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恐头龙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恐頭龍

恐头龙属
化石时期:245–244 Ma
三叠纪中期
东方恐头龙的想像图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原龙目 Protorosauria
科: 长颈龙科 Tanystrophidae
属: 恐头龙属 Dinocephalosaurus
Li, 2003
模式种
东方恐头龙
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

Li, 2003

恐头龙属学名Dinocephalosaurus)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属于原龙目长颈龙科,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的海洋,约2亿4500万年前。恐头龙身长2.7米,其中1.7米是颈部与头部。

模式种东方恐头龙D. orientalis),是在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李淳等人所叙述、命名。它的属名意为“有恐怖头的蜥蜴”。恐头龙目前仅发现两个标本,正模标本(编号IVPP V 13767)包含头颅骨与前三节颈椎,是在2002年发现于中国东南部贵州省盘县关岭组(Guanling Formation)地层,并在2004年九月份的《科学》杂志中被叙述。第二个标本(编号IVPP V 13898)则包含头部、大部分颅后骨骼,只缺少尾巴。恐头龙是第一个发现于中国的三叠纪中期的原龙类动物[1][2]

2017年发现的体内胚胎化石表示恐头龙具有卵胎生特征[3]

叙述

[编辑]

恐头龙的外表非常类似长颈龙,具有极长的颈部,两者都被归类于原龙目的长颈龙科。长颈龙的身长约6米,颈部长3米;而恐头龙的身长约2.7米,颈部长1.7米。长颈龙的颈部有12节长颈椎,而恐头龙的颈部则由至少25节颈椎构成。长颈龙、恐头龙的长颈部,被推测是平行演化的结果。长颈龙的长颈部功能,目前还没有定论;而长颈龙的长颈部功能,被推测是在海中捕抓猎物。恐头龙与其他原蜥形类不同,是种完全水生动物,但被推测仍会返回陆地产卵。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是卵胎生。根据大部分原蜥形类的四肢结构,显示它们生存于陆地上;而成年恐头龙的四肢骨化程度低,构造简单,类似许多水生四足动物,显示它们可能已适应水生活[4]

古生物学

[编辑]

根据恐头龙化石发现处的海相沉积层,恐头龙应该是生存于浅海环境。恐头龙的牙齿锐利而交错,显示它们可能以鱼类为食。恐头龙可能利用长颈部搜寻、并捕抓猎物,在搜寻的过程中,长颈部可避免猎物看到恐头龙的完整身体而逃走。恐头龙的颈椎有明显的横突(Transverse processes),增加颈部肌肉的附着面积;而颈部肋骨与颈椎的关节连接处,接近前一节颈椎的后缘。李淳等研究人员根据这些特征推测,恐头龙的颈部动作不灵活,但能够借由颈部肌肉的收缩、扩张,扩张颈部的食道,将猎物吸入嘴中。综合上述特征,恐头龙可能生存在浅海中,以长颈部搜寻、捕抓鱼类,并将猎物吸入嘴中

在2005年,大卫·彼德斯(David Peters)等人提出不同结果的理论,认为恐头龙的颈部无法做出收缩、扩张食道的动作,而且能做出灵活的颈部动作。根据大卫·彼德斯等人的重建图,他们认为恐头龙的胸部宽而平坦,眼睛、鼻孔位于头颅骨顶端、上颌前端弯曲。大卫·彼德斯等人推测恐头龙的游泳能力有限,而认为它们应该是生存在浅海底层,以灵活的长颈部捕抓游经其上方的鱼类[5]

分类

[编辑]

恐头龙被归类于主龙形下纲原龙目,但其详细分类位置仍未确定。恐头龙、长颈龙具有许多类似的特征,例如:极长的颈椎、颈椎与颈部肋骨的连结方式[6]。在身体外形部分,恐头龙则较类似巨踝足龙的大型标本。此外,恐头龙、巨踝足龙都具有长而低矮头颅骨,头颅骨的眼眶后部分呈短而狭窄[6]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i, C. (2003) "First record of protorosaurid reptile (Order Protorosauri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v. 77, n. 4, p. 419-423.
  2. ^ Li,C., Rieppel, O.,LaBarbera, M.C. (2004) "A Triassic Aquatic Protorosaur with an Extremely Long Neck ", Science 24 September 2004, 305 (5692) p. 1931 DOI: 10.1126/science.1100498
  3. ^ Liu, Jun; Organ, Chris L.; Benton, Michael J.; Brandley, Matthew C.; Aitchison, Jonathan C. Live birth in an archosauromorph reptil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04, 8 (1): 14445 [2020-09-27]. ISSN 2041-1723. PMC 5316873可免费查阅. PMID 28195584. doi:10.1038/ncomms144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英语). 
  4. ^ A Triassic Aquatic Protorosaur with an Extremely Long Neck ", Science 24 September 2004, 305 (5692) p. 1931 DOI: 10.1126/science.1100498
  5. ^ Peters, D., Demes, B. and Krause, D.W. (2005). "Suction feeding in Triassic Protorosaur?" Science, 308: 1112-1113.
  6. ^ 6.0 6.1 The Skeletal Anatomy of the Triassic Protorosaur 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 Li,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Guizhou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arch 2008, v.28 n. 1, p. 95-11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