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室女超星系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室女超星系團
室女座超星系团
本星系群至本超星系团中一些群或集团的距离。
观测数据(历元J2000
红移多普勒效应
结合质量1015M[1]
光度3×1012 L[1]
其他编号
Local Supercluster, LSC, LS
参见:超星系团

室女座超星系团(英语:Virgo Supercluster,简称Virgo SC),或称本超星系团Local Supercluster,简称LSCLS)是个不规则的超星系团,包含银河系仙女座星系所属的本星系群在内,至少有100个星系团星系群聚集在直径33百万秒差距(1亿1千万光年)的空间内,是在可观测宇宙中数以百万计的超星系团中的一个。室女座超星系团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一部分[2],它也是星系细丝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的一部分。该星系团的中心区域距离地球有6,000万光年,位于室女座,著名的梅西耶天体M49M60M86M87均位于此。

背景

[编辑]

威廉·赫歇尔约翰·赫歇尔在1863年大量的介绍星云开始,就知道在室女座有异于寻常的大量星云(接近银极的北极)。在1950年,法裔美国天文学家热拉尔·佛科留斯第一个认为这些多出的星云是一种类似星系的大尺度星系结构,在1953年昵称之为“本地超星系”,在1958年改称为“本超星系团”(LSC[3])。在1960和1970年代,这是否本超星系团(LSC)的争论仍在持续中,实际上是讨论是真实的结构,还是只是在相同方向上的星系[4]。这个问题在1970年代的后期和1980年代初期,经由红移的观测获得解决,令人信服的显示星系全都集中平躺在超星系团的平面上[5]

结构

[编辑]

R·布伦特·塔利在1982年的论文中广泛的讨论了许多LSC的基本结构,它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看得出来的平坦盘面(它包含了三分之二明亮的星系);和一个大致成球型的晕(包含其余的大约三分之一明亮的星系)[6]。盘面本身是一个薄的椭球体(厚度大约百万秒差距),长轴和短轴的比大约是6:1,最高可能达到9:1[7]。现在的数据(在2003年释出)来自长达5年的2度视场星系红移巡天允许天文学家将LSC与其他的超星系团比较。LSC是一个星系贫乏的典型(即缺乏一个高密度的核心)而且相当小型。它虽有一个富有的星系团在核心,但围拢在周围的星系纤维都是贫瘠的小星系团[1]本星系群位于LSC外围,从天炉座星系团延伸至室女座星系团的一个小星系纤维[5]

星系分布

[编辑]

LSC的星系数值密度室女座星系团为中心呈现与距离平方的关系掉落,显示这个星系群不是被随意选出来的。总之,明亮的星系(绝对星等大于13的)大多数集中在少数的星系云星系团组成的集团)内,98%的被发现在11个云中(以明亮星云数量递减的顺序排列):猎犬座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室女II(向南方延展)、狮子II、室女III、巨爵(NGC 3672)、狮子I、小狮(NGC 2841)、天龙(NGC 5907)、喞筒(NGC 2997)和NGC 5643。位于盘面的明亮星系,三分之一属于室女座星系团,其余的都属于猎犬座星系团和室女II云,加上有些可能属于NGC 5643的。在晕中的明亮星系也集中在少数几个星系云内(94%分布在7个云中)。这样的分布显示超星系团盘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巨大的空洞”[7]。能够用来与观测的现象比拟的是肥皂泡的结构。稍平的星系团超星系团能在泡沫的交会处找到,它们是巨大的泡沫,在太空中接近球形(直径的数量级在20-60 Mpc)的巨大空洞[8]。场纤维的丝状结构似乎占了优势。1个例子是长蛇-半人马超星系团,最靠近LSC的超星系团,它从大约3千万秒差距之处延伸至6千万秒差距[9]

宇宙论

[编辑]
  • 大尺度动力学

自从1980年代就很明显的呈现不仅是本星系群,包括远在5千万秒差距之外的所有物质都以大约60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矩尺座星系团(Abell 3627)运动[10]。 当天文学家测量出相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运动时,莱登-贝尔等人(1988年)猜测有个" 巨引源",但是他的本质为何仍然难以理解。

  • 暗物质

LSC的总质量M ≈ 1 x 1015M太阳和总光学亮度L ≈ 3 x 1012L太阳[1]。这样产生的质-光比大约是太阳的300倍,与其他的超星系团的图型是一致的[11][12]。(作为比较用,银河系质-光比是2.7)这种比率是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受欢迎的一个主要论点。

天体图

[编辑]
室女座超星系团在可观测宇宙中的位置。 (点击查看大图)
室女座星系团半人马座 A/M83星系团波得星系梅菲星系NGC 1023星系群M101星系群NGC 2997星系群猎犬座I星系NGC 5033大熊座星系团狮子群NGC 6744天龙座星系室女III星系NGC 4697狮子II星系NGC 7582天炉座星系团波江座星系团本星系群绘架座星系
室女座超星系团的超星系座标系统(点击星系以获取更多讯息)
NGC 55银河大麦哲伦星系NGC 3109仙女座大星系三角座大星系NGC 247圆规星系NGC 5128NGC 5253NGC 5102NGC 5128 GroupIC4662梅西耶83室女座星系团ESO 274-01NGC 1313NGC 625NGC 7793NGC 4945NGC 45NGC 253玉夫座星系本星系群NGC 1569NGC 300IC 342梅菲星系NGC 404NGC 784梅菲 I梅菲 II马菲星系群NGC 1560梅西耶 81IC 2574M82NGC 3077NGC 2976NGC 4605NGC 6503NGC 5204NGC 3738NGC 4236NGC 2366NGC 2403NGC4305NGC5023M94NGC 4244NGC 4214NGC 4449NGC 4395Canes I GroupM81星系群
邻近的星系星系投影在超星系平面(点击星系以获取更多讯息)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 The Atlas of the Universe, a website created by astrophysicist Richard Powell that shows maps of our local universe on a number of different scales (similar to above maps).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Einasto, M.; Saar, E.; Liivamägi, L. J.; Einasto, J.; Tago, E.; Martínez, V. J.; Starck, J.-L.; Müller, V.; Heinämäki, P. The richest superclusters: I. Morphology.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7-12, 476 (2): 697–711.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078037. 
  2. ^ Gibney, Elizabeth. Earth's new address: 'Solar System, Milky Way, Laniakea'. Nature News. [2014-09-06]. doi:10.1038/nature.2014.15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英语). 
  3. ^ The Local Supercluster. www.cfa.harvard.edu. [202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4. ^ de Vaucouleurs, G. The Local Supercluster of Galaxies. Bulletin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India. 1981-03-01, 9: 1 [2022-04-08]. ISSN 0304-9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5. ^ 5.0 5.1 Klypin, Anatoly; Hoffman, Yehuda; Kravtsov, Andrey V.; Gottlober, Stefan. Constrained Simulations of the Real Universe: The Local Supercluster.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3-10-10, 596 (1): 19–33 [2020-09-20]. ISSN 0004-637X. doi:10.1086/3775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英语). 
  6. ^ Hu, F. X.; Wu, G. X.; Song, G. X.; Yuan, Q. R.; Okamura, S. Orientation of Galaxies in the Local Supercluster: A Review.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2006-04-01, 302: 43–59 [2009-03-07]. doi:10.1007/s10509-005-900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7. ^ 7.0 7.1 Tully, R. B. The Local Supercluster.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82-06, 257: 389 [2022-04-08]. Bibcode:1982ApJ...257..389T. ISSN 0004-637X. doi:10.1086/159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英语). 
  8. ^ Carroll, Bradley W.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strophysic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1996. ISBN 0-201-54730-9. OCLC 33357291. 
  9. ^ Fairall, A. P.; Vettolani, G.; Chincarini, G. A wide angle redshift survey of the Hydra-Centaurus regio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89-05, 78: 269–275 [2022-01-30]. ISSN 0365-0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英语). 
  10. ^ Plionis, Manolis; Valdarnini, Riccardo. Evidence for large-scale structure on scales ≡300 h-1Mpc..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1-03, 249: 46 [2020-09-20]. ISSN 0035-8711. doi:10.1093/mnras/249.1.4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英语). 
  11. ^ Small, Todd A.; Ma, Chung-Pei; Sargent, Wallace L. W.; Hamilton, Donald. The Norris Survey of the Corona Borealis Supercluster. III. Structure and Mass of the Supercluster.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98-01-01, 492: 45–56 [2009-03-07]. doi:10.1086/3050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12. ^ Heymans, Catherine; Gray, Meghan E.; Peng, Chien Y.; van Waerbeke, Ludovic; Bell, Eric F.; Wolf, Christian; Bacon, David; Balogh, Michael; Barazza, Fabio D. The dark matter environment of the Abell 901/902 supercluster: a weak lensing analysis of the HST STAGES survey.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8-04-01, 385: 1431–1442 [2009-03-07]. doi:10.1111/j.1365-2966.2008.1291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