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转化 (修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具象化
巴西巴西利亚联邦最高法院正义女神正义的拟人化)雕塑。

转化人格化拟人化 (英语:personification),就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描述成人物,转变它原来的性质,将有生命的事物描述成无生命的物体,转化可以将物拟人、将人拟物的作法,或以此物拟彼物以及化抽象为具体──此一类别又称移情。通感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隐喻。指利用心理感受间的交叉联系使文学形象具有更为强烈、鲜明的情感色彩或情绪感染力的一种修辞方法。其所利用的感官联系,是一种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高级感知能力。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的手段,转化法不只存在于文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作品当中。

拟人化

[编辑]

将无生命的物品赋予具体的行为,使其人性化[1]。把自然界的万物当成人一样,将它们人格化,使它们似乎是有了生命似的,可以有情感、能思考、能行动、会说话,这就是“拟人法”。主要借由这种修辞法让文章变得更有趣味,同时让人觉得更有亲切感。拟人、拟物等都是拟的一种修辞。一般来说这种修辞法比较适合运用在记叙文、抒情文以及童诗或是寓言方式的文章,但比较不适合用在论说文等需要议论、说明的文章中。

拟物化

[编辑]

将有生命的人物转变为虚构的状态,或是将此物拟彼物,使其物性化,称为拟物。

  • 以物拟物:把一种事物想成是另一种事物,寻找两种事物中的共通性,使两者结合,并产生奇异又生动的联想。
  • 以人拟物:将人的外表模样、神态、姿态等,借着其他事物的比拟使其更有趣味性。

形象化

[编辑]

将抽象的概念或虚幻的景物具体化或加以描述。如宋玉的风赋“翱翔于激水之上”其中“翱翔”二字,拟物为物,是风的形象化。

又如:

这里徐志摩将“晚景的温存”拟虚为实,才可以“偷尝”,正是形象化。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