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立编译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国立编译馆
国立编译馆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英语)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基本信息
机关类型中央三级行政机关
所属部门教育部
年度预算额新台币1.46亿元(2011年)
授权法源国立编译馆组织条例
主要官员
馆长辛树帜(首任)
潘文忠(末任)
任命者教育部部长
任期无任期限制
组织编制
内部单位8组、3会、1中心(最后编制)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32年6月14日
1949年6月(复馆)
解散日期2011年3月30日
后继机关国家教育研究院
联络信息
地址10644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179号(最后馆址)
电话+886 2 7740-7890
国家教育研究院台北院区,原国立编译馆与国立教育资料馆馆址

国立编译馆中华民国曾成立的国家图书编译机构,隶属于教育部,负责学术文化书籍、教科书以及学术名词的编辑翻译事务,但其编译成果的效力随时代而有不同。在1997年教育部开放一纲多本前,国立编译馆是中华民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教科书的唯一供应者。国立编译馆于1932年成立,1949年在台复馆,2011年并入国家教育研究院,改组为该院下属的编译发展中心教科书发展中心

历史

[编辑]

中国大陆时期

[编辑]
  • 1932年6月14日,国立编译馆成立于南京,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国立编译馆于10月迁徙至庐山,随后又迁至长沙。1938年1月,由长沙再迁至重庆。1939年5月,重庆遭日军轰炸,编译馆又迁至四川江津县白沙镇[1]
  • 1942年3月,国立编译馆合并了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全书编纂处,从白沙迁至北碚[1]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原国民政府机构纷纷还都南京。但由于国立编译馆重要度较低,1946年5月才回迁南京[1]

台湾时期

[编辑]
位于台大校园的展书楼,为国立编译馆1956年至2002年所在地

历任馆长

[编辑]
# 姓名 任期
1 辛树帜 1932年6月 1936年7月
2 陈可忠 1936年7月 1942年1月
3 陈立夫 1942年1月 1944年2月
4 陈可忠 1944年2月 1948年2月
5 赵士卿 1948年2月 1949年4月
6 杭立武 1949年5月 1950年2月
7 梁实秋 1950年2月 1950年10月
8 王凤喈 1950年10月 1965年12月
9 刘拓 1966年2月 1972年4月
10 王天民 1972年4月 1976年8月
11 熊先举 1976年9月 1986年10月
12 曾济群 1986年10月 1992年5月
13 赵丽云 1992年5月 1997年8月
14 蓝顺德 1997年8月 2009年8月
15 柯正峯 2009年8月 2009年11月
16 潘文忠 2009年11月 2011年3月

组织

[编辑]

国立编译馆时期

[编辑]

馆长下设有“研究发展委员会”

  • 行政单位

设五组(秘书、总务、人事、会计及出版)。

  • 教科书审定及研究单位

有两个教科书组(专科及职业学校、中小学),以及教科书资料中心。

  • 学术编译及研究单位

有三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大学用书),以及两个著作编审委员会(中华学术、世界学术)。

现行组织

[编辑]
国家教育研究院编译发展中心

专职承续国立编译馆的编译业务,主要职掌为《国家教育研究院组织法》第二条第五项“学术名词、工具用书及重要图书之编译”。

国家教育研究院教科书发展中心

专职承续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发展核心业务。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