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故宫

坐标39°55′00″N 116°23′27″E / 39.91658°N 116.39072°E / 39.91658; 116.39072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北京紫禁城
故宫
景山公园向南俯瞰北京故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
坐标39°55′00″N 116°23′27″E / 39.91658°N 116.39072°E / 39.91658; 116.39072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明清
编号1-100
认定时间1961年
隶属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
标准文化:(i)(ii)(iii)(iv)
参考编码439
登录年份1987年(第11届会议
扩展年份2004年
隶属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标准文化:(iii)(iv)
参考编码1714
登录年份2024年(第46届会议
面积589公顷
缓冲区4542公顷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北京故宫紫禁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故宫博物院
分类传统技艺
序号957
编号项目Ⅷ—174
登录2008年

故宫,又称紫禁城满语ᡩᠠᠪᡴᡡᡵᡳ
ᡩᠣᡵᡤᡳ
ᡥᠣᡨ᠋ᠣᠨ
穆麟德转写dabkūri dorgi hoton),是中国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型建筑。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亦为2024年7月27日所入选另一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一部分。故宫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1][2]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外有59米宽的护城河环绕。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来形容其结构的复杂。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3]

明初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潭柘寺无名和尚。大量以北方工匠为主体,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苏)流传的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4]。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即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十一年两次北伐蒙古战役影响而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开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迁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击,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4]。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重建完工。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4]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未几,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5][6]。同年顺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5]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又整修内廷、东路和西路的建筑[5]康熙六年重建端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建筑。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大规模增建和改建。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林清率教众攻打紫禁城。光绪十四年(1886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修复完毕。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宣统退位后仍居于宫内。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在北京发动甲子兵变(又称北京政变),推翻曹锟,十一月五日,黄郛摄政内阁公布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第五条,废除皇帝尊号,请废帝溥仪出宫。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师警卫司令鹿锺麟、警察总监张璧,于六日接管皇宫,封存文物。后经摄政内阁核准,经一年之整理,故宫博物院于民国十四年国庆日(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开幕。

名称

[编辑]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4]

故宫(紫禁城)的全景视图

历史

[编辑]

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点位于元朝大都皇宫南面,然而北京故宫并没有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建构,宫殿和宫墙均是重新建造,设计师为潭柘寺的无名和尚。故宫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1924年逊帝迁出故宫,500余年内,明、清两代合计24位皇帝曾经居住于此,宣统皇帝溥仪是最后一位皇帝。

明代

[编辑]
明代画作中的故宫

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潭柘寺无名和尚。大量以北方工匠为主体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苏)流传的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4]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响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集中力量开工。这次经统筹安排,在大批杰出的北方工匠以及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苏)流传的木工蒯祥、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协力配合下,制作预制件并加紧拼装。

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迁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内举行庆祝活动。五月遭雷击发生大火,后三殿被焚毁。[4]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4]

清代

[编辑]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5][7]。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5]

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

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并改名为保和殿,并修建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路的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西路的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以及慈宁殿和奉先殿[5]。康熙六年重建端门。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此时期营建经筵用的文华殿、传心殿,太后居住的咸安宫、宁寿宫,嫔妃居住的景阳宫、永和宫、延祺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皇子居住的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撷芳殿、毓庆宫、上驷院、造办处、内务府等建筑,并且重建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先殿等建筑[5]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将其居住过的乾西二所改为重华宫,并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宫、寿安宫、雨花阁等建筑[5]。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费白银130余万两改建皇极殿、宁寿宫、养心殿、乐寿堂、乾隆花园建筑群,作为清高宗晚年禅位归养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华殿之北新建文渊阁,以备庋藏《四库全书》[5]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林清率教众攻打紫禁城。

1886年(光绪十四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太和门、昭德门、贞度门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修复完毕。[5]

近现代

[编辑]
紫禁城航拍图(1900年-1901年)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与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签订的优抚条件,清逊帝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保持清王朝残留下来的逊清皇室小朝廷。1915年底,袁世凯曾将太和殿改名承运殿,中和殿改名体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极殿。太和门改名承运门,两旁为缉熙门(清朝昭德门)、贞度门;内金水河南边的协和门、熙和门改名为经文门、纬武门[8][9]。1923年(民国十二年),建福宫发生火灾。192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废帝溥仪。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10日(双十节),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国立故宫博物院。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国立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中约2/3随国民政府播迁台湾

美国利用日冕计划所拍摄的北京老照片(1967-09-20)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后,不久成立故宫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6月,军宣队进驻故宫博物院,率全院职工批判“黑线”、贯彻“红线”。1966年8月16日,除在奉先殿举办的“收租院”展览外,故宫其他各处停止开放,实行闭馆。故宫博物院外的红卫兵将位于神武门的故宫博物院石匾被纸盖住,纸上用墨笔书写“血泪宫”三字;神武门外的砖墙上贴满写有“火烧紫禁城!”、“砸烂故宫!”的大字报。故宫博物院的“整改方案”随即出台,顺贞门、天一门、文华殿乾隆花园内的门额被摘除,中和殿的宝座被拆走。但“整改方案”的其他项目尚未及实施,“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潮即袭来,军宣队随即成为被批判揪斗的对象,其于1966年10月撤离故宫博物院,“整改方案”遂告终[10][11]。在周恩来的命令下,故宫受到保护,逃过文化大革命的劫难。

2004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北京市文物局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周边环境,以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周边缓冲区的要求,对故宫保护缓冲区作出规划草案。经过市民评议确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所批准(1987年修正)的旧皇城及北城区(含故宫)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为基础,并结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要求的故宫保护缓冲区。缓冲区的范围北至北二环中路,南至前三门大街东西至东西皇城根,占地面积780公顷;建设控制区占地面积597公顷;故宫占地面积86公顷;共计1463公顷。该缓冲区方案将于2005年2月经批准报世界遗产中心备案后正式生效。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12]

2013年5月18日起,故宫博物院范围内禁绝明火,全体员工、在院合作单位和游客,不管在室内和室外,不分开放区与工作区,一律禁止吸烟、禁用明火[13]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900万人[14],成为当时全球参观人数最多博物馆[15]

2020年1月25日,故宫博物院因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关闭[16],为40年来首次因疫情闭馆[17],同年5月1日恢复开放[18]。2023年6月30日起,故宫禁止自媒体直播,禁止露营车、商拍器材以及具有运输装载功能的带轮工具进入[19][20]。10月30日,位于故宫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的“雕版馆”开馆。[21]

2024年7月27日,故宫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入选另一项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2]

布局

[编辑]

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北京城的中轴线,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门4,600米,北至钟楼北侧城墙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墙),构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南半部从紫禁城的正南门午门向南经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千步廊、大明门(清代名大清门),至内城正南门--正阳门,形成了一条长1,500米的天街。沿着南部轴线的两侧,在宫城南分别设置了祭祖的太庙和祭五谷的社稷坛。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设置了各部、院的衙署。

京师全图

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城墙高10米,四面各开一门,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总体布局以轴线为主,左右对称;根据朝政活动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了宫殿建筑外朝、内廷的布局。

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筑气势雄伟,体量宏大。外朝区域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周围廊庑、门、阁、楼等合成宽广开阔的庭院,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三大殿区的东边设文华殿,西设武英殿,横向排列。

内廷区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坤宁宫为中心,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东、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形成多座院落的组合。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封闭,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的豪华而规整的风格。[23]

布局特点

[编辑]

总体布局

[编辑]

“礼” 是紫禁城建筑总体设计思想的理论基础。历代建都都有一定规制,尤以尊礼为崇,“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 为最尊贵的方位。“择天 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篇》),就成为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遵循的原则。《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左、右、面、后都是相对帝王居住的宫城而言,宫城则位于都城的中心,择中思想十分突出。北京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正是遵从了这思想而规划实施的结果。

以宫城为中心南北延伸,即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至永定门4,600米,向北至钟楼北侧城墙3,000米,构成了北京城长达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南半部从紫禁城正南门午门向南依次建有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千步廊、大明门(大清门) ,至内城正南门正阳门, 形成了一条长1,500米的天街,沿若南部轴线的两侧,在宫城南分别设置了祭祖的太庙和祭五谷的社稷坛;在天安门外千步廊两侧,设置了各部、院办公的衙署; 在正阳门外和永定门之间轴线的东侧建祭天建筑天坛,西侧设祭祀先农的先农坛等坛庙建筑。这些坛庙衙署与中轴线组成了宫前区极有特色的空间序列,王权的神圣在都城规划中得以充分表现。

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帝王朝政及皇室居住生活的官殿。就帝王住宅而言,除了择中而立外,还要满足各种使用的需要,对所处环境、建筑规模、建筑体制更有极高的标准和艺术上的完善。紫禁城是在元朝大内的基础上平地建造,为了追求好的风水环境,将宫城四周开挖护城河的土运至宫城北侧,堆砌成山,又引护城河水入紫禁城,从南侧流过,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最佳效果。

紫禁城总体布局以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建筑分布根据相政活动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为南北两部分,以保和最后至乾清宫前之间的横向广庭分隔内外,形成了官殿建筑外朝内廷的市局。南半部为外朝,占紫禁城中轴线南侧三分之二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的三大殿,建在位于土字形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以廊、庞、门、阁、楼等合围成宽广开阔的庭院;三大殿左侧设文华殿,右设武英殿,成左辅右弼横向排列。外朝建筑多雄伟宏大,为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

北半部为内廷区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有供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清宫东西五所,供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则分布在西部,太上皇宫殿建在东部。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游憩及服务等设施。内廷建设布局严道、时间,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的案华与气派,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生活起居和皇宣生活、娱乐的主要场所。[24]

建筑布局

[编辑]

紫禁城建筑所体现出的“”的影响和阴阳五行的运用,是紫禁城建筑设计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自汉代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礼”就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紫禁城建筑中,建筑师规划建筑规模、建筑形制,即根据使用的需要,制订出不同的建筑等级,以确定建筑的体量、规模、形式,甚至色彩和装饰。依“礼制”设计出来的官殿建筑,使得紫禁城建筑规范、严谨、封闭,也让天子居住的官殿以多、大、高、文为贵的思想,在紫禁城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少、小、矮、平的不同建筑形式与之形成了鲜明的等级差别,使紫禁城多样的官殿建筑得到统一。

紫禁城的建筑在方位的选定、环境的处理等方面,被认为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例如,的方位为,位居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的合基即为上字形,喻王者居中统摄天下;东方,色彩为绿,表示生长,因此将太子居住和使用的宫股建在紫禁城内的东侧,屋顶也用绿色琉璃瓦装饰;南方,色彩为,南门午门色彩装饰都以红色调为主;西方,属秋季,生化过程为收,因此将太后们居住的宫室安排在紫禁城的西部;的方位在,在最北部供奉玄天大帝的饮安殿,殿后正中有一块栏板为双龙水纹,表示北主水。紫禁城中建筑色彩以红黄色为主,黄色为帝王专用色彩,火色红,为土之母,紫禁城中大面积的红墙黄瓦,表示事业旺盛、经久不衰。

此外,紫禁城官殿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群体的形成源于数的积累。同其它中国古代建筑一样,紫禁城以“间”作为基本计算单位: 数间的积累成为“座”数座单体建筑根据需要组合成“院”。“院”作为群体建筑的基本单位,而“院”的多少、大小,也就决定了紫禁城建筑群体的规模。[24]

主要建筑

[编辑]
紫禁城示意图
- - - 在内廷(北侧)与外朝(南侧)的粗略的区分境界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环以城墙,外围有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9.9米厚8.26米。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间半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4]

供应建设紫禁城的楠木木料,从西南各省、长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运送出去,运到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存储加工。楠木如从四川运达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砖是苏州、松江等五府生产;大城砖和青砖来自山东临清;红色颜料取自山东鲁山、博山;汉白玉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京西门头沟提供青石、白石;花岗石来自曲阳县;河北宣化烟筒山提供杏黄色刷墙包金土。[4]

其中石材的运送最为困难,例如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是冬天时在地板浇水冻成冰后,下铺滚木用人力从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4]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厂)和黑窑厂(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带)烧制的,白灰则是京西大灰厂制作。[4]

城池[25]

[编辑]

城门

[编辑]

故宫有4座主要的城门,分别是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和西面西华门

  • 午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年间重建。楼阁巍峨,十分壮观,是故宫建筑群的第一高楼。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正中为门楼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下部为敦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掖门。中门为皇帝出入专用,但在清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在发榜之日可以从该门进出一次。此外,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以乘轿从中门进入,其他文武官员从左门进出,宗室王公从右门进出。清代时,午门还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下一年历书之处。遇有战争获胜,也在此处举行凯旋、“献俘”的仪式。午门前两侧有阙左门阙右门
  • 神武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门”。清康熙帝(玄烨)即位为避讳所以将其易名“神武门”。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日起更、黄昏时鸣钟108响。清代,该门是帝后巡幸和去京西各园时进出的大门。当选秀女时,此门也是被选女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
  • 东华门西华门分别是故宫的东西两道侧门。

城墙与护城河

[编辑]

紫禁城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保护。紫禁城城墙四角各有一座造型非常奇特的角楼,有军事瞭望之用设计亦十分精巧,共有3层屋檐9梁18柱28个翼角72脊。角楼坐落于厚城墙之上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台基楼梯分上下两层。

门禁制度

[编辑]

明代夜间,紫禁城各城门采用传铃巡更制度。在紫禁城城垣和护城河之间,建看守铺房40座,名为红铺,每铺驻10人。设了41个铜铃,放在阙右门。每晚从阙右门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传出一个铃,最后全部传回阙右门。[4]

清代入夜后四门都会上锁,钥匙由护军校送到景运门司钥长保管,第二天送回。传铃制则改为传筹,每晚传红色木棒八根。四个城门的守卫任务交给八旗的满族护军担当,乾隆年间四门又设章京各二人。嘉庆十八年癸酉之变后,四门又增设火器营官兵400人守卫。对无故闯入者施以重刑。[4]

外朝

[编辑]

外朝中路─太和门广场

[编辑]
  •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是自天安门南侧向北进紫禁城时经过的第四道门(前三道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明初称“奉天门”,后称“皇极门”,清朝时称“太和门”,全高二十三点八米。现存的太和门是光绪年间重建的。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在奉天门早朝,皇帝也亲自到此处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称为“御门听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门受朝、赐宴等,但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举行。[25]
  • 内金水桥
  • 协和门熙和门

外朝中路─前三殿

[编辑]
太和殿内部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这三大殿连同与东侧文华殿、西侧武英殿合称为“外朝”。[4]

太和殿丹陛东侧的铜鹤
太和殿丹陛西侧的铜龟
  •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朝时称“太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承运殿”。“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一句,是说宇宙间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建在有汉白玉围栏的三层高大露台上,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三十五米,面积2381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为中国古代殿宇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檐角有十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太和殿是举行新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金殿传胪”(公布新进士名单)、派大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节、冬至节、皇帝生日,册封皇后,为太皇或太后加徽号等等重大仪式的地方。
  • 中和殿:在明初时称为“华盖殿”,后来称为“中极殿”,至清代时称为“中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体元殿”。“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协和调顺,符合中庸之道。面阔、进深各3间。四角攒尖顶。内设宝座,皇帝参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习礼仪。
  • 保和殿:在明初时称为“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朝时称“保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复名为“建极殿”。“保和”二字是说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宴请外藩王公大臣的场所。从乾隆开始,殿试由太和殿移到此举行。
  • 昭德门贞度门
  • 体仁阁弘义阁
  • 左翼门、右翼门
  • 中左门、中右门
  • 后左门、后右门。

外朝东路

[编辑]

外朝西路

[编辑]

内廷[25]

[编辑]

内廷中路─乾清门广场

[编辑]
  • 乾清门:乾清门广场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广场。广场西面是隆宗门,东面是景运门。这个小广场是故宫外朝和内廷的分界。清初“御门听政”在此举行。清康熙时,在此处听政最多,至咸丰以后就不再实行了。乾清门西侧有一排消防,东为侍卫值房,西为内务府值房,中间为军机值房,俗称“军机处”。

内廷中路─后三宫

[编辑]
乾清宫内部
  • 乾清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一宫。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崇祯于此宫内迫周皇后悬梁自尽。清康熙时为康熙幼年时代寝室。内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设“秘密立储”制度后传位诏书藏此匾后。此处为明清两朝礼制上的皇帝正寝,直到清初也是皇帝在紫禁城里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而至清代第三个皇帝雍正移居养心殿后,皇帝就不居住于此。
  • 交泰殿:故宫“后三宫”之第二宫。面阔进深匀为3间,单檐攒尖顶。该殿是皇后过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
  • 坤宁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三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该宫仿照沈阳故宫重建。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重檐庑殿顶。此处为明清两朝礼制度上的皇后正寝,明朝皇后一般也居住于此处。清朝入关后,仿照沈阳清宁宫的布局进行了改造而成为深具满族特色的建筑,其中殿身西五间为萨满教神殿,东两间的暖阁为帝后成婚的大婚喜房。
  • 坤宁门

内廷中路─御花园

[编辑]
御花园

该园建于明代,为皇宫的宫廷花园。面积约一万余平方米,布局紧凑,建筑富丽,相当幽雅。

内廷西路─养心殿

[编辑]
养心殿明间
  • 养心殿:清朝自雍正之后,皇帝在故宫内的实际居所。慈禧、慈安二太后垂帘听政就在养心殿东暖阁。内设宝座、御案,皇帝在此办理日常政务及接见大臣。

内廷西路─西六宫

[编辑]

内廷西路─重华宫区(原乾西五所

[编辑]

内廷西路─延庆殿中正殿

[编辑]

内廷外西路

[编辑]

内廷东路─斋宫、毓庆宫、奉先殿

[编辑]

内廷东路─东六宫

[编辑]
紫禁城的长街
延禧宫内的灵沼轩

内廷东路─乾东五所

[编辑]

内廷东路其他院落

[编辑]

内廷外东路

[编辑]
畅音阁

内务区[25]

[编辑]

相关建筑物

[编辑]

相关作品

[编辑]

电影

[编辑]

纪录片

[编辑]

中国中央电视台台湾日本NHK拍摄过关于故宫和故宫珍宝的纪录片。

  • 1996年:《NHK故宫》(由日本NHK拍摄的故宫专题片,采用S.E.N.S.之Palace Memories乐曲)。
  • 2005年:《故宫》,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故宫专题片。
  • 2006年:《台北故宫》(纪录片)
  • 2011年:《故宫100》,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故宫专题片。
  • 2012年:《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关于西方和中国的文化比较。
  •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CCTV9播出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纪录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2020年12月31日其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开播。
  • 2018年:《上新了·故宫》,北京卫视拍摄的故宫专题综艺节目,带你去看那些尚未开放过的区域并且对故宫里面的文物做出创新商品。
  • 2021年:《紫禁城》,北京广播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纪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及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

公众史学作品

[编辑]

王一樵,《紫禁城里很有事:明清宫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2017。(简体版由中信出版公司于2018年出版)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 环球网.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中文(中国大陆)).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www.mct.gov.cn.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3. ^ 建筑. 故宫博物馆.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可爱的北京系列:故宫春秋》 刘北汜 1991年1月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 7-5301-0201-X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孙大章主编),第三章《宫殿》,第一节《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复建与改建》
  6.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明代卷(潘谷西 主编),第二章《宫殿》,第二节《明代宫殿》,p. 113;朱偰《明清两代宫苑建制沿革图考》第一章;《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刘敦桢 考证
  7.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明代卷(潘谷西主编),第二章《宫殿》,第二节《明代宫殿》,p. 113;朱偰《明清两代宫苑建制沿革图考》第一章;《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刘敦桢考证
  8. ^ 马叙伦. 石屋餘瀋. 
  9. ^ 杜亚泉. 链接至维基文库 帝制運動始末記. 东方杂志. 1916, 13卷 (中文). 一月以前,业由内务总长朱启钤派员督修,自中华门以内,天安、端午各门,修饰业已完毕,内廷太和门、太和殿,已改名为承运门、承运殿,中和殿改名体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极殿,均已将匾额更换……太和门旁之宏仪、体仁两阁,午门旁之左翼右翼,阙左阙右、协和熙和、左腋右腋等八门,亦皆加工修理,且将协和、熙和两门改名经文、纬武 
  10. ^ 文革防窥视中南海要提高午门 周恩来:不能作傻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凤凰网,2010年4月14日
  11. ^ 曹坤,故宫在“文革”中险被焚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9.,人民政协网,2008-08-28
  12. ^ 北京故宫试行淡季周一闭馆半天. 新浪网. 2013-01-07 [201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13. ^ 《大高玄殿归还故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3年5月19日《京华时报
  14. ^ 1900万!故宫年客流量创新高. 新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15. ^ 观众超1930万人次 故宫成全球参观人数最多博物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故宫博物院1月25日起闭馆 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中国新闻网. 2020-01-23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17. ^ 倪伟 张璐 戴轩 周依 沙雪良. 故宫首次因疫情闭馆,北京这些庙会和博物馆都关闭了. 新京报. 2020-01-24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18. ^ 倪伟. 定了!故宫即将有序开放. 新京报网. 2020-04-28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3). 
  19. ^ 禁止自媒体直播,禁止营地车进入!故宫新规本月实施. 环球网. [2023-06-15] (中文). 
  20. ^ 故宫参观须知6月30日起施行:禁带商拍器材、露营车等_国内频道_新闻中心_长江网_cjn.cn. 长江网 - 全国重点新闻网. 2023-06-15 [2023-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30) (中文). 
  21. ^ 故宫“雕版馆”开馆-新华网. 新华网_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3-10-31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中文). 
  22.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华网. 2024-07-27 [2024-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8). 
  23. ^ 紫禁城建筑布局. 故宫博物馆.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24. ^ 24.0 24.1 Hu, Chui; 胡锤. Beijing gu gong. 北京故宫 Di 1 ban. Beijing. 2015. ISBN 978-7-112-15715-0. OCLC 1039080790. 
  25. ^ 25.0 25.1 25.2 25.3 故宫历史格局图,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5) (PDF). 北京市文物局. [2018-1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1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