欧洲大陆以北,约伫立于挪威大陆与北极点两者正中间。群岛横跨北纬74°到 81°、东经10°到35°。斯匹次卑尔根岛(或称史匹兹卑尔根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其次是东北地岛埃季岛,故群岛前称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挪威语Spitsbergen)(或称史匹兹卑尔根群岛)。最大的定居点是斯匹次卑尔根岛西海岸的朗伊尔城

在17至18世纪,此地被当作捕鲸站使用,但其后遭废弃[3][4]。20世纪初,群岛开始有煤矿开采,一些长期社区如皮拉米登巴伦支堡等随之建立[5]。1920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确认了挪威对此地的主权,而1925年通过的《斯瓦尔巴法令》则确立了此地作为挪威王国一部分,且为自由贸易园区非军事区的身份。目前,只有一家挪威国营公司以及一家俄罗斯国营公司在此地采煤。

斯瓦尔巴大学中心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皆坐落于此,因此研究旅游业成为了当地的重要辅助产业。除朗伊尔城外,岛上另有挪威研究站新奥勒松、以俄罗斯人为主的采矿聚落巴伦支堡以及瑞典-挪威矿工定居点斯韦格鲁瓦(已于2020年关闭)[6] 。群岛北侧还有其他定居点,但居民均为轮换的研究人员。各定居点间无公路相连,交通主要依靠雪地摩托车、船只以及航空器斯瓦尔巴机场为斯瓦尔巴唯一一个机场,也是当地主要对外门户。

行政区划上,斯瓦尔巴群岛独立于挪威本土的11个郡,为一非建制地区[7],群岛的最高行政首长为挪威政府委派的斯瓦尔巴总督。2002年,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建立了一个民选地区议会,其职能与挪威本土之市议会相当。根据《斯瓦尔巴条约》,群岛享有特殊司法地位,不属于申根区北欧护照联盟欧洲经济区。同时,《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公民在该岛的逗留权与挪威本国公民相同,除非违反挪威政府法律,可无需申请、无需签证自由进出该地,并且可以无时限地在此岛居住[8]


历史

[编辑]

斯瓦尔巴群岛在12世纪由挪威人最早发现。

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因此也意译为“冷岸群岛”。荷兰人于1619年建立Smeerenburg。从1630年代初开始,一些人开始过冬。斯瓦尔巴的捕鲸活动一直持续到1820年代,当时荷兰、英国和丹麦的捕鲸船迁往北极的其他地方捕鲸。到了17世纪后期,俄罗斯猎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在更大范围内过冬,捕猎北极熊和狐狸等陆地哺乳动物。

1890年代,斯瓦尔巴已成为北极旅游的目的地。1899年,挪威人在伊斯峡湾沿岸进行了第一次采矿;到1904年,英国人在Adventfjorden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并开始了第一次全年运营。

1920年巴黎和会后,签订《斯瓦尔巴条约》,并将整个群岛的主权划给挪威。根据条约规定,所有签字国的公民在斯瓦尔巴拥有平等的经商权;同时该群岛维持军备废除的状态,责成挪威保护岛上居民安全及独具特色的自然荒野地貌。

1928年,意大利探险家翁贝托·诺毕尔和飞艇Italia的船员在Foynøya岛海岸附近的冰层上坠毁,随后的救援尝试被媒体广泛报导,斯瓦尔巴群岛因此获得了短暂的名声。

斯瓦尔巴群岛被英国人和德国人称为斯匹次卑尔根,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但岛上的定居点继续像以前一样运作,开采煤炭并监测天气。

1941年7月,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皇家海军对这些岛屿进行了侦察,以期将其用作向俄罗斯北部运送物资的行动基地,但该想法因不切实际而被拒绝。取而代之的是在苏联和挪威流亡政府的同意下,1941年8月,挪威和苏联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定居点被疏散,那里的设施被摧毁。然而,挪威流亡政府决定在岛上建立驻军。

与此同时,德国人在1941年10月建立了自己的报告站,代号为“Banso” ,以应对气象站的破坏。11月,四艘英国军舰的访问将其赶走,但后来又回来了。第二个气象站“Knospel”于1941年在新奥勒松建立,一直保留到1942年。1942年5月,弗里瑟姆部队抵达后,班索的德国部队撤离。

1943年9月,在Zitronella行动英语Operation Zitronella中,包括战舰提尔皮茨号在内的一支德国特遣部队被派去攻击驻军并摧毁朗伊尔城和巴伦支堡的定居点。这实现了,但没有什么长期影响:挪威人离开后返回并重新建立了他们的存在。

1944年9月,德国人在东北地岛建立了他们的最后一个气象站:Operation Haudegen;它一直运作到德国投降之后。1945年9月4日,这些士兵被一艘挪威海豹猎船带走,并向船长投降。这群人是二战后最后一批投降的德军。

战后,苏联提议挪威和苏联共同管理斯瓦尔巴群岛并进行军事防御。挪威在1947年拒绝,并于两年后加入北约。苏联在斯瓦尔巴群岛保留了大量的民用活动,部分原因是为了确保该群岛不被北约使用。

战后,挪威在朗伊尔城新奥勒松重新建立了业务,而苏联在巴伦支堡皮拉米登和Grumant建立了采矿业。新奥勒松的矿场在1945年至1954年和1960年至1963年期间发生了几起致命事故,造成71人死亡。国王湾事件由1962年的事故造成,造成21名工人死亡,迫使格哈德森的第三届内阁辞职。

从1964年起,新奥勒松成为欧洲空间研究组织的研究前哨和设施。石油试钻始于1963年,一直持续到1984年,但没有发现商业上可行的油田。1975年,朗伊尔城斯瓦尔巴机场开通,允许全年服务。

在冷战期间,苏联占岛上人口的三分之二(挪威人占其余三分之一),群岛人口略低于4,000。从那时起,俄罗斯的活动大幅减少,从1990年到2010年,由2,500人下降到450人。Grumant在 1962年耗尽后关闭。

皮拉米登于1998 年关闭。巴伦支堡的煤炭出口于2006年因火灾而停止,但在2010年恢复。

地理

[编辑]
斯瓦尔巴群岛的地图。行政中心朗伊尔城位于最大岛斯匹次卑尔根岛上,较大的岛屿还有东北地岛埃季岛

1920年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9]将斯瓦尔巴群岛的疆域定为北纬74°到81°、东经10°到35°之间的所有岛屿、坻和岩礁[10][11]斯瓦尔巴群岛共占地61,022平方公里,其中最大岛斯匹次卑尔根岛面积占全群岛一半以上,其次为东北地岛埃季岛

除了在熊岛希望岛上的气象站外,所有定居点均位于斯匹次卑尔根岛。根据《斯瓦尔巴条约》,挪威政府拥有当时未被认领的全部土地(占群岛面积的95.2%);挪威煤矿公司Store Norske Spitsbergen Kulkompani持有4%,俄罗斯煤矿公司Arktikugol持有0.4%,其他私人所有者合计0.4%。

由于位于北极圈内,此地冬季有84至128天的极夜,而夏季则有99至141天的极昼。斯瓦尔巴60%的领土被冰川覆盖,另外有30%为裸露岩层,余下10%则有植物覆盖。矿藏有磷灰石石油天然气等。沿海地区是海象海豹北极狐鲸类的栖息地,因此斯瓦尔巴有65%的地区都被作为自然公园保护,以维护其独特的原始生态系统。亦正因如此,整个地区有将近5,000只北极熊栖息,超过了居民的数量。斯瓦尔巴群岛多山地,最高点海拔1,712米。沿岸多峡湾。地处北极圈内,气候寒冷。

斯瓦尔巴群岛的地貌形成于第四纪冰河时期,当时冰川将以前的高原切割成峡湾、山谷和山脉。最高峰是牛顿峰(1,717米)。最长的峡湾是Wijdefjorden(108 公里)。斯瓦尔巴群岛属于高北极大火成岩省[12]2009年3月6日曾发生挪威史上最强的6.5级地震。[13]

人口

[编辑]

人口统计

[编辑]

2022 年,斯瓦尔巴群岛的人口为 2,504 人,其中 751 人是外籍人士(主要由俄罗斯人、泰国人、瑞典人、菲律宾人和乌克兰人组成)。

定居点

[编辑]

朗伊尔城是群岛上最大的定居点,该镇设有医院、中小学、大学、带游泳池的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化中心、电影院、巴士交通、酒店、银行、和几个博物馆。Svalbardposten报纸每周出版一次。 朗伊尔城几乎没有采矿活动;Sveagruva和 Luckerfjellet 的煤矿于2017年暂停运营,并于2020年永久关闭。

新奥勒松是一个永久性的研究定居点。它以前是一个采矿小镇,现在仍然是挪威国有的国王湾公司经营的公司市镇。虽然那里也有一些旅游业,但挪威当局对进入前哨基地作出限制,以尽量减少对科学工作的影响。波兰在Hornsund运营波兰极地站,有十名永久居民。

巴伦支堡是1998年皮拉米登被废弃后,唯一一个永久有人居住的俄罗斯定居点。它是一个公司市镇:所有设施都归Arktikugol公司所有,该公司经营一个煤矿。除了采矿设施外,Arktikugol 还开设了一家酒店和纪念品商店,为从朗伊尔城一日游或远足的游客提供服务。该村设有学校、图书馆、体育中心、社区中心、游泳池、农场和温室等设施。皮拉米登拥有类似的设施;两者均采用典型的二战后苏联建筑和规划风格建造,包含世界上最北的两座列宁雕像和其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品。 截至2013年,仍有少数工人驻扎在废弃的皮拉米登中,以维护基础设施并经营酒店,该酒店已重新开放。

气候

[编辑]

群岛受到北大西洋暖流支配影响,夏季平均气温介于4°C(39°F)到6°C(43°F)之间,冬季一月气温则介于−16°C(3°F)到−12°C(10°F)之间,暖流在冬季影响更加明显,本区明显比同纬度的俄国与加拿大地区高了将近20°C(36°F)。其中山地比沿海平原夏季约温暖2°C,冬季则寒冷3°C。由于群岛南北横跨北纬72度至81度的范围,因此南北冬季平均温差约5°C左右,夏季则为3°C。总体来说,东南部暖于西北部,群岛东部比西部多降水,故有极地海洋性气候的特色。

经济

[编辑]

斯瓦尔巴群岛的经济支柱为采矿业渔业,但旅游业、勘探业、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发展迅速。与挪威本土和扬马延不同的是,斯瓦尔巴属于自由经济区非军事区,不属于申根区欧洲经济区[14]。旅客前往斯瓦尔巴,会在前一站(通常是挪威本土)离开申根区。

宗教

[编辑]

群岛大多数人口都隶属于挪威路德宗教会,群岛上的天主教信徒是由天主教奥斯陆教区服务的。

交通

[编辑]

在朗伊尔城、巴伦支堡和新奥勒松,都有公路网,但它们并不相互连接。所有定居点都有港口,朗伊尔城有公交系统。

距离朗伊尔城3 公里(2 英里)的斯瓦尔巴机场是唯一提供群岛外航空运输的机场。北欧航空每天都有飞往特隆瑟奥斯陆的定期航班。低成本航空公司挪威穿梭航空也有来往奥斯陆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的服务,每周营运三到四次;还有去俄罗斯的不定期包机服务。巴伦支堡和皮拉米登有直升机场。

自然

[编辑]

除了人类,斯瓦尔巴群岛上还栖息着三种主要陆生哺乳动物:北极狐、斯瓦尔巴驯鹿以及意外引入的南部田鼠(仅存于格鲁曼特地区)。[15]洋哺乳动物有15到20种,包括:鲸鱼海豚海豹海象北极熊[15]

北极熊是斯瓦尔巴的标志性象征,也是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北极熊受法律的保护,居民离开聚居区时被要求携带驱赶装置以防北极熊的袭击,并被建议随身配备枪支作为最后的防卫手段。[16] 2011年曾发生北极熊袭击致死一名英国学生并致伤四人的事件。[17]2018年7月,一只北极熊袭击并打伤了一名带领游客下游轮的警卫,随后被枪杀。[18][19]2020年8月,一名荷兰游客在朗伊尔城露营地遭北极熊袭击身亡,肇事北极熊被击毙。[20][21] 2022年,一只北极熊袭击致一名法国游客手臂受伤,该熊在被枪击后受伤离开,后经过专业评估对其实施了人道处置。[22] 截至2021年,斯瓦尔巴约有300只北极熊[23]。斯瓦尔巴与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共同维持着约2,650只北极熊的种群规模,其中卡尔王地群岛是最重要的繁殖地。[24]

斯瓦尔巴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是该地区特有亚种,虽然它曾经濒临灭绝,但现在已经恢复至可合法狩猎的数量(北极狐亦属合法狩猎物种)。[15]有观测记录显示,北极熊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猎杀驯鹿。[25]

群岛上记录的鸟类有约80种,多为候鸟。[26] 巴伦支海是全世界海鸟最多的区域之一,夏末时节聚集约2000万只海鸟,以侏海雀暴雪鹱、厚嘴海鸦及黑腿三趾鸥最为常见。16个物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两种鸣禽——雪鹀穗䳭会迁徙至斯瓦尔巴繁殖,岩雷鸟是唯一越冬的鸟类。斯瓦尔巴的Storfjorden峡湾,Bjørnøya岛,Hopen岛,以及Nordvest-Spitsbergen国家公园是重要的海鸟繁殖地。[15]

群岛曾发现侏罗纪时期的"掠食者X"(冯氏上龙)化石残骸,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时代海生爬行动物之一。[27]

群岛遍布永久冻土苔原,涵盖低、中、高北极植被带,已发现165种植物[15],但只有那些夏季解冻的区域(约占群岛10%)有植被生长。Nordenskiöld Land国家公园、伊斯峡湾(Isfjorden)周围以及受海鸟粪滋养的区域植被最茂盛。尽管降水稀少使群岛形成了草原气候,但由于寒冷的气候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植物仍能获得充足的水分。植物的生长期极短,可能只持续几个星期。斯瓦尔巴罂粟是群岛的象征性花卉。[28]

斯瓦尔巴设有七座国家公园:Forlandet、内韦德峡湾国家公园、Nordenskiöld Land、Nordre Isfjorden Land、Nordvest-Spitsbergen、Sassen-Bünsow Land和Sør-Spitsbergen。.[29]还有15处鸟类保护区、1个地质保护区和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东北-斯瓦尔巴自然保护区与东南-斯瓦尔巴保护区的面积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公园。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和三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973年,其余保护区于21世纪初设立。[30]1946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均自动获得保护。保护区面积占群岛总面积的65%。[31]挪威已将斯瓦尔巴列入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录。[32]

教育

[编辑]

朗伊尔城学校面向6至18岁的学生,是地球最北端的中小学。一旦学生年满16或17岁时,多数家庭会选择迁回挪威本土。[33] 巴伦支堡设有服务于俄罗斯人社区的学校,截至2014年该校配备三名教师,但一直在努力应对福利资金的减少。[34]1998年之前,皮拉米登社区也曾设有一所小学。

朗伊尔城还拥有一所不提供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斯瓦尔巴大学中心(UNIS),这是地球最北端的高等学府。[3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opulation of Svalbard. SSB. [2022-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9) (英语). 
  2. ^ The .bv and .sj top level domains. Norid.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3. ^ Whaling - Svalbard Museum. svalbardmuseum.no. [13 May 2024]. 
  4. ^ Norum, Roger; Proctor, James. Svalbard: Spitsbergen, Jan Mayen and Franz Josef Land. Bradt Travel Guides. 3 May 2018: 29–30, 43. ISBN 978-1-78477-047-1 (英语). 
  5. ^ Norum, Roger; Proctor, James. Svalbard: Spitsbergen, Jan Mayen and Franz Josef Land. Bradt Travel Guides. 3 May 2018: 60. ISBN 978-1-78477-047-1 (英语). 
  6. ^ Stange, Rolf. Svea Nord is history. Spitsbergen | Svalbard. 26 February 2020 [19 May 2024] (美国英语). 
  7. ^ Svalbard, Norway. Svalbard, Norway - historical views - earth watching. (n.d.). European Space Agency
  8. ^ Immigrants warmly welcomed. Al Azeera. 2006-07-04 [2019-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英语). 
  9. ^ Svalbard. World Fact 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0-01-15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10. ^ Svalbard. 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5). 
  11. ^ Svalbard Treaty. Wikisource. 1920-02-09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12. ^ Maher, Harmon D. Jr.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High Arctic Large Igneous Province (HALIP) on Svalbard.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November 1999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une 2010). 
  13. ^ Svalbard hit by major earthquake. The Norway Post. Norweg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7 March 2009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12). 
  14. ^ Lov om gjennomføring i norsk rett av hoveddelen i avtale om Det europeiske økonomiske samarbeidsområde (EØS) m.v. (EØS-loven).. Lovdata. 2007-08-10 [2012-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4).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Protected Areas in Svalbard. Norwegian Directorate for Nature Management.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11) (挪威语). 
  16. ^ Firearms in Svalbard. Sysselmannen.no. [30 June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uly 2016). 
  17. ^ Polar bear kills British boy in Arctic. BBC News. 5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February 2012). 
  18. ^ Grieshaber, Kristen. Polar Bear Killed After Attack on Arctic Cruise Ship Guard. NBC4 Washington. 28 July 2018 [24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March 2019) (英语). 
  19. ^ German man attacked by polar bear on Norwegian island | DW | 28 July 2018. DW.COM. [24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March 2019) (英国英语). 
  20. ^ Nederlander gedood door ijsbeer op Spitsbergen [Dutchman killed by polar bear on Spitsbergen]. nos.nl. 28 August 2020 [28 August 2020] (荷兰语). 
  21. ^ Polar bear kills Dutch man in Norway's Arctic Svalbard archipelago. Reuters. 28 August 2020 [28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August 2020) (英语). 
  22. ^ Polar bear killed after injuring woman at Svalbard campsite. The Guardian. Associated Press. 8 August 2022 [11 August 2022]. 
  23. ^ Inge Johansen, Jørn; Eriksen, Inghild. På Svalbard er det cirka 300 "fastboende" isbjørner. NPK. 1 July 2021 [1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 July 2021) (挪威语). 
  24. ^ Obbard, Martyn E.; Thiemann, Gregory W.; Peacock, Elizabeth; DeBruyn, Terry D. Polar bears: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Working Meeting of the IUCN/SSC 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 Copenhagen, Denmark, 29 June-3 July 2009 (PDF).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IUCN. 2010: 150; 159. ISBN 978-2-8317-1255-0. 
  25. ^ Stempniewicz, Lech; Kulaszewicz, Izabela; Aars, Jon. Yes, they can: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successfully hunt Svalbard reindeer 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 Polar Biology. 2021, 44 (11): 2199–2206. Bibcode:2021PoBio..44.2199S. ISSN 1432-2056. doi:10.1007/s00300-021-02954-w可免费查阅 (英语). 
  26. ^ eBird – Svalbard. eBird. [22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November 2008). 
  27. ^ Enormous Jurassic Sea Predator, Pliosaur, Discovered in Norway. Science Daily. 29 February 2008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May 2010). 
  28. ^ About Svalbard: Flor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6 July 2019., Sysselmannen.no, retrieved: 10 April 2018
  29. ^ Norges nasjonalparker. Norwegian Directorate for Nature Management.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September 2010) (挪威语). 
  30. ^ Verneområder i Svalbard sortert på kommuner. Norwegian Directorate for Nature Management.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August 2011) (挪威语). 
  31. ^ Focus on Svalbard. Statistics Norway.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1). 
  32. ^ Svalbard. UNESCO. [2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January 2012). 
  33. ^ Learning in the freezer. The Guardian. 29 August 2007 [29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7). 
  34. ^ Skinner, Toby. The Russians on Svalbard. Norwegian Air Shuttle (inflight magazine). 1 May 2014 [29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7). 
  35. ^ Heidi The glaciologist. Norwegian Air Shuttle (inflight magazine). 1 May 2014 [29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7).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