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哈维·米尔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哈维·柏拿·米尔克
哈维·伯纳·米尔克
Harvey Bernard Milk
美国著名同志运动拓荒者,也是美国政坛第一位公开同志身份的人。
旧金山市监督委员会第5选区委员
任期
1978年1月8日—1978年11月27日
前任
继任哈利·布利特(Harry Britt,指派,非补选)
选区卡斯特罗街
Haight-Ashbury,
Duboce Triangle,
Noe Valley
个人资料
出生(1930-05-22)1930年5月22日
 美国纽约州伍德米尔英语Woodmere, New York
逝世1978年11月27日(1978岁—11—27)(48岁)
 美国加州旧金山
国籍 美国
政党民主党(1972年-1978年)
其他政党共和党(-1972年)[1]
居住地加州旧金山
母校奥尔巴尼大学
宗教信仰犹太教

哈维·柏拿·米尔克(英语:Harvey Bernard Milk,1930年5月22日—1978年11月27日),美国LGBT权利运动人士,也是美国政坛中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政治人物。他在1978年就任旧金山市监督委员会第五区的委员。

米尔克在纽约州出生与长大,很早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一直到40岁从政时均从未出柜。一开始他选择从商,常常换工作,总是静不下来,也耐不住无趣的事物。1972年,哈维移居加州旧金山,在卡斯特罗街落脚。在当时,数量众多的男女同性恋在该区居住。哈维在卡斯特罗开了一家摄影店,并在1973年决定参选市监督委员会委员。这一次的参选让当时的同性恋组织和保守派有如芒刺在背,因为哈维对同性恋权利看法与争取的做法,与他们截然不同。哈维直言敢说,个性又急,精力旺盛,有时又是一副鲁莽的样子。他巧妙地政治宣传手法,成功地掳获媒体的焦点与选民的选票,只可惜仍是落选。他又接连参选了两次,但并未选上。后来他也曾参选加州州众议院议员,让他的知名度大增。他自称自己为“卡斯特罗街市长”,带领同性恋者进行政治运动,对抗保守派反对同性恋的立法。在1977年,旧金山市改变委员会的参选制度[2],哈维终于当选市政监督委员会第五区的委员。

米尔克担任市议员只有十个月,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推动同性恋权益的法令。在1978年11月27日,哈维与当时的市长乔治·莫斯科尼丹·怀特射杀身亡。怀特与哈维同届当选的新科委员,但因与市长莫斯科尼不和,承受不了压力,遂而辞职。后来却又反悔想要重返委员会,但市长却迟迟不同意[注 1],因而埋下杀机。

米尔克在旧金山市名留青史,同时也成为美国同志权利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在哈维之前,在旧金山的政治风气一直是要求同志与民主党内的保守派政客合作,其主要思维是以压抑换取真正的目的。哈维的做法则是截然不同,他鼓励同志族群在旧金山逐渐壮大的影响力,相互扶持,勇敢出柜。在当时,对于美国还未决定通过从政追寻自我权益的同志族群,哈维成功的事迹,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希望。

年轻时期与教育

[编辑]
24岁的米尔克

米尔克在1930年5月22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伍德米尔英语Woodmere, New York,父亲是威廉·米尔克,母亲是米那娃·米尔克,双亲都是来自欧洲犹太人。小时候,因为哈维的招风耳与一双大脚,还有常常在学校耍宝,众人常常戏弄调侃他。在求学时期,哈维除了玩美式橄榄球以外,也产生了对歌剧的热爱。在青少年时期的他,就已经认同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未出柜。在毕业纪念册中[注 2],他自己写到:“大家都说,机灵的哈维.米尔克与女生从来就没有辞穷的时候”[3]

1947至1951年,米尔克到纽约州奥尔巴尼就读纽约州立师范学院,主修数学,哈维也帮校报撰稿。当时的他,已经赢得众人对他的好感,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合群又友善的学生。没有人曾经怀疑过他的性顷向。有一个人说过:“没有人认为他是同性恋,他是男人中的男人。” [4]朝鲜战争时期,哈维加入美国海军,驻扎在加州圣地亚哥,最高曾经升到上尉,并于1955年退伍[注 3]

职业生涯

[编辑]

米尔克最早在长岛的乔治休利特高中英语George W. Hewlett High School教书。1956年,哈维在纽约皇后区同性恋者经常聚集的地点之一,即杰克比‧里斯公园英语Jacob Riis Park,认识了比他年轻七岁的乔·坎贝尔(Joe Campbell),之后哈维也热情地追求乔。在他们开始同居之后,哈维都还不时写浪漫情诗和纸条给乔[5]。这对情人不久后便厌倦了纽约,决定搬到德州;可是在那又不开心,于是他们又搬回纽约。回到纽约后,哈维在纽约一家保险公司找到一份精算师的工作[6]。乔坎贝尔与米尔克的恋情达六年之久,这也是哈维最久的恋情。哈维早先试着把他的私人生活与工作和家人分开。但是对纽约再度感到倦烦又单身的米尔克,便向他在迈阿密的女同性恋朋友提出结婚的想法,觉得这样一来解决了 “表面上的问题….又不会阻饶彼此追求幸福.”[6]然而,最后他还是决定留在纽约,并继续隐密地追寻同性恋情。

华尔街时期

[编辑]

在1962年,米尔克与他年轻十岁的克来格·罗德威尔(Craig RodWell)交往。哈维对罗德威尔大献殷勤,每天早上一通电话叫罗德威尔起床,送传情的小纸条。但是后来哈维渐渐对罗德威尔兴致全失,主要是因为罗德威尔积极地参与同性恋组织纽约马塔辛会英语Mattachine Society的活动。而且罗德威尔曾经因为在里斯公园煽动暴力与过度暴露[注 4],被警方逮补,在监狱待了三天。在哈维警觉到罗德威尔有故意挑衅警方的倾向后,这段恋情便划下了句点[7]

米尔克突然由保险公司离职,改到一家在华尔街的公司当研究员。在新公司内,尽管哈维经常对资深员工出言不逊,但却一路高升。哈维在职场上才气十足,也很成功,但同事间都隐约觉得他的心思没有放在工作上[8]。 哈维的朋友都看出来他的个性:在职场上,哈维无法忍受一成不变与无趣。在情场上,哈维则是一再选择比他年轻很多,又需要别人时时照顾的男孩子。此时,哈维开始跟杰克·马金利(Jack Galen McKinley)开始交往。杰克原来是汤姆·欧海根的舞台经理(Tom O'Horgan,汤姆最早是实验剧场的制作人,后来成为百老汇舞台剧的制作人)。在1964年,米尔克后说服杰克加入保守派共和党高华德总统竞选团队。这一段感情也是风波不断,杰克经常放话,威胁哈维,要是哈维不多花点时间在他身上,他就要自杀[9]。 为了让杰克放弃自杀的念头,哈维带他到医院去探视一个自杀未遂的人。

这个寻短的人其实就是前任男朋友乔·坎贝尔(Joe Campbell)。乔在他的男朋友比利·希普(Billy Sipple)抛弃他之后,便企图自杀。虽然哈维与乔已经分手,但仍保持朋友关系。在当时,哈维并不是很认同乔坎贝尔与比利的感情,所以对乔坎贝尔的消沉也不是很能了解[10]

移居旧金山

[编辑]

卡斯特罗街

[编辑]

旧金山市市场街卡斯特罗街的路口附近的地区就叫做尤瑞卡丘区(Eureka Valley)。几十年来,这个地区是爱尔兰人的聚集地,这些人是保守的天主教徒,也多是蓝领阶级。慢慢地在1960年代,一些有小孩的年轻夫妇家庭开始在柏克莱奥克兰的郊区定居。当时的市长乔瑟夫阿李奥多(Joseph Alioto)的政策是吸引开发业者与天主教徒到旧金山居住。这样的政策,造成多数蓝领工人,不得不搬离卡斯特罗街与旧金山,间接刺激了教育程度较高的白领阶级搬到旧金山来住。很多被海军强迫退伍的同性恋士兵,就留在旧金山这个海港城市,以此为家,不愿回到家乡遭受排挤。截至1969年,旧金山成为美国拥有最多同性恋人口的城市。就连当时美国心理学院委托金赛协会普查同性恋时,金赛协会就选定旧金山来进行研究。[11]在1963年,当第一家同性恋酒吧在此地开始营业,蓝领阶层急于搬走,争先恐后地出卖房子,造成房价跌到谷底。很多本来想要搬到标榜"自由性爱"(Free Love)旧金山海特区(Haight)的嬉皮人士,因为对海特区的高犯罪率有所顾虑,于是改在此地购买一些廉价的维多利亚式房子。

哈维在1969年跟随着数以千计男同性恋的脚步,来到了旧金山。当年,哈维是跟着一家百老汇巡回演出演出歌舞剧《毛发》(Hair)的剧团,来到旧金山。他的男朋友杰克马金利因为要负责歌舞剧《超级巨星基督耶稣》(Jesus Christ Superstar)的开幕,而留在纽纽市。两个人风风雨雨的恋情因此正式结束。这次的旅程让哈维对旧金山非常迷恋,于是在当地的一家投资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决定在此定居。在1970年,哈维因为不满美国入侵柬埔寨(U.S. invasion of Cambodia),为了抗议于是开始留起长头发。当公司要求他剃掉长发时,哈维拒绝,因此被公司辞退。[12]

改革之路

[编辑]

当时仍为保守的旧金山,政治改革是一条漫长之路。当时连口交都属于刑法重罪,光是在1970年,就有将近90个人因为触犯此一法律而锒铛入狱。同性恋更是不得了,要是被查到在租来的公寓里,有同性的性行为,租客就会被赶出去,到同志酒吧会被逮捕。因为这样,很多男同性恋选择到晚上公园里做爱。当时市长乔瑟夫为了争取天主教徒的支持,将扫荡公园公开性行为列为第一要务。光是在1971年,旧金山就有2800位男同性恋因为公共场所性行为而被逮捕,同年在纽约市,因此罪名入狱的只有63人。[13]因为这样入狱的人,会被注册为性犯罪人士。[14]

在1971年,哈维回到纽约市,在欧海根戏院公司(O'Horgan's theater company)任职助理制作人,筹备 "Eve Merriam's Inner City" 与 "Lenny" 两出戏系。[15] 根据一篇来自《纽约时代》的详尽报导指出,哈维当时在戏院公司的工作属于跑龙套的一般助理。[16]

从政之路

[编辑]

连续地参选

[编辑]

1973年、1975年两度竞选旧金山市监督委员会,自称“卡斯特罗街市长”,但落选。

1976年竞选美国加州州众议会议员未成功,知名度提高。由于竞选,米尔克收到愈来愈多的暴力死亡威胁。他担心被作为暗杀的目标,他在磁带上记录他的想法,若不幸被暗杀想有人接替他。他补充说:“如果子弹射穿我的大脑,那愿这颗子弹能摧毁每一扇柜门。”

最后一次竞选

[编辑]
非同志族群大多已接受这一现象。今日的旧金山,以及它正在演变的样貌,充分体现了同志社群的活力与组织力,以及他们在融入政治进程方面的不断努力。这座以生活方式创新而闻名的美国城市,正见证这一过程的发展。
纽约时报,1977年11月。

安妮塔·布莱恩的公共宣传反对同性恋和同性恋权利多重挑战,在美国助长旧金山的同性恋政治。卡斯特罗17名候选人进入下一轮市政监督委员会选举;其中一半以上是同性恋。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揭露了同性恋人名副其实“入侵”旧金山,估计这个城市的同性恋人口为10至20万,城市总共75万人。米尔克传记作者蓝迪指出,“更广泛的历史性力量”是他的竞选活动能量来源。

米尔克最成功的对手是安静的、思虑周全的律师里克斯托克斯,为Alice B. Toklas民主纪念俱乐部背后支持。斯托克斯早已在米尔克之前公开他是同性恋,并经历了更严重的治疗,一旦住院,被迫忍受电击疗法来治疗他。然而米尔克,更具表现力的角色的同性恋者,他们议题在旧金山的政治。斯托克斯被引述说,“我只是一个商人碰巧是同性恋”,并表示任何正常的人也可以是同性恋者。米尔克的对比民粹主义哲学是传达给纽约时报:“我们不想同情自由派,我们希望同志代表同志 ...我代表街上的同性恋人,14岁自圣安东尼奥离家出走。我们为了弥补数百年的迫害。我们必须让希望那个可怜的孩子离家出走,从圣安东尼奥。他们去酒吧,因为教会有敌意。他们需要希望!他们需要一块派!”

其他同样重要的原因是米尔克:他推动更大、更便宜的托儿设施,免费的公共交通,以及发展一个委员会来监督警察。他把握每一个机会提出邻里的重要问题。米尔克用同样的竞选策略,狂躁一如以往的竞选:人力举广告牌、数小时的握手、数十同志的发言,呼吁人们有希望。这一次,连旧金山纪事报都赞同他的竞选。

在17名候选人中,他赢得了30%选票,他的胜利显而易见。米尔克乘坐竞选经理的摩托车,被警长Richard Hongisto护送抵达卡斯特罗街,报纸报导说是一个“混乱和移动式欢迎”。

旧金山市监督委员会任内

[编辑]

就职典礼与早期任期

[编辑]

米尔克的就职典礼轰动全国,成为美国首位非现任、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民选公职人员[17]。他自比为非裔棒球先驱杰基·罗宾森[18],与伴侣杰克·利拉携手步入市政厅,宣告:“你可以选择在市政厅外投掷砖头,也可以直接接管它。我们现在就在这里。”[19]卡斯特罗区并非唯一推动新面孔进入市府的地区。与米尔克一同宣誓的,还包括单亲母亲卡罗·露丝·西尔弗英语Carol Ruth Silver、华裔美国人刘贵明英语Gordon Lau,以及非裔女性艾拉·希尔·哈奇英语Ella Hill Hutch,这些均为旧金山首次。前警察和消防员丹·怀特也首次当选,他特别自豪祖母得以见证他的就职[17][20]

米尔克精力充沛,喜欢恶作剧,个性难以捉摸,偶尔让监事会主席黛安·范士丹感到困扰。他首次与市长莫斯科尼会面时,自称“头号女王”,直言莫斯科尼若想争取城市四分之一的同性恋选票,必须透过他,而非爱丽丝·B·托克拉斯纪念民主俱乐部英语Alice B. Toklas LGBTQ Democratic Club。米尔克成为莫斯科尼在监事会中最亲密的盟友,但对大型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强烈不满[21]。他愤怒地反对市中心附近规划兴建停车场取代住宅,并提议实施通勤税,要求居住于城外且每日驾车进城工作的通勤者支付使用城市服务的费用[22]

米尔克经常反对范士丹与其他资深成员。任期初期,他与丹·怀特一致反对在怀特选区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然而,深入了解后,他改变立场,最终导致怀特在该议题上的失败。该中心是怀特竞选时力推的项目,他因此对米尔克耿耿于怀,随后反对米尔克的所有提案。

立法成就与社会影响

[编辑]

米尔克上任后首先推动一项禁止基于性倾向的歧视法案。《纽约时报》称其为“全国最严格且范围最广的法令”,并表示该法案的通过彰显同性恋群体日益增长的政治力量[23]。唯一投反对票的监事是怀特,市长莫斯科尼则以米尔克特别准备的浅蓝色钢笔签署法案[24]

他关注的另一项法案是解决市民最关心的问题:狗粪清理。上任不到一个月,他开始起草条例,要求狗主人清理宠物排泄物。该法案被称为“捡便便法”,获监事会通过后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竞选经理安妮·克朗能伯格称米尔克是“善于吸引媒体注意的高手”[25]。他在杜波斯公园英语Duboce Park召开记者会解释法案必要性,并在镜头前“意外”踩到狗粪。助手透露,他在记者会前已于公园寻找合适位置逗留一小时[26]。此事件为他赢得大量粉丝信件,并登上全国新闻版面。

米尔克与伴侣利拉的关系逐渐恶化。他对利拉的酗酒深感厌倦,正考虑分手。某日,利拉致电要求他回家,米尔克到家后发现利拉已上吊自杀。利拉曾多次尝试自杀,并留下遗书表达对安妮塔·布莱恩特及约翰·布里格斯运动的失望。[27]

布里格斯提案与同志运动

[编辑]

1978年,约翰·布里格斯英语John Briggs (politician)因州长选举失利,转而推动布里格斯提案。该提案规定解雇所有同性恋教师及支持同性恋权益的公校员工。布里格斯的支持声浪遍及加州各地,米尔克则积极展开全州反对运动[28]。他多次公开辩论,驳斥布里格斯声称同性恋教师会引诱儿童的言论。他引用执法机构数据指出,恋童癖者大多为异性恋,并以幽默回应:“如果孩子真会模仿老师,现在街上应该跑满修女才对。”[29]

1978年夏,洛杉矶与旧金山的同志骄傲游行参与人数大幅增加。旧金山的自由日游行吸引约25至37.5万人,报导称参与人数激增源于布里格斯的影响。米尔克在公开场合发表“希望之言”,鼓励同志群体为自身自由与权益奋斗。他直言:“我们不会躲在壁橱里就能争取权利。我们走出来,是为了揭穿谎言与误解。我要你们对家人与亲友坦承。”[30]

今天,我们纪念石墙事件,我要呼吁所有同志姐妹兄弟们,承诺为自己的权利奋斗。为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国家。我们不会因为藏身于壁橱中而赢得权利。我们要站出来,揭穿谎言,打破迷思,对抗扭曲。我们要说出真相,让世界了解同志的真实。我已经厌倦了长久以来的沉默。因此,我会发声。我也希望你们站出来,向父母、亲人坦白自己的身份,勇敢地做自己。
旧金山观察家报,1978年夏季。[31]

虽然该年全国多地同志权益受挫,米尔克保持乐观。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的第一步,表示:“即使我们在这些提案中失败,社会已受到教育。”[32]第6号提案被批评侵犯个人权利,前加州州长罗纳德·雷根、现任州长杰里·布朗及总统吉米·卡特均表态反对[25]。1978年11月7日,该提案以逾百万票差距被否决。在旧金山,75%选民投下反对票,让同志运动人士备受鼓舞[33]

黑色星期一

[编辑]

1978年11月27日早晨,怀特通过地下室的窗户进入了旧金山市政厅,避开金属探测器以藏匿他身上携带的枪支。他要求和市长再见面谈论有关复职之事,可是被轻率的拒绝。之后怀特勃然大怒,对市长开枪射击英语Moscone–Milk assassinations,再到议员办公室把米尔克杀害,两人不幸身亡。

电影

[编辑]

他的生平曾数次被翻拍成电影,包括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及2008年上映的电影《米尔克》。《米尔克》由葛斯·范·桑导演,而当中饰演米尔克的西恩·潘更凭借此次的演出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赢得最佳男主角奖

传记

[编辑]
  • Clendinen, Dudley, and Nagourney, Adam (1999). Out for Good: The Struggle to Build a Gay Rights Movement in America, Simon & Schuster. ISBN 0-684-81091-3
  • de Jim, Strange (2003). San Francisco's Castro, Arcadia Publishing. ISBN 978-0-7385-2866-3
  • Duberman, Martin (1999). Left Out: 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 Essays, 1964-1999, Basic Books. ISBN 0-465-01744-4
  • Hinckle, Warren (1985). Gayslayer! The Story of How Dan White Killed Harvey Milk and George Moscone & Got Away With Murder, Silver Dollar Books. ISBN 0-933839-01-4
  • Marcus, Eric (2002). Making Gay Histor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SBN 0-06-093391-7
  • Shilts, Randy (1982).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St. Martin's Press. ISBN 0-312-52330-0
  • Weiss, Mike (1984). Double Play: The San Francisco City Hall Killings,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0-201-09595-5

争议

[编辑]

哈维·米尔克曾向总统吉米·卡特写信,表达了对后来产生了琼斯镇惨案的人民圣殿教的支持, 他声称人民圣殿教创立者吉姆·琼斯具有极高的人格品质,但有些人试图用无耻的谎言诋毁吉姆·琼斯 [34]。琼斯镇惨案发生后的第九天,哈维·米尔克遇刺身亡。

注记

[编辑]
  1. ^ 根据旧金山市法规规定,若委员无法完成任期,市长得指派人选代替,不再补选。頁面存檔.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9). 
  2. ^ 此处指year book。在美国,有的中学每年重新编班一次,就会编辑该年的纪念册。
  3. ^ 虽然哈维后来在参选时,宣称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而被部队强迫退伍,但是传记作者蓝迪·须利特英语Randy Shilts却对他的说法存疑。蓝迪认为,当时的哈维在政治活动上并不活跃,而且根据一些迹象显示,哈维当时还曾经试图掩饰他的同性恋倾向 (传记第十六页)。历史学家凯伦·佛斯英语Karen A. Foss也对蓝迪的看法提出佐证。凯伦认为哈维的退伍与他的性倾向一点关联也没有,凯伦认为,哈维的作法是很常见的竞选手法。参见Queer Words, Queer Images一书第21页的参考文献。
  4. ^ 当时的法律规定男人的泳装要由肚脐盖大腿膝盖处。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arvey Milk Biography – California Safe Schools Coalition and Friends – Safe Schools Coalition. Safe Schools Coalition. 
  2. ^ 在1977年之前,与1980年到2000年之间,委员的选举制采单一选区(整个旧金山为一个选区)。在1977年到1979年,与2000年之后,选举制将旧金山依据人口划分为十一个选区,分别选出该区的委员,以确保该区的立法代表权,存档副本. [200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9). 
  3. ^ "Glimpy Milk—and they say WOMEN are never at a loss for words". Shilts, p. 9.
  4. ^ Shilts, p. 14.
  5. ^ Shilts p. 20.
  6. ^ 6.0 6.1 "Historical Note", The Harvey Milk Papers: Susan Davis Alch Collection (1956–196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7. ^ Shilts, p. 24–29.
  8. ^ "Harvey Bernard Milk." Dictionary of American Biography, Supplement 10: 1976-1980.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5.
  9. ^ Shilts, p. 35–36.
  10. ^ Shilts, p. 36–37.
  11. ^ Clendinen, p. 151.
  12. ^ Shilts, p. 38–41.
  13. ^ Shilts, p. 62.
  14. ^ Clendinen, p. 154.
  15. ^ Barnes, Clive (December 20, 1971). "Theater: The York of 'Inner City'", The New York Times, p. 48.
  16. ^ Gruen, John (January 2, 1972). "Do You Mind Critics Calling You Cheap, Decadent, Sensationalistic, Gimmicky—", The New York Times, p. SM14.
  17. ^ 17.0 17.1 Cone, Russ (January 8, 1978). Feinstein Board President.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 1. 
  18. ^ Homosexual on Board Cites Role as Pioneer. The New York Times. 1977-11, 127 (43755): 24. 
  19.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190. ISBN 0-312-52330-0. 
  20. ^ San Francisco Legislators Meet in Diversity. The New York Times. 1978-01, 127 (43818): A14. 
  21.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192–193. ISBN 0-312-52330-0. 
  22.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194. ISBN 0-312-52330-0. 
  23. ^ Bill on Homosexual Rights Advances in San Francisco. The New York Times. 1978-03, 127 (43887): A21. 
  24.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199. ISBN 0-312-52330-0. 
  25. ^ 25.0 25.1 Rob Epstein. The Times of Harvey Milk. Pacific Arts. 1984. 
  26.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203–204. ISBN 0-312-52330-0. 
  27.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228,233–235. ISBN 0-312-52330-0. 
  28. ^ VanDeCarr, Paul (November 23, 2003). Death of dreams: in November 1978, Harvey Milk's murder and the mass suicides at Jonestown nearly broke San Francisco's spirit.. The Advocate. : 32. 
  29.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230–231. ISBN 0-312-52330-0. 
  30. ^ Jacobs, John (June 26, 1978). An Ecumenical Alliance on the Serious Side of 'Gay'.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 3. 
  31. ^ Randy Shilts. The Mayor of Castro Stre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Harvey Milk. Paperback. 2008: 224–225. ISBN 0-312-52330-0. 
  32. ^ Giteck, Lenny (November 28, 1978). Milk Knew He Would Be Assassinated.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 2. 
  33. ^ Secretary of State. Statement of Vote. State of California. 1978. 
  34. ^ 1978年2月19日給吉米·卡特總統的信. [2023年3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0月28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