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鸿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典客

大鸿胪中国古代官名,雅称睡卿[1]客卿[2]秦代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下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将之改为典乐,魏晋南北朝时此单位有时设置有时废除,至北魏时尚有此官,隋代以后废除,改为鸿胪寺卿,但所职掌职务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大鸿胪列表[3]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北宋·王得臣,《麈史》(卷3):“七寺闲剧不同。大府为忙卿,司农为走卿,光禄为饱卿,鸿胪为睡卿。盖忙卿所隶场务,走卿仓庾,饱卿祠祭数颁胙醴,睡卿掌四夷宾贡之事。”
  2. ^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15):“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于此,以示子侄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侍中为大貂,散骑常侍为小貂,御史大夫为亚台、为亚相、为司宪,中丞为独坐、为中宪,侍御史为端公、南床、横榻、杂端,又曰脆梨,殿中为副端,又曰开口椒,监察为合口椒,谏议为大坡、大谏,补闭今司谏。为中谏,又曰补衮,拾遗,今正言。为小谏,又曰遗公,给事郎为夕郎、夕拜,知制浩为三字,起居郎为左螭,舍人为右螭,又并为修注,吏部尚书为大天,礼部为大仪,兵部为大戎,刑部为大秋,工部为大起,吏部郎为小选、为省眼,考功、度支为振行,礼部为小仪、为南省舍人,今曰南宫,刑部为小秋,祠部为冰厅,比部为比盘,又曰昆脚、皆头,屯田为田曹,水部为水曹,诸部郎通曰哀乌、依乌,太常卿为乐卿,少卿为少常、奉常,光禄为饱卿,鸿胪为客卿。”
  3. ^ 含大行令

参考文献

[编辑]
  • 王得臣,《麈史》
  • 洪迈,《容斋四笔》
  • 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台北,乐天出版社,1974)
九卿九寺
九卿

太常 | 光禄勋 | 卫尉 | 宗正 | 太仆 | 廷尉 | 大鸿胪 | 大司农 | 少府

九寺

太常寺# | 光禄寺# | 卫尉寺 | 宗正寺 | 太仆寺# | 大理寺# | 鸿胪寺# | 司农寺 | 太府寺

注:#者为明清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