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季孙氏

三桓,指鲁国历史上三个为鲁桓公后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三桓滥觞于鲁庄公时期(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太子同继承鲁国国君,即鲁庄公;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孟孙氏、仲孙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孙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其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该三家皆为鲁桓公之后,所以被称为三桓或鲁三桓。

鲁僖公以后,三桓世为鲁卿,执掌国政,其中以季孙氏实力最强。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对鲁国的历史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宣公时期,三桓发动政变,驱逐了意图消灭三桓影响、恢复鲁君威信的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鲁庄公之孙)。而后三桓共掌鲁国政事。

鲁昭公时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将鲁公室的土地财产、军队及人口瓜分,并由三桓进贡以供养鲁君。鲁昭公到后期无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与三桓交恶的郈氏合作对抗三桓却失败,鲁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后死在晋国乾侯。三桓遂立昭公庶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鲁哀公鲁悼公鲁元公时期,鲁国国君始终无法摆脱三桓的专政。

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叔孙氏和孟孙氏先后亡于齐国,而季孙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发展史

[编辑]

三桓由来

[编辑]

鲁庄公孟庆父叔牙季友都是的儿子,孟庆父叔牙季友分别是鲁国势力最大、专权时间最长的三大世家孟孙氏叔孙氏季氏的始祖,因此三大家族又被称为“三桓”。

前662年,庄公临死前欲立庶子般(或作斑)为嗣君,叔牙建议立孟庆父,季友则支持立般,季友以庄公之名赐死叔牙,叔牙自鸩。季友立叔牙的长子公孙兹叔孙氏[1][2]。鲁庄公死后,公子般继位,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杀死鲁君子般,赶走季友,立叔姜(哀姜之妹)之子公子启方,是为鲁闵公。前660年,庆父又与哀姜谋杀闵公,想自立为君。庆父不得人心,逃到莒国。季友与闵公之弟公子申回国,立公子申为鲁僖公。季友贿赂莒国使莒国送回庆父,庆父自缢。鲁僖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担任正卿司徒,并赐以汶阳之田。季友以齐国为依托,在鲁国执政长达十六年之久。

三桓专权

[编辑]

宣公时,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齐国。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鲁昭公鲁哀公都因为意图恢复君权而与三桓矛盾激化,乃至被迫出奔而死。

家臣之乱

[编辑]

季孙意如对家臣南蒯不太尊重,南蒯于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据费邑反叛。季孙意如收买民心并以武力攻打两年才获胜,南蒯逃亡齐国。季孙意如死后,季孙意如家臣阳虎囚禁其子季孙斯,并执鲁政达三年之久。

三桓衰落

[编辑]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三桓历代宗主

[编辑]
季孙氏
叔孙氏
孟孙氏

世系图

[编辑]

季孙氏世系

[编辑]

叔孙氏世系

[编辑]

孟孙氏世系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鸩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
  2. ^ 《史记·鲁周公世家》:牙遂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