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瑟琳斯
圣凯瑟琳斯 St. Catharines | |
---|---|
城市 | |
绰号:花园城市 | |
格言:Industry and Liberality(工业与自由) | |
圣凯瑟琳斯(红色)及其都会区(粉红色)在尼亚加拉区内的位置 | |
坐标:43°11′N 79°14′W / 43.183°N 79.233°W | |
国家 | 加拿大 |
省 | 安大略省 |
区 | 尼亚加拉区 |
建立 | 1783年 |
设镇 | 1845年 |
改设市 | 1876年 |
政府 | |
• 市长 | Walter Sendzik |
• 政府 | 圣凯瑟琳斯市议会 |
• 国会议员 | Chris Bittle (联邦自由党) Vance Badawey (联邦自由党) Dean Allison (联邦保守党) |
• 省议员 | Jennie Stevens (安大略新民主党) Jeff Burch (安大略新民主党) Sam Oosterhoff (安大略进步保守党) |
面积[1][2] | |
• 陆地 | 96.11 平方公里(37.11 平方英里) |
• 市区 | 382.68 平方公里(147.75 平方英里) |
• 都会区 | 1,397.50 平方公里(539.58 平方英里) |
海拔 | 97.8 米(320.9 英尺) |
人口(2011年) | |
• 城市 | 131,400(全国排名第36位)人 |
• 密度 | 1,373.3人/平方公里(3,557人/平方英里) |
• 市区 | 308,596(全国排名第12位) |
• 市区密度 | 806.4人/平方公里(2,089人/平方英里) |
• 都会区 | 392,184(全国排名第12位) |
• 都会区密度 | 279.3人/平方公里(723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EST(UTC−5) |
• 夏时制 | EDT(UTC−4) |
邮区编号前缀 | L2M-L2W, L0S |
网站 | www.stcatharines.ca |
圣凯瑟琳斯(英语、法语:St. Catharines),当地华人旧译升卡顿,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尼亚加拉区的一座城市,隔安大略湖与同省省会及最大城市多伦多相望,往东距尼亚加拉河(即美加边境)19公里。城市面积96平方公里,为安大略省面积第六大的城市。由于城市遍布公园,所以得到“花园城市”(The Garden City)的官方昵称。圣凯瑟琳斯地处大多伦多地区及美加边境要道,并坐落威兰运河的北端,制造业发达,工业为其最重要的经济,因此城市官方格言为“工业与自由”(Industry and Liberality)。
据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圣凯瑟琳斯市内有131,400名居民,是尼亚加拉区的最大城市。圣凯瑟琳斯的都会区则覆盖尼亚加拉区大部分地域,2011年人口为392,184人。
历史
[编辑]美国独立战争后,大批效忠英王的十三州殖民迁居至上加拿大,而圣凯瑟琳斯一带肥沃的农地令其成为移民的主要落脚点之一。此处亦有一条溪涧,因离尼亚加拉河以西约12英里而称为十二英里溪(Twelve Mile Creek),而在此处形成的聚落亦顺带称为十二镇(The Twelve),并因溪流所在吸引商人在此设立锯木厂和磨坊。此外,一个名为施普曼(Paul Shipman)的居民在镇内开设一间酒吧和驿站,该带亦开始称为施普曼角落(Shipman's Corners)[3]。
1812年战争期间尼亚加拉河沿河聚落饱受蹂躏,但施普曼角落因相对远离美国边境而幸存,而战后大批沿河居民迁往施普曼角落重建,亦带旺该处的工业活动。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该处开始称为圣凯瑟琳斯:名称来源无从稽考,但有指是以当地商人罗伯特·哈密尔顿(Robert Hamilton)的妻子凯瑟琳为名[3]。
美国方面于19世纪初叶开始建造伊利运河,让水路交通来往伊利湖和大西洋。为了抗衡伊利运河项目,尼亚加拉地区商人威廉·哈密尔顿·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着手研究兴建运河贯穿尼亚加拉半岛的可行性;项目可同时可惠及梅里特在十二英里溪沿岸开设的磨坊。梅里特得出项目可行的结论后便成立威兰运河公司,并于1824年11月24日动工兴建第一代威兰运河[4],于1829年11月29日落成,并于1833年改建。随着运河开通,圣凯瑟琳斯成为尼亚加拉地区的工业中心,并于1845年建制为镇,于1854年扩大管辖范围,再于1862年成为林肯县的县治[3]。
到了19世纪中期,大批美国黑奴透过地下铁路逃至英属北美,当中部分人在圣凯瑟琳斯落户。地下铁路其中一名主要成员哈莉特·塔布曼更曾于1850年代以圣凯瑟琳斯作其营运基地[3]。
随着第三代威兰运河于1871年动工,圣凯瑟琳斯人口节节上升,镇界亦再度对外扩展。圣凯瑟琳斯并于1876年正式更改建制为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圣凯瑟琳斯对外延伸的情况更见显著,1950年代期间曾五度扩展市界,而梅里顿镇(Merritton)、达尔豪西港村(Port Dalhousie)和格兰瑟姆乡(Grantham)则于1961年并入圣凯瑟琳斯。另一方面,安省政府于1970年将圣凯瑟琳斯所在的林肯县与隔邻的威兰县合并成尼亚加拉区,同时将十二英里溪西岸的一部分娄斯乡(Louth Township)并入圣凯瑟琳斯[3]。
交通
[编辑]威兰运河是市内最显著的交通设施。该运河全长43.4千米(27.0英里),向南通往伊利湖,北端则在圣凯瑟琳斯汇入安大略湖,沿线八个船闸中有四个坐落圣凯瑟琳斯市界以内。
圣凯瑟琳斯市内有两条达致高速公路资格的省级公路,分别为伊利沙伯皇后道(QEW)和安大略406号省道。QEW呈东西走向贯穿圣凯瑟琳斯,并在该市东界经花园城市高架桥通往滨湖尼亚加拉镇,为来往多伦多、哈密尔顿、伊利堡和美国布法罗之间的要道。406号省道则于圣凯瑟琳斯西部的娄斯乡从QEW分支,向南通往威兰市。
圣凯瑟琳斯市内的公共交通服务由市营的圣凯瑟琳斯交通局营运。由维亚铁路和美铁联营,连接多伦多和纽约市的枫叶号列车在圣凯瑟琳斯火车站停靠。GO运输公司现时则营运通勤巴士服务连接圣凯瑟琳斯、伯灵顿和尼亚加拉瀑布城,并于夏季营运连接多伦多、圣凯瑟琳斯和尼亚加拉瀑布城的铁路服务。
最接近圣凯瑟琳斯的机场是位于滨湖尼亚加拉镇的圣凯瑟琳斯/尼亚加拉区域机场(St. Catharines/Niagara District Airport;IATA代码:YXU;ICAO代码:CYSN)。这是一座小型机场,没有定期航班,主要供包机使用。
人口
[编辑]圣凯瑟琳斯 人口种族构成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人口 | 比例 |
---|---|---|
英格兰人 | 40,430 | 31.09% |
苏格兰人 | 28,645 | 22.03% |
爱尔兰人 | 23,830 | 18.33% |
德国人 | 18,450 | 14.19% |
法国人 | 15,120 | 11.63% |
意大利人 | 7,820 | 8.61% |
荷兰人 | 7,820 | 6.17% |
波兰人 | 6,940 | 5.47% |
乌克兰人 | 6,875 | 5.42% |
根据2011年人口统计,圣凯瑟琳斯共有131,400名居民。相比2006年,人口增长了0.4%,远低于安大略5.7%的人口增长率[1]。根据2006年人口统计,圣凯瑟琳斯90%的人口为白人,非裔加拿大人占2%,原住民占1.6%, 混血人种占1.5%,南亚人占1.3%,华人占1.1%。大约21%的人口在加拿大以外出生。
气候
[编辑]如南安大略其他地区般,圣凯瑟琳斯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Dfb),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然而,圣凯瑟琳斯坐落尼亚加拉悬崖底部,加上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缓和效应影响,为圣凯瑟琳斯带来微气候现象,亦令该处成为安省的主要水果和葡萄酒生产地之一。市内的冬季经常出现没有结霜的日子,但在风向配合下大湖效应可为该市带来可观的降雪量,而湖滨地区在春季下午亦颇为清凉。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7 °C(81 °F),间中出现雷暴,但在大湖缓和效应下雷暴次数较南安省的西部地区为低。
圣凯瑟琳斯机场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湿热指数 | 20.8 | 20.2 | 29.3 | 34.5 | 40.5 | 44.5 | 46.1 | 45.9 | 42.0 | 33.8 | 27.1 | 25.0 | 46.1 |
历史最高温 °C(°F) | 18.5 (65.3) |
19.4 (66.9) |
26.7 (80.1) |
30.3 (86.5) |
32.4 (90.3) |
35.0 (95.0) |
37.4 (99.3) |
35.6 (96.1) |
33.3 (91.9) |
28.9 (84.0) |
22.2 (72.0) |
21.9 (71.4) |
37.4 (99.3) |
平均高温 °C(°F) | −0.5 (31.1) |
0.3 (32.5) |
5.4 (41.7) |
12.2 (54.0) |
19.4 (66.9) |
24.3 (75.7) |
27.1 (80.8) |
25.9 (78.6) |
21.5 (70.7) |
14.9 (58.8) |
8.3 (46.9) |
2.4 (36.3) |
13.4 (56.1) |
日均气温 °C(°F) | −4.1 (24.6) |
−3.6 (25.5) |
1.1 (34.0) |
7.2 (45.0) |
13.6 (56.5) |
18.8 (65.8) |
21.8 (71.2) |
20.8 (69.4) |
16.6 (61.9) |
10.3 (50.5) |
4.6 (40.3) |
−1.1 (30.0) |
8.8 (47.8) |
平均低温 °C(°F) | −7.7 (18.1) |
−7.4 (18.7) |
−3.2 (26.2) |
2.1 (35.8) |
7.8 (46.0) |
13.3 (55.9) |
16.4 (61.5) |
15.7 (60.3) |
11.6 (52.9) |
5.6 (42.1) |
0.9 (33.6) |
−4.5 (23.9) |
4.2 (39.6) |
历史最低温 °C(°F) | −23.8 (−10.8) |
−25.7 (−14.3) |
−21.1 (−6.0) |
−9.1 (15.6) |
−1.7 (28.9) |
1.7 (35.1) |
8.0 (46.4) |
2.6 (36.7) |
0.4 (32.7) |
−5 (23) |
−10.6 (12.9) |
−22.5 (−8.5) |
−25.7 (−14.3) |
历史最低风寒指数 | −42.0 | −34.6 | −25.9 | −19.7 | −5.8 | 2.6 | 6.9 | 2.1 | −1.3 | −8.3 | −18.9 | −28.0 | −42.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3.1 (2.48) |
51.9 (2.04) |
67.9 (2.67) |
77.8 (3.06) |
74.9 (2.95) |
82.5 (3.25) |
73.6 (2.90) |
72.1 (2.84) |
91.5 (3.60) |
68.5 (2.70) |
75.5 (2.97) |
74.2 (2.92) |
873.6 (34.39)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28.8 (1.13) |
26.1 (1.03) |
46.6 (1.83) |
70.2 (2.76) |
74.6 (2.94) |
82.6 (3.25) |
73.6 (2.90) |
72.1 (2.84) |
91.5 (3.60) |
68.5 (2.70) |
66.2 (2.61) |
44.9 (1.77) |
745.7 (29.36)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38.7 (15.2) |
28.8 (11.3) |
20.5 (8.1) |
7.2 (2.8) |
0.3 (0.1) |
0 (0) |
0 (0) |
0 (0) |
0 (0) |
0.1 (0.0) |
9.1 (3.6) |
31.9 (12.6) |
136.6 (53.8) |
平均降水天数(≥ 0.2 mm) | 16.6 | 14.0 | 13.5 | 13.6 | 11.5 | 10.8 | 9.2 | 9.8 | 10.9 | 12.0 | 13.8 | 15.4 | 151 |
平均降雨天数(≥ 0.2 mm) | 5.6 | 5.2 | 8.9 | 12.0 | 11.5 | 10.8 | 9.2 | 9.8 | 10.9 | 11.9 | 11.4 | 8.1 | 115.4 |
平均降雪天数(≥ 0.2 cm) | 12.6 | 10.1 | 6.3 | 2.5 | 0.04 | 0 | 0 | 0 | 0 | 0.13 | 3.2 | 9.8 | 44.6 |
数据来源:加拿大环境部[5] |
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St. Catharines (City) community profile. 2006 Census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1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 St. Catharines - Niagara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 community profile. 2006 Census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11-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 3.0 3.1 3.2 3.3 3.4 History of the City - St. Catharines. 圣凯瑟琳斯.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The Welland Canal section of the St. Lawrence Seaway (PDF). Information Service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 2003-03 [2013-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19).
- ^ Environment Canada, Climate Normals for St. Catharines 1971-2000, accessed 24 March 2012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圣凯瑟琳斯市政府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